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白血病活性论文-毛跟年,丁顺军,夏娟,祁旭平,梁毅廷

抗白血病活性论文-毛跟年,丁顺军,夏娟,祁旭平,梁毅廷

导读:本文包含了抗白血病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棉酚,肉桂酸,抗白血病活性

抗白血病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毛跟年,丁顺军,夏娟,祁旭平,梁毅廷[1](2019)在《棉酚肉桂酸酯的合成及抗白血病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棉酚8,8′-CHO是棉酚主要的毒性基团,棉酚醛基互变异构后,双醇酮式可与肉桂酸成酯,生成新的化合物细胞毒性作用减小,同时获得新的棉酚母核先导化合物.以棉酚与肉桂酸为原料,合成了未见报道的棉酚肉桂酸酯.通过~1H-NMR、~(13)C-NMR对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结构表征,并应用HL-60、Jurkat和K562这3种人类白血病细胞系,采用CCK-8法评价棉酚肉桂酸的体外抗白血病活性.CCK-8实验结果显示,棉酚肉桂酸酯对Jurkat细胞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棉酚双醇酮式能与肉桂酸反应生成新化合物棉酚肉桂酸酯,新化合物的细胞毒性作用减小,同时抗白血病活性较强,为进一步的药物设计与临床前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和实验依据,为棉酚结构衍生化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刘婷婷,岳静,陈爽,汪军鑫,刘雄利[2](2019)在《新型二氢色原酮拼接多环吡咯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无催化剂合成及其抗白血病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取代的3-羧酸活化色酮、靛红与消旋脯氨酸为原料,乙腈为溶剂,依次经1,3-偶极子[3+2]环加成和脱羧反应,合成了8个新型的二氢色原酮拼接多环吡咯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3a~3h),产率68%~87%,dr值15/1~20/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3a~3h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d,3f, 3g对K562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_(50)=46.3~69.4μmol·L~(-1))。(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9年06期)

周彦佑,常顺琴,陈爽,左雄,刘雄利[3](2018)在《新型螺环吡咯酮双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无催化剂合成及其抗白血病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异硫氰基氧化吲哚与3-丙二腈缩合的3-烯氧化吲哚为原料,乙腈为溶剂,在无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于室温发生[3+2]环加成反应,合成了6个新型的螺环吡咯酮双氧化吲哚类化合物(3a~3f),产率91%~95%,dr 17/1~> 20/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3a~3f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c对K562具有明显的抑制活性(IC50为36. 3μM),与阳性对照药顺铂接近。(本文来源于《合成化学》期刊2018年12期)

李堃[4](2018)在《2-氯-3-烷基-1,4-萘醌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白血病活性的线粒体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人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发生与发展都与线粒体功能异常和线粒体DNA(mtDNA)突变有关。1,4-萘醌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抗癌分子,其在细胞内的主要作用靶点是核DNA。然而,它们对mtDNA的作用还很少被研究。我们前期研究发现2-氯-1,4-萘醌具有显着的抗白血病活性。因此,本论文以2-氯-1,4-萘醌为先导结构,研究内容如下:1.目标化合物的合成:在先导结构的C-3位引入烷基侧链和氮烷基侧链,苯环引入连叁甲氧基,我们合成了6个衍生物。2.目标化合物抗细胞增殖活性评价(MTT法):我们测定了目标化合物对HL-60细胞(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和正常细胞WI-38(人胚肺成纤维细胞)的抗细胞增殖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18活性最好(IC_(50)=2.85μM)和选择性指数(SI=8.07)较高。3.化合物18诱导mt DNA损伤和线粒体功能障碍:18引发HL-60细胞的S期明显阻滞和G2/M期的轻度阻滞,结果提示细胞可能存在mtDNA损伤。WB结果表明,18降低mtDNA转录因子A和mtDNA特异性聚合酶γ的蛋白表达量,证实了mtDNA损伤的存在。18对于HL-60ρ~o(mtDNA缺失)细胞的抗增殖活性明显降低,IC_(50)>10μM。此外,18导致线粒体膜电位和ATP含量降低。4.化合物18诱导细胞内GSH耗竭:18导致GSH含量降低和GSSG含量升高。通过测定细胞内活性氧水平和采用UV-Vis光谱和HRMS分析,我们推断GSH的耗竭与GSH被活性氧氧化成GSSG以及GSH和18形成加合物有关。通过本论文的研究,我们提出了2-氯-1,4-萘醌化合物抗AML的活性机制与mtDNA损伤和降低细胞内GSH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3-01)

巩艺,周根,王关炼,刘欢欢,刘雄利[5](2017)在《姜黄酮骨架双螺环吡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白血病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各种取代的靛红1、二烯酮3-烯基氧化吲哚2与脯氨酸或硫代脯氨酸,在有机溶剂乙腈中回流,进行1,3-偶极子3+2环加成反应,获得6个新型的姜黄酮骨架双螺环吡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3a~3f,Scheme 1),产率65~81%,dr值10∶1~15∶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3a~3f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a对K562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50为27.9μM),接近于阳性对照药顺铂。(本文来源于《山地农业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5期)

艾绍正[6](2017)在《IL-21对CIK细胞抗白血病系K562细胞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IL-21对CIK细胞增殖、分泌、细胞亚群比例、细胞因子mRNA量表达的变化,探讨IL-21对CIK细胞抗白血病系K562细胞毒性作用及其机制的影响。方法:抽取健康志愿者肝素抗凝的外周全血30ml,用Ficoll溶液提取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将该细胞置于3个不同的无菌培养瓶中,随机设为对照组(加入IL-2 100ng/ml,无IL-21)、IL-21组(加IL-21,不加IL-2)、IL-21+IL-2组(加IL-21与IL-2),用含有10%FBS 1640培养基进行培养,每天在倒置相位差显微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变化,第0、7、10、14d用手工计数法计数细胞数量及计算出总数量;第14d分别收取每组培养瓶中的悬液,离心,取上清液,用ELISA法测定上清中IFN-γ、TNF-α、IL-2、IL-10、TGF-β、IL-21量,收取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IK细胞亚群CD3+CD4+、CD3+CD8+、CD3+CD56+、CD25+、CD4+CD25+比例,用CCK-8检测CIK细胞对白血病系K562细胞的毒性作用,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穿孔素、Granzyme A、Granzyme B、Fasl、NKG2D、IL-21R mRNA表达量的变化,用Western blot法检测CIK细胞JAK-STAT中STAT1、STAT5a、TAT3和STAT5b信号通路的变化。结果:CIK细胞培养至第5天开始,细胞体积略有增大,数量逐渐增多,第7、10d细胞数量明显增多,IL-21组、IL-21+IL-2组细胞数量变化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第14d细胞体积明显较大,数量显着增加,IL-21组细胞数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IL-2组较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K细胞培养至第14天时,IL-21组、IL-21+IL-2组上清液中IFN-γ、TNF-α、IL-21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IL-21+IL-2组IL-10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IL-21+IL-2组较对照组IL-2、TGF-β量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IL-21+IL-2组细胞亚群CD25+、CD3+CD4+、CD3+CD56+比例较对照组增加,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IL-21+IL-2组CD3+CD8+、CD4+CD25+比例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IL-21+IL-2组CIK细胞对K562细胞的毒性明较对照组明显增强,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IL-21+IL-2组CIK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Fasl、IL-2R、IL-21R mRNA量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IL-21组、IL-21+IL-2组颗粒酶A、NKG2DmRNA量表达较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无统计学意义(P>0.05);Western blot的结果显示,IL-21组、IL-21+IL-2组的STAT3和STAT5b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IL-21组、IL-21+IL-2组、对照组STAT1和STAT5a的表达无明显差异,此结果说明IL-21可以活化CIK细胞的STAT3和STAT5b信号通路。结论:IL-21诱导CIK细胞,无促进增殖的作用,但可增加CD25+、CD3+CD4+、CD3+CD56+亚群比例,促进分泌IFN-γ、TNF-α、IL-21,抑制分泌IL-10,促进细胞穿孔素、颗粒酶B、Fasl、IL-2R、IL-21R mRNA量表达,从而促进IL-21诱导CIK细胞对白血病系K562细胞的毒性作用,其机制之一是激活JAK-STAT中的STAT3、STAT5b细胞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7-03-01)

王宇仙[7](2017)在《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DC-CIK细胞生物学活性与体外抗白血病作用。方法:取正常人体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与CIK细胞,将DC与CIK共同培养,将单独培养的CIK作为对照。使用双抗夹心法对分泌干扰素(IFN-γ)与白细胞介素-17(IL-17)水平进行检测。结果:CIK细胞对敏感株与耐药株杀伤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DC与CIK细胞对敏感株与耐药株杀伤率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DC-CIK共培养对K562细胞及K562/ADM细胞杀伤力较单纯CIK细胞强,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DC与CIK共培养上清液中IFN-γ与IL-17水平分别为(411.52±152.60)ng/L、(45.47±11.26)ng/L,CIK细胞IL-17为(254.60±130.20)ng/L,IFN-γ为(15.26±1.30)ng/L,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CIK细胞增殖能力与分泌细胞因子水平较强,可以通过分泌细胞因子作用灭杀白血病细胞。(本文来源于《人人健康》期刊2017年02期)

王成艳,胡兴亚[8](2016)在《小檗碱及其衍生物抗白血病活性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小檗碱是从中草药黄连等植物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类异喹啉类生物碱。本文通过对近年来小檗碱及其衍生物抗白血病作用方面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和分析,初步探讨了小檗碱及其衍生物抗白血病的作用机制,发现其可以通过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影响细胞周期以及促进细胞分化等方面来实现抗白血病的作用。本文同时整理了小檗碱与其他抗白血病药物的联合疗效,为开发小檗碱新的药理作用以及寻找新的治疗靶标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解剖学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李红玉[9](2016)在《白花地胆草倍半萜内酯EM23体外抗髓性白血病活性及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白花地胆草(Elephantopus mollis)是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多种药理活性。本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中,从白花地胆草中分离纯化得到多个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SLs)。其中,EM23对人慢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K562和人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系HL-60显示出较好的增殖抑制活性,但是其胞内的分子靶标和潜在的作用机制仍然未知。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EM23的体外抗白血病活性和作用机制,为EM23进一步开发为抗髓性白血病候选药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EM23抑制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进程:首先通过CCK-8和MTT实验检测EM23对人髓性白血病细胞和正常哺乳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之后利用PI染色流式细胞实验分析EM23对K562和HL-60细胞周期分布的影响。2.EM23诱导细胞凋亡:首先通过Annexin-V-FITC/PI双染流式细胞实验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之后TUNEL-DAPI双染激光共聚焦实验观察EM23作用K562和HL-60细胞后DNA片段化是否增加;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EM23作用细胞后凋亡相关caspase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线粒体膜电位下降是细胞凋亡的早期事件,我们采用荧光探针JC-1检测EM23作用后线粒体膜电位的变化。3.EM23干扰胞内的氧化还原平衡:首先采用荧光探针DCFH-DA检测胞内活性氧(ROS)水平的变化;然后检测EM23对胞内重要的抗氧化系统Trx系统的影响,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EM23作用后胞内Trx R和Trx的蛋白表达变化,实时定量PCR(QT-PCR)检测胞内m RNA表达水平的变化。4.EM23激活ASK1和p38/JNK/ERK MAPK: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EM23作用后ASK1和p38、JNK、ERK叁个MAPK蛋白是否被活化;CCK-8实验检测ERK抑制剂FR180204对EM23介导的增殖抑制活性的影响。5.EM23对TNF-α介导的NF-κB活化的抑制作用:免疫荧光和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EM23对TNF-α引起的p65核转位的影响;在细胞质中,IκBα是NF-κB的负调节蛋白,TNF-α作用K562和HL-60细胞后导致IκBα降解,我们通过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EM23对TNF-α介导的IκBα降解的影响;EM23和TNF-α联合使用的肿瘤细胞增殖抑制活性通过CCK-8实验检测。结果:本研究显示,来自于白花地胆草的天然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EM23通过诱导细胞凋亡来抑制人慢性和急性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和HL-60的增殖。磷脂酰丝氨酸(phosphatidylserine,PS)的外翻、细胞凋亡形态的出现、caspase和PARP蛋白的激活都可以证明EM23作用细胞后细胞凋亡的发生。MMP下降说明EM23诱导的凋亡属于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机制研究的结果显示EM23作用细胞后可以显着升高胞内的ROS水平,而ROS清除剂NAC几乎可以完全逆转EM23引起的凋亡作用,提示EM23是以一种ROS依赖性的方式来诱导细胞凋亡。在EM23作用后的K562和HL-60细胞中,硫氧还蛋白(Trx)和硫氧还蛋白还原酶(Trx R)的m RNA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被显着下调。EM23升高胞内ROS并抑制Trx系统导致下游ASK1和MAPK通路的活化,而该活化作用同样可以被NAC逆转。此外,EM23抑制由TNF-α介导的p65入核和IκBα的降解结论:本研究表明,EM23通过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途径来抑制人髓性白血病细胞K562和HL-60细胞的增殖。EM23可能通过对Trx抗氧化系统的抑制导致胞内ROS的积累,随后激活了Trx系统调控的下游信号通路,包括ASK1,p38,JNK和ERK等,来发挥其诱导细胞凋亡的活性。此外,EM23还阻断了TNF-α/NF-κB轴信号,提示EM23可能同时抑制了NF-κB介导的抗凋亡途径来发挥其抗白血病活性。本研究第一次较为综合地研究了EM23的体外抗白血病活性和作用机制,为EM23进一步开发为抗髓性白血病候选药物提供科学依据,也为白花地胆草倍半萜内酯类化合物的抗白血病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6-06-08)

吴循循[10](2016)在《青黛抗白血病活性成分的细胞膜色谱筛选及靶标鉴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药在我国几千年来的大量临床实践中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治疗系统,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中药具有多组分、多靶标以及多成分协同作用的特性,但是,中药“药效成分道不明白、作用机制解释不清”,严重限制了中药现代化的进程。因此,阐明中药发挥药效的活性成分群及其作用靶标群是中药现代化面临的巨大挑战。细胞膜色谱(Cell Membrane Chromatography, CMC)技术是一种新型的生物色谱技术,该技术可实现活性成分快速识别与分离,这种基于多组分-多靶标的活性成分筛选技术非常适用于中药等复杂成分体系的活性成分筛选。反向对接技术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的虚拟靶标筛选技术,该技术的快速、便捷特性为靶标的快速发现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整合细胞膜色谱和反向对接技术,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与靶标鉴定策略,为中药研究开发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学借鉴。青黛(Indigo naturalis)是一味传统中药,在我国有着几千年的应用历史。近年来,青黛抗白血病作用的发现,使之成为当前的一个研究热点。靛玉红是青黛中公认的抗白血病成分,这为以上策略验证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然而,单一成分的药效难以替代青黛良好的临床疗效,所以,我们推测青黛中可能还存在其它的抗白血病活性成分。所以,我们以青黛为例进行策略验证性研究。本文整合细胞膜色谱技术和反向对接技术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中药活性成分筛选与靶标鉴定策略,并以青黛为例进行策略验证性研究。首先,我们搭建了全二维在线白血病细胞K562/CMC细胞膜色谱系统,并从青黛中成功筛选出靛玉红、色胺酮和异鼠李素叁个潜在的活性成分。然后,通过细胞活力和细胞凋亡检测实验对以上成分进行活性验证。靛玉红和色胺酮都有已知的抗肿瘤相关靶标报道,然而,异鼠李素的抗肿瘤相关靶点却鲜有报道。所以,我们采用反向对接的方法对异鼠李素进行靶标筛选研究,并筛选得到一个潜在的抗肿瘤相关靶点:受体酪氨酸激酶Src。通过分子对接实验、细胞膜色谱竞争实验、激酶活性检测实验和表面等离子共振实验等多种方法证实Src是异鼠李素的一个直接作用靶点。本文进一步通过细胞周期检测、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和小RNA干扰技术进行分子机制研究,发现异鼠李素通过Src/ATR/Wee 1/Cyclin B1/CDK1通路调控细胞周期。综上所述,运用以上策略我们成功从青黛中筛选的到叁个活性成分,并且通过反向对接技术筛选得到异鼠李素的直接作用靶标,并通过多种方法进行靶标验证研究。最后,通过分子机制研究阐释了异鼠李素通过该靶点发挥抗白血病的作用模式。总之,本文基于中药多组分-多靶标的特性成功建立了一种中药活性成分筛选及靶标鉴定研究的新型策略,该策略,具有周期短、通量高、操作简单等优点,为中药现代化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学借鉴。(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6-06-03)

抗白血病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取代的3-羧酸活化色酮、靛红与消旋脯氨酸为原料,乙腈为溶剂,依次经1,3-偶极子[3+2]环加成和脱羧反应,合成了8个新型的二氢色原酮拼接多环吡咯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3a~3h),产率68%~87%,dr值15/1~20/1,其结构经~1H NMR,~(13)C NMR和HR-MS(ESI-TOF)表征。采用MTT法研究了3a~3h对人白血病细胞(K562)的体外抑制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3d,3f, 3g对K562具有一定的抑制活性(IC_(50)=46.3~69.4μmol·L~(-1))。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白血病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毛跟年,丁顺军,夏娟,祁旭平,梁毅廷.棉酚肉桂酸酯的合成及抗白血病活性研究[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2].刘婷婷,岳静,陈爽,汪军鑫,刘雄利.新型二氢色原酮拼接多环吡咯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无催化剂合成及其抗白血病活性[J].合成化学.2019

[3].周彦佑,常顺琴,陈爽,左雄,刘雄利.新型螺环吡咯酮双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无催化剂合成及其抗白血病活性[J].合成化学.2018

[4].李堃.2-氯-3-烷基-1,4-萘醌衍生物的合成及抗白血病活性的线粒体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8

[5].巩艺,周根,王关炼,刘欢欢,刘雄利.姜黄酮骨架双螺环吡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白血病活性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7

[6].艾绍正.IL-21对CIK细胞抗白血病系K562细胞活性作用及其机制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7

[7].王宇仙.DC-CIK细胞的生物学活性及体外抗白血病作用的研究[J].人人健康.2017

[8].王成艳,胡兴亚.小檗碱及其衍生物抗白血病活性的研究进展[J].解剖学研究.2016

[9].李红玉.白花地胆草倍半萜内酯EM23体外抗髓性白血病活性及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16

[10].吴循循.青黛抗白血病活性成分的细胞膜色谱筛选及靶标鉴定研究[D].华侨大学.2016

标签:;  ;  ;  

抗白血病活性论文-毛跟年,丁顺军,夏娟,祁旭平,梁毅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