大地形论文-赵阳

大地形论文-赵阳

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地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流源,水汽输送

大地形论文文献综述

赵阳[1](2019)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背景下对流结构及水汽输送特征对下游暴雨的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众多高原、山地和平原形成了我国大陆“叁阶梯”地形。青藏高原主体位于我国叁大阶梯地形中的第一阶梯,被称为“世界屋脊”、“大气水塔”和“世界第叁极”。一方面青藏高原高耸的地形使得热带海洋水汽绕过高原沿着高原东部或者东南部边缘输送至中高纬度地区,增强东亚夏季风,迫使我国夏季雨带向北推进至华北等北方地区。另一方面青藏高原夏季对流系统常常会东移出高原,伴随着充足的水汽输送,对流系统不断发展进而导致下游流域强降水。水汽输送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流源影响下游暴雨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论文采用第叁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那曲地区C波段调频连续垂直观测雷达(C-band FrequencyModulation ContinuousWave verticallypointingradar,C-FMCW)数据,我国地面气象台站逐日(逐小时)降水量、逐日总云量观测资料,以及多套再分析数据集等,结合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eather ResearchandForecasting,WRF)和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FLEXiblePARTicle(FLEXPART),运用多种统计分析方法,探究青藏高原大地形对流源及其水汽输送叁维结构对下游暴雨的影响机理。主要结论如下:(1)第叁次青藏高原大气科学试验期间那曲地区C-FMCW雷达最大回波强度不仅可表征青藏高原中部对流高频区的对流活动,还可以反映局地热源结构,对局地整层视热源、对流发展伴随的垂直速度具有显着的指示意义。高原中部地区对流层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叁维耦合湿涡旋结构和对流层中层的偶极子湿涡旋结构,是该地区对流云重要的激发与维持机制。(2)青藏高原在夏季是一个巨大的热源,热源驱动下高原中部地区频发对流源是下游长江流域暴雨发生、发展重要的前兆性“强信号”。青藏高原中部对流源通过触发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叁维耦合湿涡旋结构东移发展,增强局地对流,导致长江流域暴雨。FLEXPART拉格朗日粒子扩散模式前向追踪了源于青藏高原中部地区的水汽粒子沿着长江流域的东移轨迹。(3)在青藏高原主体及第二阶梯(主要包括黄土高原、云贵高原、祁连山、太行山等)地形强迫下,华北夏季暴雨发生期间存在两支水汽输送通道:一支是西风带水汽沿着青藏高原主体北侧边缘向东输送,另一支是来自热带洋面的暖湿水汽沿着青藏高原东侧边缘北上,最终两支水汽输送通道在华北地区汇合。以上两条沿着青藏高原主体及第二阶梯地形的水汽输送通道不仅可以为华北夏季暴雨提供必不可少的水汽条件,还可以使得湿涡旋沿着水汽输送通道发展东移,为华北夏季暴雨提供有利的湿动力条件。在对流层低层青藏高原北侧西风带水汽输送通道被大地形阻挡,仅存在南部的热带暖湿水汽沿着青藏高原第二阶梯东侧边缘,即我国大陆东部北上,有利于华北夏季暴雨的发生发展。(4)定量分析发现在对流层低层,水平水汽辐合项(79.1%)在增强华北夏季暴雨的水汽通量辐合中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水平水汽平流项对华北夏季暴雨水汽通量辐合的贡献率仅为20.9%。利用中尺度数值天气预报模式WRF模式模拟发现当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存在时,华北夏季暴雨的日降水量(109%)和相应的水汽输送大大增强,验证了青藏高原第二阶梯对华北夏季暴雨的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6-01)

周文婷[2](2018)在《基于Unreal Engine4平台的大地形建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构建高精度的地形模型是虚拟现实漫游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真实大地形模型的构建过程较为复杂,精度难以保证。本文根据工程行业真实地形的基本要素划分为工程区域和非工程区域,应用叁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在降低资源消耗、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对点云数据进行了精简处理。阐述了一种地形高度图的生成方法,实现了基于Unreal Engine4开发引擎的真实大地形模型创建,最终构建了体现细节层次的大地形模型。(本文来源于《资源信息与工程》期刊2018年05期)

吴国雄,卓海峰,王子谦,刘屹岷[3](2016)在《夏季亚洲大地形双加热及近对流层顶位涡强迫的激发(Ⅰ):青藏高原主体加热》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数值模拟研究了夏季青藏高原高于2km的主体上的表面感热加热和潜热加热的特征及其相互作用,比较了这种双加热对局地垂直运动及季风经圈环流的影响.从理论和数值模拟证明了双加热通过影响对流层上层的温度场和流场结构,在近对流层顶处激发出绝对涡度最小值和异常位涡强迫源,进而增强亚洲季风经向环流并在西风带中产生罗斯贝波波列、影响北半球环流的机理.(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地球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石宏志,贺栋,孙辉,冯乃平[4](2016)在《基于较大地形高差的城市供水设施——加压站设计与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安某开发区位于城区东南,南依秦岭北麓,北接主城区,地势东高西低,由南向北缓降,地形高差大,最大高差为145.7m,结合管网最不利点服务水头不小于0.24MPa,最高服务水头不大于0.60MPa。供水分区分为重力低区、重力高区、加压低区、加压高区四个供水区域。本文针对解决加压高区与加压低区的供水问题,进行加压泵站的优化设计,扩大开发区供水规模,提高开发区范围内的供水保障率,合理的建设也对类似区域内供水加压站设计提供有力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6年16期)

郭晓梅[5](2016)在《四川盆地空气质量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影响效应的观测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气象站点的观测数据进行了近50年来四川盆地区域内大气能见度及霾日的时空分布特征和驱动因素的一系列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利用1999-2013年的全球再分析数据(Final Operational Global analysis)分析了四川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大气结构和边界层变化特征,探索了四川盆地大地形和高气溶胶中心及其变化的关联,以及大气动力热力特性和特殊的大气边界层结构特征。最后,利用在线大气化学模式WRF-Chem模拟了2014年1月12~20日四川盆地一次持续性的重霾过程,并另外设计有无盆地地形的敏感性试验,进一步模拟探讨盆地地形的动力、热力强迫作用以及各气象因子变化对盆地霾污染物变化的作用,并定量评估了地形作用对四川盆地PM2.5影响的贡献,探讨了盆地特殊地形作用的影响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近50年来盆地能见度分布呈现盆地低(约18.9km),且呈明显减少的变化趋势,气候倾向率约-0.91kmm.(10a)-1。大气干消光系数呈增加,人口密度及燃煤增加导致大气细粒子排放增多,霾日数急速增加,气候倾向率约9.6d.(10a)-1。其中冬季1月污染最严重,夏季7月相对清洁。高湿、弱风是导致盆地区域霾污染日趋严重的关键气象因素。(2)地形作用对盆地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1)盆地上空受地形影响形成强的下沉气流,抑制了盆地空气污染物的向上扩散,盆地内这种大气垂直结构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冬季下沉气流最强,与冬季霾污染最严重表现一致;2)高原背风坡“避风港”效应,盆地区域平均风速纬向偏差约lm.s-1,地处背风坡的弱风区,多静弱风;3)在900hpa到850hpa大气层表现为风速弱切变,湍流混合作用弱;4)盆地近地面贴地逆温与高空气流下沉增温形成脱地逆温,使得盆地内大气层结稳定。这些地形作用不利于盆地内大气气溶胶的扩散、输送,容易造成污染物的累积形成的霾天气。(3)盆地重霾期间有无地形的模拟试验表明:地形作用使得盆地内大部分地区10m风速减少约1.5m.s-1,地面2m温度升高约10℃,边界层高度降低约100~150m。地形作用使得盆地区域内PM2.5浓度偏高约150ug.m-3,地形影响贡献率约70%。地形对污染物的堆积作用表现在污染过程中,尤其是重污染过程。高空背风坡西风带下沉气流被加强,气流下沉增温促使2500m~3000m高空形成脱地逆温,同时在地形作用下使得贴地逆温被加强,是导致盆地本次重霾过程的一个关键因素。(本文来源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期刊2016-05-01)

赵阳[6](2016)在《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及其水汽输送结构对中国东部暴雨极端事件时空分布影响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夏季暴雨与洪涝作为中国区域主要的自然灾害及其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中国东部区域暴雨与亚洲季风联系紧密,亚洲气候变化反映了世界范围内典型的季风特征。在中国季风区往往发生区域性、大范围极端暴雨事件,但这异常暴雨事件的成因及其变化规律存在很多不确定的影响因素。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暴雨呈显着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年际变化趋势。论文重点研究了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及其水汽输送结构对中国东部暴雨极端事件时空分布影响问题。研究发现1961~2010年夏季季风过程中国东部降水量与暴雨频数年际变化可发现两者年代际变化趋势相反。在全球气候变化与中国“叁阶梯”地形背景下中国东部夏季降水变率与暴雨极端事件频数年际变率空间分布存在显着的差异,尤其突出表现在两者相关的水汽输送通道、水汽流型及其流汇合区的空间结构均亦呈显着差异。夏季暴雨频数空间分布场上中国东部暴雨频数分布状态呈东南高频区向西北方向的大地形边缘带逐步递减,其可描述出50mm以上暴雨频数分布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的与地形“阶梯式”分布相似的格局。研究表明了夏季风强弱变化不同气候背景下整层水汽输送“涡动”环流的及其“辐合”结构时空变化特征显着影响着中国东部暴雨高频区南-北位移格局,论文研究提出了中国东部暴雨极端事件频数与水汽输送流型结构的综合相关模型。青藏高原显着的热力强迫与地形动力抬升效应,使得亚洲季风某种程度上被高原特殊动力、热力过程所调控,研究发现高原春季热源变化可作为中国东部夏季暴雨时空变化的“前兆性强信号”之一,另外,本文还从大地形绕流及其水汽输送叁维结构的视角,揭示了与高原大地形绕流相关的夏季中国北方暴雨极端事件典型水汽输送流型,北方暴雨水汽输送综合相关模型可描述出大地形高原北缘西风带波流相互作用以及高原东缘偏西南季风绕流两者“协调”影响效应,论文研究表明在青藏高原大地形以及季风水汽输送共同影响下,高原大地形绕流机制可有助于中低纬“涡动”能量、水汽流汇合于北方暴雨频发区。针对2000年7月11-13日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选取7月上中旬间隔6小时再分析样本数据,通过势-流函数动力解析分析长江流域大范围持续暴雨发生、发展过程青藏高原上游势-流函数场动力系统特征。揭示出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前期水汽输送动力系统(通量、涡度、散度)影响机制,研究表明,采用势-流函数场相关叁维结构追踪分析方法,可更为清晣地再现长江中下游暴雨过程前期青藏高原水汽输送动力系统东移影响的物理图像。(本文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期刊2016-04-01)

徐祥德,王寅钧,赵天良,程兴宏,孟莹莹[7](2015)在《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际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发现中国区域霾日空间分布的大地形影响与季节特征显着,在西风带背景下高原大地形东侧背风坡可构成"避风港"效应,其可能是中国东部区域霾日高频区域性分布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中国区域冬季为霾日高频时段,春、夏、秋季大部分区域为霾日数低频区,但近10年大气污染物排放持续加剧,中国东部霾高发时段由冬季延伸至春、秋、夏季,其呈现出大气环境恶化的"强信号"特征.虽然中国区域霾日数年际变化趋势主要依赖于污染源排放程度,值得注意的是虽然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区域CO2排放强度加大,但中国东部霾日频数年际变化却表现出波动型相对"平稳"缓升特征,此阶段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出现了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上冷下暖"的"不稳定"状态,其有利于中国东部大气扩散或对流;而近10年阶段中国东部出现霾天气与大气污染排放同步加剧异常变化,2001~2012年期间中国东部对流层中下层则呈"上暖下冷"类似"逆温盖",即大气温度距平垂直结构出现年代际"逆转"趋势,此大气温度垂直结构年代际特征可能加剧了大气污染排放的环境影响效应,引发了中国东部大范围霾天气变异现象.(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5年12期)

刘遥,华文元,王玉玫[8](2015)在《基于Web服务的大地形实时渲染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此利用HTML5中的异步加载技术进行地形高程数据的加载和调度,用Web GL技术中的Three.js引擎进行地形绘制,在浏览器上实现了基于离散型LOD的3D大地形实时绘制,将异步加载和实时绘制动态交替进行。实验表明,该方法消除了因数据加载而产生的"卡顿"现象,给用户更流畅的Web3D体验。(本文来源于《现代电子技术》期刊2015年08期)

王志强,蒋丽,李金贵,张桐菓,陈新保[9](2014)在《基于叁维大地形模型的降落伞空投仿真系统》一文中研究指出降落伞应用日益广泛.为了有效地降低降落伞空投的物资消耗和危险性,开展飞机空投降落伞一体化仿真系统设计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系统的关键技术,运用数字地球技术、叁维LOD技术和可视化技术等,实现了大范围叁维地表数据的海量存贮与快速表达,实现了投放环境、飞机(队列)飞行、空投降落伞时起航、抛投、降落等多环节一体化模拟仿真.并以VS2010为开发平台,利用ChinaStar GIS组件,设计与开发了基于叁维大地形模型的飞机空投降落伞一体化仿真系统.通过对系统的试用和检验表明,系统对降落伞投放环境、飞机(队列)飞行及空投降落伞降落过程的一体化模拟仿真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模拟结果具有较高的可靠性,能为实际空投提供可靠的参考信息.(本文来源于《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王安[10](2014)在《飞行模拟器叁维大地形生成及其可视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飞行模拟器视景系统为飞行员营造了真实的座舱外景象,由于飞行员在操纵飞机飞行时,视觉信息占到总获取信息的七成以上,因此视景系统的逼真度会直接影响到飞行模拟器的飞行训练效果以及飞行训练的质量。叁维真实地形模型是飞行模拟器视景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真实度将会直接对飞行员飞行训练时的沉浸感和真实感产生影响,因此叁维地形的构建方法在整个视景系统的研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以飞行模拟器视景系统对实时性和真实性的要求为研究中心,分别从地形构建的各个阶段进行研究,从而探索出符合飞行模拟器视景系统要求的叁维地形构建方法。为保证所构建地形的真实性,采用遥感影像数据和数字高程数据作为构建叁维真实地形的数据源,同时针对数据源本身所存在的固有缺陷以及数据处理过程中所遇到的各种问题,探索出基于数据融合的克里金插值法和基于HSI色彩空间的全局Wallis变换算法等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在地形创建过程中,通过采用虚拟纹理技术、四叉树LOD技术、实例化技术等多种地形数据库简化技术,从而使所创建的叁维地形满足实时性的要求。研究并应用开源库OSG作为叁维地形场景可视化的驱动引擎,对创建叁维可视化场景所必须的各种投影变换以及叁维场景的光照模型进行研究,同时,为提高场景的逼真度,采用了天空盒技术为场景添加上天空等效果。最后,通过对叁维场景的仿真帧速率进行测试,验证出所构建的地形满足系统对实时性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民航大学》期刊2014-05-07)

大地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构建高精度的地形模型是虚拟现实漫游系统中的关键技术,真实大地形模型的构建过程较为复杂,精度难以保证。本文根据工程行业真实地形的基本要素划分为工程区域和非工程区域,应用叁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高精度地形数据,在降低资源消耗、保证精度的前提下对点云数据进行了精简处理。阐述了一种地形高度图的生成方法,实现了基于Unreal Engine4开发引擎的真实大地形模型创建,最终构建了体现细节层次的大地形模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地形论文参考文献

[1].赵阳.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背景下对流结构及水汽输送特征对下游暴雨的影响机理[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9

[2].周文婷.基于UnrealEngine4平台的大地形建模方法研究[J].资源信息与工程.2018

[3].吴国雄,卓海峰,王子谦,刘屹岷.夏季亚洲大地形双加热及近对流层顶位涡强迫的激发(Ⅰ):青藏高原主体加热[J].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6

[4].石宏志,贺栋,孙辉,冯乃平.基于较大地形高差的城市供水设施——加压站设计与讨论[J].价值工程.2016

[5].郭晓梅.四川盆地空气质量气候特征及其大地形影响效应的观测模拟研究[D].南京信息工程大学.2016

[6].赵阳.青藏高原大地形影响及其水汽输送结构对中国东部暴雨极端事件时空分布影响机理[D].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2016

[7].徐祥德,王寅钧,赵天良,程兴宏,孟莹莹.中国大地形东侧霾空间分布“避风港”效应及其“气候调节”影响下的年代际变异[J].科学通报.2015

[8].刘遥,华文元,王玉玫.基于Web服务的大地形实时渲染技术研究[J].现代电子技术.2015

[9].王志强,蒋丽,李金贵,张桐菓,陈新保.基于叁维大地形模型的降落伞空投仿真系统[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10].王安.飞行模拟器叁维大地形生成及其可视化研究[D].中国民航大学.2014

标签:;  ;  ;  ;  

大地形论文-赵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