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相四桥臂逆变器并联,瞬时均流控制,虚拟阻抗,直流环流抑制
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论文文献综述
刘柏伸[1](2017)在《有互连线的叁相四桥臂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新能源技术的不断发展,逆变器由于在各种电源应用场合具有高可靠性的特点,因此在新能源领域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逆变器并联技术的使用,能够有效提高逆变电源系统的冗余性、可靠性以及可扩展性。同时基于CAN总线的通讯技术具有可靠性高、实时性强等特点,使得有互连线的并联系统应用范围越来越广。而叁相四桥臂逆变器因为具有直流电压利用率高、能够适应负载不平衡情况以及控制方式灵活多变等优点而备受青睐。因此,本文以叁相四桥臂逆变作为研究对象,在有通讯互连线的情况下,针对多逆变器并联技术展开研究。首先,本文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拓扑结构以及控制方法进行了分析,对有互连线与无互连线的并联系统二者之间的优缺点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有互连线并联系统在逆变单元数量少、间距近的情况下具有明显优势。其次,本文分析了单个叁相四桥臂逆变器的数学模型,并对基于不同坐标系下的逆变器的控制方法进行比较,采用了基于叁次谐波注入法的叁相四桥臂逆变器控制方法。并通过了仿真实验验证了该控制方法的正确性。第叁,本文重点对叁相四桥臂逆变器双并联系统展开了研究。对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数学模型进行分析,推导出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环流模型,根据系统的环流模型得到了工频环流,谐波环流以及直流环流的控制策略的理论依据,并进一步分析了引入虚拟阻抗对逆变并联系统输出特性与环流特性的影响。根据理论分析结果,设计了叁相四桥臂逆变器并联系统的环流控制策略。并通过仿真分析表明,该环流控制策略对并联系统交流环流与直流环流均有良好的抑制效果。最后,针对叁相四桥臂逆变器控制中的叁次谐波注入法会对并联系统环流中引入干扰的缺点,对叁次谐波注入信号做出了改进,仿真表明了这种改进的正确性。第四,以STM32F407控制芯片为核心进行了软硬件平台的设计。并对叁相四桥臂逆变系统进行硬件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了控制策略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7-12-01)
张铭隆,龙江涛,钱希森,张颖超[2](2015)在《基于虚拟阻抗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均流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由于传统下垂控制对逆变器输出阻抗性质极为敏感,难以实现真正的均流。本文在分析下垂控制原理基础之上,利用系统等效传递函数bode图,研究了逆变器参数及线路连接阻抗对输出阻抗影响;通过在控制环节加入虚拟阻抗以改善输出阻抗性质,实现了功率均分,减小了模块间环流;构建了两台逆变器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源世界》期刊2015年03期)
张晓博[3](2013)在《单相逆变器的无互连线并联控制策略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化石能源逐渐枯竭、环境污染等问题迫使人们需找绿色的可再生能源。作为电力行业中第二次革命的分布式发电应运而生。逆变器的并联运行的控制是分布式发电中的核心问题。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多样性、分散性,逆变器之间的通信变的越发困难,无互连线的逆变器并联运行控制技术成为最近研究的热点。逆变器并联运行不仅可以解决大功率供电的问题,更提高了效率、节约成本,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本论文主要对单相逆变器的无互连线并联运行策略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主要内容有:1.单台逆变器是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基础,因此本文首先介绍了单台逆变器的设计,主要包括逆变器小信号模型的建立,LC滤波器参数的选取及优化、电压电流双闭环的设计,采用MATLAB进行仿真验证,并给出了仿真和实验结果。2.对逆变器并联运行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逆变器并联运行的模型,分析了逆变器输出阻抗为对逆变器均流的特性的影响;介绍了P-Q下垂控制策略,逆变器输出阻抗的设计,以及逆变器输出功率计算方法。3.对无互连线均流控制策略进行了研究:设计了基于虚拟阻抗的控制器,并研究了不等功率并联的控制方法。对比了输出阻抗为R、L、C型时的均流特性。在电压控制器中采用双环控制器,提高了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电压输出质量,在对线性负载供电时,有较好的均流特性。对逆变器的同步实现问题也做了研究,并设计了基于二阶广义积分的软件锁相环。4.最后用实验系统所用软硬件验证了控制方案和设计的参数的可行性,系统均流特性好,响应速度快(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3-04-01)
沈坤,章兢,王坚,张宇[4](2013)在《叁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无互连线预测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叁相逆变器并联系统,下垂控制是一种有效的控制算法,它可以确保各并联逆变器对系统负载功率的均分,并具有无互连线分布式控制的优点。而对于叁相电压型逆变器,新兴的有限控制集模型预测控制算法(finite control set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FCS-MPC)具有系统动态响应快、处理系统约束灵活等优势。将逆变器并联系统的下垂控制与叁相电压型逆变器的模型预测控制结合起来,由下垂控制器提供模型预测控制器的参考电压信号,以并联逆变器输出电压对参考电压的跟踪误差构建模型预测控制器的优化性能函数,实现了叁相电压型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无互连线模型预测控制。仿真及实验结果表明:所构建的无互连线模型预测控制器在叁相电压型逆变器并联系统由空载投入负载、负载突变及某一并联逆变器切除等工况下均能有效运行,且与传统的逆变器并联系统叁环控制器相比,显着地改善了叁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均流性能。(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3年06期)
高路路,罗国永,刘长清,吴强,曾明高[5](2012)在《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研究的背景、无线并联技术在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和实现逆变器并联运行的关键点,着重介绍了两台逆变器并联的控制实现,包括逆变器并联的控制策略和控制系统的软硬件实现。试验证明,该控制方式可以较好地实现两台逆变器并联运行时负载均分。(本文来源于《大功率变流技术》期刊2012年06期)
阚志忠,张纯江,薛海芬,董杰,邬伟扬[6](2011)在《微网中叁相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新型下垂控制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首先论述基于公共节点电压的逆变器并联功率理论的局限性,从新的角度推导基于逆变器输出端电压的并联功率理论。通过线性组合定义"类功率"变量,类有功功率和类无功功率分别只与相位差和幅值差有关,从而提出无互联线并联"类功率"下垂控制策略。推导新型控制策略下的并联系统小信号数学模型,为并联系统的性能分析和参数设计提供理论依据。在2台叁相逆变器并联平台上进行实验研究,仿真和实验均表明并联系统具有良好的均流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1年33期)
芦锦霄[7](2011)在《基于虚拟阻抗控制的叁相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实现大容量和冗余供电,提高供电系统的灵活性和可靠性,逆变器并联运行是有效的途径之一。在众多的逆变器并联控制技术当中,无互连线并联控制具有连接线少、抗干扰能力强、可靠性高、易于扩容等优点,是当今电力电子学科研究的一个热点。本文以叁相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技术为研究内容。在深入分析叁相逆变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电压电流双闭环反馈控制器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使逆变器的等效输出内阻抗为电阻性,以减小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受连接阻抗影响的耦合程度;建立了基于下垂控制的无互连线并联系统的小信号模型,给出了一种基于小信号模型的下垂系数的设计方法,以保证并联系统的稳定性;重点研究了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由于器件参数差异及连线阻抗不同引起的逆变器输出电流不均分的问题,在传统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基本控制方法(P/Q下垂控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控制策略:在各台逆变器基准电压处引入一个电感电流瞬时值反馈调节的虚拟阻抗环,理论分析及MATLAB仿真证明该环的加入能有效提高整个并联系统的均流特性和稳定性。最后在叁台DSP控制的2kW叁相逆变器实验样机上对所提控制方案和所设计的参数进行实验研究,实验结果验证了该改进控制策略和参数设计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燕山大学》期刊2011-06-30)
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8](2008)在《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逆变器无线并联系统稳态均流精度低和动态响应差等缺点,提出基于传统无线并联下垂法的新型多环控制结构,分析了逆变器并联系统有功和无功功率的环流模型。在传统的双环控制结构中增加了负载电流和输出电压补偿环,提高了单台逆变器的性能;基于PQ下垂系数法增加了瞬时电压基准补偿环和输出阻抗调节环,提高了系统的动态均流能力和对线阻抗等参数不平衡的调节能力。仿真和实验结果均验证了该方案的良好性能。(本文来源于《电工技术学报》期刊2008年01期)
刘俊华,竺兴妹[9](2007)在《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理论上分析了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等效输出阻抗Z∠θ不一致时的功率分布情况。分析表明,Z∠θ呈感性时, Z∠θ不一致会引起无功功率偏差;而Z∠θ呈阻性时,Z∠θ不一致会导致有功功率偏差。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下垂系数调整法以减小功率偏差。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提出的方法可明显提高各逆变模块的功率均分精度。(本文来源于《电源世界》期刊2007年05期)
陈实[10](2007)在《单相UPS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对UPS可靠性和容量的要求越来越高,UPS并联冗余技术成为了UPS重要发展方向。逆变器UPS现在仍然是UPS中使用最成熟、最广泛的,所以UPS逆变器并联技术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技术由于各逆变器完全独立,消除了单点故障,具有更高的可靠性,并且没有复杂的连线,节省空间等优点,正受到广泛关注,是现在研究的热门课题。本课题主要是分析各逆变器在连线阻抗不等的情况下,对下垂均流控制的影响。并在普通下垂特性控制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算法。该算法能减少由于连线阻抗不等给均流带来的影响。本文主要内容有,介绍了逆变器的控制策略和并联方式。对UPS逆变器进行了建模,详细叙述了LC输出滤波器和电压电流双环控制逆变器设计方法的各个步骤,选出合适的参数,并用仿真证明了所选参数的正确性。分析了连线阻抗大小不等对下垂均流控制的影响。普通下垂特性控制只能实现输出电压相位的一致,不能使输出电压幅值达到相等。这样系统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就不能实现均流。本文提出了调整幅度下垂系数的优化算法,使并联运行的各逆变器输出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幅度下垂系数按照各逆变器输出电压有效值大小来进行调整。对逆变器并联运行进行了逆变器并联系统的小信号建模,并通过小信号传递矩阵对系统进行了稳定性分析。最后通过仿真证明,所提出的优化控制方案和所设计的参数可行的,本套方案使系统更好的实现均流控制,并且动态响应快,输出稳定。(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07-05-01)
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逆变器并联系统中,由于传统下垂控制对逆变器输出阻抗性质极为敏感,难以实现真正的均流。本文在分析下垂控制原理基础之上,利用系统等效传递函数bode图,研究了逆变器参数及线路连接阻抗对输出阻抗影响;通过在控制环节加入虚拟阻抗以改善输出阻抗性质,实现了功率均分,减小了模块间环流;构建了两台逆变器仿真模型,验证了该方案的有效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论文参考文献
[1].刘柏伸.有互连线的叁相四桥臂逆变器并联控制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7
[2].张铭隆,龙江涛,钱希森,张颖超.基于虚拟阻抗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均流控制[J].电源世界.2015
[3].张晓博.单相逆变器的无互连线并联控制策略研究与设计[D].电子科技大学.2013
[4].沈坤,章兢,王坚,张宇.叁相逆变器并联系统的无互连线预测控制[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3
[5].高路路,罗国永,刘长清,吴强,曾明高.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J].大功率变流技术.2012
[6].阚志忠,张纯江,薛海芬,董杰,邬伟扬.微网中叁相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新型下垂控制策略[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1
[7].芦锦霄.基于虚拟阻抗控制的叁相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技术研究[D].燕山大学.2011
[8].姚玮,陈敏,陈晶晶,朱鹏军,钱照明.一种用于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的多环控制方法[J].电工技术学报.2008
[9].刘俊华,竺兴妹.无互连线逆变器并联系统均流分析[J].电源世界.2007
[10].陈实.单相UPS逆变器无互连线并联的研究[D].贵州大学.2007
标签:叁相四桥臂逆变器并联; 瞬时均流控制; 虚拟阻抗; 直流环流抑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