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香港电子银行发展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鲁家鹏[1](2020)在《互联网银行监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伴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金融创新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互联网银随之出现。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互联网银行在其最初发展时仅仅是一种理念,即通过服务方式的升级与便利性提高以提升银行竞争力和收益。随互联网技术在金融领域应用的逐渐增多,传统银行机构开始通过互联网为客户提供服务,出现脱离线下物理分支仅提供线上服务的银行,至此互联网银行概念真正形成。互联网银行虽与传统银行同属于银行主体,但是在具体的业务侧重和服务方式上都存着较大差异,互联网银行同传统银行相比也面临着更大的风险,这个风险来自于业务、互联网、自身构成等多个方面。随着互联网银行规模与用户覆盖面的增加,发生风险后的波及程度也逐步增加,对互联网银行的监管存在现实必要性。但就目前我国互联网银行的监管现状来看,对于互联网银行的监管缺乏有效性,具体表现为监管不到位、针对性不强、监管价值难以实现。无论是从监管的法律供给还是监管的实效上,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机关需要做的还有很多。我国监管机关对于互联网银行的监管采取和传统银行相同的策略,无专门立法亦无特殊的监管标准。从域外诸多经验来看,对于互联网银行的监管有必要采取特殊的规定或监管方式才能实现对于互联网银行的有效监管。本文从互联网银行监管基础理论出发,通过对互联网银行在我国的发展现状与监管现状的整理和吸纳域外互联网银行监管经验的总结,拟提出对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建议措施。在绪论部分对互联网银行监管相关国内外文献进行整理归纳,结合互联网银行发展背景确立本选题的研究方法与研究目标,为下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章,通过对互联网银行相关理论的整理明确研究对象,并对我国互联网发展现状做出概括;第三章,在分析互联网银行监管必要性的基础上,对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的现状详细的归纳梳理,分析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存在的不足并寻求强化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关键点。最后,结合前文对互联网银行监管基本理论研究的基础上,联系我国互联网银行发展与监管现状,选择性学习借鉴域外互联网银行监管经验,为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完善提出可行性建议。并提出通过对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供给与行政监管的完善,推动互联网银行监管综合水平提升的观点。
朱慧[2](2019)在《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和发展,国际洗钱犯罪活动日趋猖獗,反洗钱活动成为近年来社会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以商业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作为洗钱活动的首选渠道,始终站在反洗钱的第一线,是反洗钱的核心力量。日趋严峻的洗钱活动给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带来挑战。台州市作为中国股份合作经济发源地和民营经济最具活力的城市之一,金融竞争相对充足,因此在反洗钱工作研究样本中具有一定代表性。基于此,本文选择对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进行调查研究。本文将对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并针对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发展提出建议。本文共有六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阐述了选题背景和意义,归纳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反洗钱工作的研究现状,同时点出了本次论文的研究方式与内容。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对研究范围进行了确定,为后文分析反洗钱工作的具体内容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阐述我国银行反洗钱工作现状,对我国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开展历程、基本情况等进行分析。另外分析了浙江省银行反洗钱工作开展的基本情况,明确了浙江省反洗钱工作成效与困难,为后文深入研究浙江省台州市T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工作夯实基础。第四部分为浙江省台州市T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工作状况分析。通过文献研究法、访谈法、内容分析法,对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现状进行分析,归纳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的具体问题。第五部分对部分国家及地区先进经验进行分析,梳理美国、德国和中国香港在反洗钱工作中的先进经验,以此获得对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若干启示。第六部分提出了促进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开展的对策和建议,即分别从银行层面和政府监管部门层面提出促进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和建议。
蔡琰[3](2018)在《东港农商银行电子银行风险分析与防范》文中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和互联网金融的不断创新发展,金融行业竞争也变得越发激烈,电子银行已经成为银行业向公众推广的主要金融产品。与传统的银行金融业务相比,用户通过电子银行可以随时随地的办理金融业务。电子银行的业务不仅覆盖了商业银行传统的柜面业务,通过互联网渠道,电子银行还可以不断的实现金融服务的创新,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的服务。同时,由于电子银行的开放性和网络复杂性,使其相较于传统银行服务渠道更容易暴露风险,尤其是近几年账户资金被盗案件频发,关于系统瘫痪以及网络诈骗等事件的相关报道,使银行和公众越来越重视电子银行安全问题,电子银行风险管理问题也就成为目前金融业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研究问题。本文以东港农商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作为论文研究对象。结合案例分析、问卷调查、层次分析法、What-If分析法等进行研究。第一部分对电子银行的进行简介概述,对国内外针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述分析,主要从监管、风险评估、风险预警和风险防范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研读,对本文的分析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作用。第二部分主要是相关理论研究介绍,对风险管理的流程和框架进行了介绍。同时对目前我国电子银行的定义、分类、本文所使用的风险分析评估方法及我国目前风险管理现状进行了简述,为第三部分的风险分析评估奠定理论基础。第三部分是对东港农商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现状进行分析,运用AHP和What-If分析法,对该行电子银行风险进行分析与评估,并针对评估结果分析其风险管理的重点,构建该行电子银行的风险预警机制,以提高其风险管理水平。结合其他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丰富的管理经验和风险防控案例,找出东港农商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不足之处和改进方向,主要包括五个方面:制定风险预警方案、完善技术风险防范和外包管理、防范操作风险、强化安全政策措施和健全法律法规。希望通过本次研究,有助于东港农商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为提升我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水平提供帮助。
王秀明[4](2018)在《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研究》文中指出电子银行在地理空间和时间维度上,弥补了早期传统银行交易的缺陷,能使大众享受更加快捷便利的服务,电子银行已成为一种全新的金融策略。然而,电子银行也存在诸多的弊端。尤其是电子银行面临的技术风险较大,网络安全没有得到保障、用户诈骗、法律风险发酵以及民事违约的事件时有发生。近年来,我国商业银行有关电子银行的案件频繁发生,技术风险控制形势不容乐观。因此,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显得尤为重要。研究如何防范电子银行所面临的技术风险控制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对象为:日照银行电子行业业务风险控制,掌握电子银行的背景,对国内外现状有详细的了解,分析日照银行电子行业现状出现的原因。按照日照银行电子银行的技术风险控制现状分析,将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进行整理归类,按照该划分仔细分析日照银行电子行业的现有技术风险,采用基于层次分析法(AHP)来分析各项技术风险指标对日照银行电子银行的影响。这一分析法具有系统化、层次化的优点,能够有机结合定量方法和定性方法,找出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的薄弱环节。针对分析发现的薄弱环节,逐项提出针对性建议,从而希望能够提高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水平,并能为我国城商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制定相应的技术风险控制策略提供参考。
李白良[5](2017)在《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银行业传统的经营模式和服务方式伴随着电子银行在互联网不断普及和电子商务迅速兴起的推动下,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电子银行业务相对于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来说具有很多吸引人的优势和特点,比如灵活性、开放性和自助服务的方式等等,但同时,相比于传统商业银行在风险方面其也存在诸多隐患。各种风险事件和案件的频频发生已对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敲响了警钟。电子银行风险的新特点给银行自身以及监管机构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因此无论从理论研究的视角,还是商业银行风险管理实践的角度,都对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进一步研究提出了紧迫的需求。在这样背景下,本文以H商业银行为例,结合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相关理论和国外先进国家(地区)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经验,对其电子银行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剖析,并提出相应的风险防范对策。本文首先梳理了国内外关于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研究现状以及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相关理论知识,为文章提供了理论支撑;然后文章重点对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存在的主要风险进行识别,总结出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风险: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和信息科技风险,并一一分析了产生的主要原因。接着文章回顾了巴塞尔委员会、美国、英国、新加坡和香港等先进国家和地区商业银行风险的管理经验,获得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防范相关启示;最后,文章分别从操作风险、声誉风险、法律风险、信息科技风险、整体内部风险防范体系五个方面为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风险防范提出了对策。
孙岩[6](2015)在《我国电子银行风险防范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金融领域也愈来愈凸显出网络化的特点,因此电子银行这一新兴概念随之应运而生。1995年10月,美国安全第一网络银行作为世界上第一家网上银行诞生了,这无疑标志着银行业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崭新的经营模式与发展前景的电子银行服务阶段。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在金融全球化不断深化发展的背景下,各国银行间的竞争可谓是愈演愈烈。在这一时期,电子银行借助先进的科技力量,成为以网络为媒介,区别于传统银行的新的金融创新银行,它主要包括网上银行、电话银行、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等形式。电子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给银行业带来了重大变革,与传统银行相比,它有着方便快捷、办事效率高等特点。因此电子银行的兴起不仅改变了传统银行的经营运作模式,使银行的产品与服务得到创新,而且使银行的经营成本大大缩减,为银行业赢得了更大的利润发展空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只有掌握了先进的技术,才能在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为银行业的长足进步提供不竭的动力,商业银行也正是认识到这一点才越发重视电子银行的发展,使自己的竞争力得到不断的提升。因此,在金融业向“无纸化世界”转变的重要发展过程中,电子银行的发展必将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趋势。我国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步入电子时代以来,在业务、系统等方面取得了瞩目成就。在电子银行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背景之下,虽然它给我们的工作、生活带来了重大改变,我们也应该看到它所带来的巨大风险,基于此,对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就成为我们需要密切关注的一项重要工作与研究课题。本文首先对电子银行的内涵、发展阶段、特点优势以及我国发展现状进行论述,进而回顾与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的相关理论,以便为后面的分析打下基础;其次,对我国电子银行的风险与防范进行深入的分析,更透彻的加深对电子银行的认识;最后,通过对国内外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经验的分析,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建议,从而促进我国电子银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侯照丽[7](2014)在《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文中认为随着信息技术的风生水起,全球的金融行业也被这股狂潮所席卷,开启了金融行业的互联网时代。与此同时,全球范围内的网上银行异军突起,成为金融行业的一支重要力量。事实上,网上银行犹如一柄双刃剑。作为一种新生势力,具有强大生命力和优越性,其快捷、及时、开放的特性,大大提高了金融交易和服务的效率,也节约了大量的资源。但同时,网上银行的运行也给金融机构和网上银行的客户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其开放性、全球性的特点也使得它带来的损失较之传统银行更为巨大,对传统的监管体制也形成了猛烈的冲击。本文通过考察国内、国外网上银行监管的实际情况,对网上银行的相关风险归为三类:一是与技术有关的风险;二是与业务有关的风险;三是与法律有关的风险。从这三类风险入手,讨论目前我国的监管体制下,各类风险存在的漏洞和不足之处,并借鉴发达国家的监管经验,运用文献调查方法和归纳分析方法,为我国网上银行的风险监管提出可行的建议。文章共有四部分:第一部分概述网上银行的基础理论。包括对网上银行作出全面、准确的定义,并分析其具体特征;介绍网上银行目前面临的风险,以及对传统风险监管制度构成的冲击。第二部分对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深入阐述。介绍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立法现状;从技术相关的风险、业务相关的风险和法律相关的风险方面分析存在问题和不足。第三部分考察国外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实践,主要介绍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的重要文件以及监管原则,美国、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监管实践,从而给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立法、监管机构、监管方法和监管原则方面以启示,进而完善我国监管工作。第四部分提出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建议。针对技术相关的风险问题,完善安全评估制度,加强对安全认证机构的准入、退出及安全性的监管,并细化业务外包方面的相关规定;针对与业务相关的风险问题,加强战略风险监管、完善信誉风险监管;针对与法律相关的问题,细化网上银行准入制度、补充网上银行退出制度;通过改变网上银行的监管模式和监管方法、明确监管主体及其责任,完善网上银行的监管体制。
安旸[8](2013)在《中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文中指出电子银行是现代电子信息技术、互联网技术和金融创新相结合的产物,这种颠覆传统银行的服务方式和运营理念已经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力。它的出现使传统的银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巨大变革,并正在进一步改变着银行的服务方式、管理模式以及银行业的竞争格局。在网络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电子银行所具有的障碍低,接触面广的特点,使其已成为商业银行在竞争中实现新业务突破的最佳途径和金融创新活动中新的重要载体。因此,电子银行已经成为国际商业银行竞争的焦点,并引领着金融业未来的发展方向。特别是在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背景下,中国商业银行迫切需要加快经营战略转型,大力推动电子银行发展,丰富银行盈利模式,提升市场竞争力。本文在简要介绍中国电子银行发展情况的基础上,分析了电子银行相关经济学理论和应用,介绍了国外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情况,其中,着重阐述了各国电子银行发展的特点,归纳总结了成功经验和启示。接下来,本文重点运用个案分析的方法对中国宏观环境和电子银行竞争力进行了战略分析,指出中国电子银行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结合经济学理论分析和海外电子银行经验启示,从服务渠道建设、改善客户体验、创新盈利模式、加快市场拓展和加强风险防控机制建设等方面,提出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创新的电子银行业务的可行措施和建议。
周颖[9](2013)在《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网上银行的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它作为信息时代里的一种金融服务平台,不仅为金融业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也给消费者提供了更为方便快捷的渠道。我国网上银行的兴起相较于外国迟了一些,但在这短短十几年期间,它的发展趋势和成绩都是有目共睹的,凭借其自身的灵活性、开放性及虚拟性的特点,吸引了许多顾客,使我国网上银行这种新兴事物日益繁荣,并且现在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然而在网上银行拥有着不可比拟的优势的同时,作为一种发展还不成熟的新兴事物,网上银行也面临着比传统银行更为严峻的挑战和问题,这些问题复杂而丰富,并随着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不断演变,使得如何对网上银行进行有效的法律监管显得更加迫切和现实。通过比对一些发达国家及地区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会发现我国在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方面还存在许多缺陷和不足,比如现阶段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还是十分零散、不健全,对网上银行监管的体制与模式十分落伍,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完善,缺少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同时缺乏跨境交易的解决机制,这一系列问题都影响了我国网上银行的快速发展,也对维护我国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设置了障碍。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健全网上银行监管立法体系,完善统一监管体系,完善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法律监管制度,加强对网上银行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和网上银行法律监管的国际合作。本文主要运用了比较分析法、实证研究等方法,分析我国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问题,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关于完善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网上银行及监管的概述:首先是网上银行的概述,介绍网上银行的含义、网上银行特点以及网上银行的发展状况。其次是网上银行监管的概述,对网上银行监管进行界定,包括网上银行监管的主体、方式、对象和目的。并通过对网上银行的风险分析和实践意义,分析网上银行监管的必要性。第二部分是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简介和启示。通过对美国、英国、新加坡以及我国香港地区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进行分析,运用比较法研究,从中吸取经验,对我国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给予启示。第三部分是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通过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进行分析和研究,从而得出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我国网上银行监管的体制与模式落伍;我国网上银行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完善;缺少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缺乏跨境交易的解决机制。通过对上述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提出具体的完善建议做准备。第四部分是完善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这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重点部分。在前三部分的基础上,尤其是第三部分的概括总结上,提出完善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第一,健全网上银行监管立法体系,主要是从明确立法原则和制定多层次的监管法律体系两方面来做;第二,完善统一监管体系,包括建立统一的网上银行监管机构、以功能为标准划分网上银行的监管范围和加强网上银行的自律监管;第三,完善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法律监管制度,建立灵活的网上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及健全网上银行的市场退出机制;第四,加强对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可以从三方面入手,首先,明确网上银行与消费者的权利义务。其次,建立网上银行信息披露制度。最后,重构网上银行的举证责任规则并加大惩处力度。第五,加强网上银行法律监管国际合作,一方面,促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标准的国际化,另一方面,加强跨境交易纠纷解决的协调合作。
黄海华[10](2013)在《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1995年10月18日在美国设立了世界第一家纯网上银行——Security FirstNetwork Bank后,世界各地的传统银行都纷纷开展网上业务,网上银行在全球开始蓬勃兴起。我国也于1997年在招商银行推出“一网通”业务后开创了中国网上银行先河,自此各传统银行都相继开办了网上银行业务,伴随着网上银行的不断发展,金融业会不断产生新的问题需要法律及时进行规范,但网上银行在中国的发展仍处于起步阶段,对其监管法律制度仍不健全,现行的监管法律制度无法适应现阶段对网上银行的监管需要。因此研究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问题和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对于我国金融业的发展和稳定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文共分为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本理论研究。该部分首先对网上银行的概念界定进行分析,通过对比及分析,提出对网上银行概念中应包含的要素并进行归纳;其次,通过与传统银行的对比分析得出网上银行的优势所在;最后对网上银行现阶段运营中出现的各类风险进行分析。第二部分,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该部分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现状的概述和对网上银行运营规制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现阶段网上银行监管存在以下不足:监管法律制度体系构建尚不完善、市场准入制度规制过于严格、交易双方权利义务划分不明确、市场退出制度规范不完善、运营中的操作风险规范不全面等方面。通过该部分对我国现阶段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后文提出的对策建议奠定了基础和前提。第三部分,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分析及启示。该部分通过对发达国家及地区——美国、英国、中国香港对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中存在的先进实践经验进行针对性分析及论述,得出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构建的启示,进一步提升了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完善的深度和广度。第四部分,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对策。通过前文中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不足,结合部分发达国家、地区在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启示,对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及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对策建议。本文立足于我国的现实情况,采用归纳总结方法和对比研究方法,以网上银行监管制度为研究对象,归纳总结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对比分析发达国家及地区的先进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提出网上银行监管制度的完善对策,这对保障我国网上银行的安全快速发展和维护金融市场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二、香港电子银行发展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香港电子银行发展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互联网银行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域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目的及研究方法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方法 |
1.4.3 创新与不足 |
第二章 互联网银行概述 |
2.1 互联网银行的起源及发展 |
2.2 互联网银行概念及内涵界定 |
2.2.1 互联网银行相关概念 |
2.2.2 互联网银行特征及相关概念区分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现状与问题 |
3.1 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
3.1.1 监管的现实需要 |
3.1.2 监管必要性的理论依据 |
3.2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现状 |
3.2.1 互联网银行监管的法律依据 |
3.2.2 监管架构 |
3.2.3 监管措施 |
3.3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存在的问题 |
3.3.1 监管理念不完全适配 |
3.3.2 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缺乏 |
3.3.3 信息披露与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充分 |
3.3.4 监管协作有待加强 |
3.3.5 科技监管不足 |
3.3.6 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建设不完善 |
第四章 我国互联网银行监管体系的完善 |
4.1 完善互联网银行监管的价值目标 |
4.1.1 合理监管,保障创新 |
4.1.2 完善法律供给,落实监管实效 |
4.1.3 保护消费者,促进公平 |
4.2 完善互联网银行监管的建议 |
4.2.1 创新互联网银行监管理念 |
4.2.2 完善互联网银行监管法律供给 |
4.2.3 强化信息披露与消费者权益保护 |
4.2.4 加强互联网银行监管协作 |
4.2.5 互联网银行监管的科技创新 |
4.2.6 加大信用信息平台建设力度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研究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2.3 简要评述 |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线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洗钱的概念 |
2.1.2 洗钱的过程 |
2.1.3 洗钱的手段 |
2.1.4 反洗钱和商业银行反洗钱的概念 |
2.2 理论基础 |
2.2.1 金融脆弱说 |
2.2.2 市场失灵理论 |
2.2.3 法律不完备性理论 |
3 我国银行反洗钱工作概况 |
3.1 我国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历程 |
3.2 我国银行反洗钱工作基本情况 |
3.2.1 反洗钱工作主客体 |
3.2.2 反洗钱工作相关法律与政策 |
3.2.3 反洗钱工作的内容 |
3.3 浙江省银行反洗钱工作开展情况 |
3.3.1 浙江省银行反洗钱工作基本情况 |
3.3.2 浙江省银行反洗钱工作成效 |
3.3.3 浙江省银行反洗钱工作面临的困难 |
4 浙江省台州市T商业银行的反洗钱工作状况分析 |
4.1 研究设计 |
4.1.1 访谈对象的抽样方案 |
4.1.2 访谈问题设定 |
4.1.3 访谈资料的整理和分析 |
4.2 台州市T商业银行及其反洗钱工作概况 |
4.2.1 T商业银行概况 |
4.2.2 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概况 |
4.3 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存在问题 |
4.3.1 反洗钱工作的组织结构设置不合理 |
4.3.2 反洗钱工作人员配备不足,业务素质较差 |
4.3.3 部分反洗钱工作的内控制度不健全 |
4.3.4 客户身份信息识别的有效性不足 |
4.3.5 可疑交易监测与人工分析不足 |
5 部分国家及地区银行反洗钱工作经验及启示 |
5.1 美国银行反洗钱工作经验 |
5.1.1 具有成熟的反洗钱工作法律体系 |
5.1.2 具有强大的反洗钱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
5.1.3 推行了反洗钱工作的激励补偿机制 |
5.2 德国银行反洗钱工作经验 |
5.2.1 借助第三方机构开展反洗钱审计工作 |
5.2.2 建立了反洗钱工作的执行官制度 |
5.3 中国香港地区银行反洗钱工作经验 |
5.3.1 建立和实施风险为本反洗钱工作内控制度 |
5.3.2 将外部审计手段运用于反洗钱工作 |
5.3.3 注重培养员工和社会公众反洗钱风险意识 |
5.4 部分国家及地区先进经验带来的启示 |
6 完善浙江省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的对策建议 |
6.1 银行机构层面 |
6.1.1 优化反洗钱工作组织结构 |
6.1.2 加强反洗钱工作人员配备,提高业务素质培育 |
6.1.3 健全反洗钱工作内控制度 |
6.1.4 提高客户身份识别的有效性 |
6.1.5 强化可疑交易分析,优化人工分析流程 |
6.2 政府监管部门层面 |
6.2.1 健全反洗钱工作法律法规及配套制度 |
6.2.2 完善反洗钱工作的激励约束机制 |
6.2.3 建立反洗钱工作信息共享平台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3)东港农商银行电子银行风险分析与防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方法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相关概念及理论 |
2.1 电子银行定义及概述 |
2.2 风险管理理论 |
2.3 电子银行风险分类 |
2.4 风险分析及评估方法 |
2.5 电子银行监管情况综述 |
2.6 本章小结 |
3 东港农商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现状 |
3.1 电子银行安全系统概述 |
3.2 各种安全认证的比较 |
3.3 东港农商行风险管理措施 |
3.4 东港农商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东港农商行电子银行风险识别与分析 |
4.1 风险识别 |
4.2 风险分析与计量 |
4.3 风险监测 |
4.4 风险评估 |
4.5 本章小结 |
5 东港农商行电子银行风险预警和防范 |
5.1 完善电子银行技术风险防范和外包管理 |
5.2 制定风险预警方案 |
5.3 防范操作风险 |
5.4 强化安全政策和措施 |
5.5 健全电子银行法律法规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4)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2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商业银行风险管理 |
2.2 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 |
3 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现状 |
3.1 日照银行电子银行现状 |
3.2 日照银行电子银行风险控制架构 |
3.3 日照银行电子银行网络拓扑结构 |
3.4 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分类及现状 |
3.5 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存在的问题 |
4 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分析 |
4.1 层次分析法引入 |
4.2 风险层次结构模型建立 |
4.3 构造成对比较矩阵 |
4.4 计算权向量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
4.5 计算组合权向量并进行组合一致性检验 |
5 提升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水平的对策 |
5.1 加强客户端技术风险防控 |
5.2 加强交易反欺诈技术风险防控 |
5.3 加强操作系统方面系统用户权限技术风险防控 |
5.4 加强灾备建设方面系统备份技术风险防控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5)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4.1 研究方法 |
1.4.2 研究思路 |
1.5 研究内容和结构框架 |
1.5.1 研究内容 |
1.5.2 论文结构框架 |
第二章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的理论基础 |
2.1 电子银行风险概述 |
2.1.1 电子银行的定义与特点 |
2.1.2 电子银行风险的内涵、特征 |
2.1.3 电子银行风险的分类 |
2.2 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相关基础理论 |
2.2.1 风险管理理论 |
2.2.2 投资博弈理论 |
第三章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及风险分析 |
3.1 H商业银行简介 |
3.2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现状分析 |
3.2.1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概况 |
3.2.2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运行现状 |
3.3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
3.3.1 风险识别 |
3.3.2 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
3.4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存在风险的原因分析 |
3.4.1 操作风险产生的原因 |
3.4.2 声誉风险产生的原因 |
3.4.3 法律风险产生的原因 |
3.4.4 信息技术风险产生的原因 |
第四章 发达国家(地区)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经验及借鉴 |
4.1 发达国家(地区)电子银行风险管理经验 |
4.1.1 巴塞尔委员会关于电子银行的风险管理 |
4.1.2 美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4.1.3 英国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4.1.4 新加坡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4.1.5 中国香港电子银行风险管理 |
4.2 对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启示 |
4.2.1 建立整体的电子银行风险管理体系 |
4.2.2 强化产品设计和客户风险意识 |
4.2.3 加强核心技术的提高和网络安全 |
4.2.4 重视风险管理人才的培养与储备 |
第五章 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5.1 操作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5.1.1 完善规章制度和业务操作流程 |
5.1.2 建立完善的内部稽查制度 |
5.1.3 提高客户风险意识 |
5.1.4 建立完善的风险补偿机制 |
5.2 声誉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5.2.1 确保承诺的实现 |
5.2.2 加强银行社会责任感 |
5.2.3 保持和媒体的良好接触 |
5.3 法律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5.3.1 增强全员的法律意识 |
5.3.2 正确认识网上银行安全漏洞和欺诈风险 |
5.3.3 积极做好电子银行认证工作 |
5.3.4 建立健全与相关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 |
5.4 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及防范对策 |
5.4.1 建立完善的内部程序和技术防范措施 |
5.4.2 建立电子银行运行监控系统 |
5.4.3 鼓励业务创新和管理模式的创新 |
5.5 建立和实施全面的内部风险防范体系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我国电子银行风险防范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三、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与不足 |
第一章 电子银行的理论基础 |
第一节 电子银行的概述 |
一、电子银行的内涵 |
二、电子银行的发展阶段 |
三、电子银行的特点及优势 |
四、我国电子银行的发展现状 |
第二节 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的相关理论 |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
二、自由竞争悖论 |
三、全面风险管理理论 |
四、PDCA风险控制理论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我国电子银行风险的种类及成因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电子银行风险的种类 |
一、法律风险 |
二、操作风险 |
三、技术风险 |
四、信誉风险 |
第二节 我国电子银行风险的成因分析 |
一、法律不健全 |
二、经营管理不善 |
三、技术系统不成熟 |
四、发展的安全环境欠缺 |
五、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我国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及其实证分析 |
第一节 我国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必要性 |
一、网络的特殊性 |
二、电子银行存在负的外部性 |
三、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加剧 |
四、适应国内外发展环境的需要 |
第二节 我国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的可行性 |
一、网民数量快速增加 |
二、网络用户活跃度不断增强 |
三、对网络安全日益重视 |
第三节 影响风险防范关键因素的实证分析 |
一、层次分析法的实证分析 |
二、结论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内外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
第一节 国内外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经验 |
一、美国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经验 |
二、英国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经验 |
三、中国香港电子银行的风险防范经验 |
第二节 国内外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
一、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
二、定期进行技术安全检测 |
三、加强管理制度建设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我国电子银行风险防范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
一、加大执法力度 |
二、明确交易各方的责任与义务 |
三、加强法制建设,保护网络安全 |
第二节 完善电子银行经营管理 |
一、加强对管理人才的培养 |
二、提高员工职业道德与政治素养 |
三、量化风险评估机制 |
第三节 提高技术水平,巩固技术地位 |
一、加大技术投入 |
二、加强网络信息安全建设 |
三、实现核心技术的自我开发 |
第四节 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 |
一、建立自律管理组织,提高监管水平 |
二、做好客户的安全教育工作 |
三、建立信息披露制度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网上银行监管基础理论 |
第一节 网上银行的概述 |
一、 网上银行的概念 |
二、 网上银行的特征 |
三、 网上银行的分类 |
第二节 网上银行面临的风险 |
一、 与技术相关的风险 |
二、 与业务相关的风险 |
三、 与法律相关的风险 |
第三节 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对传统监管制度的冲击 |
一、 对监管体制的冲击 |
二、 对监管主体的冲击 |
三、 对监管方法的冲击 |
第二章 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和存在问题 |
第一节 网上银行风险监管的立法现状 |
第二节 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不足 |
一、 技术风险监管法律制度存在不足 |
二、 业务风险监管法律制度严重缺失 |
三、 法律风险监管制度不够完备 |
四、 监管体制本身存在问题 |
第三章 其他国家和地区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考察与启示 |
第一节 其他国家和地区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考察 |
一、 巴塞尔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制度 |
二、 美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制度 |
三、 新加坡网上银行风险监管制度 |
四、 香港地区的风险监管制度 |
第二节 对我国的启示 |
一、 完善的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体系 |
二、 有效的风险监管机构和组织体系 |
三、 改进监管方法 |
四、 完善相关制度措施 |
五、 重视保护消费者利益 |
第四章 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第一节 完善网上银行技术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一、 建立网上银行安全评估制度 |
二、 加强对网上银行安全认证机构的准入、退出及安全监管 |
三、 细化业务外包相关法律规定 |
第二节 完善业务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一、 加强战略风险监管 |
二、 完善信誉风险监管 |
第三节 完善法律风险监管法律制度 |
一、 建立统一的违法操作处罚规则 |
二、 完善网上银行准入与退出制度 |
第四节 完善网上银行的监管体制 |
一、 改变传统监管模式和方法 |
二、 明确网上银行监管主体及其责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8)中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章 电子银行概述 |
2.1 概念及分类 |
2.2 业务的特点及风险 |
2.3 发展电子银行业务的深远意义 |
第3章 国内外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发展 |
3.1 国外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3.2 国内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现状 |
3.2.1 国内商业银行分类 |
3.2.2 目前国内商业银行电子银行发展现状 |
3.2.3 国有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概况 |
3.2.4 城市商业银行发展电子银行概况 |
第4章 我国电子银行业务个案分析 |
4.1 辽宁省工商银行电子银行业务案例分析 |
4.2 盛京银行电子银行业务发展案例分析 |
第5章 我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总体改进及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网上银行及监管概述 |
1.1 网上银行概述 |
1.1.1 网上银行的含义 |
1.1.2 网上银行的特点 |
1.1.3 网上银行的发展状况 |
1.2 网上银行监管概述 |
1.2.1 网上银行监管的界定 |
1.2.2 网上银行监管的必要性 |
2 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简介和启示 |
2.1 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简介 |
2.1.1 美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2.1.2 英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2.1.3 新加坡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2.1.4 香港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2.2 国外及我国香港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启示 |
2.2.1 根据国情构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2.2.2 构建完善的监管法律法规体系 |
2.2.3 重视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3 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
3.1 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现状 |
3.1.1 专门适用于网上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
3.1.2 其他涉及网上银行监管的法律法规 |
3.2 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3.2.1 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
3.2.2 我国网上银行监管体制与模式落伍 |
3.2.3 我国网上银行监管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不完善 |
3.2.4 我国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缺失 |
3.2.5 我国网上银行跨境交易解决机制缺乏 |
4 完善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建议 |
4.1 健全网上银行监管法律体系 |
4.1.1 明确立法原则 |
4.1.2 制定多层次的监管法律体系 |
4.2 完善统一监管体制 |
4.2.1 建立统一的网上银行监管机构 |
4.2.2 以功能为标准划分网上银行的监管范围 |
4.2.3 加强网上银行的他律、自律监管 |
4.3 完善市场准入与市场退出法律监管制度 |
4.3.1 建立灵活的网上银行市场准入机制 |
4.3.2 建立健全网上银行市场退出机制 |
4.4 加强对网上银行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
4.4.1 明确网上银行与消费者的权利义务 |
4.4.2 建立网上银行信息披露制度 |
4.4.3 重构网上银行的举证责任规则并加大惩处力度 |
4.5 加强网上银行法律监管国际合作 |
4.5.1 促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标准的国际化 |
4.5.2 加强跨境交易纠纷解决的协调合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来源、背景和意义 |
1. 选题来源 |
2. 选题背景 |
3. 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1. 国内研究现状 |
2. 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 |
1. 研究内容 |
2. 创新之处 |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1. 研究思路 |
2. 研究方法 |
一、网上银行理论概述 |
(一)网上银行概念界定 |
(二)网上银行的优势 |
1. 服务突破时空约束 |
2. 交易双方成本降低 |
(三)现阶段网上银行经营中存在的风险 |
1.技术角度风险 |
2.业务角度风险 |
3.法律角度风险 |
二、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现状及问题 |
(一)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取得的成就 |
1.监管法律体系初见规模 |
2.注重安全性建设和风险防范 |
3.日常监管工作逐步强化 |
(二)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1.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不完善 |
2.网上银行市场准入制度过于严格 |
3.网上银行交易双方权利和义务划分不明确 |
4.网上银行市场退出制度不完善 |
5.网上银行运营中的操作风险规范不全面 |
三、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
(一)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1.美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2.英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3.我国香港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 |
(二)部分发达国家及地区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
1.构建监管法律制度应综合具体国情和国外先进经验 |
2.网上银行的监管应以法制化为基础 |
3.以稳定金融市场与保障消费者权益为监管目标 |
四、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 |
(一)明确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的立法原则 |
1.国际化原则 |
2.交易安全原则 |
3.维护客户利益原则 |
4.技术创新原则 |
(二)健全网上银行监管法律规范体系 |
1.完善网上银行监管法律规范中综合性法规 |
2.补充网上银行监管法律规范中专业性法规 |
(三)适当放松网上银行市场准入监管法律制度 |
1.适度简化审批程序并区别对待 |
2.设立纯网上银行市场准入标准 |
(四)明确网上银行交易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
1.网上银行的权利和义务 |
2.客户的权利和义务 |
(五)完善网上银行市场退出监管机制 |
1.赋予监管部门市场退出程序启动职权 |
2.建立监管机构对市场退出机制的运行制度 |
(六)完善网上银行安全保障措施和内部监管机制 |
1.完善我国网上银行现有安全保障措施 |
2.完善我国网上银行内部监管体制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四、香港电子银行发展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互联网银行监管研究[D]. 鲁家鹏.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2020(07)
- [2]台州市T商业银行反洗钱工作问题及对策研究[D]. 朱慧. 江西农业大学, 2019(03)
- [3]东港农商银行电子银行风险分析与防范[D]. 蔡琰.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4]日照银行电子银行技术风险控制研究[D]. 王秀明. 山东科技大学, 2018(03)
- [5]H商业银行电子银行业务的风险管理研究[D]. 李白良. 湖南工业大学, 2017(01)
- [6]我国电子银行风险防范问题研究[D]. 孙岩. 黑龙江大学, 2015(06)
- [7]论我国网上银行风险监管法律制度的完善[D]. 侯照丽. 烟台大学, 2014(03)
- [8]中国商业银行电子银行现状分析与发展策略[D]. 安旸. 吉林大学, 2013(04)
- [9]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周颖.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8)
- [10]我国网上银行监管法律制度研究[D]. 黄海华. 长安大学, 20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