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临界通量论文-何一川

次临界通量论文-何一川

导读:本文包含了次临界通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核功率测量,裂变电离室,自给能中子探测器

次临界通量论文文献综述

何一川[1](2017)在《ADS次临界反应堆核功率和中子通量监测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系统(ADS)中,加速器束流轰击散裂靶产生一个很强的外部散裂中子源,该散裂中子源驱动次临界反应堆里的核裂变链式反应。也就是说,ADS次临界反应堆的中子空间分布主要由高能散裂中子决定。然而,常见的商用临界反应堆中的中子空间分布是由边界条件决定,因此,ADS次临界堆的中子学特征是不同于商用临界反应堆的中子学特征的,ADS次临界堆的核功率和中子监测方法也将不同于商用临界反应堆的监测方法。本论文探索ADS次临界堆堆芯和堆外中子的监测方法。ADS次临界反应堆功率的控制是通过调节高能质子加速器的束流强度来实现的。ADS堆外中子通量的监测为加速器束流强度的调节和次临界堆功率的控制提供重要的依据。而且,堆外中子通量的监测为反应堆控制和保护系统在启动、运行和停堆等过程中提供必不可少的信息,因此,堆外中子通量监测系统在ADS控制和保护系统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提出的监测方法是利用叁套裂变电离室和叁套非补偿电离室来监测堆外中子通量。由于裂变电离室可以工作在脉冲、电流和均方电压叁个操作模式,裂变电离室能监测很宽范围的中子通量,其范围包括源量程、中间量程和功率量程。本文提出的监测方法增加了独立监测信道的冗余度,提高了保护系统的可靠性,并能获得更多的轴向和径向功率分布的信息。在商用压水反应堆中,堆芯中子通量的测量通常是由几个可移动式的裂变室从反应堆压力容器顶部插入堆芯进行测量。考虑到ADS反应堆顶部已经被加速器束流注入系统和散裂靶冷却系统占用,因此,ADS次临界反应堆堆芯中子通量测量采用固定式的自给能中子探测器。由于散裂中子的通量在垂直方向之间的差异达到叁个数量级,本文提出通过监测ADS次临界堆叁维堆芯中子通量来进行叁维堆芯功率分布的在线再构,其中,堆芯功率的径向分布通过径向布置的多个测量通道来完成,堆芯功率的轴向分布通过测量上、中、下叁个垂直位置的中子通量来得到。裂变电离室、非补偿电离室以及自给能中子探测器已经非常成功地应用于商用热中子压水堆,但是中子引起的反应截面随中子能量的变化而变化,这些用于热中子监测的中子探测器不能直接用于ADS次临界堆的快中子监测。为了更准确地监测ADS堆芯和堆外的中子通量,本文提出了一个校准中子探测器的好方法。提出的校准方法主要分为两个步骤:第一步用一个标准的中子源校准中子源的中子通量与中子探测器输出信号之间的关系;第二步通过比较ADS中子能谱和中子源能谱的差异,来计算出一个修正因子。基于Geant4的仿真结果表明,裂变电离室、非补偿电离室和自给能中子探测器的修正因子分别为5、42和26。综上所述,本文的叁大主要工作为ADS次临界堆叁维堆芯功率分布的在线再构方法、可靠的堆外功率监测方法,以及非常有效的中子探测器校准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期刊2017-04-01)

初春[2](2015)在《箔活化法测量约旦次临界装置中子通量密度的相对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箔活化法在约旦次临界装置(JSA)上进行了堆芯径向中子通量密度相对分布的测量。在通量密度水平较低的次临界装置上,使用箔活化法进行中子通量密度测量是可行的。文中叙述了箔活化法实验原理,探测箔片的选取和制备,实验方案的实施和对测量结果的初步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核能动力分卷(上))》期刊2015-09-21)

王蕾,汪正霞,马春燕,杨波[3](2014)在《五孔支撑膜的次临界通量运行特征及膜污染阻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自制的五孔支撑中空纤维膜为研究对象,采用五孔和单孔膜的膜生物反应器处理模拟印染废水,在次临界通量的运行下考察膜污染特性。在水力停留时间为15 h,MLSS为4 g/L,曝气量为200 L/h的操作条件下,采用通量阶式递增法测得五孔膜和单孔膜的临界通量区域分别为18~21 L/(m2·h)和15~18 L/(m2·h);在10 L/(m2·h)的次临界通量下运行两组膜组件,五孔膜和单孔膜的稳定运行时间分别为13 d和9 d;通过对膜阻力的计算分析,发现五孔膜和单孔膜的总阻力值分别为57.04×1011m-1和68.45×1011m-1。膜阻力主要由浓差极化阻力和滤饼层阻力造成,且五孔膜的浓差极化阻力所占的比例大于单孔膜,而滤饼层阻力的比例小于单孔膜,因此五孔膜较单孔膜耐污染。(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技术》期刊2014年03期)

陈冠辉,王建永,高彦林[4](2007)在《次临界膜通量下膜污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膜生物反应器运行中膜污染问题,利用"逐级通量法"测定了膜组件的临界通量,并考察了次临界通量下膜污染的运行特性。试验发现,膜污染发展分为缓慢发展阶段和快速发展两个阶段。采用清水冲洗加次氯酸钠和盐酸溶液浸泡的方法能有效减少膜过滤阻力,去除率达到94%。同时,阻力构成分析表明泥饼和凝胶层是膜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到总阻力的57%和31%,而新膜清水阻力仅占3.86%。(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07年09期)

曹健[5](2006)在《ADS次临界实验平台“启明星-1号”中子通量密度时空特性初步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介绍了ADS次临界实验平台“启明星—1号”,分析了该平台中子通量密度时空特性,利用建立的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初步开展了堆芯不同位置瞬发中子通量密度随时间的衰减特性实验研究,取得了一些建设性的成果。论文分七章,第一章介绍了核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问题和加速器驱动次临界洁净核能系统,课题来源及选题意义,研究内容及其应用背景。第二章介绍了ADS次临界反应堆物理研究进展,主要包括ADS次临界反应堆的基本原理,国际上在ADS次临界反应堆物理上研究进展,以及我国ADS研究进展。第叁章为ADS次临界中子学与中子通量密度时空特性,阐述了开展ADS次临界中子学研究的必要性和研究中几个重要的中子学基本概念,介绍了次临界实验平台“启明星—1号”的设计方案和平台建成后的结构与功能,分析了“启明星—1号”时空特性,提出了工程性ADS系统将可能带来的安全问题。第四章为“启明星—1号”中子通量密度时空特性实验,介绍了研究目标和研究方案,以及测量瞬发中子衰减常数最直接的方法——脉冲中子源法,阐述了实验原理,介绍了实验条件,简单描述了实验过程。第五章为数据采集分析系统的研制与应用,包括数据采集分析系统设计方案的确定和数据采集分析系统各组成仪器部件性能指标要求的确定与测试,介绍了系统调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第六章为实验数据处理与分析,介绍了实验数据特点与处理软件的选择,数据处理结果及衰减曲线分析说明。第七章为总结。论文首次通过实验研究,初步获得了“启明星—1号”堆芯不同空间位置中子通量密度随时间的衰减特性,将为进一步开展叁维ADS次临界中子学研究,设计、运行与控制工程性的ADS系统提供了实验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6-05-01)

黄圣散,吴志超[6](2005)在《膜生物反应器次临界通量运行的膜污染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膜生物反应器(MBR)是将膜分离与生物反应相结合的污水处理新工艺,近年来已引起广泛的关注,但不可避免的膜污染限制其更广泛的应用。临界通量在膜污染控制中是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本试验研究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在次临界通量运行下的膜污染状况,并结合膜污染模型进一步表征膜表面的污染特性。试验结果表明,该平板膜生物反应器在次临界通量运行的情况下,膜污染可分为膜污染缓慢发展阶段(第Ⅰ阶段)和膜污染迅速发展阶段(第Ⅱ阶段),可分别用膜孔堵塞模型和泥饼阻力模型表征膜阻力与时间的变化关系。同时,对运行后的膜阻力分布进行分析,表明泥饼阻力和孔道吸附堵塞阻力是膜污染的主要组成部分,分别占到总阻力的73%和24%,而膜本身阻力仅占3%。(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05年07期)

魏春海,黄霞,赵曙光,文湘华[7](2004)在《SMBR在次临界通量下的运行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通量阶式递增法"测定了两种膜组件的临界通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次临界通量下的运行特性。试验发现,次临界通量操作下的膜污染过程具有明显的两阶段特征,与第一阶段跨膜压差(TMP)平缓直线上升相对应的膜污染机制主要是膜孔堵塞和凝胶层污染,与第二阶段TMP剧烈直线上升相对应的膜污染机制则是颗粒沉积层污染;先清水冲洗再化学清洗的方式能有效恢复膜的过滤能力,其中清水冲洗能有效去除颗粒沉积层污染,而化学清洗则能有效去除膜孔堵塞和凝胶层污染。(本文来源于《中国给水排水》期刊2004年11期)

夏普[8](2004)在《在东风3号上开展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有效增殖系数和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简称ADS)次临界反应堆物理中的某些物理参数特性,在东风3号上对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次临界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和中子通量密度分布进行了实验测量,其中实验时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k_(eff)的测量方法为外推周期法和跳源法,有源次临界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k_S的测量方法为源倍增法,中子通量密度分布测量采用活化箔片法,高纯锗γ射线测量装置和自编的数据处理软件。在MCNP程序进行计算分析中,有源次临界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k_S采用通用源,反映次临界反应堆本征特性的有效增殖系数k_(eff)采用临界源。实验结果和理论计算进行比较,两者符合较好。 本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为绪论,主要介绍本研究课题的选题意义和应用前景,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原理、特点以及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实验和计算两个方面。第二章为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和中子通量密度分布测量历史与现状,介绍了在以前反应堆实验研究中经常使用的几种测量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的实验方法,包括静态方法和动态方法,以及测量中子通量密度分布所采用的活化法和探测器测量法。调研了国外在开展有外中子源次临界反应堆研究中测量次临界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的方法,通过分析,提出了在东风3号上进行实验研究,测量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和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的方法。第叁章对次临界反应堆物理特性参数k_(eff)和k_s进行了研究,对无源稳态反应堆和有源次临界反应堆的有效增殖系数进行分析,明确了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k_(eff)和k_s的定义,k_(eff)是反应堆的特征参数,只与反应堆的组成有关,它表征反应堆的安全,而k_s是有源次临界有效增殖系数,它除与反应堆组成有关外,还与外源的位置、能谱有关,它表征外源的使用效率;建立了k_(eff)和k_s之间的关系,定义了外源中子价值与裂变中子价值之比φ。第四章介绍了在本研究中所采用的次临界反应堆物理特性研究计算程序(MCNP)和实验测量详细情况。在计算方面,介绍了蒙特卡罗粒子输运方法和MCNP程序,MCNP程序对k_(eff)的定义和计算方法,中子通量的计算和获取方法;以及计算时采用MCNP程序的计算k_(eff)和k_s、中子通量分布的使用方法。在实验方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博士学位论文摘要介绍了利用外推一周期法和跳源法测量ker,和倍增源法测量k、的方法。最后介绍了次临界反应堆内中子通量密度数据的处理方法。第五章给出了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keff、有源次临界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ks和中子通量密度分布测量结果,并用MCNP程序进行了理论计算和分析。第六章根据实验和计算结果,给出了本研究工作所得出的主要结论。第一次通过实验测量和理论计算方法证明了在有外源情况下,源倍增法测量的有效增殖系数为ks,与无源稳态有效增殖系数k叮f是不同的,解决了在以前进行测量时将所有测量的结果都认为是际f,而在方法之间存在偏差的迷惑。通过中子通量密度分布测量表明,验证了外源的引入,使得在外源附近的中子通量密度有所抬高,中子通量密度分布更加不均匀。最后对以后有源次临界反应堆物理实验研究提出了改进建议。 本论文所得结果可以为加速器驱动洁净核能系统的物理和技术基础研究中 “启明星实验1#装置”的实验研究,为准确测定次临界反应堆有效增殖系数、研究反应堆中子通量密度展平提供有用的实验参考数据,也为今后研究放射性长寿命元素擅变、核燃料增殖提供有用的信息。关键词:东风3号,有效增殖系数ketf,ks,中子通量密度分布,MCNP程序,源倍增法,跳源法,活化箔片法(本文来源于《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期刊2004-07-01)

次临界通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箔活化法在约旦次临界装置(JSA)上进行了堆芯径向中子通量密度相对分布的测量。在通量密度水平较低的次临界装置上,使用箔活化法进行中子通量密度测量是可行的。文中叙述了箔活化法实验原理,探测箔片的选取和制备,实验方案的实施和对测量结果的初步分析。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次临界通量论文参考文献

[1].何一川.ADS次临界反应堆核功率和中子通量监测技术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2017

[2].初春.箔活化法测量约旦次临界装置中子通量密度的相对分布[C].中国核科学技术进展报告(第四卷)——中国核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第2册(核能动力分卷(上)).2015

[3].王蕾,汪正霞,马春燕,杨波.五孔支撑膜的次临界通量运行特征及膜污染阻力分析[J].环境科学与技术.2014

[4].陈冠辉,王建永,高彦林.次临界膜通量下膜污染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

[5].曹健.ADS次临界实验平台“启明星-1号”中子通量密度时空特性初步实验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6

[6].黄圣散,吴志超.膜生物反应器次临界通量运行的膜污染特性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05

[7].魏春海,黄霞,赵曙光,文湘华.SMBR在次临界通量下的运行特性[J].中国给水排水.2004

[8].夏普.在东风3号上开展加速器驱动次临界系统有效增殖系数和中子通量密度分布研究[D].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2004

标签:;  ;  ;  ;  

次临界通量论文-何一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