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红外上转换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上转换,夹心免疫,生物传感器,特异性
红外上转换论文文献综述
周进,张美玲,张俐,李翠霞,赵慧颖[1](2018)在《基于近红外上转换纳米探针的固相免疫检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氯化物为原料通过溶剂热法合成了尺寸均匀的NaYF_4∶Yb~(3+),Tm~(3+)上转换纳米粒子(UCNPs),利用聚丙烯酸(PAA)取代UCNPs表面的油酸配体,引入羧基和人IgG的氨基共价结合(H端),再用蛋白G(protein G)作"桥"将兔抗羊IgG(r-a-g IgG)修饰在硅片表面(R端),以消除由于硅片"刚性"表面与r-a-g IgG分子直接偶联而导致其结构或构象的变化,从而实现硅片表面与r-a-g IgG的"柔性"生物偶联。利用抗原抗体的特异性免疫反应,将H端和R端通过羊抗人IgG(g-a-h IgG)结合,建立了简单高效和快速灵敏检测溶液中g-a-h IgG的新型免疫分析方法。实验结果表明:g-a-h IgG在5~400 nmol/L浓度范围内与上转换荧光强度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传感器检测限为1.82 nmol/L,并表现出优秀的检测特异性。本项研究为临床各种重大疾病的免疫分析诊断提供了一种宽线性范围和高特异性的新型免疫方法和平台。(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酒俊霞[2](2018)在《氧化物基近红外上转换纳米余辉材料可控合成及发光性质》一文中研究指出纳米上转换发光材料可以将低频率的光子转化为高频率的光子,常常发出位于可见光或近红外光区的光,近年来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长余辉发光材料则是激发光源停止或移去后,能持续发光数分钟或数小时的一种储能材料。将其二者各自独特的光学性质有效的结合的多功能复合纳米上转换近红外长余辉材料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很多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成像和医学诊断方面。采用两相溶剂热法(ST)合成了镧系元素掺杂的Sc_2O_3:Yb~(3+),Er~(3+)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并在980 nm光的激发下,观察到红光增强的现象。与传统的的高温固相法(SS)合成的Yb~(3+),Er~(3+)共掺杂的Sc_2O_3上转换体材料在相同的烧结温度(700oC)下相比,合成的Yb~(3+),Er~(3+)共掺杂的Sc_2O_3上转换纳米晶的绿光和红光分别增强19.7,23.4倍。用两相溶剂热法合成了的Yb~(3+),Er~(3+)共掺杂的Sc_2O_3纳米材料经过700oC,2h的退火之后与高温固相法1600oC,6 h的烧结之后获得Yb~(3+),Er~(3+)共掺杂的Sc_2O_3上转换体材料相比,相对红光增强6.6倍。通过分析掺杂Yb~(3+)的光谱、功率依赖和寿命曲线,我们发现Sc_2O_3:Yb~(3+),Er~(3+)上转换纳米材料Er~(3+):~4F_(9/2)能级的红光发射电子布局可能有叁个途径:a、激发态吸收(ESA),b、两步能量转移(ET),c、Er~(3+)的~2H_(11/2),~4S_(3/2)的能级通过交叉弛豫(CR)与反能量转移(CRB)的非多光子弛豫机理。在Sc_2O_3:Yb~(3+),Er~(3+)上转换纳米材料中Er~(3+):~2H1_(1/2),~4S_(3/2)的绿光发射是叁光子过程,可描述为:Yb~(3+):~2F_(5/2)+Er~(3+):~4F_(9/2)→Yb~(3+):~2F_(7/2)+Er~(3+):~2H_(9/2)。结果表明,两相溶剂热法合成的Sc_2O_3:Yb~(3+),Er~(3+)可以作为一个高效的红光上转换纳米荧光粉;两相溶剂热合成的Sc_2O_3是一个合适的上转换基质。采用油酸和甲苯辅助的两相法合成了平均粒径为2 nm的稀土离子共掺杂的ZnGa_2O_4:Cr~(3+),Yb~(3+),Er~(3+)上转换近红外长余辉纳米荧光粉(UCPLNPs)。利用XRD、TEM及光致光谱分别对其微结构、形貌、上转换荧光和余辉性能进行了研究。合成的粉末可被紫外光(254 nm)和980 nm近红外光有效激发,可观察到来自于Cr~(3+):~2E→~4A_2的电子跃迁,峰值位于696 nm近红外光及来自Er~(3+):~4F_(9/2)→~4I_(15/2)跃迁在630-700 nm范围的红光发射,关闭光源后被测样品可再被紫外光(254 nm)、红光(650 nm)和980 nm光再激励,获得在696 nm处近红外余辉发射。同时研究了不同Yb~(3+)掺杂浓度下的上转换和余辉发射规律,浓度为10mol%时,余辉衰减速率最慢其原因是Yb~(3+)的掺杂产生了更多的陷阱中。同时研究了余辉发光机理和上转换发光机理,揭示了余辉时间增长和多模式激励的光物理机制。(本文来源于《长春工业大学》期刊2018-06-01)
李红星[3](2018)在《Cr~(3+)掺杂镓锗酸盐近红外上转换与长余辉发光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报道的以ZnO为基质的镓锗酸盐,实现了Cr~(3+)的d组态的上转换长余辉发光,因为d组态的上转换发光较难实现,所以引起了人们对镓锗酸盐的广泛关注。对ZnO作为基质的镓锗酸盐体系进行分析,Cd与Zn位于同一主族,Cd分子量大于Zn,Cd的声子能量低,对称性降低,这将有利于稀土离子和过渡金属的f组态与d组态的上转换发光。本论文采用的是ZnO与CdO共掺,在新的体系下有如下发现:(1)以ZnO与CdO共掺作为基质,制备(Zn_xCd_(1-x))_3Ga_2GeO_8:0.5%Er~(3+),5%Yb~(3+),1%Cr~(3+),调节ZnO与CdO的比例。实验发现,以ZnO单独作为基质时,陶瓷片需要进行400℃热处理才能看到Cr~(3+)的上转换发光,用ZnO与CdO共掺之后无需进行400℃热处理,就可以清晰地看到Cr~(3+)离子的上转换,而且稀土离子以及Cr~(3+)离子的发光强度均增强了数倍,当ZnO:CdO=3:2时实验产物发光最强。(2)Cr~(3+)离子的上转换来自于稀土离子敏化,掺杂Er~(3+)的实验通过能量传递成功实现了Cr~(3+)的上转换发光,Tm~(3+)离子、Ho~(3+)离子的激发态能级也可能存在与Cr~(3+)离子之间的能量传递,我们的实验成功的验证了这一点,掺杂Tm~(3+)和Ho~(3+)离子的材料依然可以同时增强稀土离子与Cr~(3+)离子的发光。对于掺杂Tm~(3+)的基质来说,当ZnO:CdO=2:1时实验产物的发光最强;对于掺杂Ho~(3+)的基质来说,当ZnO:CdO=3:2时实验产物的发光最强。(3)通过ZnO与CdO的共掺,不仅使稀土离子以及Cr~(3+)离子的f组态与d组态的上转换发光增强,而且余辉也比单掺的体系强。当ZnO:CdO=2:1时余辉最强,且这种性质同时发生在Er~(3+)、Tm~(3+)、Ho~(3+)体系中。(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8-05-01)
臧春阳[4](2018)在《SiO_2-PbF_2玻璃的近中红外宽波段发光及上转换白光》一文中研究指出玻璃发光材料的应用已经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特别是其在光纤通讯、医疗检测、固体激光等领域的应用研究一直是科学前沿研究热点与重点。稀土掺杂发光玻璃在上个世纪中期就开始应用于固体激光与光纤放大,但是以往的固体激光器和光纤放大器用稀土掺杂发光玻璃发光波段窄、单一且不连续,使得激光器只能应用在某个固定波段的输出,限制了其在光通讯领域的应用,这就要求制备宽波段可调谐激光玻璃材料。本文通过在Si02-PbF2玻璃中采用稀土离子Nd3+、Ho3+、Er3+、Tm3+和Yb3+双掺和多掺的方式,制备了近中红外发光及近中红外宽波段发光玻璃,拓宽了近红外发射光谱,同时弥补了波段的缺失问题。另外,上转换白光广泛应用于固态彩色叁维显示和白光LED光源等领域,稀土离子掺杂的Si02-PbF2玻璃除了能够实现近中红外发光外,还可以通过合理掺杂实现上转换白光。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制备了不同稀土离子掺杂的Si02-PbF2玻璃,根据DSC曲线分析了Si02-PbF2玻璃的成玻性能。在980 nm激光器激发下,系统的分析了 Yb3+/Tm3+、Yb3+/H03+、Yb3+/Er3+共掺玻璃体系的近中红外发光特征。通过Judd-Ofeld理论计算,Tm3+、Ho3+、Er3+子在 1800nm 处、2000nm 和 2850nm、1530nm 和 2720 nm 处的吸收/发射截面分别达到 0.5044X 10-20 cm2/0.33550× 10-20 cm2、0.5067X10-20 cm2/0.6327X 10-20 cm2和 0.4650X 10-20 cm2/0.4392>× 10-20 cm2、0.5832X 10-20 cm2/0.714×10-20cm29和 1.3274X 10-20cm2/1.1670×10-20cm2,说明我们制备的此类玻璃材料能够作为近中红外激光与放大材料。(2)在Si02-PbF2玻璃中引入多种稀土离子,特别是借助Nd3+离子在1350nm波段处的发光,在980 nm和808 nm激光器组成双光源系统同时激发下实现了近中红外1250 nm-2100nm宽波段覆盖。在单层玻璃的基础上为了减少多掺过程中的发光淬灭,制备了多掺杂双层玻璃,在980 nm和808 nm激光器同时激发下,实现了近中红外1250 nm-2100 nm宽波段的覆盖,并为发光强度的调控提供了基础。(3)制备了 Yb3+、Tm3+、Ho3+、Er3+稀土离子共掺杂的可见光发光Si02-PbF2玻璃。通过改变稀土离子掺杂的浓度和激光器激发功率,发现该体系的白光发射色温可在白光区进行有效调控,其发光随着激光器功率的变化从黄光区经过白光区到蓝光区实现了近连续的可调特征。(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5-01)
刘辉[5](2018)在《基于SPR增强上转换荧光的近红外传感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红外光能够与物质之间同时发生光热效应和光电效应,在民用的医学诊断与治疗、遥感成像、工业自动控制、环境监测、光通信等领域及军用的夜视、航海、航空航天以及武器探测等方面有许多应用。980 nm近红外光处于生物组织光谱学窗口内,在生物体成像、光动力治疗和激光手术方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也在工业生产,显示成像等方面有应用。本文采用低成本且高效的有机聚合物材料与上转换荧光材料复合,制备出可探测980 nm近红外光的非制冷红外探测器。本文成功制备了与NaYF4:Yb3+,Er3+荧光纳米晶结合的聚(3-己基噻吩-2,5-二基)(P3HT)的光电导复合膜。NaYF4:Yb3+,Er3+上转换纳米颗粒能将980 nm低光子能量的近红外光转换成可见光发射,而这种发射光恰好能被P3HT有机半导体材料吸收,产生光生载流子增强其导电性。为进一步提升复合薄膜的探测率,在NaYF4:Yb3+,Er3+表面负载Au纳米颗粒,以贵金属等离激元(SPR)增强其荧光。将上转换荧光纳米晶与P3HT结合而成的有机光电导材料以其高效、廉价、便携、低毒、便于大规模制造与集成等优势,有望成为未来光子收集,光子储存和光电晶体管材料的理想选择之一。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结果如下:(1)采用热分解法制备出纯β相的NaYF4:Yb3+Er3+稀土上转换纳米晶。本文通过调控表面配体种类和浓度,可控制备了尺寸分别为17 nm和44 nm的球状纳米颗粒和77 nmd盘状纳米颗粒。探究了 980nmNIR激发光功率对叁种不同尺寸的NaYF4:Yb3+,Er3+纳米颗粒发光性能的影响。在980 nm连续NIR激光的激发下,纳米晶在528 nm与542 nm处有强烈的绿光荧光,来自于Er3+的2H11/2→4I15/2和4S3/2→4I15/2的跃迁。中心波长为657 nm处的红色荧光来自于Er3+的4F9/2→4115/2的跃迁。在激发功率同为5 W/cm2的980 nm NIR激发下,尺寸为44 nm的NaYF4:Yb3+,Er3+纳米颗粒的绿色荧光强度比17 nm纳米颗粒绿色荧光强度高了 14倍,而尺寸77 nm的纳米颗粒的荧光则是尺寸17 nm的荧光的67倍。进一步研究表明,随着激发光功率密度的增大,叁种上转换纳米颗粒的绿光与红光的比例都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2)以油胺为还原剂和表面配体成功在NaYF4:Yb3+,Er3+纳米晶表面负载上约9 nm大小的Au纳米颗粒,利用贵金属局域表面等离激元增强上转换荧光。按照NaYF4:Yb3+,Er3+和Au摩尔比0.005:1,0.01:1,0.05:1在NaYF4:Yb3+,Er3+颗粒表面负载Au纳米颗粒,负载Au纳米颗粒的NaYF4:Er3+,Yb3+纳米晶的上转换荧光比未负载Au的样品最多增强了 67%。(3)在有氧化层的硅衬底上制作插指电极,再将负载Au的NaYF4:Er3+,Yb3+纳米颗粒与P3HT混合旋涂于带有电极的衬底上组装成器件。在偏置电压3 V,功率密度为1 W/cm2的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器件获得了相对于暗电流6.7倍的传感电流,初步实现了 980nm近红外光的探测。(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8-04-10)
刘顺瑞,聂照庭,张明磊,王丽,冷雁冰[6](2017)在《利用纳米球提高红外波长上转换探测器效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红外波长上转换探测器氮化硅(SiN_x)钝化层制作单层六角密排的二氧化硅(SiO_2)纳米球阵列,以提高红外波长上转换探测器的整体效率.采用自组装的方法在器件钝化层上制备了直径分别约为300,450,750和1000 nm的SiO_2纳米球,并与无表面微纳结构器件进行对比测试.结果表明:钝化层附着SiO_2纳米球能有效地提高红外波长上转换器的光提取效率;当SiO_2纳米球直径为750 nm时的光提取效率最优,是无表面微纳结构器件的2.6倍,可实现低成本制作高效率红外波长上转换探测器.(本文来源于《物理学报》期刊2017年18期)
周楠,甘霖,徐兵,马颖,翟天佑[7](2016)在《MoS_2/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体异质结构在近红外波段的光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成功制备出了一种基于过渡金属硫属化合物(TMDs)和上转换纳米颗粒(UCNPs)的异质结构,它由少层Mo S_2纳米片和Na YF_4:Yb/Er@Na YF_4:Nd_(0.2)上转换核壳纳米结构组成。其中Na YF_4:Yb/Er@Na YF_4:Nd_(0.2)能够吸收Mo S_2吸光范围之外的低能量的近红外(NIR)光子产生更高能量的激子,并将激子能量传递给Mo S_2,促使在Mo S_2纳米片中产生新的载流子,最终将Mo S_2的光谱响应范围拓展至近红外区域。就我们所知,这是上转换材料和二维纳米材料复合首次在光探测器件上应用,我们提供了一种实现二维材料带隙工程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分会:光电功能器件》期刊2016-07-01)
康健彬,王磊,郝智彪,王超,谢莉莉[8](2016)在《发光量子阱对波长上转换红外探测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波长上转换红外探测器在实现大面阵、低暗电流红外探测方面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短波长光子的发光效率是影响上转换器件效率的重要因素.设计、制作了具有不同发光阱个数的波长上转换红外探测器件,结合器件的红外响应和仿真计算,分析了发光阱个数对波长上转换效率的影响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选择单个发光阱,有利于提高器件的发光效率,从而提高波长上转换效率.(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毫米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邓婕[9](2016)在《有机小分子与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红外上转换器件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光上转换器件因其在红外成像器件中的潜在应用备受人们的关注,但目前无机、纯有机红外上转换器件的发展面临了制备工艺复杂、材料选择面窄、红外探测波段范围小等挑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探究新型复合材料在红外-可见光上转换器件中的应用,并实现波长约为1.50 um的红外上转换的研究目标。实验制备了复合物/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 OLED)的红外光上转换器件,其中复合物为有机小分子材料(TCTA)掺杂金属氧化物(Mo03)形成的电荷转移复合物(Charge Transfer Complex, CTC)。为了筛选出最适宜红外上转换器件的阳极材料,本论文首先选择ITO导电玻璃和FTO导电玻璃作为器件基底材料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ITO更适合作为器件的阳极材料。为了进一步降低暗电流特性,本论文对空穴阻挡层材料及厚度进行了优化,发现厚度为10nm的BCP作为空穴阻挡层材料,器件在无光照条件下启亮电压高、阻挡效果好、器件信噪比值大。此外,实验结果证明,红外上转换器件在红外光照功率密度低于2961mW/cm2范围内具有良好的稳定性。为了优化TCTA:MoO3红外探测层在红外上转换器件中的应用,本论文对其掺杂浓度和厚度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掺杂浓度为5 wt%、厚度为400nm的红外探测层能获得最佳的红外上转换器。综上所述,本论文工作通过优化阳极材料、空穴阻挡层材料及厚度、红外探测层的掺杂浓度和厚度,从而制备出了性能指标较为理想的红外上转换器件,实现了红外光到可见光的上转换目标。(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何光辉[10](2016)在《β-NaYF_4:Yb~(3+),Tm~(3+)/CdSe纳米异质结构的合成及近红外上转换发光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能将近红外光转换成紫外光和可见光,是近年来的科研热点之一。其中备受关注的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具有声子能量低、化学稳定性好和生物兼容性好等优点。红光(600-700 nm)和近红外光(700-1,100 nm)被生物组织吸收最小,因此600-1,100 nm波段被称为生物组织的光学透过窗口。与传统有机荧光染料和量子点使用紫外光激发相比,稀土掺杂氟化物纳米晶采用近红外光激发有利于减少对生物组织的光损伤,提高穿透深度以及降低生物组织的自发荧光背景,更适合于生物医学应用。Yb/Tm共掺的NaYF_4纳米晶能将近红外激发光转换成紫外、蓝光、红光以及近红外光,而强烈的紫外和蓝光能被生物组织大量吸收引起光损伤。半导体量子点具有较宽的吸收带,能将紫外或蓝光转换成可见光,荧光性质具有尺寸依赖性的量子限域效应。我们采用CdSe量子点对β-NaYF_4:Yb3+,Tm3+纳米晶进行表面修饰,合成了β-NaYF_4:Yb~(3+),Tm~(3+)/CdSe纳米异质结构复合型材料。实验结果表明β-NaYF_4:Yb3+,Tm3+纳米晶的紫外和蓝光发射受到强烈抑制,近红外光~797 nm发射大幅增强,实现了β-NaYF_4:Yb~(3+),Tm~(3+)/CdSe纳米异质结构增强的近红外上转换发光。本论文主要研究结果:(1)采用高温热解法合成了高质量单分散的β-NaYF_4:Yb3+,Tm3+纳米晶。使用手工或仪器精确控制高温晶体生长时间获得了一系列不同粒径的β-NaYF_4:Yb3+,Tm3+纳米晶,实现了β-NaYF_4:Yb3+,Tm3+纳米晶的可控合成。X射线衍射表明样品是由纯净的β-NaYF_4:Yb3+,Tm3+纳米晶组成。在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上转换光谱表明β-NaYF_4:Yb3+,Tm3+纳米晶具有紫外、蓝光、红光和近红外光发射,进而阐明了Yb/Tm合作上转换发光机理。(2)采用TOPO辅助油相法合成了高质量单分散的纤锌矿型CdSe量子点和荧光增强型CdSe/ZnS核壳结构量子点。精确控制CdSe量子点高温反应时间获得了一系列不同粒径的CdSe量子点。X射线衍射表明样品是由纯净的纤锌矿型CdSe量子点组成。在365 nm紫外光激发下,不同粒径的CdSe量子点具有不同波长的可见光发射,表现出典型的量子限域效应。(3)采用高温法分两步合成了β-NaYF_4:Yb~(3+),Tm~(3+)/CdSe纳米异质结构。X射线衍射表明样品是由纯净的纤锌矿型CdSe半导体量子点与六角相NaYF_4:Yb3+,Tm3+纳米晶复合而成。在980 nm近红外光激发下,β-NaYF_4:Yb~(3+),Tm~(3+)/CdSe纳米异质结构仅有~797 nm近红外发射。研究结果表明β-NaYF_4:Yb3+,Tm3+纳米晶与CdSe量子点之间存在能量传递。Yb3+吸收近红外光子后将能量传递给Tm3+,Tm3+再将能量部分地传递给CdSe,CdSe又将能量回传给Tm3+,使Tm3+电子大量布局到3H4能级上,最终产生了强烈的~797 nm近红外光,紫外和蓝光完全猝灭,CdSe量子点无发光。β-NaYF_4:Yb~(3+),Tm~(3+)/CdSe纳米异质结构实现了增强的近红外-近红外上转换发光,入射光和发射光均位于生物组织的光学透过窗口内,因此β-NaYF_4:Yb~(3+),Tm~(3+)/CdSe纳米异质结构具有良好的生物医学应用潜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6-05-01)
红外上转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纳米上转换发光材料可以将低频率的光子转化为高频率的光子,常常发出位于可见光或近红外光区的光,近年来引起了人们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长余辉发光材料则是激发光源停止或移去后,能持续发光数分钟或数小时的一种储能材料。将其二者各自独特的光学性质有效的结合的多功能复合纳米上转换近红外长余辉材料近年来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在很多领域都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尤其是在生物医学成像和医学诊断方面。采用两相溶剂热法(ST)合成了镧系元素掺杂的Sc_2O_3:Yb~(3+),Er~(3+)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并在980 nm光的激发下,观察到红光增强的现象。与传统的的高温固相法(SS)合成的Yb~(3+),Er~(3+)共掺杂的Sc_2O_3上转换体材料在相同的烧结温度(700oC)下相比,合成的Yb~(3+),Er~(3+)共掺杂的Sc_2O_3上转换纳米晶的绿光和红光分别增强19.7,23.4倍。用两相溶剂热法合成了的Yb~(3+),Er~(3+)共掺杂的Sc_2O_3纳米材料经过700oC,2h的退火之后与高温固相法1600oC,6 h的烧结之后获得Yb~(3+),Er~(3+)共掺杂的Sc_2O_3上转换体材料相比,相对红光增强6.6倍。通过分析掺杂Yb~(3+)的光谱、功率依赖和寿命曲线,我们发现Sc_2O_3:Yb~(3+),Er~(3+)上转换纳米材料Er~(3+):~4F_(9/2)能级的红光发射电子布局可能有叁个途径:a、激发态吸收(ESA),b、两步能量转移(ET),c、Er~(3+)的~2H_(11/2),~4S_(3/2)的能级通过交叉弛豫(CR)与反能量转移(CRB)的非多光子弛豫机理。在Sc_2O_3:Yb~(3+),Er~(3+)上转换纳米材料中Er~(3+):~2H1_(1/2),~4S_(3/2)的绿光发射是叁光子过程,可描述为:Yb~(3+):~2F_(5/2)+Er~(3+):~4F_(9/2)→Yb~(3+):~2F_(7/2)+Er~(3+):~2H_(9/2)。结果表明,两相溶剂热法合成的Sc_2O_3:Yb~(3+),Er~(3+)可以作为一个高效的红光上转换纳米荧光粉;两相溶剂热合成的Sc_2O_3是一个合适的上转换基质。采用油酸和甲苯辅助的两相法合成了平均粒径为2 nm的稀土离子共掺杂的ZnGa_2O_4:Cr~(3+),Yb~(3+),Er~(3+)上转换近红外长余辉纳米荧光粉(UCPLNPs)。利用XRD、TEM及光致光谱分别对其微结构、形貌、上转换荧光和余辉性能进行了研究。合成的粉末可被紫外光(254 nm)和980 nm近红外光有效激发,可观察到来自于Cr~(3+):~2E→~4A_2的电子跃迁,峰值位于696 nm近红外光及来自Er~(3+):~4F_(9/2)→~4I_(15/2)跃迁在630-700 nm范围的红光发射,关闭光源后被测样品可再被紫外光(254 nm)、红光(650 nm)和980 nm光再激励,获得在696 nm处近红外余辉发射。同时研究了不同Yb~(3+)掺杂浓度下的上转换和余辉发射规律,浓度为10mol%时,余辉衰减速率最慢其原因是Yb~(3+)的掺杂产生了更多的陷阱中。同时研究了余辉发光机理和上转换发光机理,揭示了余辉时间增长和多模式激励的光物理机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红外上转换论文参考文献
[1].周进,张美玲,张俐,李翠霞,赵慧颖.基于近红外上转换纳米探针的固相免疫检测研究[J].发光学报.2018
[2].酒俊霞.氧化物基近红外上转换纳米余辉材料可控合成及发光性质[D].长春工业大学.2018
[3].李红星.Cr~(3+)掺杂镓锗酸盐近红外上转换与长余辉发光的研究[D].辽宁大学.2018
[4].臧春阳.SiO_2-PbF_2玻璃的近中红外宽波段发光及上转换白光[D].湘潭大学.2018
[5].刘辉.基于SPR增强上转换荧光的近红外传感器研究[D].湖北大学.2018
[6].刘顺瑞,聂照庭,张明磊,王丽,冷雁冰.利用纳米球提高红外波长上转换探测器效率[J].物理学报.2017
[7].周楠,甘霖,徐兵,马颖,翟天佑.MoS_2/核壳结构上转换纳米晶体异质结构在近红外波段的光响应[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二十分会:光电功能器件.2016
[8].康健彬,王磊,郝智彪,王超,谢莉莉.发光量子阱对波长上转换红外探测器效率的影响[J].红外与毫米波学报.2016
[9].邓婕.有机小分子与金属氧化物复合材料在红外上转换器件中的应用研究[D].云南大学.2016
[10].何光辉.β-NaYF_4:Yb~(3+),Tm~(3+)/CdSe纳米异质结构的合成及近红外上转换发光性能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