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智能型交流电动机节能起动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文献综述)
白淙宇[1](2016)在《基于异步电动机软起动装置控制系统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的生产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异步电动机也为发生的变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随着电力电子技术的日趋成熟,异步电动机的起动技术也越来越受到广大学者的关注,直接起动以及传统的降压类起动技术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生产需求,为了获得更小的起动电流和较大的起动转矩,本文提出了以离散变频理论为核心的异步电动机晶闸管软起动控制技术。论文首先介绍了直接起动的弊端以及优选起动方案的宗旨,即减小起动电流和调整起动转矩,简单描述了软起动装置的历史沿革和发展历程,详细分析了降压类和变频类软起动装置的优缺点。通过对异步电机理论的学习和晶闸管调压原理的分析,得到了降低起动频率可以提升起动转矩的结论,浅析了几种常用的软起动装置的起动方式,提出了采用离散变频起动方式的优势。论文详细阐述了离散变频理论,通过有选择性触发晶闸管,规律地控制工频电源正负半周波通过或截止的触发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起动性能。本文第三章利用MATLAB仿真软件中的SIMULINK工具箱分别搭建了直接起动、工频软起动以及离散变频软起动三种模型,通过示波器将三种模型的起动电流和起动转矩进行了对比,发现离散变频软起动更有利于减小起动电流和提高电动机的起动转矩,对电网冲击更小。论述了采用美国Microchip公司芯片去进行离散变频软起动控制系统的硬件电路设计,其中包括系统整体结构,主电路设计,检测电路,触发电路,通信电路和显示电路的设计。本文介绍了系统软件程序设计和编程策略流程图,最后通过现场调试和实验证明该算法是有效可行的。与传统软起动装置相比,本系统具有以下优点:硬件电路简单、体积小,系统运行稳定可靠、起动电流小等特点。用户可以方便地在显示板控制电机起停等功能,从而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农业等众多传动领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王宏华[2](2014)在《高压大功率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技术综述》文中指出分析了高压大功率异步电动机降压软起动技术、变频软起动技术和降补软起动技术的原理和特点,综述了其研究现状,对高压大功率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技术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蔡燕平[3](2014)在《基于ARM控制高转矩软起动器的研究》文中提出三相异步电动机具有坚固耐用、维护简单,在工业生产中得到广泛应用。三相异步电动机全压起动时起动电流大,对电网产生较大冲击,特别是电动机拖动重载负载起动时不仅起动电流大,而且起动困难。传统电子软起动器采用使定子电压逐渐增大至额定电压的方法,使交流异步电动机平滑起动,减少交流异步电动机的起动电流,降低起动时对电网的冲击。由于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电磁转矩与定子电压的平方成正比,当定子电压降低时,电磁转矩就会降低很多,因而传统电子软起动器不适应电动机重载起动。针对传统电子软起动器存在重载起动难的问题,本文研究基于ARM控制分级变频高转矩软起动器。该方案采用目前先进的带浮点运算ARM控制器作为核心控制器,将交一交变频原理引入到电动机软起动控制中,利用反并联晶闸管调节电机起动时的端电压和定子电压的频率,由于电压与频率分级同时变化,可保证电动机起动中压频比基本保持不变,进而使电动机起动中电磁转矩基本不降低,使电动机在全负载的情况下具有较大的起动转矩平滑起动电动机。本文对分级变频理论进行深入剖析,研究一种分级变频软起动触发角最优选取原则,在建立分级变频起动过程仿真模型的基础上,对电动机重载起动进行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分级变频起动方法,在重载起动特性方面优于传统的直接起动、限流起动和斜坡电压起动。本文采用32位带浮点运算ARM控制器设计控制单元,完成控制系统的软硬件设计。本文在实现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分级变频高转矩软起动的基础上,设计电动机智能保护系统。给出基于ARM控制的分级变频高转矩软起动器的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基于ARM控制的分级变频高转矩软起动器具有运算速度快,成本低,可靠性高等优点。本文的研究表明,基于ARM控制的分级变频高转矩软起动器具有起动重载负载的优良性能,克服传统电子软起动器的不足。仿真与实验结果证明分级变频理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张大钊[4](2010)在《基于开关变压器式的电机软起动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针对交流电动机起动时产生的较大起动电流,可能对电网和其他设备以及电机本身造成不良影响的问题。经过对传统电机起动方式的讨论,确定采用了开关变压器式软起动方法。该方法是目前国内较为新颖的软起动方法,它由于引进了开关变压器的概念,从而解决了电力电子元器件单管耐压不足等问题,可以实现在较大功率电机起动过程中,通过对晶闸管触发角的控制以达到电机起动电流平稳,降低起动转矩的冲击,以及电机加速平滑的效果。论文对开关变压器式软起动器系统进行了分析与建模,给出了晶闸管触发角度与开关变压器阻抗值之间的关系,为该软起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此基础之上,利用Matlab软件的Simulink功能搭建了软起动器的模型,包括控制器部分、过零采样以及电流采样等部分。并且对模型进行了相关的仿真比较实验,结果表明这种软起动控制系统可以有效地减小电机的起动电流,降低转矩的冲击。基于上述模型的建立与控制原理,论文引入了一种调整系统控制量的模糊PID算法,并将这种算法应用到电机的软起动过程中,通过仿真实验表明该控制算法与传统的PID算法比较具有更好的适应性与鲁棒性。论文根据开关变压器式软起动器的工作原理,设计了软起动控制器部分的相关软件和硬件。其中硬件部分主要包括,同步过零检测电路、电流反馈检测电路以及晶闸管触发单元电路;而软件部分则给出了具体控制思想的程序流程图和部分程序。最后对所做控制器部分进行了相应的可行性测试,达到设计效果。
刘吉会[5](2009)在《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异步电动机因其结构简单、运行可靠、维修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众所周知电机直接起动有着诸多的弊端;电机轻载运行时,功率损耗增大,效率和功率因数都将大大降低。因此对异步电动机实施有效的控制,保证电机的节能运行,避免电机对电网造成冲击,使之安全经济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首先进行了异步电动机的功耗分析,根据异步电动机的数学模型及等效电路对电路进行了分析。对于恒转矩和变转矩两种不同性质的负载,分别讨论了损耗与定子端电压的关系,论证了两种不同负载情况下降压节能的依据。分析了电机功率因数角的变化规律及功率因数角对晶闸管输出电压的影响,研究了提高功率因数的模糊控制方法,完成了异步电动机节能运行控制系统的仿真研究。仿真结果验证了结论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龚勋[6](2009)在《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策略研究与起动器装置设计》文中研究说明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平稳起动与制动是提高电动机寿命、减小对电网和设备冲击的重要因素,长期以来,电动机的起动及制动一直是广大厂家及机电工程师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首先通过调研软起动器现状和起动控制策略,本文对三种最新的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方式—晶闸管移相调压起动,大功率IGBT斩波调压起动和三相全控桥PWM变频起动方式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对比。重点分析了晶闸管移相调压电路的工作状态,晶闸管脉冲触发方式,IGBT斩波调压器输出与输入的近似线性关系和谐波抑制原理,对于三相全控桥PWM变频起动,分析了其PWM脉宽调制控制波形的产生方法,等效基波信号的变化规律等。其次在三种方法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三相异步电动机电子软起动器设计方案,给出了系统的详细硬件结构和软件流程,为软起动器的设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软起动器以双AT89C52单片机为主控制器,采用晶闸管移相调压和IGBT斩波调压两种起动控制方式,装置的LCD可同时显示系统的功率因数、线电压、线电流、电机转速等。软起动器系统设计包括硬件设计与软件设计两部分;硬件设计从信号的产生,转换到信号的处理,主要包括数据采集、系统过流保护、故障检测、人机接口电路设计等;软件设计主要包括调压起动、限流起动、上位机与下位机并行通讯程序、模拟/数字转换程序、故障及保护环节程序设计等。最后对三种起动方式进行了实验和仿真,说明采用三种降压起动方式可有效改善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性能,对三种起动方式进行对比,证明了电子软起动器系统研发的实用性和可行性。
徐铁梁[7](2009)在《智能固态软起动控制器研究》文中提出交流电机直接全压起动时会产生大的冲击电流,如果按周期函数分解,它将包含谐波电流,使电网的谐波大量增加。电网谐波含量的增加,将导致电气设备寿命缩短,网损加大,使电力系统发生谐振的可能性增加。电机软起动控制器是专为中高压三相交流电机降低起动电流设计的。它在大功率电机起动过程中,通过控制电机的电流,使电机缓慢、平滑的加速,避免大电流对电机和电网的冲击,提高电网的工作效率和减少对电机的冲击损伤,从而达到起动和保护设备的作用。为了探讨减小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全压直接起动中,起动电流及其冲击力对电机自身、负载、电网以及同电网所接其他设备造成的影响和损害,寻求解决电机软起动途径,本文针对可变电抗式固态软起动器进行了较详细的分析,阐述了可变电抗式软起动器的特点。并根据可变电抗式软起动系统的要求,讨论了智能软起动控制器的构建和设计方案。本文所描述的软起动器采用晶闸管功率变换器对可变电抗器进行阻抗调节方式。通过改变可变电抗变换器二次回路中的晶闸管触发角来实现对电动机定子电压的调节。探讨了以DSP为核心处理器的智能软起动控制器、人机交互模块、电源电路、通信线路的分析与设计原则以及控制软件设计等模块化设计思想。同时,使用Matlab/Simulink搭建了软起动系统仿真模型,通过仿真和试验结果表明,该软起动系统可以有效的减少异步电动机起动时对电网的冲击。
郭继红,赵彩红[8](2009)在《DSP在防爆软起动控制器中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煤矿井下隔爆兼本质安全型交流电动机软起动器的使用要求,设计以DSP为核心的软起动控制器,给出控制器的硬件电路,并编写程序结构流程图。
林娜[9](2008)在《基于离散变频的重载软起动器的研究》文中指出基于晶闸管调压原理的常规电机软起动器,虽具有电压可连续调节、电流连续、省去换档硬开关、减少起动设备体积等优点,但仍存在降低起动电压就会严重降低起动转矩的缺陷,从而常限定于轻载应用场合中。而在许多实际应用领域中(如:球磨机、粉碎机、矿井起重机等等),通常要求能带重载甚至是超额定负载起动。针对此问题,本文着重阐述了提高电动机起动转矩及起动性能的离散变频理论,并深入研究了重载软起动器的控制系统。主要研究内容有:(1)介绍了电机软起动控制系统转速的无传感器测量新方法。在常规软起动控制器应用中,选用依据晶闸管两端截止电压来测速的方法;而对于本文着重研究的重载软起动控制器,则利用其离散变频技术调压调频的特点,选用基于电动机失电残压来测速的方法。上述不同的测速新方法均不需要增加额外的测速传感器,仅依据软起动控制器主电路自身的特点,便可获取电机的转速信息,为软起动控制器多种功能的实现提供了重要依据。(2)在保持原有软起动系统主电路结构的基础上,选用离散变频控制来提高起动转矩。利用品闸管触发角来实现电压斩波分频,并通过分析离散变频控制下的机电系统特性来解决正、负序对称与不平衡下相位角的选择,并运用相量图来确定最优触发角组合。另外,本文还深入研究了离散变频过程中的子频率选取、触发角的计算及频率等级切换原则。(3)为了研制高性能的重载系统软起动控制器,本文利用DSP-F2812的高速数据处理能力及其丰富的外设资源,进行了重载软起动系统的硬件及软件开发,并通过MATLAB仿真模拟起动过程,从而验证了该理论的正确性。
杜江[10](2007)在《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及节能运行技术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三相感应电动机作为生产过程中的执行环节,其起动控制、停车控制、节能运行及保护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三相感应电动机电子式软起动系统得到了不断的发展,成为解决感应电动机起停、节能、保护的首选技术,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首先,分析了三相感应电动机固有的起动特性以及单相交流调压电路带电感性负载时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晶闸管三相交流调压电路的工作状态以及在不同触发角情况下各种工作状态之间的转换关系。对以电流、电压为控制对象的各种软起动方式作了仿真研究,针对PID恒流控制、模糊恒流控制存在的问题建立了新的仿真模型,提出了检测满压算法。比较了现行几种感应电动机降压节能控制方法的优缺点,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验证得出以定子电流最小为控制量的较优秀节能方式。论述了感应电动机断相起动及断相运行时电动机的电流变化情况,提出了静态断相保护结合动态断相保护的断相保护措施。对感应电动机短路保护、堵转保护、过载保护、电压故障保护原理进行了研究。设计了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硬件电路。利用锁相环理想的频率控制特性和窄带跟踪特性,解决了系统中同步信号提取的问题,实现了对三相电源同步信号的实时跟踪。采用以8253为硬件基础的高频触发脉冲形式,保障了对晶闸管的可靠触发。设计了电动机静态断相鉴别电路,改善了电动机运行可靠性。完成了软起动系统的软件设计,实现了对电动机软起动、停车、节能的控制,同时实现对电动机发生的各种故障进行动态保护。分析了系统可能存在的干扰源,给出了相应的抗干扰措施。运用故障树法对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可靠性作了定性分析及定量计算,根据分析计算结果提出了提高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二、智能型交流电动机节能起动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智能型交流电动机节能起动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异步电动机软起动装置控制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其分析 |
1.3 本文主要内容概述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2. 异步电动机起动分析及离散变频理论研究 |
2.1 异步电动机软起动装置的分类 |
2.1.1 定子串电阻起动装置 |
2.1.2 定子串电抗起动装置 |
2.1.3 转子串电阻起动装置 |
2.1.4 星三角起动装置 |
2.1.5 自耦变压起动装置 |
2.1.6 变频器 |
2.1.7 离散变频软起动器 |
2.2 异步电动机特性分析 |
2.2.1 异步电动机的原理 |
2.2.2 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分析 |
2.3 常见的软起动器的控制方式 |
2.3.1 电压斜坡控制 |
2.3.2 电流限幅控制 |
2.3.3 转矩控制 |
2.4 晶闸管调压原理 |
2.5 离散变频原理及研究 |
2.5.1 离散变频的方法 |
2.5.2 离散变频后的相位角及相序研究 |
2.5.3 离散变频的综合分析 |
2.5.4 定子端电压和触发角的计算 |
3. 异步电动机起动仿真 |
3.1 直接起动仿真模型 |
3.2 工频起动仿真模型 |
3.3 离散变频起动仿真模型 |
3.3.1 同步电压脉冲子系统 |
3.3.2 频率脉冲子系统 |
3.3.3 触发角控制子系统 |
3.3.4 晶闸管子系统 |
3.4 仿真结果与分析 |
3.4.1 仿真结果 |
3.4.2 结果分析 |
4. 软起动控制系统硬件分析与软件设计 |
4.1 系统硬件主体设计 |
4.2 主回路及晶闸管选择 |
4.3 主控板电路设计 |
4.3.1 电源模块设计 |
4.3.2 传感器模块设计 |
4.3.3 检测电路 |
4.3.4 模/数转换模块 |
4.3.5 触发电路 |
4.4 显示板电路设计 |
4.4.1 显示板芯片选择 |
4.4.2 最小系统及电路 |
4.4.3 供电电源 |
4.4.4 通讯电路 |
4.4.5 LED指示灯及按键输入电路 |
4.5 控制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
4.5.1 开发环境MPLAB(IDE)简介 |
4.5.2 系统初始化及主程序设计 |
4.5.3 电压同步信号检测程序 |
4.5.4 触发程序 |
4.5.5 显示及键盘程序 |
5. 实验及结论展望 |
5.1 实验 |
5.1.1 实验过程及装置 |
5.1.2 实验结果 |
5.2 结论及课题展望 |
5.2.1 结论 |
5.2.2 课题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作者简介 |
(2)高压大功率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高压异步电动机降压软起动技术 |
1.1 可变电阻式降压软起动 |
1.2 磁控电抗器降压软起动 |
1.3 晶闸管串联式高压软起动器 |
1.4 开关变压器式高压软起动器 |
2 高压异步电动机变频软起动技术[1-2][7][42-43] |
3 高压异步电动机降补软起动技术[1][7][44-46] |
4 展望 |
(3)基于ARM控制高转矩软起动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技术的现状 |
1.3 三相异步电动机高转矩起动技术 |
1.4 三相异步电动机保护技术的发展 |
1.5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三相异步电动机传统软起动器的基本原理 |
2.1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基本拓扑结构 |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控制系统基本结构 |
2.3 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特性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分级变频高转矩软起动控制方法 |
3.1 分级变频高转矩软起动的基本原理 |
3.2 分级变频软起动的控制规则 |
3.3 软起动器的仿真研究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ARM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的硬件设计 |
4.1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主电路设计 |
4.2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控制系统设计 |
4.2.1 STM32F407ZET控制单元 |
4.2.2 电机电流检测 |
4.2.3 电网电压同步检测与电压检测电路 |
4.2.4 晶闸管脉冲触发电路 |
4.2.5 电机温度检测电路 |
4.2.6 开关量输入电路 |
4.2.7 开关量输出电路 |
4.2.8 RS485与CAN通讯电路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ARM控制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的软件设计 |
5.1 上电初始化与主循环程序设计 |
5.2 同步中断与定时处理子程序设计 |
5.3 斜坡电压起动子程序设计 |
5.4 限流起动子程序设计 |
5.5 分级变频子程序设计 |
5.6 RS485通讯中断子程序 |
5.7 故障处理子程序设计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实验研究 |
6.1 实验平台 |
6.2 实验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
(4)基于开关变压器式的电机软起动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 |
1.1.1 课题研究背景 |
1.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课题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研究动态及发展趋势 |
1.2.1 发达国家在软起动行业的发展现状 |
1.2.2 我国软起动行业的发展状况 |
1.3 传统起动方法与软起动方法比较 |
1.3.1 电机传统起动方法 |
1.3.2 目前常见的软起动方法 |
1.3.3 软起动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
1.4 论文研究的内容介绍 |
2 系统的控制原理与模型建立 |
2.1 开关变压器式软起动系统的原理分析 |
2.2 系统的模型建立与分析 |
2.2.1 异步电动机的等效电路 |
2.2.2 开关变压器的等效模型 |
2.2.3 主回路等效模型 |
2.3 软起动控制策略 |
2.4 本章小结 |
3 软起动控制算法与仿真实验 |
3.1 软起动控制算法 |
3.1.1 传统PID控制算法 |
3.1.2 系统采用的控制算法 |
3.2 开关变压器式软起动仿真实验 |
3.2.1 主要仿真模块介绍 |
3.2.2 系统仿真模型 |
3.3 仿真实验结果 |
3.3.1 直接全压起动仿真 |
3.3.2 采用PID控制后的电机软起动仿真 |
3.3.3 调整系统控制量的模糊PID仿真实验 |
3.4 本章小结 |
4 开关变压器式软起动控制器的设计 |
4.1 开关变压器式软起动总体方案设计 |
4.2 系统硬件设计 |
4.2.1 主控制器的选择 |
4.2.2 触发电路 |
4.2.3 电流检测电路 |
4.2.4 同步电路 |
4.2.5 指示灯电路 |
4.3 系统软件设计 |
4.3.1 系统的开发环境 |
4.3.2 软起动系统的程序设计 |
4.4 控制器相关电路测试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5)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背景 |
1.1.1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的意义 |
1.1.2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的基本方法 |
1.1.3 异步电动机调压节能控制方法 |
1.2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1.3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 |
1.3.1 功率因数在线检测 |
1.3.2 采用模糊控制技术实现调压节能 |
1.4 本文所做的工作 |
第二章 异步电动机损耗分析及调压节能基本原理 |
2.1 异步电动机的损耗分析 |
2.1.1 恒定损耗 |
2.1.2 负载损耗 |
2.1.3 杂散损耗 |
2.2 异步电动机功率关系 |
2.3 异步电动机的降压节能分析 |
2.3.1 异步电动机负载特性分析 |
2.3.2 恒转矩负载损耗分析 |
2.3.3 变转矩负载损耗分析 |
2.3.4 降压节能中电动机的调压范围 |
2.3.5 降压节电的效率及功率因数分析 |
2.4 异步电动机降压节能估算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分析及设计 |
3.1 异步电动机功率因数角的变化规律 |
3.2 异步电动机功率因数角对晶闸管输出电压的影响 |
3.3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的控制策略 |
3.3.1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控制量的选择 |
3.3.2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的实现思想 |
3.3.3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控制系统结构 |
3.4 现有三相异步电动机智能型节能控制器的结构及控制原理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的仿真设计 |
4.1 节能控制系统的仿真模型 |
4.1.1 电机及检测模块 |
4.1.2 软起动模块 |
4.1.3 功率因数检测模块 |
4.1.4 数字滤波模块 |
4.1.5 模糊控制器模块 |
4.2 仿真结果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6)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策略研究与起动器装置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
1.2 电动机软起动器及相关控制技术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1.4 小结 |
2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控制策略 |
2.1 三相异步电动机传统起动控制 |
2.1.1 直接起动 |
2.1.2 定子串电阻或电抗减压起动 |
2.1.3 星形-角形转换减压起动 |
2.1.4 自耦变压器减压起动 |
2.2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控制原理 |
2.2.1 晶闸管移相调压起动原理 |
2.2.2 三相交流调压起动工作状态分析 |
2.2.3 大功率IGBT斩波调压原理 |
2.2.4 三相全控桥PWM变频起动 |
2.3 小结 |
3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硬件设计 |
3.1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的整体结构 |
3.2 三相交流线电压、线电流模拟信号采集电路 |
3.3 模拟/数字转换电路 |
3.4 电机功率因数检测电路 |
3.5 电动机转速检测电路 |
3.6 交流斩波调压电路 |
3.7 晶闸管移相调压电路 |
3.8 系统过流保护电路 |
3.9 三相异步电动机缺相、掉相、三相不平衡保护电路 |
3.10 按键及液晶显示电路 |
3.11 小结 |
4 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器软件设计 |
4.1 调压起动控制程序设计 |
4.2 限流起动控制程序设计 |
4.3 上位机与下位机并行通讯程序设计 |
4.4 电机参数检测程序设计 |
4.5 数据与故障处理程序设计 |
4.6 整机系统软件实时性和鲁棒性的探讨 |
4.6.1 整机系统动作实时性的提高 |
4.6.2 故障程序设计 |
4.6.3 软什滤波程序设计 |
4.7 小结 |
5 系统实验、仿真结果与分析 |
5.1 软起动器人机界面显示图 |
5.1.1 电动机直接起动主回路波形 |
5.2 PWM变频起动与制动实验结果与分析 |
5.2.1 系统实验环境 |
5.2.2 VissimEZDSP环境及TMS320F2808DSP |
5.2.3 DSP驱动波形 |
5.2.4 PWM变频起动主回路波形 |
5.2.5 软停车主回路波形 |
5.3 晶闸管移相控制仿真结果与分析 |
5.3.1 晶闸管移相控制仿真原理图 |
5.3.2 晶闸管移相调压起动主回路波形 |
5.3.3 起动过程中振荡现象研究 |
5.4 IGBT斩波控制仿真结果与分析 |
5.4.1 IGBT斩波控制仿真原理图 |
5.4.2 IGBT驱动信号波形 |
5.4.3 IGBT斩波调压起动主回路波形 |
5.5 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系统软件主要函数列表 |
附录B 系统调试有效值电路采集数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致谢 |
(7)智能固态软起动控制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概述 |
1.1.1 课题的题目及来源 |
1.1.2 课题研究的背景 |
1.1.3 课题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软起动系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软起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
1.2.2 国外软起动系统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软起动系统构建与方案设计 |
2.1 系统构建 |
2.2 可变电抗器工作原理 |
2.2.1 单相可变电抗器 |
2.2.2 三相可变电抗器 |
2.3 异步电动机降压调速原理 |
2.3.1 异步电动机的T型等效电路 |
2.3.2 交流调压原理 |
2.4 软起动控制器方案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软起动控制器硬件设计 |
3.1 控制器硬件方案设计 |
3.2 信号检测电路设计 |
3.2.1 三相电流检测电路 |
3.2.2 三相电压检测电路 |
3.3 开关量的输入/输出模块 |
3.3.1 开关量输出电路 |
3.3.2 开关量输入电路 |
3.4 开关量的控制模块 |
3.5 DSP最小系统 |
3.5.1 TMS320LF2407A芯片介绍 |
3.5.2 DSP外围扩展电路 |
3.6 同步电路设计 |
3.7 移相电路原理 |
3.7.1 移相范围 |
3.7.1 控制精度 |
3.8 通信电路设计 |
3.8.1 CAN总线简介 |
3.8.2 CAN通信拓扑结构 |
3.9 人机交互模块设计 |
3.10 本章小结 |
第4章 软起动控制器软件设计 |
4.1 软件总体流程设计 |
4.2 DSP开发系统 |
4.2.1 DSP开发环境 |
4.2.2 DSP开发流程 |
4.2.3 DSP中各部分程序的实现 |
4.3 软件抗干扰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智能控制算法 |
5.1 智能控制概述 |
5.2 软起动控制算法选择 |
5.3 模糊控制的基本原理 |
5.4 模糊控制在系统中的应用 |
5.5 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6章 系统仿真与实验 |
6.1 软起动主要环节仿真 |
6.2 系统仿真结果分析 |
6.3 高压电机起动试验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7.1 全文总结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附录1:触发板原理图 |
附录2:DSP系统试验平台 |
(8)DSP在防爆软起动控制器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交流电动机软起动器的整体结构 |
2 软起动控制器硬件设计 |
2.1 核心DSP选型 |
2.2 液晶显示模块 |
2.3 三相同步信号采集与晶闸管触发电路 |
2.4 模拟数据采集系统 |
2.5 与上位机的通信 |
2.6 开关输入/输出回路 |
3 软件设计 |
4 结论 |
(9)基于离散变频的重载软起动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重载软起动器研究的现状与发展 |
1.3 本课题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章 异步电机软起动控制器综述 |
2.1 异步电机的起动性能 |
2.2 软起动技术 |
2.2.1 液阻软起动 |
2.2.2 磁控软起动 |
2.2.3 晶闸管软起动 |
2.3 晶闸管软起动控制器综述 |
2.3.1 晶闸管软起动器原理 |
2.3.2 晶闸管调压电路工作原理 |
2.3.3 晶闸管调压电路连接方式 |
2.3.4 常规软起动方式及停车方式 |
2.3.5 运行方式 |
2.3.6 技术优势及应用场合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电机软起动控制系统中转速的无传感器测量 |
3.1 常规软起动的电机转速检测原理 |
3.1.1 电机两相供电状态下测转速方法 |
3.1.2 利用晶闸管两端的截止电压测量电机转速 |
3.2 离散变频软起动转速检测方法 |
3.2.1 失电残余电压产生机理 |
3.2.2 离散变频软起动转速测量方法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离散变频的电机软起动研究 |
4.1 离散变频基本原理及研究思路 |
4.1.1 变频器的基本原理 |
4.1.2 利用晶闸管实现电压斩波分频的基本原理 |
4.1.3 电压分频后三相基波相序的研究 |
4.1.4 离散频率相位角的确定 |
4.1.5 最优组合选取 |
4.2 离散变频频率切换过程的研究 |
4.2.1 最低频率的选取 |
4.2.2 过渡频率的选取 |
4.2.3 频率等级的切换 |
4.3 各分频子频率触发角的计算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重载软起动系统的研究与开发 |
5.1 重载软起动控制系统的硬件设计 |
5.1.1 控制芯片简介 |
5.1.2 系统的总体结构设计 |
5.1.3 系统的控制电路设计 |
5.1.4 系统设计中的关键电路 |
5.1.5 硬件抗干扰措施 |
5.2 重载软起动控制系统的软件设计 |
5.2.1 DSP开发系统 |
5.2.2 各部分程序的实现 |
5.2.3 限流软起动的软件设计 |
5.2.4 离散变频软起动的软件设计 |
5.2.5 软件抗干扰措施 |
5.3 重载软起动器控制原理 |
5.3.1 基本接线端子 |
5.3.2 重载软起动器电气接线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重载软起动控制系统的建模与仿真 |
6.1 仿真工具简介 |
6.2 仿真模型 |
6.2.1 控制模块 |
6.2.2 直接起动模型 |
6.2.3 限流软起动模型 |
6.2.4 离散变频软起动模型 |
6.3 仿真结果 |
6.3.1 直接起动仿真波形 |
6.3.2 限流软起动仿真波形 |
6.3.3 离散变频软起动仿真波形 |
6.3.4 分频台阶间切换仿真波形 |
6.4 实验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本论文工作总结 |
7.2 后续工作及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10)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及节能运行技术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三相感应电动机电子式软起动技术的研究概况与发展趋势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1-2-3 电子式软起动技术研究存在的问题 |
1-2-4 电子式软起动技术的发展趋势 |
§1-3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
1-3-1 研究的内容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电子式软起动原理及控制策略 |
§2-1 引言 |
§2-2 三相感应电动机固有起动性能分析 |
§2-3 晶闸管软起动三相调压电路分析 |
§2-4 晶闸管软起动移相触发控制策略及仿真 |
2-4-1 PID 控制算法的基础理论 |
2-4-2 斜坡电压软起动控制策略及仿真 |
2-4-3 恒流软起动控制策略及仿真 |
2-4-4 模糊控制的基础理论 |
2-4-5 模糊控制恒流软起动及仿真 |
第三章 三相感应电动机节能、保护原理 |
§3-1 引言 |
§3-2 晶闸管软起动调压节能原理 |
3-2-1 降低电动机端电压对电机损耗的影响 |
3-2-2 降压对电动机力能指标、电磁转矩的影响及调压范围的确定 |
3-2-3 晶闸管软起动调压节能控制策略 |
§3-3 晶闸管软起动保护原理 |
3-3-1 三相感应电动机断相运行分析及保护 |
3-3-2 短路保护 |
3-3-3 堵转保护 |
3-3-4 过载保护 |
3-3-5 电压故障保护 |
第四章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设计 |
§4-1 引言 |
§4-2 软起动系统主电路设计 |
§4-3 软起动系统控制电路设计 |
4-3-1 控制电路概述 |
4-3-2 电流、电压模拟量输入电路 |
4-3-3 A/D 转换电路 |
4-3-4 同步信号采集及分相电路 |
4-3-5 电源相序检测电路 |
4-3-6 相序校正及触发脉冲形成电路 |
4-3-7 触发脉冲调制电路 |
4-3-8 单片机及其外围电路 |
4-3-9 显示、键盘电路 |
4-3-10 静态断相保护电路 |
§4-4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软件设计 |
4-4-1 概述 |
4-4-2 主程序模块程序设计 |
4-4-3 运行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4-4-4 晶闸管控制角控制模块程序设计 |
4-4-5 数据采集模块程序设计 |
4-4-6 故障诊断模块程序设计 |
§4-5 软起动系统抗干扰设计 |
§4-6 软起动系统实验及分析 |
第五章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可靠性研究 |
§5-1 引言 |
§5-2 可靠性分析方法 |
5-2-1 故障树可靠性分析法 |
5-2-2 故障树系统分析软件包(FTAS) |
§5-3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可靠性定性分析 |
5-3-1 故障树的建立 |
5-3-2 故障树的定性分析 |
§5-4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可靠性定量计算 |
5-4-1 可修复电工产品的可靠性特征量 |
5-4-2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失效分布类型 |
5-4-3 故障树的定量计算方法 |
5-4-4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单元概率重要度的计算 |
5-4-5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不可靠度的计算 |
5-4-6 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的可靠度的计算 |
§5-5 提高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系统可靠性的措施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智能型交流电动机节能起动器的研究与开发(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异步电动机软起动装置控制系统的研究[D]. 白淙宇. 辽宁科技大学, 2016(10)
- [2]高压大功率异步电动机软起动技术综述[J]. 王宏华. 机械制造与自动化, 2014(05)
- [3]基于ARM控制高转矩软起动器的研究[D]. 蔡燕平. 湖南大学, 2014(03)
- [4]基于开关变压器式的电机软起动器研究[D]. 张大钊. 西安科技大学, 2010(05)
- [5]异步电动机节能控制器的研究[D]. 刘吉会. 大庆石油学院, 2009(03)
- [6]三相异步电动机软起动策略研究与起动器装置设计[D]. 龚勋. 大连理工大学, 2009(10)
- [7]智能固态软起动控制器研究[D]. 徐铁梁. 武汉理工大学, 2009(09)
- [8]DSP在防爆软起动控制器中的应用[J]. 郭继红,赵彩红.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 2009(01)
- [9]基于离散变频的重载软起动器的研究[D]. 林娜. 南昌大学, 2008(04)
- [10]三相感应电动机软起动及节能运行技术的研究[D]. 杜江. 河北工业大学, 20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