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化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胡萝卜转化根,AM真菌,呼吸速率,根系活力
转化根论文文献综述
孙军德,张若溪,王铁生[1](2013)在《AMF侵染胡萝卜转化根抗干旱模拟试验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AM真菌能侵染植物根系,改善寄主对营养、水分吸收的抗逆能力。以胡萝卜转化根为试验材料,用添加PEG6000的M培养基营造高渗环境,构建水分胁迫的干旱模型。定时测定AM侵染的转化根在不同干旱胁迫程度下呼吸速率及根系活力的变化,以研究AM真菌在提高寄主植物抗旱性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农业科技与装备》期刊2013年06期)
于海鹏,潘钰,蒙明明,李海英[2](2012)在《大豆血红蛋白基因lba转化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土着大豆根瘤菌接种大豆幼苗45 d后获得的根瘤为材料,提取其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采用同源序列克隆法扩增大豆血红蛋白基因lba编码区序列。利用DNA重组技术,将lba基因连到lac启动子的下游,利用带有发光酶标记基因luxAB的质粒载体pTR102构建表达载体pTR-Plac-lba。采用叁亲本杂交的方式,将表达载体pTR-Plac-lba及作为对照的空载体pTR102分别转化土着大豆根瘤菌,获得根瘤菌工程菌株SFH(pTR-Plac-lba)和SFH(pTR102)。盆栽试验发现,接种SFH(pTR-Plac-lba)的大豆植株各生理指标明显高于接种SFH(pTR102)、土着根瘤菌以及未接菌的大豆植株各生理指标。试验证明,导入大豆血红蛋白基因lba的根瘤菌工程菌株SFH(pTR-Plac-lba)对于提高大豆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增加大豆产量起到显着效果。(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2年02期)
贾胜洁,林会,黄武,刘丰川,赵斌[3](2012)在《Zn对AM真菌侵染紫云英转化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分别建立丛枝菌根(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rosea和Glomus intraradices与紫云英转化根双重共培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研究不同Zn浓度对单接种与混合接种AM真菌侵染紫云英转化根的影响。结果表明,0.1 mmol/L Zn提高了大部分处理的根段侵染率、菌丝密度以及P的吸收,0.5mmol/L Zn抑制了AM真菌菌丝的生长,但能增加部分处理转化根对P的吸收。0.1 mmol/L Zn浓度下,单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混合接种Gigaspora margarita与Glomus intraradices的根段侵染率最高,并且在混合侵染根段中Glomus intraradices根段侵染率比Gigaspora margarita高12%。(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2年04期)
贾胜洁[4](2011)在《Zn对AM真菌侵染紫云英转化根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菌根是真菌与植物根系建立的互惠共生体,其中以丛枝菌根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最为广泛,80%以上的陆生维管植物能够与丛枝菌根真菌形成共生体。丛枝菌根真菌营专性共生生活,至今尚未实现离体纯培养。传统的盆栽培养方法费时费力,无法避免外来细菌与真菌的污染,只能进行较粗放的生理学与形态学观察。相对意义的离体纯培养经历了植物离体根与丛枝菌根真菌、植物转化根与丛枝菌根真菌双重共培养两个阶段,后者的研究与应用越来越广泛,为深入研究AM真菌的分子遗传学、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奠定了基础。本文研究了叁种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rosea、Glomus intraradices分别或混合与紫云英转化根建立共培养体系,并利用该体系研究Zn对AM真菌侵染紫云英转化根的影响。研究了各菌种从孢子萌发、菌丝延长、侵染到产孢整个生活史,比较了随时间变化各菌种对紫云英转化根侵染率的变化,不同菌种对重金属Zn的耐受能力,不同Zn浓度下各菌种单接种与混合接种时对侵染紫云英转化根的影响,在纯培养体系混合接种AM真菌时用嵌套PCR技术测定各菌种侵染频率等。研究发现,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rosea、Glomus intraradices单接种或混合接种都成功与紫云英转化根建立了共生关系,并能产生成熟子代孢子,Gigaspora margarita新生孢子低温处理后能够再次萌发并且侵染转化根,Gigaspora rosea新生孢子未见萌发,Glomus intraradices新生孢子无需低温处理连续繁衍了5代。Gigaspora margarita和Gigaspora rosea侵染转化根速度较快,5周时达到最大侵染率,分别为45%和22%,Glomus intraradices侵染较慢,6周时达到最大侵染率,为51%。在不同浓度重金属Zn处理下,0.1 mmol/L Zn提高了单接种或混合接种的根段侵染率、菌丝密度以及P的吸收,0.5 mmol/L Zn抑制了AM真菌的生长,但增加了转化根对P的吸收。0或0.1 mmol/L Zn浓度下,混合接种Gigaspora margarita与Glomus intraradices促生效果比单接种Gig.margarita效果好,与单接种Glomus intraradices效果相似;混合接种Gig.rosea与G.intraradices比两个单接种效果都好;G. intraradices在混合接种时具有很大的侵染优势,侵染率高于Gig.margarita和Gig.rosea,是利用双重共培养体系最成功的菌种之一(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1-06-01)
于海鹏[5](2011)在《大豆血红蛋白基因转化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根瘤内的血红蛋白是一类与固氮作用密切相关的共生植物血红蛋白,它包括4个主要组分,即]Lba、Lbc1、Lbc2、Lbc3。四个大豆血红蛋白分别由四个相对应的基因(lba、lbc1、lbc2、lbc3)编码,并且这些基因在大豆植株中为“隐性基因”,只有在根瘤菌侵入大豆根系后,才在根部特异表达。根瘤中大豆血红蛋白的含量与固氮酶活性呈正相关性,因此,只有在大豆血红蛋白存在的前提下,根瘤才能够正常的进行固氮作用,才能为宿主植物源源不断的提供生长所需的氮源。本研究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手段,将大豆血红蛋白基因导入根瘤菌内,构建出能够自身合成大豆血红蛋白的根瘤菌工程菌株,从而确保固氮作用正常进行,增强根瘤的固氮效率,为大豆植株提供充足的氮源。同时,为进一步对根瘤菌与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作用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本研究提取大豆根瘤总RNA并将其反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采用同源序列克隆法,利用PCR技术得到四个大豆血红蛋白基因lba、lbc1、lbc2、lbc3的编码区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所克隆的基因与已报道的血红蛋白基因相似性达到100%,可以确定所扩增的片段为大豆血红蛋白基因。利用DNA重组技术,将四个大豆血红蛋白基因(lba、lac1、lbc2、lbc3)和串联基因簇(lbc3-lbc2-lbc1-lba,命名为lbX)分别连接到lac启动子的下游,获得目的片段Plac-lba、Plac-lbc1、Plac-lbc2、 Plac-lbc3、Plac-IbX,并将目的片段分别连入带有luxAB标记基因的质粒载体pTR102中,成功构建了5个原核表达载体pTR-Plac-lba、pTR-Plac-lbc1、pTR-Plac-lbc2、 pTR-Plac-lbc3、pTR-Plac-lbX。利用叁亲本杂交的方法,将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分别转化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用SF表示)和土着大豆根瘤菌(用SFH表示),成功构建出10株转基因工程菌株:SF (pTR-Plac-lba)、SF (pTR-Plac-lbc1)、SF (pTR-Plac-lbc2)、SF (pTR-Plac-lbc3)、SF (pTR-Plac-lbX)和SFH (pTR-Plac-lba)、 SFH (pTR-Plac-lb1)、SFH (pTR-Plac-lbc2)、SFH (pTR-Plac-lbc3)、SFH (pTR-Plac-lbX)。质粒的遗传稳定性检测结果表明:自生条件下,重组质粒pTR-Plac-lba、 pTR-Plac-lbc2、pTR-Plac-lbc3、pTR-Plac-lbX的遗传保持率均为100%;共生条件下,接种转基因工程菌的供试大豆根瘤发光活性检测结果均为100%,5种重组载体在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和土着大豆根瘤菌中均能稳定遗传。大豆盆栽实验结果表明:与作为对照的接种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的大豆植株相比,接种转基因工程菌株SF (pTR-Plac-lba)、SF (pTR-Plac-lbc1)、SF (pTR-Plac-lbc2)、SF (pTR-Plac-lbc3)、SF (pTR-Plac-lbX)的大豆植株在植株的高度、鲜重、干重、结瘤数、根瘤固氮酶活性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提高;与作为另一个对照的接种土着大豆根瘤菌的大豆植株相比,接种转基因工程菌株SFH (pTR-Plac-lba)、SFH (pTR-Plac-lbc1)、SFH (pTR-Plac-lbc2)、SFH (pTR-Plac-lbc3)、SFH (pTR-Plac-lbX)的大豆植株在植株的高度、鲜重、干重、结瘤数、根瘤固氮酶活性以及大豆产量等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显着提高。通过对接种不同转基因根瘤菌工程菌株的大豆植株各种生理指标的比较发现,5种重组载体的增效作用依次为pTR-Plac-lba>pTR-Plac-lbc3>pTR-Plac-lbX>pTR-Plac-lbc2> pTR-Plac-lbc1。盆栽实验结果同时表明,对分别接种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和土着大豆根瘤菌的大豆植株各生理指标比较发现,土着大豆根瘤菌的增效作用好于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并且,对同一重组载体分别转入两出发菌株后获得的工程菌株比较,转土着大豆根瘤菌获得的工程菌株的增效作用好于转快生型大豆根瘤菌15067获得的工程菌株。本研究获得“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项目”和“黑龙江省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期刊2011-05-10)
周延清,田苗苗,王芳,陈艳梅,张永华[6](2011)在《大豆脂肪酸脱饱和酶反义基因转化根癌农杆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NCBI中大豆fad2-1序列设计引物,用PCR方法从大豆的基因组DNA中扩增大豆脂肪酸脱饱和酶基因,克隆到pMD18-Tvector中,转化大肠杆菌JM109菌株,进行测序与比对。然后,将其反向克隆到表达载体pBt,转化农杆菌菌株LBA4404,经双酶切鉴定和PCR扩增检测,获得具有该基因的农杆菌工程菌。结果表明,克隆的fad2-1基因为1 196 bp,基因序列与NCBI中已发表的fad2-1序列只有4%的差异,相似性大于95%,说明克隆的基因是大豆fad2-1基因;构建了该基因的反向表达载体,转入农杆菌内。这为利用农杆菌介导法把该反义基因转入大豆,改良脂肪酸成分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北农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于海鹏,潘钰,李海英[7](2011)在《大豆血红蛋白串联基因簇转化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提取大豆根瘤总RNA并将其反转录成cDNA,以其为模板采用同源序列克隆法,利用PCR技术获得大豆血红蛋白基因lbc3、lbc2、lbc1、lba的编码区序列;利用DNA重组技术,将4个血红蛋白基因顺序连接,构建成串联基因簇lbc3-lbc2-lbc1-lba(命名为lbX),并构建了lbX的原核表达载体pTR-Plac-lbX;采用叁亲本杂交的方法,将原核表达载体pTR-Plac-lbX转化土着大豆根瘤菌,构建转基因根瘤菌工程菌株SFH(pTR-Plac-lbX),为研究转基因工程菌株对大豆根瘤固氮能力的影响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曹玲,赵斌[8](2011)在《AM真菌与紫云英Ri T-DNA转化根双重培养体系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AM)真菌是一类古老的植物共生真菌,与植物约有4亿年共生史,能与80%以上的陆生维管植物形成互惠共生体—丛枝菌根,可以改善植物对磷素营养的吸收,增强植物的抗逆性、抗病力或耐病力,与根瘤菌共同作用于豆科植物促进豆科植物正常的生长发育,提高产量,在自然生态系统和实践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麻锦敏[9](2010)在《AM真菌与紫云英转化根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丛枝菌根真菌(AMF)是一类与植物专性共生的古老微生物,能够与80%的维管束植物形成菌根共生体。它能促进植物对矿质元素的吸收,尤其是对P的吸收,能够提高植物的抗逆抗病能力,对维持陆生生态系统的稳定以及多样性有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因为AM真菌专性共生,至今尚未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纯培养。虽然对AM真菌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停留在生理形态观察上,因其费时的传统培养方法,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人们对AM真菌的进一步研究。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以后,利用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根与AM真菌建立了共培养体系,实现了相对意义上的“纯培养”。本文研究了利用发根农杆菌介导紫云英转化根的形成,建立了紫云英转化根与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rosea的共培养体系。经过2个月的共培养,丛枝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rosea完成了从孢子萌发、芽管增长到对紫云英转化根成功侵染,形成丛枝,并最终产生成熟孢子的整个生活史。在此平台下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金属锌胁迫对菌根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与紫云英转化根共培养体系建立的影响。研究了不同Zn浓度对AM真菌与紫云英转化根共培养体系吸收P的影响;研究了不同P浓度对共培养体系吸收Zn的影响。研究发现,Zn浓度增加影响孢子萌发,但在低浓度Zn下,Glomus intraradices的萌发率和芽管菌丝生长却比对照好,这可能是AM真菌在重金属压力下的一种应急机制。而且实验发现,在初期萌发生长阶段,Gigaspora margarita比Glomus intraradices对Zn抗性要强。随着Zn浓度的增加,AM真菌Gigaspora margarita对紫云英转化根的侵染率降低了,高浓度时,严重抑制了共培养体系的建立,但在低浓度下,AM真菌的菌丝密度反而比对照有所增加。在高P环境下,随着Zn浓度的增加,转化根对P的吸收也有所增加,而在低P环境下,这种现象却不明显。在同一Zn浓度下,P浓度的增加,相应降低了转化根对Zn的吸收。实验说明了不同P水平下,AM真菌对重金属的抗性可能不同,高P环境下,AM真菌菌丝中多聚磷酸盐增多,可以提高对重金属的络合作用,相应减少了Zn对根的毒性。(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曹玲[10](2009)在《AM真菌孢子萌发及其与紫云英转化根双重培养体系建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丛枝菌根(AM)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能够与自然生态系统中80%以上的维管属植物共生,形成丛枝菌根。AM真菌能够促进宿主植物矿质营养吸收,增强抗逆抗病能力,对维持陆生生态系统及植物多样性有重要作用。由于AM真菌具有专性共生的特性,离体纯培养至今尚未实现。因此,AM真菌的单菌培养是40余年来人们一直探索的关键技术,也是AM真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世界各国都在积极开展AM真菌单菌培养的研究工作。本论文研究了在离体培养条件下培养基质、金属离子等环境因素对AM真菌孢子萌发和芽管菌丝生长发育的影响;利用发根农杆菌(Agrobacterium rhizogenes)转化的豆科植物紫云英Ri T-DNA转化根与AM真菌Glomus intraradices、Gigaspora margarita、Gigaspora rosea建立了双重培养体系。该双重培养体系是研究AM真菌形态学、生理学、生物与非生物胁迫应答、根际生物(PGPR、病原菌、线虫)相互作用、分类系统进化等方面的理想模式,更是目前公认的唯一能够提供纯净AM真菌材料的方法。采用此双重培养体系能够进行AM真菌与豆科植物相互识别信号和共生机制的研究。同时此双重培养体系也为构建AM真菌、豆科植物与根瘤菌离体叁重培养体系提供了一些借鉴。论文取得主要结果如下:Gig. margarita、G. intraradices孢子在水琼脂、MSR、M、MS培养基上均能萌发,以水琼脂上萌发及菌丝生长状况最好。低浓度Zn2+、La3+促进Gig. margarita、Glomus intraradices孢子萌发,随浓度上升,孢子萌发及菌丝生长受抑制。以发根农杆菌k599转化划伤处理的大豆子叶,并获得大豆转化根,但其不能在低离子浓度的人工培养基上生长,故没有用其与AM真菌构建双重培养体系。以发根农杆菌k599转化紫云英下胚轴,研究不同卡那霉素浓度对转化根诱导率的影响,其结果为:适当的Km浓度(40μg/ml)会提高紫云英Ri T-DNA转化根形成的效率,而过高的Km浓度(60μg/ml)抑制转化根形成。在MSR培养基上尝试以Gig. margarita、Gig. rosea、Glomus intraradices建立双重培养体系,且叁菌种均与紫云英转化根成功建立双重培养体系。但是巨孢囊霉属的Gig. rosea未能产生新生孢子。原因可能是巨孢囊霉属的菌种侵染宿主后菌丝生长存在迟滞期,而次生孢子的产生又受到外生菌丝生物量及辅助细胞数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09-10-01)
转化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土着大豆根瘤菌接种大豆幼苗45 d后获得的根瘤为材料,提取其总RNA并反转录成cDNA,采用同源序列克隆法扩增大豆血红蛋白基因lba编码区序列。利用DNA重组技术,将lba基因连到lac启动子的下游,利用带有发光酶标记基因luxAB的质粒载体pTR102构建表达载体pTR-Plac-lba。采用叁亲本杂交的方式,将表达载体pTR-Plac-lba及作为对照的空载体pTR102分别转化土着大豆根瘤菌,获得根瘤菌工程菌株SFH(pTR-Plac-lba)和SFH(pTR102)。盆栽试验发现,接种SFH(pTR-Plac-lba)的大豆植株各生理指标明显高于接种SFH(pTR102)、土着根瘤菌以及未接菌的大豆植株各生理指标。试验证明,导入大豆血红蛋白基因lba的根瘤菌工程菌株SFH(pTR-Plac-lba)对于提高大豆根瘤的固氮酶活性,增加大豆产量起到显着效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化根论文参考文献
[1].孙军德,张若溪,王铁生.AMF侵染胡萝卜转化根抗干旱模拟试验初报[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3
[2].于海鹏,潘钰,蒙明明,李海英.大豆血红蛋白基因lba转化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J].生物技术通报.2012
[3].贾胜洁,林会,黄武,刘丰川,赵斌.Zn对AM真菌侵染紫云英转化根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2
[4].贾胜洁.Zn对AM真菌侵染紫云英转化根的影响[D].华中农业大学.2011
[5].于海鹏.大豆血红蛋白基因转化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D].黑龙江大学.2011
[6].周延清,田苗苗,王芳,陈艳梅,张永华.大豆脂肪酸脱饱和酶反义基因转化根癌农杆菌研究[J].华北农学报.2011
[7].于海鹏,潘钰,李海英.大豆血红蛋白串联基因簇转化根瘤菌工程菌株的构建[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11
[8].曹玲,赵斌.AM真菌与紫云英RiT-DNA转化根双重培养体系的建立[J].土壤学报.2011
[9].麻锦敏.AM真菌与紫云英转化根共培养体系的建立和应用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
[10].曹玲.AM真菌孢子萌发及其与紫云英转化根双重培养体系建立的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