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创运城学院
翟鹤太原理工大学文法学院
【摘要】目前我国高等学府选拔入学学生最主要的方式和标准是高考。其科学性与实用性不言而喻,但在某些特殊专业,诸如日、俄、德、法、西、阿等小语种人才选拔中也存在弊端与缺陷。本文试图探讨建立高校小语种入学学生语言学能测量体系这一方法来弥补高考这一传统方式和标准在小语种人才选拔中的弊端与缺陷。
【关键词】小语种语言学能语言学能测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10(2010)08-0031-02
一高考在高校小语种人才选拔中的弊端与缺陷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我国已对其进行过多次大刀阔斧地改革。这些改革措施无疑使现行的高考制度日臻完善、合理、科学、可行。与此同时,一些对高考制度提出质疑、批评甚至反对的声音也从未间断。这足以说明任何时期的高考制度都有其不完善的地方,尤其是在特殊专业人才的选拔上。高考制度在高校各具体专业入学学生选拔中的最大优势体现在中学与大学所学知识链的连贯性或者是相关性方面上。例如,某学生入学后所学专业为中文、历史、英语、物理、化学、数学、生物等,或者为文秘、旅游、机械、建筑等。前者的各专业不仅是高考的必考科目,且直接与大学阶段所学知识密切相连,成为连贯的体系。后者的各专业则与中学阶段所学科目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英语是目前我国外语教育的核心语种。从小学一直延续到研究生各个不同层次,并且从专、本科层次起都有相对科学与严格的人才选拔培养方案。而对于诸如德、日、法、俄、西、阿等小语种的教育通常是从大学才开始起步的。在中学教育阶段,面对各种考试压力、升学压力、社会压力、心理压力等,中学生们已不堪重负,能够了解小语种相关信息的机会更是微乎其微。而在高校小语种入学人才选拔中,除高考以外,尚未有更加科学的其他辅助选拔方案。高考制度所表现出最大的弊端与缺陷恰恰是与中学阶段所学知识与小语种专业之间知识链的非连贯性或者说是过度疏远的相关性方面上。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能够充分证明高考成绩的优劣与小语种专业学习效果一定成正比关系。如今在语言学研究领域中,学习者个体差异已成为二语习得研究主流之一,高考作为一种人才选拔手段只能直接或间接的考察学生的部分能力,而对于诸如语言学能这样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其评价效果微乎其微。目前也尚无研究表明高考成绩对二语学习成绩具有有效的预测作用。
二建立语言学能测量体系的必要性、科学性和可行性
1.必要性
受我国的传统教育思想理念的影响,中国人最愿意相信的是“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闻鸡起舞”等方式对学习效果的影响。而很少对学习者自身所隐藏的学习天赋或潜能进行理性的思考。而现代语言学能理论和语言学能测量不仅能更新我们的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能从科学的角度来预测学习效果。Gardner和Lambert(1985)认为:“语言学能是和动机具有同样预测作用的学习者因”;Bialystok(1978)认为:“它是对学习成绩最有预测作用的4个因素之一”;Carroll教授认为:“语言学能就是学习语言的一种特殊才能,类似于音乐绘画等特殊才能”;Skehan认为:“语言学能是响语二语习得的最重要的学习者个体差异因素”。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系调查组(吴,1993)在调查我国英语本科学生素质状况时,也包括了语言学能这个自变量。统计结果发现,语言学能与语言成绩总分的相关系数是一切变量中最高的,回归分析显示,语言学能的预测能力最强。由此可见,语言学能测量可以弥补考高在小语种入学人才选拔上的不足,建立针对高校小语种入学学生语言学能测量体系是完全必要的。
2.科学性
语言学早已成为一门科学而独立存在,并且已衍生出诸多分支学科。语言学能研究和语言学能测量就是其中之一。Carroll和Sapon被认为是现代语言学能测试的先驱,其中语言学能研究中最著名的当数哈佛大学J.Carroll教授。Carroll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对语言学能进行研究,他认为语言学能是整体智力(generalintelligence)中负责语言学习的一个特殊部分,由几个相互独立的能力构成,其中最为明显的是:语音编码能力、语法敏感性、归纳能力、机械记忆能力。Carroll认为,语言学能不仅在人的一生中相对稳定,而且很难以具体的方式改变,所以训练和实践不能提高一个人的语言学能。Carroll还认为,语言学能不是二语习得的先决条件(例如所有学习者不论语言学能高低如何,都能达到一定程度的二语水平),但作为一种能力,语言学能可以帮助提高外语学习的速度和降低学习的难度,因此它能预测外语学习的速度。
通过对运城学院本科英语专业04、05、08、09级约200名英日双语班学生高考成绩的跟踪调查发现,高考成绩的优劣不能作为判断某学生日语学习效果优劣的标准。在对学生日语课程学习过程中成绩跟踪调查的结果不仅印证了Carroll教授的理论,也最终促使本论文的提出。
3.可行性
利用语言学能理论来进行语言学能测量是完全可行的。1959年Carroll与Sapon等出版了现代语言学能测试(ModernLanguageAptitudeTest),简称MLAT。这也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也最具权威性的测量表。1959年外语教育者Pimsleur决定采用一种新的方法——研究语言学习不擅长者所缺的某些特定能力来研究外语学习能力,最终于1966年制定皮姆斯纽语言学能测量表(PimsleurLanguageAptitudeBattery),简称PLAB。除此以外,还有美国国防部语言学能测量表(DefenseLanguageAptitudeBattery)、美国陆军语言学能测试(ArmyLanguageAptitudeTest)、约克语言学能测试等。上述多种测试手段均已被应用在语言学能研究中。进入20世纪80年代,加拿大Wesche和日本Sasaki分别设计出法语版和日语版的学能测量表,其他语言版本还有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土耳其语、泰语和匈牙利语版等。在我国,语言学能研究领域起步较晚,目前国内所能见到的类似研究,当推刘润清教授和他的“中国学生英语学习素质研究”课题组所进行的研究。刘润清的研究直接采用Carrroll的MLAT。时至今日尚未发现有国内学者制定出一种针对母语为汉语学习者的语言学能测量表。值得注意的是对不同母语的语言学习者,MLAT的效果可能不尽相同。吴一安等认为:“MLAT是为英语本族者设计的,用其原版来测试中国人,其可靠性不免要受语言因素的影响,英语熟练的人,MLAT的得分自然高些(其他条件相同的话)。”语言学能测量体系不仅可以作为高考的辅助性手段来选拔小语种入学人才,还能对现有的外语教学模式产生积极作用。例如,通过学能测量手段进行班级划分教学。由此可见,研究并制定针对汉语母语学习者的各不同语种的语言学能测量表已成为摆在中国学者眼前的一大课题。
三结语
综上所述,建立针对高校小语种入学学生语言学能测量体系是完全必要、科学、可行的。语言学能测量不仅能科学的对二语学习成绩做出预测来弥补高考这一传统人才选拔方式的弊端与缺陷,还能对现有的外语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戴运才等.语言学能与二语习得研究述评[J].莱阳农学院学报,2005(9)
[2]戴运才.语言学能对二语习得的影响[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6(11)
[3]Carroll,JandS.Sapon.ModernLanguageAptitudeTest(FromA)[M].Bethesda,Maryland:SecondlanguageTestingInc.,1999
[4]査爱霞.语言学能及中国语境下外语教学的启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2009(9)
[5]顾伟勤.重谈语言学能[J].中国外语,2008(11)
[6]刘涛等.语言学能倾向中语法敏感性测验指标的相关系数法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