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歌在我心中奏响

国歌在我心中奏响

一、国歌在我心中奏响(论文文献综述)

刘嘉琦[1](2021)在《为音乐执棒 与祖国同行——记着名指挥家于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于海,第十一届、十二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九届全国文联委员,第五、六、七、八届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协管乐学会主席、中国交响乐发展基金会副理事长,国家一级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乐团原团长、音乐总监。他的艺术生涯常与国家重大庆典活动连在一起,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和赞扬;先后指挥数十支职业交响乐团和国际着名演出团队举办音乐会千余场,出版录制唱片数十张;并多次受邀担任"金钟奖"等重要音乐赛事评委;主编出版《当代管乐作品分析》《管乐队标准化训练教程》。当选全国政协委员期间,他连续十年为国歌立法提案,被誉为"推动国歌立法的音乐家"。

王美华[2](2020)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是2019年中国政治生活中的大事。媒体作为时代的记录者和见证者,在唤醒和建构大众关于某一重大事件的集体记忆时发挥着重要作用。集体记忆是一个共同体建立深层认同与团结的基础,探寻我国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机制,从理论上可验证和丰富媒介在建构重大历史事件集体记忆时的理论框架,从实践上可为后续深度探索媒介如何更好地建构集体记忆提供借鉴。根据记忆建构的主体不同,本研究考察了官方和民间记忆场两个话语空间对70周年国庆的集体记忆建构及二者的互动关系。本文采用文本分析法、内容分析法等方法,选取人民日报的报纸、微信、微博平台和微博热搜榜分别作为官方和民间记忆场的代表,以“记忆什么”和“如何记忆”为思路,探讨两者分别建构了怎样的国庆集体记忆图景、凸显了哪些记忆,有何不同并尝试分析其原因。研究发现,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官方记忆场,通过对各个媒体平台进行差异化建构、多平台联动,凸显了五方面的记忆:成就记忆、活动记忆(主要为国庆盛典记忆)、人物记忆、历史记忆和反思记忆,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核心角色和中国共产党领导核心地位,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从根本上体现了官方媒体建构国庆集体记忆的宣传本质。以微博热搜为代表的民间记忆场,网友们通过主动书写个体视角下的国庆记忆与碎片化表达,着重突出了国庆电影记忆、国庆盛典记忆、表白祖国记忆和国庆假期记忆,其记忆主题与人民日报相比较为微观,且体现出明显的的政治日常化转向,将国庆这个严肃宏大的政治议题融入日常叙事,贴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延伸了国庆集体记忆的外延,在引发网友的共鸣中加深了记忆的建构,但日常化的记忆建构无形中也对政治仪式的权威起到一定程度的消解作用。70周年国庆的民间记忆场中,还出现了粉丝民族主义表征和泛娱乐化趋势。与此同时,作为社交媒体平台,微博的内容与传播碎片化导致其记忆呈碎片化、浅层化,使记忆的“保质期”成为新的问题。整体来看,官方媒体通过积极设置议程,引导民间参与到集体记忆的建构,主动争夺意识形态话语权,在与民间记忆场的互动中扮演了主导者的角色。在官方媒体强大的声势引导下,民间个体被充分激活,网友们主动发声、积极配合,留下了多重视角的国庆记忆文本,极大丰富了官方记忆场建构的文本,两者共同完成了对国庆这一集体记忆段落的建构。

宋燕茹[3](2020)在《红色经典歌曲的意识形态功能重塑》文中指出红色经典歌曲对于每个人来说,意义非凡。唱着它们,歌曲的旋律和歌词就能使人沉浸于孕育歌曲的那个时代的情景之中,感受那激荡年代的浴血奋战,萌生一种对已然岁月的无限怀念,激发起人们昂扬向上的斗志与民族自豪感。红色经典歌曲的格调、旋律无不给人一种美的熏陶,一种美的享受。一种对过去岁月的崇敬,一种对未来岁月的憧憬。它激发了老年听众对峥嵘岁月的怀念之情,点燃了中青年面对激烈竞争生活的奋斗豪情,尤其能让青少年从红色经典歌曲中感受到党的革命传统和老一辈的革命精神的崇高与伟大。意识形态建设是国家精神力量和民族精神支柱的营造工程,近几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从容地迈向世界大舞台,与此同时,国内出现了利益主体多元化、结构复杂化等问题。伴随着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关注度的日益提高,世界各国对中国的认知度也发生了颠覆性的转变。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面临新的严峻形势,而红色经典歌曲就具有强大的意识形态的特征,因此,系统探讨红色经典歌曲的意识形态功能就具有巨大的现实意义,既要用红色经典歌曲来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又要通过必要的引导来增强意识形态对人们的凝聚力。本文建立在意识形态理论框架的基础上,对红色经典歌曲进行分析和探讨。以分析红色经典歌曲的概念、特征、内容为基础,阐明红色经典歌曲的意识形态功能及其主要表现,探究红色经典歌曲的意识形态功能困境及其现实路径。文章从宏观角度对红色经典歌曲和意识形态进行介绍,以狭义的红歌定义为主脉络,梳理意识形态的概念及功能,展现作为意识形态的红色经典歌曲。借助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红歌五线简谱,以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三大时期为时间节点,书写一部意识形态功能表现的历史。分析红色经典歌曲的意识形态正向功能及所遇困境,以抢占红色经典歌曲文化主导权,拓展红色经典歌曲传播方式,激发红色经典歌曲内在活力,推动红色经典歌曲不断发展,层层递进,为解决所遇困境提供现实路径。

梅世昌[4](2019)在《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文中认为音乐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是不同年代人们社会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的抽象反映,它的发展始终与人类社会的变迁紧密相连。作为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的真实写照,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政治与艺术的智慧结晶,它萌芽于五四新文化运动前后,产生发展于中国共产党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时期,初步发展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成熟发展于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创新发展于新中国成立后的头30年,蜕变革新于改革开放以来。历史和现实表明红色音乐在近一个世纪的发展和壮大过程中,对于传播马克思主义,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发挥了极为重要而独特的作用。从理论维度而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是一个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从某种意义而言,大众化为中国化提供了支撑,为时代化提供了依据。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息息相关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从哲学的角度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为广大音乐工作者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基本创作思路和创作需要遵循的一般规律,从而在一定意义上确立了红色音乐的创作导向和创作秉持的理念,使得红色音乐的基本内涵更加深刻,推动了红色音乐的不断发展;而另一方面,红色音乐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价值使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变得更为通俗易懂的同时,还在一定程度上将革命的道理熔铸于音乐艺术当中,使得广大人民群众能够在日常活动当中自然而然地接受红色音乐的洗礼,进而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从历史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发展与中国共产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紧密相连。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使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早期的中国共产党在传播马克思主义,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具体革命实践中,开辟了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初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阶段。一方面,中国共产党颁布一系列方针政策,使得根据地的红色音乐文化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让党的革命主张逐步深入人心;而另一方面,“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掀起了左翼音乐运动,引导国统区的专业音乐工作者深入开展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红色音乐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广大中国人民的爱国热情,同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革命音乐工作队伍,推进了红色音乐的发展。全民族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深化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文艺理论日趋走向成熟,大量专业的音乐工作者聚集到延安,深入实际斗争生活当中,开展革命音乐创作活动,使得红色音乐不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演绎形式上,与前一阶段相比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这些作品被广泛应用到实际斗争当中,推动了历史的进程。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夕,这一阶段是中国共产党运用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创新发展阶段。红色音乐伴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的艰辛探索不断完善和多元化发展,在潜移默化之中加深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同与接受。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和世界的交流日益密切,融汇贯通了古今中外优秀音乐文化精髓的红色音乐得到了蜕变与创新,极大地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从实践维度而言,经历了一个多世纪洗礼的红色音乐是中国近代以来先进的音乐文化体系,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艺术路径,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史进程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首先,红色音乐透过音乐艺术的形式将抽象的马克思主义概念术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形象生动地展现出来,传播开来;其次,红色音乐的创作取材真实地展示了革命战争年代的恢弘历程,社会主义探索时期艰苦奋斗的历史画面,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蓬勃发展欣欣向荣的光辉历程,成为了新时代珍贵的历史文化教育资源;再次,红色音乐塑造了中国共产党、新中国以及人民军队的光辉形象,是增进广大人民群众对党、国家和人民军队拥护爱戴的重要路径。最后,红色音乐是政治和艺术的高度统一,旋律的激昂奋进使得它能够起到鼓舞士气和瓦解敌手的功能。从现实维度而言,红色音乐对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深刻的现实启迪。其一,红色音乐能够以其丰富的内容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行,引导人们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人们崇尚新的道德风尚;其二,红色音乐能够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在新时代教育广大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理想信念;其三,红色音乐能够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总而言之,在新时代传承和弘扬红色音乐,挖掘其高雅的艺术价值,凸显其承载的核心理念,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教育人民,教育党员,凝聚民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以及在世界范围内传递中国价值观念的重要路径,是马克思主义化大众的必然选择。

余广涵[5](2019)在《于海对中国管乐发展的贡献研究》文中指出伴随改革开放,我国各行各业得以快速发展,在素质教育与美育教育的大力倡导下,中国管乐事业也得以快速发展。于海作为管乐家、军旅指挥家,对于中国管乐的发展起着不可代替的推动与影响作用。当今对于于海在管乐事业发展影响的文章不少,但是针对其进行理论研究的拥有学术价值的理论研究文章依旧比较少而分散。本文以于海个人为主线,展开中国管乐事业发展的脉络,主要分析并研究于海对于中国管乐事业的贡献,希望文章中的一些观点能够引起中国管乐人对于管乐研究的关注,为中国管乐发展研究提供些许帮助,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首先对于本文的研究目的与选题意义进行陈述,并针对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现状进行综述,并提出文章的创新点与研究方法,夯实文章写作的意义与规范性。第二部分,拟对于于先生的艺术生涯进行回顾与总结。分别从三个阶段(初入音乐殿堂、管乐指挥的发展阶段、管乐指挥的巅峰阶段)概述于海的指挥道路。第三部分,以分析国歌《义勇军进行曲》为线索,展开于海十年国歌立法之路,并综合分析其影响。第四部分,以中国管乐发展为脉络展开,阐述于海对中国管乐发展的影响,最后进行其价值综述。

黎博[6](2019)在《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研究》文中提出抗战歌曲是中华民族在抗击日本入侵中国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系列为争取抗战胜利而谱写的歌曲。抗战歌曲内容丰富,主要包括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残暴侵略、号召广大民众参军作战、宣传中国共产党全民族一致抗日的主张、歌颂领袖与抗日英雄、展现地方民俗文化与生产建设精神面貌等。歌曲风格多样,种类繁多,其涵盖范围之广、影响之远为抗战胜利提供了不竭动力,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作为抗日战争时期发挥着重要作用的文艺思想武器,抗战歌曲歌颂了人民奋勇反抗的无畏精神,激昂的旋律背后是千千万人民的呼唤与呐喊。毛泽东曾反复强调战争胜负主要决定于人而非决定于物。因此,抗战歌曲对人民群众的动员是非常有必要的。从根本上看,动员是对人的动员,这里的人是指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动员群众实质就是动员社会实践的主体,实践主体即人的因素是决定一切社会实践成败的最重要的因素。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是抗战歌曲的动员细化所得。抗战歌曲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内在关联性,爱国是一种具体的、实在的崇高情感,以爱国主义教育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抗战歌曲不仅是爱国志士谱写的宏伟乐章,更是鼓舞广大民众热爱祖国、热爱中华民族的时代号角。重温抗战歌曲的同时开展抗战歌曲动员研究,概述抗战歌曲的时代背景与其内涵和特征,把握抗战歌曲的发展历史,厘清爱国主义的含义、内涵与特点,探究抗战歌曲对广大群众爱国之情的培养与激励,并在新形势下充分利用抗战歌曲的爱国元素培养大学生爱国情感。这不仅有助于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还可以以此为抓手有效激发人们的爱国情感,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本文分为五个部分,共八章主要内容:第一部分为论文的第一章绪论部分。在此部分中,对抗战歌曲动员研究的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的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进行了梳理和介绍。同时,将目前对抗战歌曲,社会动员和文艺动员等关键词的国内外研究进行整理,分析了现有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同时确定本文的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文的研究写作。第二部分分析抗战歌曲启蒙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条件并对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动员进行概述及对抗战歌曲背景与内涵的历史发展与阶段性特征,包括论文的第二、三章。该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和归纳演绎法两种研究方法,主要从基础理论、思想渊源以及时代背景等方面着手,总结抗战歌曲启蒙和发展的时代背景;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有关理论对抗战歌曲的萌芽、形成和发展的具有重要作用;人民群众在抗战时期发挥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抗战歌曲在很大程度上唤醒了许多人民心底的爱国情感,激励无数先烈为祖国独立和人民解放奉献了一生。本部分分析总结了抗战歌曲蕴含的文艺风格与丰富爱国主义元素,重点探讨了爱国主义在众多抗战歌曲的具体表现,深层次把握爱国主义和抗战歌曲的紧密联系。有理有据地提出了抗战歌曲中的动员因素和其所特有的动员功能,并联系歌词与曲调的内容进一步论证了抗战歌曲的动员功能。第三部分探讨《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这两首歌曲的特色,与它们所呈现出的历史价值、时代意义、民族精神等联系起来,包括论文的第四、五章。该部分采用文献研究法、历史分析法与系统分析法,主要对《义勇军进行曲》和《黄河大合唱》进行个案分析,将歌词和旋律看成一个系统,从整体上予以把握。在研究和探讨各根据地中歌曲的传唱与激励情况时,始终坚持历史分析法,按照史论结合的要求,力求体现历史和逻辑的统一。在前文初步分析抗战歌曲词曲特色基础上着重分析具体案例,从中提取动员和激励因素,探析歌曲特色对于动员军民抗日有何意义。本部分从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联系基础上深度分析总结爱国主义教育作用,特别是对抗战时期人民的激励动员作用,把握抗战歌曲爱国主义教育突出表现。第四部分研究抗战歌曲的历史贡献与当代价值彰显和其在当代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复兴中的价值,包括论文的第六、七章。该部分采用系统分析法和历史分析法,从抗战歌曲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和把握历史社会现象,从中寻找相关联系与史实证明。尊重历史,尊重史实,在整体把握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的相互联系的基础上,突出爱国主义的当代主题,进一步挖掘抗战歌曲所蕴含的精神和思想,为迈入新时代的我们提供精神引领,让我们更好地肩负起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的重任,使抗战歌曲成为激发抗战精神力量的活动载体。本部分归纳提出抗战歌曲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意义。新时代文艺创作方向应该坚守文艺作品的时代属性、人民属性,深入生活、贴近实际,弘扬抗战歌曲中蕴含的爱国情感,继承和发展民族精神,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中更好地弘扬爱国主义。第五部分为论文的第八章即研究结论与展望。本部分进一步对全文重要结论进行凝练总结,并今后深入的研究进行展望。针对此次研究所存在的不足进行概括分析,以期在之后能够进行适当补充和完善,继续丰富抗战歌曲的动员研究。抗战歌曲展现了中国人民勇往直前的英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抗战歌曲的传唱、发展与文艺动员无不透露着人们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心。抗战歌曲独特的音乐感染力与鲜明的民族特点成为抗战时期众多的动员方式中独具特色的一项宣传动员手段。抗战救亡歌曲的广泛传播,在抗战动员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逐渐扩大了早期共产党的实力和影响力,为最终的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站在新的历史方位的我们,歌唱着往日的经典革命歌曲,激励着我们宽阔胸膛内的那一颗中国心。抗战歌曲作为开展爱国教育的载体,作为蕴含丰富情感的时代经典,必然需要在新时代以崭新姿态驻足于人民的脑海一角。爱国主义不仅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作为精神纽带联系着人民群众,在新时代更以一种继往开来之势团结和凝聚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我们要在弘扬和歌颂抗战歌曲过程中不断为其注入的时代内涵,谱写新时代新篇章,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早日实现祖国伟大复兴。

邱健[7](2018)在《从乐歌到摇滚:歌-诗的语言漂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歌-诗”研究是件有意义的事情,它处于文学与音乐的交叉地带。但遗憾的是,文学史、音乐史在对其进行讨论时往往只注重各自熟悉的部分,这就让本来为一体的“歌-诗”出现了研究和阐释的断裂。本文试图对二十世纪中国文人创作的主流“歌-诗”的诗意生成和表达系统进行研究,以求在学科之间找到诗意会通的可能。“语言漂移说”是当代诗人、学者李森提出的艺术哲学(诗学)方法论,这个理论认为,语言、心灵与世界三位一体的稳定性假设值得怀疑,语言既非形而上的,亦非形而下的,而是处于“形而中”的独立存在状态(“形而中”亦是李森提出的哲学概念)。语言建构了心灵,图示了世界,它是歌-诗的呈现方式。但语言是不稳定的和非本质的,它时刻处在漂移状态中。如果承认诗意的生发源自语言的配置,那诗意也就随着语言的漂移而漂移。本论文的总体架构是:从结构整合来领会“歌-诗”的整体性,从身份确认来解析“歌-诗”配置的共同体,从语言漂移来考察“歌-诗”所穿越的诸多领域。在这种探讨中“歌-诗”语言可分为两个部分:一是静态的文本,二是动态的表演。文本主要涉及歌词、音乐,表演主要涉及唱法。对这三者进行技术性分析是必要的,但核心问题是研究它们的变化以及诗意生成。笔者将以中国二十世纪的歌-诗发展为线索,挑选出代表性的作品进行讨论。中国现代歌-诗是在依声填词的学堂乐歌中起步的,晚清的社会变革以及西方音乐的传入改变了既有的语言配置。音乐的现代性启蒙让人们听到了“歌”之新。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白话文的推广改变了文言文的歌-诗语言配置模式。爱国救亡、民主科学成为了时代的主旋律。文学的现代性启蒙让人们看到了“诗”之新。当歌-诗发展到三十年代时,城市发展和技术进步推动了歌-诗语言的变革。现代海派文化孕育了商业化的流行歌-诗,使其变成了市民的娱乐产品。有声电影的发展,尤其是左翼电影,使歌-诗变成了具有主题性的意识形态产品。这两种产品显示了不同的价值观系统,各自在其认定的轨道上运转。到了抗日战争时期延安成了一座歌咏城,红色歌-诗、革命歌-诗的创作实践在国家存亡之际为中华民族构建了精神家园。其中,《黄河大合唱》的诞生是现代中国歌-诗创作的经典,它的语言配置方式成为了主流歌-诗的标杆。在新中国诞生后,歌-诗语言发生了重要调整。新民主主义的文艺观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思想引领了社会主义的歌-诗实践。颂歌、赞歌的写作以及少数民族的歌-诗创作对政权巩固、民族团结、文化认同起到重要作用。文化大革命的爆发使歌-诗走向了畸形,在极左的思潮中其语言的单一化配置成了政治宣传的工具。由于此部分内容庞杂,涉及问题面广,限于篇幅不作讨论。在八十年代时,歌-诗回到了良性发展的轨道中,流行歌-诗、爱国歌-诗、民族歌-诗在历史的转型中呈现出了新的面貌。港台歌-诗也通过各种渠道进入大陆。歌-诗语言的融合为其创新注入了活力,其诗意的漂移路径也更加多样,这都表现出了新时期的精神。在九十年代世纪之交,广东成为了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岭南乐派的异军突起引领了时代潮流,新世纪音乐的诞生以及摇滚乐的迅速发展体现出了歌-诗在多元文化碰撞中的丰富性。总之,中国二十世纪的歌-诗发展是在语言配置与诗意漂移中进行的。从乐歌到摇滚可以看到歌-诗审美的形态变化和时代精神的功用选择。从歌词、音乐、表演进行语言漂移说的讨论是学科之间的一次有益对话,亦是心灵与世界的相互交流。正如漂移说所言,语言本身不是固定的、静止的,它在时空的流变与绵延中向着直陈其事、修辞幻象、纯粹形式、意识形态等方向漂移,诗意的创造在此过程中绽放出了自身的光芒。

陶培武,徐燕,郑玮青,向俞帆,张恒纬,谢汉鼎,徐吟鹂,刘丹[8](2016)在《“聂耳中队”:歌声唱响主旋律 聂耳精神代代相传》文中指出走近英雄聂耳(1912年-1935年),原名聂守信,字子义(亦作紫艺),云南玉溪人,我国杰出的人民音乐家,是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曲作者。他自幼喜爱民间音乐,会演奏笛子、二胡、三弦和月琴等多种民间乐器。聂耳小时候家境贫寒,从小对劳苦大众有着深厚的感情。他在有限的生命中共创作37首乐曲,大多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劳动人民

王亮[9](2016)在《《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与传播研究(1935-1949)》文中认为《义勇军进行曲》原本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也是这部电影的一部分。尽管该歌曲后来的影响力远大于作为其母体的电影,但是却不能忽略这部电影而谈这首歌曲。没有电通公司的诞生,就没有《风云儿女》的摄制;没有《风云儿女》的摄制,就不会有《义勇军进行曲》的诞生。上海繁荣的经济和发达的文娱产业为这首歌曲的诞生提供必要的产业基础。特殊的政治生态则为左翼文艺运动的开展提供了客观环境。文章首先着眼于《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结合九一八事变之后风起云涌的抗日救亡运动,对近代上海所独有的政治生态、产业基础、文化氛围的分析,阐释了《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社会背景和创作基础,力图揭示这首抗战歌曲与上海这座城市之间的关系和其诞生的特定时空背景。长期以来学界关于《义勇军进行曲》的源头也存在不少争议,创作过程中也有不少疑点尚未落实。文中第二章采用历史考证、实地勘察、采访口述的研究方法,全方位还原了《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全过程。考证了包括田汉歌词创作地、聂耳领取歌词地点、聂耳谱曲地点、聂耳修改曲谱地点等关键地点。此外也确认了这首歌曲初期传播过程的首次歌唱地点、首次广播地点等。尝试性的回答了目前学术界存有争议的若干问题,并初步绘出了《<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与传播分布图》此外文章还重点论述了《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与影响。通过对其诞生之后在上海城市的迅速传播以及日后在漫长抗战岁月中在全国范围内广泛传播的考察,诠释了《义勇军进行曲》在全民族抗战中的角色与地位。从而最终缕清了《义勇军进行曲》如何从一首普通的抗日救亡歌曲一步一步的成为整个国家的记忆符号和全民族的精神象征的复杂过程和内在理路。纵观全文,文章主旨可以从《义勇军进行曲》与上海,《义勇军进行曲》与义勇军,《义勇军进行曲》与大众传播三个维度去把握。

王刚[10](2016)在《喀什噶尔》文中指出歌声离我远去你有你的喀什噶尔,我有我的喀什噶尔。——题记第一章1我是在喀什噶尔的舞台上第一次见到王蓝蓝的,那是我在喀什噶尔第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她穿着没有领章帽徽的军装,长长的头发搭在脸前,让我无法看见她的脸。身边有无数的声音在咒骂她,说她是一个破鞋。在我青

二、国歌在我心中奏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国歌在我心中奏响(论文提纲范文)

(1)为音乐执棒 与祖国同行——记着名指挥家于海(论文提纲范文)

执棒解放军军乐团
用音乐奏响外交风范
做国歌的守护者

(2)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集体记忆
        二、媒介:集体记忆的核心和纽带
        三、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四、官方记忆场与民间记忆场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文本分析法
        二、内容分析法
        三、个案分析法
        四、比较分析法
第二章 官方记忆场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第一节 人民日报媒体矩阵报道概况
        一、《人民日报》
        二、人民日报微信
        三、人民日报微博
    第二节 官方记忆场的内容呈现
        一、成就记忆
        二、活动记忆
        三、人物记忆
        四、历史记忆
        五、反思记忆
    第三节 官方记忆场的构成形式
        一、差异化建构
        二、多平台联动
    小结
第三章 民间记忆场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
    第一节 微博热搜概况
    第二节 民间记忆场的内容呈现
        一、国庆电影记忆
        二、表白祖国记忆
        三、国庆盛典记忆
        四、国庆假期记忆
    第三节 民间记忆场的构成形式
        一、主动书写,碎片表达
        二、粉丝民族主义,泛娱乐化
    小结
第四章 70周年国庆集体记忆:官方与民间记忆场的互动
    第一节 竞争书写:官方主动争夺话语权
    第二节 协作书写:记忆文本的共同建构
结论与反思
中外文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地方特刊
    附录2 《人民日报》“共和国发展成就巡礼”主题特刊
    附录3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活动报道
    附录4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反响报道
    附录5 《人民日报》70周年国庆盛典相关评论
    附录6 人民日报微博国庆日国庆盛典相关微话题
致谢
在学期间学术成果情况

(3)红色经典歌曲的意识形态功能重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关于意识形态的研究
        (二)红色经典歌曲研究现状及成果
    三、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基本概念界定与分析框架
    第一节 红色经典歌曲的内涵与特征
        一、红色经典歌曲的内涵界定
        二、红色经典歌曲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 意识形态相关概念探究
        一、意识形态概念解析
        二、意识形态功能解析
        (一)合法辩护功能
        (二)价值导向功能
        (三)激励教化功能
        (四)批判评价功能
        三、作为意识形态的红色经典歌曲
        (一)认同与服从:红色经典歌曲的称颂
        (二)引领与传播:红色经典歌曲的传唱
        (三)教育与形塑:红色经典歌曲的主调
        (四)继承与发展:红色经典歌曲的变奏
第二章 红色经典歌曲——一部意识形态功能表现的历史
    第一节 革命时期——讴歌革命与解放历程的赞歌
        一、国民革命时期——反帝反封建性
        二、抗日战争时期——民族性与战斗性
        三、解放战争时期——政治性与人民性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演奏朝气蓬勃的乐章
        一、建国初期——为新中国放声歌唱
        二、大跃进时期——政治与生产口号歌谣化
        三、文革时期——狭窄的审美意识与极端的情感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谱写幸福美好的旋律
        一、20世纪——歌颂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二、进入21世纪以来——奏响新的时代旋律
第三章 当代红色经典歌曲意识形态功能的呈现
    第一节 红色经典歌曲的正向意识形态功能
        一、坚持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领导权
        二、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增强我国主流意识形态吸引力和凝聚力
        四、抵制西方敌对势力意识形态的渗透
    第二节 当代红色经典歌曲意识形态功能的困境
        一、辩护功能的乏力性
        二、导向功能的偏差性
        三、教化功能的表面性
        四、创新功能的滞后性
第四章 发挥红色经典歌曲意识形态功能的现实路径
    第一节 抢占红色经典歌曲的文化主导权
        一、挖掘红色经典歌曲的源动力
        二、增强红色经典歌曲的吸引力
        三、突出红色经典歌曲的创新力
    第二节 增强红色经典歌曲的导向作用
        一、建立红色经典歌曲长效传唱机制
        二、扩大红色经典歌曲的受众群体
        三、力促“数字化传播+红色经典歌曲”
    第三节 激发红色经典歌曲的教化效应
        一、推动红色经典歌曲普及基层音乐课堂
        二、开展大众参与的红色经典歌曲传唱活动
        三、让红色经典歌曲积极融入多元文化发展
    第四节 推动红色经典歌曲的不断发展
        一、树立红色经典歌曲特色发展的品牌意识
        二、加强红色经典歌曲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工作
        三、推进红色经典歌曲的产业化与市场化进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4)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研究的缘起
    0.2 研究的意义
        0.2.1 理论和现实意义
        0.2.2 学术价值
    0.3 研究综述
        0.3.1 国内相关研究述评
        0.3.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0.3.3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0.3.4 研究的思路和内容
    0.4 本文的重点难点及创新点
        0.4.1 重点难点
        0.4.2 创新点
    0.5 本文的研究方法
    0.6 相关概念的界定
        0.6.1 红色音乐概念的界定
        0.6.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概念
第1章 马克思主义和红色音乐的内在关联
    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
        1.1.1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需要大众化作为支撑
        1.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时代化的必然要求
    1.2 马克思主义奠定了红色音乐的理论基础
        1.2.1 揭示了音乐艺术的本质特征
        1.2.2 阐释了音乐艺术的基本功能
        1.2.3 明确了红色音乐的创作理念
    1.3 红色音乐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3.1 使马克思主义深奥的理论表达更加通俗
        1.3.2 使马克思主义抽象的理论语言更加形象
        1.3.3 使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影响更加广泛深远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发展脉络
    2.1 红色音乐的诞生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1.1 红色音乐的萌芽与诞生
        2.1.2 工农革命歌咏活动与反帝反封建革命思想的传播
    2.2 红色音乐的初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2.1 在苏区音乐建设中逐步走向群众
        2.2.2 在左翼音乐运动中逐步趋向专业
        2.2.3 1927年至1937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3 红色音乐的深入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3.1 在全民族抗日战争时期深入群众广泛宣传
        2.3.2 在解放战争时期结合实际斗争推动历史进程
        2.3.3 1937年至1949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4 红色音乐的创新发展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1 在新中国成立的头17年中创新发展
        2.4.2 在十年艰辛探索和两年徘徊中曲折发展
        2.4.3 1949年至1978年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2.5 红色音乐的蜕变创新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1 在国内外文化交流日益密切的前提下坚持主流
        2.5.2 1978年以来诞生的红色音乐作品的基本特点
第3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具体功能
    3.1 传播马克思主义及党的方针政策
        3.1.1 呈现马克思主义基本概念术语
        3.1.2 形象地展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3.1.3 生动展现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
    3.2 展现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光辉历程
        3.2.1 铭刻中国革命战争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
        3.2.2 记录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艰辛探索的曲折历程
        3.2.3 描绘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开拓创新的伟大历程
    3.3 塑造党、国家以及人民军队的伟岸形象
        3.3.1 塑造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形象
        3.3.2 塑造新中国积极向上、爱好和平的形象
        3.3.3 塑造人民军队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形象
    3.4 鼓舞士气以及瓦解敌手
        3.4.1 鼓舞士气
        3.4.2 瓦解敌手
第4章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程中红色音乐的基本特征
    4.1 丰富的人民性
        4.1.1 创作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4.1.2 作品风格引导人民审美需求
        4.1.3 情感表达契合人民诉求
    4.2 鲜明的思想性和时代性
        4.2.1 旗帜鲜明弘扬社会主旋律
        4.2.2 高度契合时代发展的主题
    4.3 多样的艺术性
        4.3.1 中西结合
        4.3.2 雅俗共赏
第5章 红色音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
    5.1 以丰富的音乐内容教育引导广大人民
        5.1.1 树立的模范典型引导人民奋勇前行
        5.1.2 承载的核心价值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凸显的中华传统美德引领道德风尚建设
    5.2 以深刻的思想内涵坚定党员理想信念
        5.2.1 筑牢党员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
        5.2.2 教导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5.3 以音乐的独特魅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
        5.3.1 以通俗的音乐语言阐释马克思主义
        5.3.2 以独特的音乐旋律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余论: 关于红色音乐发展的几个问题
    一、关于红色音乐内容上充斥暴力问题的争议
    二、关于红色音乐与个人崇拜
    三、关于红色音乐的前景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于海对中国管乐发展的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二 研究现状及创新
    三 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于海的艺术生涯
    一 初入音乐学习的殿堂
    二 管乐指挥的发展阶段
    三 管乐指挥的巅峰阶段
第二章 于海对国歌的艺术要求及国歌立法探究
    第一节 《义勇军进行曲》成为国歌的历程
        一 《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背景
        二 《义勇军进行曲》作词、作曲的背景
        三 《义勇军进行曲》被确定为国歌之路
    第二节 于海对国歌的艺术处理分析
        一 对国歌速度的处理和坚持
        二 对国歌的曲调与音乐分析
    第三节 于海与国歌立法的关系探究
        一 作为军旅指挥家对于国歌的深刻理解
        二 国歌立法之路
第三章 于海对于中国管乐事业发展的影响
    第一节 中国管乐发展状况梳理
    第二节 于海引领下发展的中国管乐机构
        一 引领建立中国管乐学会
        二 二级管乐学会的发展
    第三节 全国范围内普及管乐艺术发展
        一 推动创建国内各大管乐艺术节及赛事
        二 于海带领下地方管乐的发展
    第四节 于海管乐行程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致谢

(6)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目的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目标和内容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目标
    1.5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之处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5.3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基本理论
    2.1 社会动员
        2.1.1 爱国教育动员
        2.1.2 抗战歌曲的爱国教育动员
        2.1.3 爱国教育动员形式
        2.1.4 爱国教育动员效果
    2.2 文艺动员
        2.2.1 文艺思想理论
        2.2.2 抗战文艺
        2.2.3 文艺动员形式
        2.2.4 文艺动员效果
    2.3 相关理论
        2.3.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3.2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2.3.3 价值观的作用原理
第三章 抗战歌曲的主要内容
    3.1 抗战歌曲背景与内涵
        3.1.1 抗战歌曲背景
        3.1.2 抗战歌曲内涵
    3.2 抗战歌曲历史发展与阶段性特征
        3.2.1 抗战歌曲萌芽阶段
        3.2.2 抗战歌曲发展阶段
        3.2.3 抗战歌曲繁荣阶段
    3.3 抗战歌曲与爱国主义关系
        3.3.1 具有强烈的民族性
        3.3.2 富有时代性
        3.3.3 传播共同理想坚定道德信念
        3.3.4 宣传党的政策
第四章 经典抗战歌曲的个案研究
    4.1 抗战时期进行曲——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例
        4.1.1 创作背景
        4.1.2 词曲特色
        4.1.3 爱国主义动员的体现
    4.2 抗战时期大合唱——以《黄河大合唱》为例
        4.2.1 创作背景
        4.2.2 词曲特色
        4.2.3 爱国主义动员的体现
第五章 抗战歌曲在根据地和国统区的传播和激励作用
    5.1 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的传播与激励
        5.1.1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的文艺状况
        5.1.2 在抗日根据地的传播
        5.1.3 革命根据地的爱国主义动员
    5.2 在国统区的传播与激励
        5.2.1 国民党统治区的音乐文艺状况
        5.2.2 在国统区的传播
        5.2.3 国民党统治区的宣传动员
第六章 抗战歌曲的历史贡献与价值彰显
    6.1 爱国主义教育重要载体
        6.1.1 抗战歌曲爱国主义激励依据
        6.1.2 抗战歌曲爱国主义激励必要性
    6.2 爱国主义精神效应
        6.2.1 传播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6.2.2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6.3 爱国情怀的历史体现
        6.3.1 心系国运
        6.3.2 魂牵族群
        6.3.3 体悟民生
第七章 抗战歌曲在民族复兴中的价值
    7.1 生生不息的精神基因
        7.1.1 促进核心价值观的传播
        7.1.2 创新革命精神的内容
        7.1.3 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
    7.2 熔铸爱国主义精神追求
        7.2.1 传承抗战精神,创新时代歌曲
        7.2.2 传扬革命文化,发展新时代文化
    7.3 民族音乐的传承与复兴
        7.3.1 传承民族音调
        7.3.2 再现抗战歌声精神,助力民族文化复兴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主要结论
    8.2 本研究存在的不足
    8.3 研究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7)从乐歌到摇滚:歌-诗的语言漂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题解与意义
    二、综述与视野
    三、方法与思路
    四、创新和局限
第一章 歌-诗研究的理论建构
    一、歌-诗的结构整合
    二、歌-诗的身份确认
    三、歌-诗的语言漂移
第二章 乐歌时代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乐歌启蒙的历史机缘
        一、国民性乐教
        二、现代性伦理
        三、古典性抒情
    第二节 乐歌语言的现代性
        一、乐歌的文学现代性
        二、乐歌的音乐现代性
    小结
第三章 五四时期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新诗运动中的歌-诗
        一、直笔与意象:胡适的《希望》和《也是微云》
        二、民间与民族:歌谣运动的瓦釜之声
    第二节 艺术歌-诗的诗性开启
        一、萧友梅和易韦斋的《问》
        二、赵元任和刘半农的《教我如何不想他》
    第三节 政治歌-诗的话语构造
        一、爱国歌-诗的四重维度
        二、马列歌-诗的修辞手法
        三、政治歌-诗的情感主体
    小结
第四章 三十年代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摩登上海的流行歌-诗
        一、《毛毛雨》:流行歌-诗的语言策略
        二、《桃花江》:流行歌-诗的委约创作
    第二节 国产胶片的电影歌-诗
        一、电影《渔光曲》与主题歌-诗《渔光曲》
        二、电影《马路天使》与主题歌-诗《天涯歌女》
        三、电影《风云儿女》与主题歌-诗《义勇军进行曲》
    小结
第五章 抗战时期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战争歌-诗的三重构想
        一、苦难叙事:《松花江上》与家国命运
        二、秧歌改造:《南泥湾》与乡土经验
        三、坚定意志:《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与革命道路
    第二节 歌-诗语言的经典化漂移—以《黄河大合唱》为研究中心
        一、第一单元:《黄河船夫曲》《黄河颂》
        二、第二单元:《黄水谣》《河边对口曲》
        三、第三单元:《保卫黄河》《怒吼吧!黄河》
    小结
第六章 建国时期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新中国的颂歌
        一、颂歌中的国家话语:《歌唱祖国》
        二、颂歌中的民族传统:《我的祖国》
        三、颂歌中的纪实风格:《祖国颂》
    第二节 少数民族赞歌
        一、蒙古族赞歌:《草原上升起不落的太阳》
        二、藏族赞歌:《北京的金山上》
        三、维吾尔族赞歌:《新疆好》
    小结
第七章 新时期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别开生面的大陆歌-诗
        一、解放思想:《乡恋》的艺术智性
        二、家国情怀:《难忘今宵》的晚会记忆
        三、铁骨柔情:《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的情感穿越
        四、一声呐喊:《一无所有》《新长征路上》
    第二节 风靡一时的港台歌-诗
        一、张明敏与《我的中国心》
        二、邓丽君与《月亮代表我的心》
        三、罗大佑与《之乎者也》
    小结
第八章 九十年代的歌-诗语言
    第一节 岭南乐派引领时代潮流
        一、流行新古典:《涛声依旧》
        二、流行新民谣:《弯弯的月亮》
        三、流行新乡土:《过河》
    第二节 新世纪与摇滚的天上人间
        一、新世纪歌-诗:《阿姐鼓》的灵性写作
        二、中国摇滚音乐的语言配置:重金属、迷幻、朋克
    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9)《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与传播研究(1935-194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
    二、学术史回顾和评述
    三、史料与理论方法
    四、思路框架
第一章《义勇军进行曲》诞生的背景
    第一节民族危机与觉醒
        一、日本侵略加剧
        二、国民党的文艺政策与民族主义文艺运动
        三、左翼文艺运动的兴起
    第二节 1930年代的上海:繁荣下的“危”与“机”
        一、繁荣的经济与特殊的政治生态
        二、文娱产业的初步繁荣和文艺人才聚集
        三、抗日救亡的中心
    小结
第二章《义勇军进行曲》的创作过程
    第一节义勇军和《义勇军进行曲》——歌词源头再探
        一、东北抗日义勇军的兴起
        二、东北抗日义勇军与上海义勇军
        三、《义勇军进行曲》与东北义勇军战歌
    第二节 民族的吼声:《义勇军进行曲》歌词的诞生
        一、1930年代田汉的“转向”
        二、歌词创作过程
    第三节 生命的绝响:《义勇军进行曲》曲谱的创作
        一、聂耳的成长与革命音乐的开拓
        二、聂耳谱曲过程
    小结
第三章《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与影响
    第一节抗战前《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与影响——以上海为中心考察(1935——1937)
        一、传播的起点:《义勇军进行曲》走向大众
        二、快速扩散:媒介与《义勇军进行曲》
        三、上海群体运动与《义勇军进行曲》传播
    第二节抗战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传播与影响(1937——1945)
        一、从上海传向全国
        二、抗战时期《义勇军进行曲》在全国各地传唱情况
        三、成为最“红”的一首战歌
    第三节解放战争时期《义勇军进行曲》的传唱(1946——1949)
        一、“禁”与“唱”——国共两党围绕《义勇军进行曲》的斗争
        二、代行国歌——众望所归与实至名归
    小结
结语
附录一 上海义勇军信息统计表
附录二 田汉、聂耳合作歌曲一览表
附录三 《义勇军进行曲》在传播过程中的衍变体汇总
附录四 抗战时期主要流行抗战歌曲统计表
附录五
附录六 部分亲历者口述或回忆实录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喀什噶尔(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第二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三章
    1
    2
    3
    4
    5
    6
    7
    8
第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第五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第六章
    1
    2
    3
    4
    5
    6
    7
第七章
    1
    2
    3
    4
    5
    6
    7
    8
    9
第八章
    1
    2
    3
    4
    5
    6
    7
    8
第九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第十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第十一章
    1
    2
    3
    4
    5
    6
    7
    8
    9
第十二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十三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第十四章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第十五章
    1
    2
    3
    4
    5

四、国歌在我心中奏响(论文参考文献)

  • [1]为音乐执棒 与祖国同行——记着名指挥家于海[J]. 刘嘉琦.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11)
  • [2]新中国成立70周年集体记忆的媒介建构研究 ——以《人民日报》媒体矩阵和微博热搜为例[D]. 王美华.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3]红色经典歌曲的意识形态功能重塑[D]. 宋燕茹.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4]红色音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梅世昌. 湘潭大学, 2019(12)
  • [5]于海对中国管乐发展的贡献研究[D]. 余广涵. 郑州大学, 2019(08)
  • [6]抗战歌曲的爱国主义动员研究[D]. 黎博.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5)
  • [7]从乐歌到摇滚:歌-诗的语言漂移研究[D]. 邱健. 云南大学, 2018(04)
  • [8]“聂耳中队”:歌声唱响主旋律 聂耳精神代代相传[J]. 陶培武,徐燕,郑玮青,向俞帆,张恒纬,谢汉鼎,徐吟鹂,刘丹. 辅导员, 2016(35)
  • [9]《义勇军进行曲》创作与传播研究(1935-1949)[D]. 王亮. 上海师范大学, 2016(12)
  • [10]喀什噶尔[J]. 王刚. 当代, 2016(01)

标签:;  ;  ;  ;  

国歌在我心中奏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