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大同盆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断陷盆地,断裂带,导热率,热储层
大同盆地论文文献综述
张玉良[1](2019)在《大同盆地怀仁凹陷柳东营一带地热地质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同断陷盆地是一边缘掀斜呈簸箕状的新裂陷,主要构造单元有怀仁凹陷、后所凹陷、黄花梁陷隆,柳东营DR1地热井位于怀仁凹陷中部。新生代盆地发育期的裂谷作用形成了区域高大地热流值背景,叁面环山、北东部开阔的地理格局给地热水的补给—径流—排泄体系的形成提供了动力,新生代的低导热率地层起到了良好的热封盖作用。DR1地热井深1 610.17 m,揭露太古界五台群变质岩284.52 m,变质岩热储层出水量28 m~3/h,地热井单位产量为7.21 m~3/d·m,说明变质岩裂隙含水层总体上富水性弱;井口水温58℃,井底温度68.2℃,新生界地层地温梯度为2.33℃/100m,变质岩地温梯度为3.53℃/100m,属于正常地温梯度的增温型地热井;热储层含水层水化学类型为Cl·SO4—Na型,总硬度27.29 mg/L,溶解性总固体624 mg/L,pH值9.01,为有医疗价值浓度的硅水、氟水淡温热水。综合分析怀仁凹陷柳东营DR1地热井的勘查资料,说明柳东营地热田属于低温地热资源,在断裂构造带地热地质条件好,是大同断陷盆地内具有经济开发价值的地热田。(本文来源于《地下水》期刊2019年05期)
何俊蓉,谢先军,池泽涌,刘文静,皮坤福[2](2019)在《古气候变化对大同盆地第四纪沉积物中砷富集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古气候变化对大同盆地第四纪含水层中砷(As)富集的影响,对盆地中部的第四系沉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大同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中的铁矿物、黏土矿物以及有机质均为As的重要赋存载体。根据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可将沉积物由深到浅依次划分为4层,分别对应中更新世暖湿期、中更新世干冷期、末次间冰期暖湿期及末次冰期的干冷期。暖湿期沉积物中的As及铁矿物、黏土矿物、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干冷期,说明暖湿气候更有利于铁矿物、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埋藏堆积,促进了沉积物中As的富集。(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5期)
关林瑞,钱坤,李俊霞,谢先军[3](2019)在《大同盆地地下水系统中碘迁移富集的生物标志物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查明有机质微生物降解过程对地下水系统中碘迁移富集的影响,以大同盆地为研究区,对区内22组地下水样品进行了水化学和生物标志物研究。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地下水碘质量浓度为5~1 212μg/L,其中,56.52%的地下水样品中碘质量浓度超过饮用水标准限定值150μg/L。地下水样品生物标志物分析结果显示,可提取饱和烃中存在大量"未分辨组分(UCM)";CPI_1和CPI_2分别为0.38~1.03和0.27~1.19;低相对分子质量正构烷烃无明显奇偶优势。上述生物标志物特征表明,含水层中有机质经历了强烈的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微生物降解产生的HCO_3~-通过竞争吸附,导致沉积物中吸附态碘的解吸附并在地下水中富集。此外,有机质的微生物降解有利于迁移能力强的低相对分子质量有机质或有机胶体的形成,该类有机物通过吸附或螯合作用进一步促进碘在地下水中的富集。(本文来源于《地质科技情报》期刊2019年01期)
薛秀清[4](2018)在《大同盆地盐碱地遥感监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盐碱地是山西省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之一,山西省盐碱地属内陆盆地的盐碱地类型,其中,以大同盆地面积最大,约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60%。改造和治理大同盆地盐碱地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通过利用遥感技术对大同盆地盐碱地的监测,最终获得了盐碱地的面积及分布并进行了综合评价。(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技术》期刊2018年32期)
[5](2018)在《云州 “大同盆地一颗璀璨明珠 雁门关外一片投资热土”》一文中研究指出地处山西省北部,晋冀蒙金叁角交汇处西接古都大同,北屏采凉,南望恒岳东出京津中国黄花之乡、国家火山公园、生态休闲胜地京津都市的"后花园"国家"燕山—太行山"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县中国(博鳌)最佳投资服务管理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山西省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山西省林业生态县十五万亩"大同黄花"已成为全区农(本文来源于《中国中小企业》期刊2018年11期)
任晓旭,侯加根,刘钰铭,陈德坡,张翔宇[6](2018)在《砂质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表征及其界面控制下的岩性分布模式——以山西大同盆地侏罗系辫状河露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水动力的变化,厚砂层内不同级次构型界面附近会发生岩性的变化,界面附近存在具有一定厚度的"岩性复合体",从而影响厚层砂体内部的非均质性。砂质辫状河构型迭置界面多样,界面附近的岩性分布模式尤其复杂。通过对山西大同侏罗系云岗组经典砂质辫状河露头进行考察,划分了8种构型要素类型及其内部岩石相组合模式,阐述了不同级次构型界面附近沉积模式控制下的岩性组合模式,并且定量统计了5级~3级界面附近岩性复合体的展布规模(长度、厚度)。分析不同级次界面附近岩性变化的成因机制,重塑了砂质辫状河沉积过程。研究表明,5级界面为单期河道的边界,界面附近为厚度较大、分布稳定的泛滥平原沉积。4级界面为单一心滩坝或河道充填的边界,界面附近有分布较不稳定的叁类沉积,一是坝侧翼的侧积披覆泥岩,二是坝底的含泥砾砂岩,叁是废弃河道泥岩。3级界面是心滩坝内部增生体的边界,3级界面附近有厚度较薄、分布不稳定的四类沉积,一是增生体顶的粉砂质泥岩细粒沉积,也称为落淤层,二是增生体底的薄层含泥砾砂岩,叁是增生体顶的泥质冲沟沉积,四是增生体界面附近的钙质胶结砂岩。(本文来源于《石油科学通报》期刊2018年03期)
陈彬滔,李顺利,杨丽莎,于兴河,史忠生[7](2018)在《砂质辫状河砂体构型与储层非均质性——以Melut盆地Jimidi组和大同盆地云冈组露头对比研究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砂质辫状河沉积具有砂层厚、连续性好、储层物性好等特点,是重要的油气储层,但是其内部仍存在泥质隔夹层,目前尚缺乏针对其储层非均质性的系统研究。以山西大同盆地云冈组露头和Melut盆地Jimidi组砂质辫状河沉积为基础,通过精细露头和岩心观察、露头实测、井间对比、实验分析与测井解释等研究,结果表明,砂质辫状河主要发育7种典型岩相类型和5类岩相组合,可识别出3种具有不同沉积成因的隔夹层,即厚度大、分布稳定的洪泛泥岩(Fm)以及局限分布于单一水道单元内部的侧积披覆泥岩(Lm)和水道废弃充填泥岩(Am和Em);常见4种典型的砂体构型单元,分别为河道(CH)、心滩(CB)、边滩(PB)、以及漫溢沉积(OF),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的分布频率最高,心滩构型单元储层质量最优。Melut盆地R地区Jimidi组的实例研究表明,高孔高渗的河道和心滩构型单元控制稠油富集区,心滩构型单元稠油充注程度高,为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储层类型。(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薛秀清[8](2018)在《遥感技术在大同盆地盐碱地调查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盐碱地是山西省中低产田的主要类型之一,山西省盐碱地属内陆盆地的盐碱地类型,根据第二次土壤普查,全省共有盐碱地30.13×104 hm2,其中,以大同盆地面积最大,约占全省盐碱地面积的60%。改造和治理大同盆地盐碱地是一项具有战略意义的工程。文章主要阐述了遥感技术在调查中的应用以及获取的结果。(本文来源于《农业技术与装备》期刊2018年06期)
周海玲[9](2018)在《大同盆地地下水系统中碘的迁移富集过程和外源有机碳输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碘是合成甲状腺素的重要组分,是人体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机体长期碘摄入不足或过量,均会引起甲状腺疾病。我国高碘地下水主要分布于黄淮海平原、干旱内陆盆地、沿海地区等。大同盆地是我国典型的干旱内陆盆地,是典型的原生高碘地下水赋存区。人为活动,尤其是周期性灌溉会造成浅层地下水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周期性变化,还会引入外源碳、氮等物质为浅层地下水系统中微生物提供额外碳源,造成浅含水层中富碘沉积物的降解。本研究选取我国山西大同盆地为研究区,以典型高碘地下水系统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水文地质调查、野外采样、室内测试及微观拟合实验方法,在识别天然高碘地下水中碘的赋存形态及其碘富集的主控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室内实验研究了不同氧化还原条件下外源有机碳输入对浅含水层中碘迁移释放的影响。研究结果为合理利用和保护地下水资源,保障居民饮用水安全提供了科学依据。研究表明:1.大同盆地地下水中碘含量变化范围在8.170~1067μg/L之间,平均值为175.0μg/L,从边山缘至盆地中心呈逐渐升高的趋势。垂向上,浅层(<60m)地下水样品碘含量明显高于中深层地下水样品。2.大同盆地高碘地下水类型以Na-HCO_3或Na-Cl?(SO_4)为主,低碘地下水类型以Ca-HCO_3为主。地下水中碘的赋存形态以I~-为主,弱碱条件(pH 7.24~8.99)有利于地下水中碘的富集。高碘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还原性地下水环境。地下水中碘与TDS、EC及Cl含量的正相关关系表明,蒸发作用是控制浅层地下水中碘富集的主控因素。3.钻孔(DXZ-II)沉积物中碘含量的变化范围在<0.01~1.78μg/g之间,平均值为0.29μg/g。垂向上富碘沉积物主要发生在6.1~22.9m、86.2~102.0m、156.0~200.4m、224.2~252.0m和272.0~300.0m 5个深度,均以富含有机质的粘土沉积物为主,其浅层和中深层中碘含量与地下水中碘的垂向分布基本一致。积物中富含有机质的粘土是地下水中碘的主要来源。4.灌溉活动可使浅层地下水系统的氧化还原环境发生周期性变化。在还原条件下,外源输入的有机碳在微生物作用下还原沉积物固相铁矿物相,进而造成搭载在铁矿物相的碘得以释放,形成高碘地下水。(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柳苗苗,苏志珠,孔梦园,张彩霞,李晋昌[10](2018)在《220ka BP来大同盆地常量元素记录的气候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同盆地第四纪以来发育了厚层的河湖相,上覆马兰黄土或全新统,蕴含着丰富的过去气候变化信息。以地层测年数据建立年代框架,结合地层磁化率、粒度测试资料,主要以常量化学元素为气候代用指标,对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地层沉积物中常量化学元素含量的平均值SiO_2>Al_2O_3>CaO>Na_2O>Fe_2O_3>K_2O>MgO,沉积相不同元素含量存在明显差异,反映出元素聚集时气候环境存在差异。(2)220ka BP以来大同盆地气候变化经历了中更新世220~199ka BP暖湿期、中更新世199~138ka BP干燥寒冷期、末次间冰期138~71ka BP温暖湿润期、末次冰期71~11ka BP寒冷干燥期、全新世11ka BP至今的暖湿冷干交替频繁波动期,在每个时段仍存在次一级的气候波动。(3)这种气候变化过程与纬度位置大体相近的中国北方萨拉乌苏河流域、内蒙古岱海地区有着相似的气候变化过程,反映出本区气候变化是全球气候变化所导致的东亚冬夏季风势力互为消长的区域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18年02期)
大同盆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揭示古气候变化对大同盆地第四纪含水层中砷(As)富集的影响,对盆地中部的第四系沉积物钻孔样品进行了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大同盆地第四系沉积物中的铁矿物、黏土矿物以及有机质均为As的重要赋存载体。根据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可将沉积物由深到浅依次划分为4层,分别对应中更新世暖湿期、中更新世干冷期、末次间冰期暖湿期及末次冰期的干冷期。暖湿期沉积物中的As及铁矿物、黏土矿物、有机质含量均明显高于干冷期,说明暖湿气候更有利于铁矿物、黏土矿物和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埋藏堆积,促进了沉积物中As的富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大同盆地论文参考文献
[1].张玉良.大同盆地怀仁凹陷柳东营一带地热地质条件分析[J].地下水.2019
[2].何俊蓉,谢先军,池泽涌,刘文静,皮坤福.古气候变化对大同盆地第四纪沉积物中砷富集过程的影响[J].地质科技情报.2019
[3].关林瑞,钱坤,李俊霞,谢先军.大同盆地地下水系统中碘迁移富集的生物标志物证据[J].地质科技情报.2019
[4].薛秀清.大同盆地盐碱地遥感监测与评价[J].农业工程技术.2018
[5]..云州“大同盆地一颗璀璨明珠雁门关外一片投资热土”[J].中国中小企业.2018
[6].任晓旭,侯加根,刘钰铭,陈德坡,张翔宇.砂质辫状河不同级次构型表征及其界面控制下的岩性分布模式——以山西大同盆地侏罗系辫状河露头为例[J].石油科学通报.2018
[7].陈彬滔,李顺利,杨丽莎,于兴河,史忠生.砂质辫状河砂体构型与储层非均质性——以Melut盆地Jimidi组和大同盆地云冈组露头对比研究为例[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8].薛秀清.遥感技术在大同盆地盐碱地调查中的应用[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8
[9].周海玲.大同盆地地下水系统中碘的迁移富集过程和外源有机碳输入的影响[D].中国地质大学.2018
[10].柳苗苗,苏志珠,孔梦园,张彩霞,李晋昌.220kaBP来大同盆地常量元素记录的气候变化[J].中国沙漠.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