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死去的大熊猫有望“传宗接代”(论文文献综述)
池莉[1](2019)在《大树小虫》文中研究说明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1.俞思语俞思语足月出生。分娩之前医院找了熟人,不料还是呛到羊水吸入胎粪,出生时没了呼吸,窒息十分钟,住进重症监护室。都以为她不行了,傍晚她却有了自主呼吸。次日又发烧、呕吐、四肢僵硬、哭声拉直,医生下了病危通知。从那时起直至今天,俞思语支气管与肺,都相当脆弱,只要伤风感冒,必久咳不愈,有时还会咯血,粉红色带泡沫痰那种,多年查无因,中西医皆难治愈,对空气要求高,易气短,常需深呼吸。
李晓姣[2](2017)在《莫言小说的动物书写研究 ——以《食草家族》、《生死疲劳》和《蛙》为中心》文中指出在现代文明的意义上,人和动物的区分使得人的主体性和中心地位得以确立,但在莫言的作品中动物和人的界线却往往并不清晰。本文以动物书写的角度切入莫言的创作,重点关注莫言在动物书写中一直致力于消除人和动物之间界线的现象,以案例分析的方式,选择三部动物书写的文本《食草家族》、《生死疲劳》和《蛙》,对动物书写背后的思想进行挖掘。第一章以《食草家族》为例,莫言借助动物和自然、原始神话的天然联系,想象出一个未完全进化的家族,通过对人类进化史的戏仿,来批判现代性意义上人和动物、人性和动物性的二元对立。莫言认为现代文明的规约和束缚才是对人性真正的扼杀,唯有回归自然的本性,释放真实的本能,人才可能重新形成主体,而非兽性和欲望的结合。第二章在《生死疲劳》中,莫言将西方人兽变形的母题和东方生死轮回的观念结合。一方面,西门闹这个半人半兽的怪诞形象,又一次表明莫言融合人与动物界线的努力。另一方面,这个动物形象又是人类社会的他者,置身于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之外,能够以他者的边缘性力量打破既定秩序,对意识形态进行抵抗和消解。莫言在这里重新发现了动物的声音,通过这个声音来实现动物和人对话的可能,表现出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态度和独特的动物立场。第三章《蛙》则通过人物本身的动物隐喻,揭示出现代性体系中男性和女性的二元对立,男权问题成为压抑女性生存的最大障碍,"牲人"也由此成为女性生存状态的写照。莫言质疑的是,无论以陈眉为代表的底层女性,还是姑姑这样的知识女性,都难以摆脱"牲人"的绝对悲观处境。本文认为莫言的动物书写以动物的边缘性、他者力量对人和动物的二元论、人类中心主义进行解构,表现出去人类中心主义的动物立场,传达出野性的呼唤、生命力的吁求,并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抵抗和消解,对市场经济背景下女性生存状态的质疑,最终实现现代性的批判和反思。
赖妙宽[3](2016)在《那边》文中研究说明一场风暴,弟弟捡到了一个从海上漂来的女孩子,女孩成了哥哥的女人。但在哥哥与女孩同房的第二天,哥哥被派丁。弟弟主动顶替哥哥去当兵。他随国民党军队从南向北打,后被解放军俘虏成为解放军,从北往南打,直到打回自己的家乡东山岛。就在弟弟解放东山的同一天,哥哥被败退的国民党军队抓丁虏往台湾。从此兄弟俩开始了漫长的思念和等待,亦亲亦敌。等到两岸和解,哥哥回到家乡时,弟弟已离开人世。留在东山的哥哥又开始了对台湾的思念,就像在台湾思念大陆一样。生活永远在一个无法抵达的那边。
王敏[4](2015)在《论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小说的现代性反思》文中提出在新世纪以来的十几年间,人们对现代化所带来的种种弊端开始了更深入的思考,并在对其进行反思的基础上,探讨更好、更能守护人类社会长远未来的发展方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少数民族文学创作的方向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特别是少数民族汉语小说领域出现了一批年轻作家,他们关注底层,书写社会变迁,反思现代化进程对当代社会产生的各种影响,为少数民族文学的发展方向描绘了一个更为丰富的前景。绪论: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小说以文学方式描摹社会转型,反映了作家们对现代性的反思。当前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需要对这种文学现象进行全面总结和深度分析,这不仅继承了少数民族文学研究的传统,也拓展了新世纪背景下的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第一章:乡土叙事的现代性反思。乡土叙事在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小说中数量众多,在其中,直接表达人与土地关系的作品较为突出,有以下倾向值得关注:描写城市的扩张对农村土地的侵蚀;展示土地的被污染和被损害;述说人与土地的情感;描绘土地生产方式的改革和发展。而陶丽群和关仁山的作品几乎包含有上述所有倾向,在不同程度上对现代性进行了反思,一个在回望土地和故乡,另一个则在迎接新型的人与土地关系,展现了作家对社会的认知和思考。第二章:城乡叙事的现代性反思。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小说中的城乡叙事有以下几种倾向:描写年轻农民对城市生活的向往;部分农民对城市充满抵触情绪;描写农民进城后的生活状态;描写进城农民返乡的现实和心灵之旅;描写城市底层人之间的温情和城市对他们的善意。王华的作品主要表现为城乡冲突主题,集中展现了中国改革开放后乡村与城市的种种互动和矛盾。少数民族文学中也不乏对于城乡融合的书写,作家们对于现代性的反思具有了多元化的价值立场。第三章:伦理叙事的现代性反思。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小说显现出明显的伦理叙事内涵,有如下几种不同的书写倾向:描写了乡村伦理关系的毁坏;展现家庭伦理的被损害;描绘有自主意识的生命伦理观念;书写“孤独”的生命伦理感觉。对于乡村伦理和家庭伦理变化的描写,集中体现了现代性对人类社会造成的各种影响。而肖勤的女性生命伦理观、王华感性的生命伦理观以及了一容对孤独的生命伦理体认,显示出少数民族年轻作家对伦理叙事范围的拓展以及对现代性的深度思考。第四章:生态叙事的现代性反思。进入新世纪之后,少数民族生态小说呈现井喷之势,表现出以下几种倾向:描写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对动物的描写;展示大自然呈现的各种危机;歌颂保卫自然环境的人。以叶广芩和了一容的作品为例分析被人类贪欲伤害的自然和生物;以王华作品为例展示生态恶托邦和生态乌托邦的启示;对潘灵的小说的分析则是为了探讨合理而科学的发展观念。总之,在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小说创作中,有大量的对现代性进行反思的作品出现,这类小说体现的是文学介入生活的美学原则,也是少数民族文学对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贡献。
李琳[5](2012)在《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是人和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和综合表现。研究文化与自然及人文环境的关系,探索文化在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下的形成过程,是了解人和环境关系的重要途径。本文选取历史悠久、形态万千的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生态学(Cultural Ecology)的视角,同时采用文献法和实地调查、个案分析法、比较研究法,以及融合人类学、民俗学、生态学、进化论、地理学、旅游学、心理学等学科的多学科交叉法,对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进行了专题研究。探讨了洞庭湖水神信仰发展的历史地理原因及所创造出的文化意义,剖析了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多元复杂的传承语境,对洞庭湖水神信仰与自然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间的良性互动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第一章主要通过文献梳理,研究了洞庭湖区以水为主要特征的地理环境和以水文化为主要特征的社会人文环境对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特点和发展进程的深远影响,对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形成、发展及传承过程中的复合作用进行了研究,试图从当今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要素和表象中寻找自然和人文环境影响的时空烙印。第二章主要利用地方志的民俗资料,依时间顺序对洞庭湖复杂多元的水神信仰进行历史陈述,勾勒了比较清晰的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历时演变形态,并对洞庭湖水神信仰的主体与祭祀仪式进行了探究,剖析了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变迁过程以及变迁的具体表现。重点论述了洞庭湖水神信仰是源于远古时代洞庭湖民众对水患的悲情记忆,是一种对水的忧患的集体无意识显现。第三章是在人类学田野调查和功能学派理论基础上展开的实证研究,以岳阳君山湘妃祠、常德津市嘉山姜女庙、泪罗屈子祠为田野调查中心点,以湘妃、孟姜女、屈原等洞庭湖水神作为典型案例,探讨了洞庭湖水神信仰在当今社会的生存状态、信仰的功能与价值以及如何被成功有效地利用等重大现实问题。第四章从个案研究的视角结合田野调查资料对洞庭湖水神杨么信仰进行了历史上的追根溯源和现实的民俗探究。通过对全国各地杨泗将军形象和洞庭湖杨泗将军形象的对比分析,对历史上洞庭湖杨么起义及传说进行了历史学、故事学的剖析,并通过考察杨么信仰在洞庭湖区的民俗遗迹,还原了洞庭湖杨泗将军(杨么)信仰的真实面貌以及洞庭湖杨泗将军(杨么)信仰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承载的湖湘地域文化。第五章在对世界范围内的水神崇拜及中国各地的水神传说与信仰进行了文献上的梳理之后,再从比较研究的视角探讨了洞庭湖水神湘妃与希腊海神波塞冬、洞庭湖水神湘妃与中国海神妈祖之间的种种异同,并分析了形成这种种异同的深层历史文化原因。第六章则是从文化对环境的作用方面对洞庭湖水神信仰的未来进行了展望,从文化层面上考察了人与环境关系的演变途径。本文对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的价值演变以及可持续发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本文认为:加强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与生态之间的良性互动,不但能培育新的民俗文化,而且能增强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独特的洞庭湖水神信仰文化拥有广阔的文化需求市场和潜力巨大的提升空间,能促进湖湘经济、文化的腾飞。结语是论文主要内容和观点的归纳。从远古时期一直传承到现代的洞庭湖水神信仰,蕴藏着洞庭湖民众对自己生活与经历的集体记忆。这是一种流传久远的集体无意识,同时也是一种难以稀释的民族心理积淀,她蕴涵着湖湘文化深层的忧患意识及悲情的审美观,奠定了湖湘文化忧国忧民的悲情传统。
张秀云[6](2011)在《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新闻标题作为一种普遍存在而又独具魅力的语言现象,一直受到新闻工作者和语言学家的关注。我们发现,前人从不同方面对新闻标题进行了探讨,而且也取得了不少的成就。但这些研究大多关注其定义、修辞、分类等,未阐释其形成机制。通过对新闻标题的研究分析,本文发现有些新闻标题,字面说的似乎并不完全是新闻中提到的事,但却跟新闻内容联系得非常紧密,准确地表达了新闻主题。读者初看会感觉有点朦朦胧胧(模糊),再读便茅塞顿开、余味绵长。但是,这类新闻标题是如何达到这种效果的呢背后隐藏着什么生成机制目前,我们发现对新闻标题生成机制的探索并不多。本文尝试运用国内语言学家徐盛桓提出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进行探讨。本文的研究目的是试图为新闻标题的生成提供一个具有一定创新性和解释力的机制。文中的语料来自于英汉报刊和书籍,并在所搜集的语料基础上采取了定性分析和内省的方法。这一尝试的理论基础是徐盛桓提出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全文共分六个章节。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对象、目的、研究方法和语料来源。同时,作者提出了本文要探讨的问题,即新闻标题生成的动因是什么第二章是文献综述,主要回顾了国内外对新闻标题的研究,指出他们的研究中还存在的问题和本文将要解决的问题。第三章是理论框架,本章首先介绍了常规关系及类层级结构理论。对基于以上各理论建立的外延内涵传承理论进行了详细阐释,为新闻标题这一语言现象的生成机制的研究提出理论框架。第四章是对新闻标题的进一步观察。介绍了标题的定义、特点、功能,并对标题进行分类,试图加深对标题的理解,并为探索标题的生成机制做出铺垫。第五章是分析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探讨了标题生成的动因,并根据新闻标题生成的理论框架对标题进行具体分析。第六章是结论,总结本研究的主要发现,并指出其不足和从研究中获得的启示。我们有如下几点发现:(1)新闻标题中涉及两个相关概念之间的相互替代,两概念的某些内涵外延之间具有相似性或相邻性,从而最终建立了关系,使他们在一定语境下,可以暂时等同起来。?(2)本文归纳出新闻标题外延内涵传承的两个阶段:第一,编辑首先对新闻事件进行分析、概括,确定心目中想要表达的事物(即A),并根据语境,在恰当的外延/内涵下捕捉一个涵项;第二,将这一涵项输“传”下去,至适当分支涵项,确定一个自然语言的概念来“承”载,即B,实现以B替代A,即在这一语境下“A是B”。(3)本文运用“外延内涵传承”理论,对于新闻标题的形成过程和形成机制进行研究,认为外延内涵传承是其形成的基础。本文对新闻标题的分类有吸引性标题和平实性标题。编辑制作标题时总是有一定的目的。有些新闻标题制作是为了吸引读者注意力,有些则是让读者一览标题即知新闻内容的大意。不同类型的标题,达到的效果也不同。本文认为标题之所以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与外延内涵传承的度有关。有些标题可以更多地激发读者的好奇心,是因为标题中涉及的内涵内容较多;有些则是让读者看到标题即知新闻内容,这是由于标题中包含外延内容较多。因此,编辑应根据标题的制作目的,掌握标题中涉及内涵外延的多少。?
黄蓓佳[7](2008)在《所有的》文中认为一树叶上的眼睛天很热。睡觉之前,我到浴室里冲了第二次澡。喷淋头的某些部位已经有了锈斑,看上去仿佛经久不擦的污渍,疤疤癞癞,叫人心里像吞了苍蝇似的恶心。莲蓬头出水的细孔也有点堵了,水流变得很不均匀,一边的流速快,水线密集,打在皮肤上唰唰地响,熨帖到恰如其分,另一边却是勉强和无奈,有点像苦了面孔很不情愿的做爱。
李侠[8](2006)在《谈中文报刊新闻标题中五种特殊语言技巧》文中提出报刊新闻能不能打动受众,标题语言的生动与否起着很大作用。新颖生动的标题能为新闻添辉增色。本文试从激活标题、凸显形象、设置悬念、巧用谓语、虚实相衬等五方面谈报刊新闻标题表达的语言技巧。
韩东[9](2003)在《扎根》文中研究指明 一下放 1 一九六九年十一月,老陶率领全家下放三余。在这之前,他用红铅笔在地图上画了一个圈。在老陶圈定的地方有一个形状像破布的湖泊。老陶说:“这是洪泽湖,全国第三大淡水湖,就是我们要去的地方。”洪泽湖有一半属于洪泽县。该县分水上公社和陆卜公社、老陶家要去的自然是陆上公社。虽说是陆上公社,但依旧沟渠纵横,灌溉着丰沛的洪泽湖水。有水就有鱼。老陶向全家人发出了号召:“我们去洪泽湖吃鱼!”不仅有鱼吃,还有足够的稻米粮食赖以为生,这便是陆上公社的好处。在老陶的想象中,洪泽是一个鱼米之乡,至少有发展成鱼米
二、死去的大熊猫有望“传宗接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死去的大熊猫有望“传宗接代”(论文提纲范文)
(1)大树小虫(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人物表以及人物表情的关键表述 |
1.俞思语 |
2.钟鑫涛 |
3.钟欣婷 |
4.格瑞丝 |
5.钟永胜 |
6.高红 |
7.俞亚洲任菲菲 |
8.俞爷爷俞奶奶 |
第二章故事只是男女主角2015年度实施造人计划始末 |
1.2015年1月没怀上 |
2.2015年2月没怀上 |
3.2015年3月没怀上 |
4.2015年4月没怀上 |
5.2015年5月没怀上 |
6.2015年6月没怀上 |
7.2015年7月没怀上 |
8.2015年8月没怀上 |
9.2015年9月没怀上 |
10.2015年10月没怀上 |
11.2015年11月没怀上 |
12.2015年12月真相大白 |
(2)莫言小说的动物书写研究 ——以《食草家族》、《生死疲劳》和《蛙》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食草家族》:不彻底的进化 |
第一节 一部备受冷落的作品 |
第二节 饱受争议的《红蝗》 |
第三节 半人半兽的形象 |
第四节 恢复神话传统的努力 |
第二章 《生死疲劳》:狂欢世界的他者 |
第一节 不成熟的创作实验 |
第二节 动物"狂欢" |
第三节 动物"他者" |
第三章 《蛙》:蛙意象下的文本裂隙 |
第一节 "蛙"的女性内涵 |
第二节 忏悔的失效 |
第三节 牲人的境遇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论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小说的现代性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意义及少数民族汉语小说的发展与研究 |
二、现代性与少数民族文学之关联 |
三、现代性反思类作品的总体特征 |
四、研究方案 |
五、主要内容、文本选择的说明及论文创新点 |
第一章 乡土叙事的现代性反思 |
第一节 土地与故乡 |
一、人对土地的热爱 |
二、人与土地的别离 |
三、土地是生命之根 |
第二节 土地神性的复归 |
一、小麦崇拜:土地神性的复归 |
二、土地即命运 |
三、唯一不变的是土地 |
第二章 城乡叙事的现代性反思 |
第一节 城乡冲突 |
一、因为贫苦,所以逃离 |
二、“逃”往城市 |
三、被“剩下”的故乡 |
四、返乡:故乡的失落 |
第二节 城乡融合:城乡叙事的现代性反思 |
一、勤劳坚忍善良的城市打工者 |
二、小人物之间的温情与温暖 |
三、城市对农村所表现出的善意 |
第三章 伦理叙事的现代性反思 |
第一节 现代社会伦理变化之反思 |
一、乡村伦理关系的变异 |
二、家庭伦理关系的轰塌 |
第二节 女性生命伦理观 |
一、“重男轻女”恶习造成的人生悲剧 |
二、女性生命伦理观的美善救赎 |
三、女性自主生命意识:长成一棵树 |
第三节 张扬感性的生命伦理观念 |
一、白芍:“理性”的生命策划 |
二、红杏:感性的生命伦理观 |
第四节 孤独的生命伦理感觉 |
一、孤独的无处不在 |
二、孤独源自存在的荒谬 |
三、与荒谬对抗 |
四、“山”的象征 |
第四章 生态叙事的现代性反思 |
第一节 人类的贪欲与动物的受难 |
一、生态反思: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 |
二、被损害的“红山羊” |
第二节 生态恶托邦与生态乌托邦 |
一、生态恶托邦:生态伦理的毁坏 |
二、生态乌托邦:寻找逝去的家园 |
第三节 发展的快慢之思 |
一、发展之殇:自然生态危机 |
二、人性异化:人文精神危机 |
三、发展还是不发展:快慢之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2014暑期调研实录 |
附录二 王华访谈:小说写到最后拼的就是一个想象力 |
附录三 肖勤访谈:我相信文学的力量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5)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缘起 |
第二节 研究对象界定和研究现状 |
一、研究对象界定 |
二、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意义与方法 |
一、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方法 |
第四节 研究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
一、重点难点 |
二、创新点 |
第五节 田野调查点基本情况介绍 |
一、岳阳君山湘妃祠和洞庭庙 |
二、泪罗屈子祠 |
三、津市孟姜女庙 |
四、汉寿太子庙 |
五、益阳黄家湖 |
第一章 文明依水而兴——洞庭湖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和社会人文环境 |
第一节 洞庭湖区的历史变迁与地理概况 |
一、洞庭湖的演变 |
二、历史上洞庭湖区的城镇变革与堤垸兴废 |
三、洞庭湖区历年来的洪水灾害 |
第二节 洞庭湖流域的水文化 |
一、水与湖区人的生产方式:农业、渔业、商业 |
二、水与湖区人的忧患意识 |
三、水与湖区人的变革精神 |
第三节 洞庭湖流域的巫文化 |
一、洞庭湖巫文化的起源 |
二、洞庭湖巫文化的特点:实用性、神秘性、奇谲性 |
三、巫文化与湖区人的富于幻想、浪漫多思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悲情与忧患——洞庭湖水神信仰的起源与发展 |
第一节 历代文献记载与民间传说中的洞庭湖水神 |
一、先秦的洞庭湖水神传说 |
二、秦汉时的洞庭湖水神传说 |
三、唐以后复杂多元的洞庭湖水神体系 |
第二节 洞庭湖水神的信仰主体与祭祀仪式 |
一、洞庭湖水神的信仰主体 |
二、洞庭湖水神的祭祀仪式 |
第三节 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发展演变 |
一、神灵地域性特色的凸显与性别意识的淡化 |
二、信仰对象神圣性特征的减弱与世俗化特征的加强 |
三、民众娱神成分的减少与娱人成分的增多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象征与社会——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当代保存 |
第一节 洞庭湖水神信仰的生存状态——君山湘妃祠的考察报告 |
一、水运兴废与湘妃信仰的盛衰 |
二、“国家在场”对当代湘妃信仰的影响 |
三、当代社会变迁与湘妃信仰 |
第二节 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功能与价值——嘉山孟姜女信仰的考察报告 |
一、另一个湘妃——澧州孟姜女信仰形成的历史渊源 |
二、洞庭湖区孟姜女信仰是实现官方与民间对话的平台 |
三、洞庭湖区孟姜女信仰是广大民众进行心理调适的有效手段之一 |
第三节 洞庭湖水神信仰在当代有效成功的利用——泪罗玉笥山屈子祠考察报告 |
一、屈原的水神神格 |
二、实地调查:作为文化品牌的屈原信仰 |
三、实地调查:作为民众娱乐诉求的屈原信仰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个案研究:区域水神信仰的在地化——洞庭湖区的杨泗将军信仰研究 |
第一节 洞庭湖区杨么传说的形成与流布 |
一、历史上的洞庭湖钟相、杨么起义 |
二、洞庭湖区杨么传说的主题类型 |
第二节 杨泗将军的神迹 |
一、全国各地不同形象的杨泗将军 |
二、杨泗将军信仰的本土化 |
第三节 洞庭湖杨泗将军信仰的发展历程 |
一、洞庭湖杨泗将军早期的原型——长沙斩孽龙 |
二、洞庭湖杨么崇拜与杨泗将军信仰的耦合 |
三、洞庭湖杨泗将军信仰的固化与传播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比较与阐释——洞庭湖水神与其他地区水神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世界范围内的水神崇拜概述 |
一、永不磨灭的洪水记忆 |
二、各具特色的水神神话 |
三、异彩纷呈的水神崇拜习俗 |
第二节 中国的水神传说与信仰 |
一、黄河流域的水神 |
二、长江流域的水神 |
三、四海的海神 |
第三节 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不同的文化气质——洞庭湖水神湘妃与希腊海神波塞冬的比较 |
一、成为水神途径的差异 |
二、水神的外貌和个性塑造的差异 |
三、神话演变过程的差异 |
第四节 天妃与湘妃——海神妈祖与水神湘妃的比较 |
一、天妃传说与湘妃传说:主题类型及文化内涵的异同 |
二、海洋文化与湖湘迁谪文化:文化生态的不同 |
三、全国性水神与地域性水神:发展与传播的不同 |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水知道答案——洞庭湖水神信仰的未来展望 |
第一节 洞庭湖之忧——失衡的洞庭湖 |
一、日趋萎缩的洞庭湖 |
二、触目惊心的洞庭湖水污染 |
三、岌岌可危的洞庭湖生态系统 |
第二节 感恩与崇敬——水神信仰与洞庭湖人水和谐 |
一、水神信仰折射的是人类远古产生的对水的感恩与敬畏 |
二、现代社会更需要重拾对水的感恩与崇敬 |
三、惜水护水,生态治水,重构洞庭湖人水和谐 |
第三节 守护水神——洞庭湖水神信仰的复兴与重建 |
一、水神信仰与洞庭湖水资源保护 |
二、水神信仰与湖湘旅游资源开发 |
三、水神信仰与湖湘文化产业发展 |
本章小结 |
结束语:生存的焦虑与悲情的审美 |
一、结论 |
二、余论 |
主要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1:洞庭湖水神信仰核心区域问卷调查及田野调查访谈提纲 |
一、访谈村落概况 |
二、湘妃信仰文化访谈 |
三、泪罗屈子祠龙舟文化与屈原信仰调查问卷 |
附录2:田野调查日记选 |
附录3:洞庭湖区行政区域图与河流图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学术成果 |
后记:追寻梦想的灯火 |
(6)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 |
ABSTRACT |
摘要 |
Chapter One Introduction |
1.1 The Objective of the Study |
1.2 Key Research Questions |
1.3 Methodology and Data Resources |
1.4 Organization of the Thesis |
Chapter Two Literature Review |
2.1 Introduction |
2.2 Different Approaches |
2.2.1 Rhetorical Approach |
2.2.2 Discourse Analysis |
2.2.3 Systemic-Functional Approach |
2.2.4 Pragmatic-Cognitive Perspective |
2.3 Summary |
Chapter Three Theoretical Framework |
3.1 Introduction |
3.2 Stereotypical Relation |
3.3 Type-Hierarchy Structure |
3.4 Inheritance of Denotation/Connotation Theory |
3.5 Summary |
Chapter Four Classification of Newspaper Headlines |
4.1 Introduction |
4.2 General Features of Newspaper Headlines |
4.2.1 Characteristics of Headlines |
4.2.2 Functions of Headlines |
4.3 Classification of Newspaper Headlines |
4.3.1 Attractive Headlines |
4.3.2 Ordinary Headlines |
4.4 Summary |
Chapter Five The Production of Newspaper Headlines |
5.1 Introduction |
5.2 A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of Newspaper Headlines |
5.3 The Applic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Production of Newspaper Headlines |
5.4 Summary |
Chapter Six Conclusion |
6.1 A Brief Summary |
6.2 Major Findings |
6.3 Limitations |
6.4 Implications |
Bibliography |
四、死去的大熊猫有望“传宗接代”(论文参考文献)
- [1]大树小虫[J]. 池莉. 当代(长篇小说选刊), 2019(06)
- [2]莫言小说的动物书写研究 ——以《食草家族》、《生死疲劳》和《蛙》为中心[D]. 李晓姣. 华东师范大学, 2017(01)
- [3]那边[J]. 赖妙宽. 福建文学, 2016(S2)
- [4]论新世纪少数民族汉语小说的现代性反思[D]. 王敏. 中央民族大学, 2015(12)
- [5]洞庭湖水神信仰研究[D]. 李琳.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1)
- [6]新闻标题的生成机制研究[D]. 张秀云. 河南大学, 2011(08)
- [7]所有的[J]. 黄蓓佳. 长篇小说选刊, 2008(03)
- [8]谈中文报刊新闻标题中五种特殊语言技巧[J]. 李侠. 文教资料, 2006(29)
- [9]扎根[J]. 韩东. 花城, 200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