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妙丸类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妙丸类方,黄柏,小檗碱,巴马汀
二妙丸类方论文文献综述
沈娟,尹莲,段金廒[1](2010)在《HPLC法测定黄柏生物碱成分含量及在二妙丸类方中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黄柏生物碱配伍二妙丸类方前后含量的变化,探讨类方方剂物质基础配伍变化的特征。方法:采用HPLC,Kromasil 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1%磷酸溶液(50∶50,每100 mL加十二烷基磺酸钠0.17 g),流速0.8 m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345 nm。测定黄柏及其二妙丸类方(二妙方、叁妙方、四妙方、加味四妙方)中小檗碱、巴马汀及药根碱成分含量。结果:3种生物碱在四妙方中含量基本没变化,在二妙方、叁妙方中含量减少,在加味四妙方中减少较多,药根碱较小檗碱、巴马汀在二妙丸类方中减少量大。结论:黄柏配伍二妙丸类方后,黄柏生物碱成分在基本方二妙及不同类方中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本文来源于《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期刊2010年13期)
尹莲,徐立,时乐,朱晓勤,李欣[2](2010)在《基于二妙丸类方探讨主从方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从方类方体现中医方剂制方用药主旨及加减变化规律,是认识和理解方剂配伍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阐述主从方类方形成溯源与衍化关系基础上,基于二妙丸类方的组方特点及衍化规律,研究抗痛风效应及物质基础的共性规律与差异性、主方与从方的配伍特征,并探讨主从方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10年05期)
尹莲,邓海山,朱晓勤,李欣,段金廒[3](2009)在《黄柏生物碱成分在二妙丸类方中保护尿酸盐致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及其配伍变化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对二妙丸类方(二妙丸、叁妙丸、四妙丸和加味四妙丸)起重要作用的基本方二妙丸的物质基础及其配伍变化.正交组合二妙丸类方组方药有效部位,四氮唑盐(MTT)法评价优选出对保护尿酸钠结晶(MSU)致人血管内皮细胞(HUVEC)损伤起重要作用的二妙丸黄柏生物碱部位,HPLC/DVD法建立黄柏生物碱部位指纹图谱,HPLC-ESI-MS/MS分析共有峰成分,鉴定了12个生物碱成分,并比较了二妙丸类方有效部位群HPLC/DVD指纹图谱配伍类方前后黄柏生物碱共有峰相对峰面积比值的变化.结果表明,黄柏生物碱配伍二妙丸及其类方后总相对含量分别为122.9%,80.7%,60.2%和94.2%,小檗碱、巴马汀等重要生物碱也呈现较大的变化趋势,茵芋碱、5-羟基小檗碱和四氢巴马汀等成分配伍二妙丸类方后消失.研究显示,基本方二妙丸中的黄柏生物碱是二妙丸类方中保护HUVEC起重要作用的物质基础,其相对含量变化与配伍类方后的功效变化一致.(本文来源于《高等学校化学学报》期刊2009年08期)
李欣[4](2009)在《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物质基础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类方方剂配伍物质基础变化特征,研究二妙丸类方(二妙丸、叁妙丸、四妙丸及加味四妙丸)抗湿热证痛风物质基础的关联性,本文以二妙丸为基础方,测定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有效部位群指纹图谱,比较指纹图谱共有峰成分特征及配伍变化;统计分析有效部位与药效指标的相关性;用相关、回归、模糊聚类等统计方法对指纹图谱共有峰与药效结果进行逻辑关联分析,确定二妙丸类方效应物质基础,探讨分析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物质基础的相关性,探索中医类方方剂效应物质基础及配伍规律的研究途径。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制备二妙丸类方与组方药有效部位(生物碱、黄酮、挥发油、有机酸、苷、水液)群,并通过正交设计组合组方药部位,制备大量样本的供试品;建立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指纹图谱,并测定二妙丸类方及供试品的HPLC、GC的四个指纹图谱,确定共有峰。其次,利用组方药及其有效部位以及紫外光谱图对比,确定指纹图谱共有峰的成分特征、共有峰组方药及有效部位的归属;通过对照品对比以及HPLC-MS、GC-GC对指纹图谱共有峰进行定性分析,从而表征二妙丸类方的物质基础。最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强迫进入法(enter)和逐步回归法(stepwise)、相关分析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以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将二妙丸类方有效部位群及组合有效部位样品的药效数据和指纹图谱共有峰面积进行了相关性统计分析,优选对药效有显着影响的指纹图谱共有峰;通过比较二妙丸类方的HPLC图谱、挥发油GC图谱以及水液部位乙酰化GC图谱,探讨了配伍对二妙丸类方的成分及效应的影响。采用模糊聚类的统计分析方法对二妙丸类方的指纹图谱中有效色谱峰成分及药效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效应物质基础的关联性。结合药效数据,通过方差分析、多元回归和相关分析以及模糊聚类等统计方法,筛选出了对药效有显着影响的有效部位、共有峰等并确定了类方间的相关性,尝试了一种复方物质基础研究的模式。通过有效部位群的指纹图谱与抗炎、镇痛、降尿酸以及对HUVEC(尿酸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等药效相关性研究,得出生物碱、苷、水液部位在抗炎、镇痛、降尿酸上都有明显的作用,挥发油在抗炎和HUVEC增长抑制率上作用明显,有机酸、黄酮部位对药效有一定的提高作用,已鉴定出的主要成分是异绿原酸a,b,丁香酸,2-(8-甲基-2,8-二羟基-2-羟甲基双环[5.3.0]葵-7-基)-异丙醇葡萄糖苷,断马钱子苷二甲基缩醛,木犀草苷、绿原酸异构体、阿魏酸、绿原酸、木兰花碱、紫堇定,东莨菪碱、蝙蝠葛任碱,茵芋碱,(2R,3R)-花旗松素-3'-O-β-D-吡喃鼠李糖苷、紫丁香苷、盐酸药根碱、落新妇苷、新落新妇苷、巴马汀、小檗碱、异落新妇苷、新异落新妇苷、2-(1,4α-二甲基-2,3-二羟基-十氢莱-7-基)-异丙醇葡萄糖苷,马钱子苷,竹节人参皂苷Ⅰ,Ⅳ、7-苯基-2-庚烯-4,6-二炔-1-醇、β-芹子烯、β-桉叶油醇、苍术醇、α-甜没药萜醇、4,11-桉叶二烯、γ-桉叶油醇、β-倍半水芹烯、1,4-二甲基-3-(2-甲基-1-烯丙基)-4-乙烯基-1-环辛烯、榄香醇、γ-榄香烯、3-蒈烯等。由黄柏和苍术组成的二妙丸的物质基础由生物碱、挥发油、苷类以及水液部位(糖类成分)组成,对抗炎、镇痛、降尿酸、HUVEC增长抑制率都有明显的作用;随着主要含有苷成分的牛膝加入,叁妙丸在药效方面要优于二妙丸;随着薏苡仁的加入,四妙丸在抗炎和HUVEC损伤的保护方面要优于叁妙丸;而土茯苓和忍冬藤的加入使加味四妙丸的药效有着明显的增加。说明在基础方二妙丸基础上加减形成的类方物质基础与抗湿热证痛风效应有共性与差异。结论:二妙丸及其类方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从基础方到各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物质基础的配伍变化具有关联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9-04-10)
李欣,尹莲,段金廒,丁安伟[5](2009)在《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有效部位群乙酰化G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索类方方剂配伍物质基础变化特征,研究二妙丸类方(二妙丸、叁妙丸、四妙丸及加味四妙丸)配伍物质基础的变化规律。方法:建立加味四妙丸抗湿热证痛风有效部位群乙酰化GC指纹图谱,利用对照品和组方药材确定指纹图谱共有峰成分、组方药色谱峰归属,测定二妙丸类方有效部位群乙酰化GC指纹图谱,比较指纹图谱共有峰成分特征及配伍变化。结果: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乙酰化GC图谱有26个共有峰,有葡萄糖、木糖及来源于组方药的苍术、牛膝、薏苡仁等。基础方与类方间水液部位乙酰化指纹图谱共有峰在数目及相对峰面积比值方面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结论:二妙丸及其类方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从基础方到各类方,物质基础的配伍变化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期刊2009年01期)
李欣,尹莲,段金廒,丁安伟[6](2008)在《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有效部位群指纹图谱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索类方方剂配伍物质基础变化特征,研究二妙丸类方(二妙丸、叁妙丸、四妙丸及加味四妙丸)配伍物质基础的关联。方法:建立加味四妙丸抗湿热证痛风有效部位群HPLC指纹图谱,利用对照品确定指纹图谱共有峰成分、组方药有效部位色谱峰归属以及有效部位群共有峰的组方药有效部位来源,测定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有效部位群指纹图谱,比较指纹图谱共有峰成分特征及配伍变化。结果:加味四妙丸有效部位群有60个共有峰,分别来源于组方药生物碱、黄酮、有机酸部位。基础方与类方间有效部位群指纹图谱共有峰在数目及相对峰面积比值方面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结论:二妙丸及其类方有共同的物质基础,从基础方到各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物质基础的配伍变化具有相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08年16期)
朱晓勤[7](2008)在《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结合中医药的理论,选用二妙丸、叁妙九、四妙丸及加味四妙丸作为一组基本方与类方,以湿热证痛风主要病理特征为依据,选用抗炎、镇痛、降尿酸及免疫为效应指标,在整体药物及有效部位的层次上评价抗痛风效应物质基础及其生物效应,并进行配伍机制研究;再进一步在细胞学水平上挖掘有效部位及有效成分生物活性及其配伍机制,用模糊聚类统计分析方法进行逻辑关联,探讨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的逻辑关联,探索中医方剂基本方到类方的配伍规律研究途径。本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以抗炎、镇痛、降尿酸及免疫作用为指标,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抗炎实验、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镇痛实验、小鼠高尿酸模型的降尿酸实验以及小鼠的碳粒廓清实验,评价二妙丸类方(全方)及去多糖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的药效,初步评价二妙丸类方之间作用规律的差异,确定免疫作用的物质基础。其次,制备二妙丸类方的有效部位群供试品,以抗炎、镇痛、降尿酸及免疫作用为指标,采用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抗炎实验、醋酸所致小鼠的扭体镇痛实验、小鼠高尿酸模型的降尿酸实验以及小鼠的碳粒廓清实验,评价有效部位群的抗湿热证痛风的药效,明确起药效作用的有效部位群;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在细胞水平上研究有效部位群对过氧化氢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胞间粘附分子-1(ICAM-1)表达的影响,探讨有效部位群抗湿热证痛风的抗炎作用机制,分析类方有效部位群药效作用的相关性。重点研究有效部位配伍作用机制。对组方药进行有效部位的分离纯化和含量测定,为进一步的药效学研究奠定基础;分离出各组方药的多糖部位,进行正交组合,采取小鼠的碳粒廓清实验、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实验探讨二妙丸类方多糖部位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作用机制;对各组方药分离出来的挥发油、总皂苷、生物碱、总黄酮、有机酸及水液(糖)等有效部位进行正交组合,研究二妙丸类方有效部位降尿酸配伍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尿酸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在细胞水平探讨有效部位对尿酸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活力的影响,研究二妙丸类方有效部位调控血管内皮细胞活力的配伍机制;进一步用尿酸盐诱导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以及过氧化氢所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模型,研究有效成分对血管内皮细胞活性的影响。最后,通过模糊聚类统计分析方法将二妙丸类方及其有效部位群与抗湿热证痛风生物效应进行聚类分析,探讨二妙丸类方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的逻辑关联。结论: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的生物效应相互联系,又有明显差异,加味四妙方突显抗湿热证痛风的效应。它们在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方面具有隶属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08-06-01)
谭秋薇,徐立,尹莲,潘媛[8](2008)在《二妙丸类方原方及经去多糖工艺处理后药效作用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二妙丸类方(二妙,叁妙,四妙,全方)经去多糖工艺处理前后的药效作用。方法采用醋酸致小鼠扭体法,二甲苯致耳廓肿胀法,急性高尿酸法以及小鼠碳粒廓清法。结果经去多糖工艺处理以后,二妙丸类方的浓度得以提高,在用药剂量增加的情况下,使二妙丸类方的抗炎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其中二妙方的降尿酸作用增强,且二妙方组对非特异性免疫有一定的免疫增强作用。结论二妙丸类方的抗炎、镇痛、降尿酸等作用与所含多糖部分无关,可以在去多糖工艺处理的基础上,围绕抗炎、镇痛、降尿酸等药理作用继续开展二妙丸类方作用物质基础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8年04期)
二妙丸类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主从方类方体现中医方剂制方用药主旨及加减变化规律,是认识和理解方剂配伍规律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在阐述主从方类方形成溯源与衍化关系基础上,基于二妙丸类方的组方特点及衍化规律,研究抗痛风效应及物质基础的共性规律与差异性、主方与从方的配伍特征,并探讨主从方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妙丸类方论文参考文献
[1].沈娟,尹莲,段金廒.HPLC法测定黄柏生物碱成分含量及在二妙丸类方中的比较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
[2].尹莲,徐立,时乐,朱晓勤,李欣.基于二妙丸类方探讨主从方类方配伍规律的研究思路与方法[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0
[3].尹莲,邓海山,朱晓勤,李欣,段金廒.黄柏生物碱成分在二妙丸类方中保护尿酸盐致人血管内皮细胞损伤作用及其配伍变化的研究[J].高等学校化学学报.2009
[4].李欣.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物质基础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9
[5].李欣,尹莲,段金廒,丁安伟.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有效部位群乙酰化G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09
[6].李欣,尹莲,段金廒,丁安伟.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有效部位群指纹图谱比较研究[J].中国中药杂志.2008
[7].朱晓勤.二妙丸类方抗湿热证痛风物质基础与生物效应的相关性研究[D].南京中医药大学.2008
[8].谭秋薇,徐立,尹莲,潘媛.二妙丸类方原方及经去多糖工艺处理后药效作用比较[J].中国实用医药.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