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糊厌恶论文-李华文,程文

模糊厌恶论文-李华文,程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模糊厌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固定利率,可变利率,模糊厌恶,贷款组合

模糊厌恶论文文献综述

李华文,程文[1](2019)在《基于模糊厌恶视角的最优固定利率与可变利率贷款组合决策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具有对边际融资成本不确定性存在模糊信念的竞争性商业银行的最优固定利率与可变利率贷款组合决策行为.采用银行的期望收益的正斜率和凹函数表示其模糊厌恶偏好.导出银行可变利率贷款占优于固定利率贷款的条件.表明,如果银行可以同时做出固定利率贷款和可变利率贷款组合决策,那么两类贷款的总额既不取决于银行的模糊厌恶偏好,也不取决于融资成本的不确定性风险.结论指出,银行的模糊厌恶成度的增加将引起其对企业发放更少固定利率贷款和更多可变利率贷款.因此,银行的模糊厌恶偏好在对企业的固定利率和可变利率贷款组合的最优决策行为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9年13期)

胡广翰[2](2019)在《城镇居民模糊厌恶、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升,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金融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存款这一投资方式难以满足国民对更好更优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对金融资产配置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家庭实际需求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模糊厌恶指人们在决策时,大多数会选择事件发生概率已知的情形,而不是概率未知的情形,其作为投资者的主观偏好对决策者开展金融资产投资有重要的影响。金融素养作为反映居民金融能力和参加金融活动的重要指标,对我们了解国民整体金融水平有重要意义。研究模糊厌恶、金融素养与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目的在于以居民为主体分析其在金融资产配置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影响,提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有效性,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对模糊厌恶、金融素养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研究现状,基于对模糊厌恶和金融素养两个核心指标的测度,根据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展的模糊厌恶、金融素养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调查,将获得的305份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设置多轮问题考察被调查者对模糊问题偏好情况,采用匹配概率作为中间变量测度被调查者的模糊厌恶程度和模糊厌恶结果,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金融素养公共因子,根据因子占比情况计算得出城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得分。结果发现西安市城镇居民中模糊厌恶群体比例为54.1%,模糊厌恶平均程度为4%,且个体之间差异显着;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整体偏低,个体差异较大。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模糊厌恶和金融素养对家庭股票市场参与、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参与的影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糊厌恶和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资产总额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主要研究结论包括,模糊厌恶程度高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参与和风险性金融市场参与较低,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家庭在股票和风险性金融市场参与度较高;家庭金融资产总额与模糊厌恶呈负相关,与金融素养水平呈正相关。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本文给政府部门和家庭财务负责人提出几点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金融普适性教育,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使得资产配置更加合理;城镇居民应主动参与金融知识学习,树立多样化投资意识。(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陈琳,陈晓燕[3](2019)在《模糊厌恶投资者的一般性默顿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全球经济动态的复杂性,人们往往不能准确识别风险因素演化的规律,金融建模本质上不可避免受制于模型的模糊性。针对投资者对平均收益率和波动率的估计存在疑虑而产生风险模糊厌恶心理问题,提出一个带有常数绝对风险厌恶效用函数的封闭式投资组合优化方法;给定一个实现紧凑值的波动率,使用特殊不确定性集表示漂移,利用最优化问题的Karush-Kuhn-Tucher条件,基于经典默顿问题以及极大-极小、哈密顿-雅可比-贝尔曼-艾萨克(Hamilton-Jacobi-Bellman-Isaacs)偏微分方程可求出模糊厌恶投资者在市场上的最优投资组合。(本文来源于《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靖心芳[4](2018)在《过度自信、模糊厌恶与投资者风险决策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金融领域,人们的决策往往涉及风险。对于投资者来说,每一次投资,其实质都是一次风险决策行为,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对于风险的选择无疑是最核心的问题。行为经济学研究表明,人们在决策时往往并非是完全理性的,信念或偏好会出现系统性偏差(Tversky and Kahneman,1982),并在决策过程中常常发生过度自信的现象(DeBondt and Thaler,1995)。人们往往过于相信自己的能力,高估自己成功的机会。随着研究的深入,过度自信被认为是“最经得起考验的发现”。同时,在金融领域许多决策都是在不确定情况下做出的,投资者在面对“不确定性”(“ambiguous”)时往往表现为模糊厌恶。传统金融学认为人是理性的,市场是完全的,人们可以根据风险收益的期望进行选择以实现最大化收益。而在现实的市场中,我们无法准确知道市场的风险状况,对于风险的分布是“模糊的”,在模糊的状态下进行决策,投资者的模糊态度起着一定的作用。过度自信和模糊厌恶是两个看似不相关的个体的个性特征概念,在投资者做出决策的时候,过度自信程度和模糊厌恶程度是否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决策?投资者的过度自信和模糊厌恶又是否存在关联?已有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存在过度自信的心理。过度自信作为目前市场中普遍存在的认知偏差,对于过度自信的研究多为实证研究,对过度自信变量的选取也多采用一些代理变量间接测度,这并没有很好的贴近过度自信的本质定义,有关学者也提出了质疑,故目前仍旧缺乏过度自信对个体风险决策影响的直接研究。同时,对于模糊厌恶的研究,国内研究较少,国外多以实验方式进行,综合来看,本文选择运用实验室研究的方法,在实验中直接测度被试者的过度自信程度、模糊厌恶程度,研究过度自信程度和模糊厌恶程度对风险决策行为的影响。通过对现实中市场的观察,本文将现实中的个人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分别区别为“一对一”型投资者和“一对多”型投资者两种类型,“一对一”型投资者代表着市场中存在的广大的个人投资者,他们管理自有资产,通过操作自己的资金账户实现个人收益的最大化,他们的决策只影响自己的收益;“一对多”型投资者主要是指市场上存在的另一类投资者,机构投资者如基金经理,他们在市场上管理他人资产,通过接受另一种形式的报酬代他人进行投资,他们的决策影响着自身和众多小投资者的收益。从决策收益角度来看,“一对一”型投资者的决策只影响自己的收益,“一对多”型投资者的决策不仅影响自己的收益,还决定着其他投资者的收益,显然,这两种类型的投资者的决策是有所区别的。本文基于此分类,考察二者行为是否存在差别,为更好的防范市场风险提出建议。针对过度自信、模糊厌恶与风险决策的问题,本文通过实验经济学的方式进行进一步研究。通过对现实投资者的区分,本文构造最简单的投资环境,考察投资者是否会因过度自信、模糊厌恶而带来风险决策行为的区别。在研究过程中,本文将实验过程中测度的过度自信程度分为高低两组,设置为过度自信程度的虚拟变量,后续通过对过度自信与风险决策、模糊厌恶与风险决策以及过度自信与模糊厌恶关系的进一步分析,得出本文的结论。过度自信的认知偏差容易带来行为上的过度自信,从而导致承担更多的风险。对于投资者的模糊厌恶态度,模糊厌恶会影响投资者的风险,但更透明的市场环境会更有益于投资者的理性决策。本文还考察了过度自信与模糊厌恶的关系,发现过度自信程度高的人通常更相信自己的能力,从而模糊厌恶程度较低,而过度自信程度低的人因为不自信的行为会更加厌恶模糊。总的来说,目前我国的证券市场仍处在发展阶段,许多机制仍不完善,投资者过度自信以及模糊厌恶的认知偏差都会造成对投资者行为的影响。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对理性投资者的培育,加大对理性市场投资者的培育力度,为维护金融市场稳定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1-01)

王佩[5](2018)在《基于模糊厌恶和部分信息的DC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养老金计划为退休人员提供主要收入来源以维持他们的生活水平.由于养老金保值升值与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稳定密切相关,所以对养老金的投资进行有效的管理是非常重要的.近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以及出生率持续下降,养老金的最优投资决策逐渐成为学界和业界关注的热点.但以往有关DC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的文献都假设养老金的决策者是理性的,计算上不受约束.很明显,这一假设很难在现实世界中得到满足,决策者往往无法准确知道金融模型的真实概率测度和相关参数.前者意味着用于描述金融模型的任何特定概率测度都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也就是说这类不确定性不能由单一的概率测度表示,其被称为模糊性(模型不确定性).在这种情形下,决策者希望找到更稳健的(鲁棒的,robust)最优投资决策来应对由估计测度偏离真实测度而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形.后者意味着决策者只能根据已有信息和未来获得的新信息对未知参数进行估计,这被称之为部分信息(不完全信息).目前,模型不确定性及部分信息已成为数理金融和保险精算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通过学习相关理论基础和理解前沿文献后,本文利用随机动态规划,鲁棒最优控制,最优滤波技术和衍生品定价等方法,首先分别在通胀风险和均值回复风险溢价下,以及随机利率和随机波动率框架中研究了模糊性对DC养老金计划的最优资产配置的影响,随后在部分信息和随机利率下得到了 DC型养老金计划的最优时间一致性投资策略,最后考虑了具有收益可预测性的学习效应和通胀风险对DC养老金计划的最优投资策略的影响.本文涉及的具体优化问题如下:首先,我们研究了 DC养老金计划中模糊厌恶参与者(ambiguity-averse member简记为AAM)的鲁棒最优投资组合问题.AAM具有随机工资,考虑通胀风险,并将自己养老金账户中的财富投资于由一个无风险资产,一个通胀指数债券和一个股票构成的金融市场.其中,股票的预期收益率遵循一个均值回复过程.AAM的目标是在最差的情况下最大化终端实际财富的预期效用.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本章获得了鲁棒最优投资策略和相应值函数的解析表达式,随后提供了验证定理,此外还讨论了本章投资组合模型的两种特殊情形.最后,本章用一个数值算例揭示了我们的理论结果的经济意义,并分析了模型参数对鲁棒最优投资策略的影响.本章发现AAM对通胀指数债券价格和股票价格动态的模糊厌恶水平对鲁棒最优投资策略有不同的影响,而且忽视模糊性总会导致AAM遭受效用损失.其次,我们构建了 DC养老金计划中AAM面临的具有随机利率和随机波动率的鲁棒最优投资问题.AAM可以在金融市场中投资无风险资产,债券和股票.假设利率是由一个仿射模型来描述,其包含特殊情形Cox-Ingersoll-Ross(CIR)模型和Vasicek模型,而股票价格是由Heston随机波动率模型驱动的.此外,AAM对利率,股票价格和波动率的扩散部分具有不同水平的模糊厌恶.他/她试图在最坏的情形下最大化终端财富的预期幂效用.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我们明确地推导出了鲁棒最优投资策略和相应的值函数,并随后讨论了两种特殊情形.最后通过数值算例说明了模型参数对鲁棒最优投资策略的影响,并解释了理论结果的经济意义.数值算例表明,AAM对利率,股票的价格和波动性的模糊厌恶水平对风险资产的投资比例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忽略模糊性总是会给AAM带来效用损失.再次,我们在博弈论框架中讨论了 DC养老金计划参与者在部分信息和随机利率下的均值-方差投资组合问题.我们假设瞬时利率遵循Vasicek利率模型,而股票的预期收益率不能被参与者完全观测到,即股票市场风险的市场价格由一个不可观测的均值回复过程来描述.参与者旨在通过将他/她养老金账户的财富投资到由现金,股票和债券组成的金融市场中,以使退休时刻财富水平超过最小保障的均值-方差效用最大化.为了求解这个部分可观测的优化问题,我们首先利用滤波理论将其转化为一个完全可观测的投资问题.随后,我们将已获得的完全可观测投资问题转化为不带约束的自融资投资问题.然后,通过求解扩展的Hamilton-Jacobi-Bellman(HJB),我们推导出闭型时间一致投资策略和相应的值函数.此外,我们还将部分信息下的结果与股票收益完全可观测时的最优投资策略进行了比较.最后,给出了一些数值例子和敏感性分析.最后,我们考虑了在具有收益率可预测性的学习效应下DC型养老金计划参与者的最优投资问题.股票的预期超额回报由一个可观测的预测因子和一个不可观测的预测因子来预测,并且参与者必须使用最优滤波技术来了解后者.此外,本章模型还考虑了通货膨胀风险和工资风险.利用随机动态规划方法,我们得到了最优策略和相应值函数的闭型解.我们发现股票收益率可预测性和股票以及通胀指数债券之间的相关性显着地影响着最优通胀指数债券的投资组合.另外,利用通胀指数债券来学习或对冲股票的预测因子,可能会给参与者带来相当大的福利改善.(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10-01)

郑梦佳[6](2018)在《多维风险资产及模糊厌恶下最小化破产概率的最优投资再保险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这篇文章中,我们针对不同主体探讨了模糊厌恶前提下最小化破产概率的最优化问题.我们首先考虑,当个人对风险资产的波动情况没有充分信心(也被称为模糊厌恶)时,个人最小化终身破产概率的最优稳健投资问题.我们假设个人投资的金融市场包含一个无风险资产和n个风险资产.根据随机控制理论和相关HJB方程的求解,我们得到了最优投资策略和波动率变形值的隐性解,然后我们讨论了这些解的规律及性质,保证它们能够满足验证定理的条件.通过定义“棺材时刻”,我们将财富过程扩展成带跳的过程.利用伊藤公式和已知条件,我们最终完成验证定理的证明.通过对一些特殊参数情况下进行求解,我们比较了投资者在特殊情况下的投资行为.受对λ = 0情况下求解的启发,我们调整模型并过渡到第二个问题:保险公司投资多维风险资产及模糊厌恶前提下最小化破产概率的最优再保险投资策略.利用相似的方法求解相关HJB方程,我们可以得到最优再保险和投资策略的显性解.同时,我们也探讨解的规律及性质,并给出验证定理的证明.最后,我们给出了一些数值分析来表明一些重要参数对值函数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8-03-05)

丛明舒[7](2017)在《模糊性、模糊厌恶与期权定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指出,在假设未来状态存在模糊性、市场参与者模糊厌恶的情形下,期权价格依然可以写成Black-Scholes-Merton公式的形式;使用期权价格数据可以代替实验室方法有效地度量模糊性和模糊厌恶程度。主要结论是:①期权的隐含波动率为未来风险因素和模糊性因素的迭加,期权隐含波动率与已实现波动率的比值可以代表市场模糊性程度。②期权价格隐含的风险中性概率分布的均值与已实现概率分布的均值之间的差异可以用来测量模糊厌恶程度。(本文来源于《金融学季刊》期刊2017年01期)

唐越越[8](2016)在《风险厌恶与模糊厌恶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介绍了扭曲风险度量、风险厌恶和模糊厌恶的有关内容,风险度量广泛应用于现代经济学,风险厌恶与模糊厌恶也是当代经济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风险无处不在,如果可以更早的识别并且准确的对风险进行度量可以有效的降低甚至消除风险带来的损失.风险厌恶指的是投资者对投资的风险的反感态度,一般情况下,投资者普遍不愿意承担投资风险,对于有相同收益率的投资项目来说,投资者首先会选择风险较小的项目.为了更多的吸引投资者选择在风险大的项目中投资,我们必须要保证该投资项目有较高的收益,也就是付给投资者更多的风险报酬.因此投资的预期收益和风险水平成正比,风险酬金的大小取决于投资者对风险的厌恶程度,这可以用风险投资的预期收益和确定等值之差来衡量.Ellsberg(1961)调查了关于个人宁愿选择已知概率分布的难计算的情况,而不选择不知道概率分布的难计算的情况,这样的优先权违反了期望效用理论,但是可以用个人的模糊厌恶来解释,在这些制作模糊厌恶模型的方法中,Klibanoff et al.(2005)的模型中模糊厌恶用凹的期望效用来表示,这个方法最近被应用于模糊厌恶在保险中的影响.风险厌恶指的是一个人在面对风险的时候的一种偏好特征,我们可以用它来描述人们为了降低他们所面临的风险愿意支付的意愿,模糊厌恶是人们厌恶主观的或者模糊的不确定性,甚至是讨厌客观的不确定性.模糊厌恶是如果在所有伴随风险不确定的情况下下注,人们倾向于下注已知的不确定,而不是未知的类型.本文考虑概率分布的模糊性来评估风险测度,理论上,所有关于扭曲风险度量分布的模型都是已知的,我们假设存在一个不确定的风险分布参数,如果厌恶是模糊的,这个不确定性可能会影响决策者的决策.(本文来源于《曲阜师范大学》期刊2016-04-10)

王佳,金秀,苑莹,王旭[9](2016)在《基于损失厌恶和模糊厌恶的分布鲁棒投资组合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行为金融学的角度,考虑投资者的损失厌恶和对资产收益均值的模糊不确定特征,研究风险资产收益分布未知条件下的分布鲁棒投资组合问题.假设收益率均值属于椭球不确定集,构建基于损失厌恶和模糊厌恶的鲁棒投资组合模型,并得到满足最坏可能分布的最优解.进一步应用数值算例分析投资者的动态损失厌恶特征及不同的初始损失厌恶和模糊厌恶程度对模型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模糊中性和模糊厌恶条件下,积极投资者在最优期末财富方面的投资绩效优于保守投资者;损失厌恶和模糊厌恶系数越大,投资者的最优期末财富越低.(本文来源于《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期刊2016年02期)

王宁宁,王晓欢,樊治平[10](2015)在《考虑模糊需求和不公平厌恶的批发价格契约与协调》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模糊需求下的批发价格契约与协调问题,基于Fehr和Schmidt提出的不公平厌恶模型,构建了考虑零售商不公平厌恶的批发价格契约模型,并通过模型推导及数值实验分析了零售商不公平厌恶对其订货量以及供应链利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零售商的不利不公平厌恶程度的增加,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及供应链利润均减小;随着零售商的有利不公平厌恶程度的增加,零售商的最优订货量及供应商利润均增加,且零售商利润和供应链总利润均先增后减;此外,批发价格契约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实现供应链协调.(本文来源于《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9期)

模糊厌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的提升,金融市场逐渐走向成熟,金融产品种类不断增加,传统的家庭金融资产集中在银行存款这一投资方式难以满足国民对更好更优金融服务的需求,因此在现代家庭生活中,对金融资产配置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有助于了解家庭实际需求和促进社会经济健康稳定发展。模糊厌恶指人们在决策时,大多数会选择事件发生概率已知的情形,而不是概率未知的情形,其作为投资者的主观偏好对决策者开展金融资产投资有重要的影响。金融素养作为反映居民金融能力和参加金融活动的重要指标,对我们了解国民整体金融水平有重要意义。研究模糊厌恶、金融素养与城镇居民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影响,目的在于以居民为主体分析其在金融资产配置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影响,提升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有效性,促进金融行业的发展。本文首先分析国内外对模糊厌恶、金融素养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的研究现状,基于对模糊厌恶和金融素养两个核心指标的测度,根据在陕西省西安市开展的模糊厌恶、金融素养和家庭金融资产配置调查,将获得的305份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设置多轮问题考察被调查者对模糊问题偏好情况,采用匹配概率作为中间变量测度被调查者的模糊厌恶程度和模糊厌恶结果,使用因子分析法提取金融素养公共因子,根据因子占比情况计算得出城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得分。结果发现西安市城镇居民中模糊厌恶群体比例为54.1%,模糊厌恶平均程度为4%,且个体之间差异显着;居民金融素养水平整体偏低,个体差异较大。运用Probit回归模型分析模糊厌恶和金融素养对家庭股票市场参与、风险性金融资产投资参与的影响,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模糊厌恶和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资产总额的影响,并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主要研究结论包括,模糊厌恶程度高的投资者在股票市场的参与和风险性金融市场参与较低,金融素养水平高的家庭在股票和风险性金融市场参与度较高;家庭金融资产总额与模糊厌恶呈负相关,与金融素养水平呈正相关。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论,本文给政府部门和家庭财务负责人提出几点建议:政府部门要加强金融普适性教育,提升居民金融素养水平;加快现代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加大监管力度,减少信息不对称现象的发生;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使得资产配置更加合理;城镇居民应主动参与金融知识学习,树立多样化投资意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糊厌恶论文参考文献

[1].李华文,程文.基于模糊厌恶视角的最优固定利率与可变利率贷款组合决策行为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9

[2].胡广翰.城镇居民模糊厌恶、金融素养对家庭金融资产配置影响的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陈琳,陈晓燕.模糊厌恶投资者的一般性默顿问题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靖心芳.过度自信、模糊厌恶与投资者风险决策实验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5].王佩.基于模糊厌恶和部分信息的DC型养老金最优投资策略研究[D].兰州大学.2018

[6].郑梦佳.多维风险资产及模糊厌恶下最小化破产概率的最优投资再保险策略[D].南京师范大学.2018

[7].丛明舒.模糊性、模糊厌恶与期权定价[J].金融学季刊.2017

[8].唐越越.风险厌恶与模糊厌恶浅析[D].曲阜师范大学.2016

[9].王佳,金秀,苑莹,王旭.基于损失厌恶和模糊厌恶的分布鲁棒投资组合模型[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16

[10].王宁宁,王晓欢,樊治平.考虑模糊需求和不公平厌恶的批发价格契约与协调[J].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标签:;  ;  ;  ;  

模糊厌恶论文-李华文,程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