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论文-杭亚平,宁长秀,汪红,钟桥石,胡晓彦

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论文-杭亚平,宁长秀,汪红,钟桥石,胡晓彦

导读:本文包含了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16S,rRNA甲基化酶,细菌耐药,碳青霉烯酶,肺炎克雷伯菌

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论文文献综述

杭亚平,宁长秀,汪红,钟桥石,胡晓彦[1](2014)在《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16 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CRKP)临床分离株中16 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存在情况及同源性。方法收集南昌4家医院29株CRKP,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耐药基因,确定其基因型。用接合试验评价耐药质粒的可转移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对其进行同源性分析。结果 29株CRKP临床分离株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37.9%和69.0%。10株16 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菌株,其中9株armA阳性,1株rmtB阳性,对阿米卡星和庆大霉素均耐药,耐阿米卡星的菌株同时耐庆大霉素。10株16 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阳性菌中均同时携带β内酰胺酶基因,其中7株同时携带碳青霉烯酶基因,以KPC-2及NDM-1为主。10株菌株均被PFGE成功分型,分别属于9个不同克隆,3株armA阳性菌通过接合实验成功的把耐药质粒传递给受体菌E.coli J53。结论 CRKP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的耐药性与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高度有关,且armA是其主要型别。携带16 S 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质粒可通过水平播散。(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期刊2014年04期)

刘华祥,孟庆伟[2](2009)在《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合成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美罗培南是首个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于1990年首次合成得到,其对β-内酰胺酶和肾脱氢肽-Ⅰ酶(DHP-Ⅰ)稳定,无需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联用,已用于临床抗重症感染的治疗。该类抗生素是目前研发难度大,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之一,主要是通过化学全合成来制备,工艺过程包括关键侧链合成和骨架母核的合成。本文综述了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的全合成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抗生素杂志》期刊2009年05期)

石和鹏,冯彩虹,金洁,刘浚[3](2004)在《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厄他培南》一文中研究指出厄他培南是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具有抗菌谱广、对肾脱氢肽酶稳定、药动学参数优良、临床治疗效果好、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少和半衰期长等特点。现对厄他培南的抗菌作用、药动学、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新药杂志》期刊2004年12期)

刘倩[4](2004)在《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母核合成研究及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学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抗菌谱最广的一类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其中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在体内大都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对大多数β-内酰胺酶稳定。因此,对1β-甲基碳青霉烯的母核化合物的合成研究有重要的意义。我们对该类化合物的母核骨架Ⅳ进行了合成研究。用易得的光活性L-苏氨酸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合成了中间体Ⅰ;由中间体Ⅰ出发,通过两条合成路线的研究,找到一条收率较高,立体选择性好,简便的合成路线,合成了母核化合物Ⅳ。此外,本论文依据Me-Too的思路,设计合成了两类2-位改造的1β-甲基碳青霉烯的衍生物,旨在发现具有良好抗菌活性的新结构化合物。本论文共合成化合物99个,其中49个未见报道,包括目的化合物7个。所有目的化合物和大部分中间化合物的结构都经NMR,MS,或HRMS分析确证。对实验结果进行了讨论,并对部分试验现象结合量化计算结果尝试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反应进行的机理。对所合成的化合物,在体外进行了活性检测,其中部分化合物显示了较好的抗菌活性。所做的工作为今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成以及设计、寻找新药提供了有益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协和医科大学》期刊2004-06-30)

李浩,刘浚[5](2003)在《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一文中研究指出比阿培南是新型 1β -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它具有抗菌谱广、对肾脱氢肽酶稳定、药物动力学参数优良、临床治疗效果好、耐受性好和不良反应少等特点。本文主要对比阿培南的抗菌作用、药物动力学、毒性、临床应用及不良反应五方面进行综述(本文来源于《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期刊2003年06期)

刘倩,吴松,梁晓天[6](2003)在《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关键中间体的合成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关键中间体主要有两类 ,本文针对这两类关键中间体的合成新进展作一简单综述。(本文来源于《中国药物化学杂志》期刊2003年04期)

刘浚[7](1998)在《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类全新结构的β-内酰胺。因其抗菌谱广,抗菌活 性强,并对β-内酰胺酶稳定,因而十分引人瞩目。特别是,1-β甲基取代的碳青霉烯,如美洛培南、百阿培南,不仅增强了其化学稳定性、抗菌活性,并对人体的肾脱氢肽酶I(DHP-I)稳定,从而引起了对1-β甲基碳青霉烯广泛深入地研究。 Merck实验室于1984年首次合成了1-β甲基碳青霉烯L-646491,以C-1位成功地引入了β-甲基,从此,有关1-β甲基碳青霉烯全合成的报道不断涌现。(本文来源于《四川生理科学杂志》期刊1998年04期)

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美罗培南是首个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于1990年首次合成得到,其对β-内酰胺酶和肾脱氢肽-Ⅰ酶(DHP-Ⅰ)稳定,无需与脱氢肽酶抑制剂联用,已用于临床抗重症感染的治疗。该类抗生素是目前研发难度大,生产工艺复杂的产品之一,主要是通过化学全合成来制备,工艺过程包括关键侧链合成和骨架母核的合成。本文综述了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的全合成方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论文参考文献

[1].杭亚平,宁长秀,汪红,钟桥石,胡晓彦.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肺炎克雷伯菌临床分离株中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的检测[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4

[2].刘华祥,孟庆伟.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美罗培南合成进展[J].中国抗生素杂志.2009

[3].石和鹏,冯彩虹,金洁,刘浚.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厄他培南[J].中国新药杂志.2004

[4].刘倩.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母核合成研究及衍生物的设计、合成和生物学活性评价[D].中国协和医科大学.2004

[5].李浩,刘浚.新型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比阿培南[J].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3

[6].刘倩,吴松,梁晓天.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关键中间体的合成进展[J].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3

[7].刘浚.1-β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合成及构效关系研究[J].四川生理科学杂志.1998

标签:;  ;  ;  ;  ;  

甲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论文-杭亚平,宁长秀,汪红,钟桥石,胡晓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