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天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史前,神话,人天关系
人天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陈望衡[1](2016)在《史前中华民族的人天关系观——上古神话及史前出土文物的哲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天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我们可以从神话传说与考古文物两个角度来认识史前中华民族的人天关系观:(1)人天一体,体现为盘古开天地神话。(2)人代天工,体现为女娲补天神话。(3)神为超人,体现为史前的神像雕塑。(4)中介通天,体现在玉为神物,以玉通天。(5)人天分职,体现为颛顼"绝地天通"传说。史前初民关于人天关系的诸多意识为中华民族的人天关系观提供了精神资源。(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6年02期)
张福永[2](2009)在《从人天关系探荀子生态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笔者有感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问题的思考,试图从生态审美这个新视角出发,以荀子的人天关系为例来探讨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文章先梳理人天审美关系即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演变,接着论述人与自然生态审美关系,然后重点探讨荀子人天关系的生态审美意识,最后是综述荀子人天生态审美意识的启示与不足。论文第一部分,摘取“天”最基本的意义——自然,作为论文写作的基点,首先提出人天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演变过程作了如下论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萌芽;漫长的农业时代所形成的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确立与发展;工业文明下自然的人化使得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破坏;后现代生态文明时代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回归。并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属性、表现和审美关系产生的意义上对每一阶段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发生和存在的状态作了言简意赅的梳理,指出人的自然化包括人的本性化和自然的本真化,人与自然生态审美关系是生态化发展的追求。论文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审美观是在生态世界观的哲学基础上形成的,根据生态审美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审美的分析和定位,笔者由此对生态审美做了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探讨。指出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生态审美的基本问题,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生态审美关系中的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是“主体间性”关系;自然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自然界按照自我实现的原则不断进化。人的自然化的两个方面(自然的本真和人的本性)的不断发展就是自然系统不断生态化的过程。我们主张在生态平等主义的后现代语境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和谐美,还自然以本真存在,还人类以本性状态。同时,笔者将“天人合一”审美观与后现代生态审美观比较,明确了两个问题:二者追求审美境界上有着一致性,即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内涵的四个方面;后现代审美观要结合我们现阶段的生态建设。在明确了人天审美关系和生态审美观的内涵后,笔者重点论述了荀子的人天生态审美智慧,这就是论文的第叁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主要是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阐述荀子的生态审美观。之所以选择荀子的人天关系进行研究,原因在于荀子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家的概说,同时采集百家之说成一家之言;另外,荀子人天关系的主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最为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荀子的思想和生态审美的结合点在于二者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上有着共同的生态审美意识。此部分内容共为四节,一,荀子的自然之天及与人的审美关系。二,天人之分的生态审美意识。叁,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追求。四,“圣王之制”“节用御欲”的生态审美建设。总体来说,荀子的思想有着独特的生态意识,有“分”有“合”重在“合”,“不求知天而知天”,应合了当代生态学和与之相关交叉学科对人和自然生态关系的探讨,对于我们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荀子思想的局限性。论文的第四部分是荀子人天生态审美意识的启示。对荀子生态审美观与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作了对比,我们认为既不能将荀子和荀子的思想简单的定位为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说他是生态保护者。荀子生态审美观和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的共同点在于对人与自然存在的生态审美追求上,同时笔者指出二者的不同及其最终融合的趋势和对民族文化继承的问题,最后是对二者的反思,指出其不足及对当代我国生态建设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09-06-09)
叶峻[3](2007)在《关于人天依存关系的时空表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人与自然(天)的依存关系,既有必然的科学基础,也有客观的理论根据,还有着真实的时空表征,即人天在人类历史层面上的时间表征,和它们在现今全球层面上的空间表征。全面而深刻地揭示人天依存关系的时空表征,具有十分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河池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5期)
刘福垣[4](2007)在《理顺人际关系 和谐人天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环境美好是全人类的共同需要。但目前我国环境破坏十分严重,这已经是全社会的共识。环境问题没能解决,反映了生存问题没有根本解决。我们的社会资源、收入、公共服务分配不公是人们破坏资源环境的重要原因。 就环境论环境,这个路走不通,当务之急是要理顺分配(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报》期刊2007-09-11)
殷翔[5](2006)在《体育与人天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哲学的角度对体育中“人天关系”和“身心关系”两对范畴作了历史和现状的分析论述。外部自然影响着体育运动的发展与研究,体育活动能改变人的精神及心理状态,是精神本身得到发展。(本文来源于《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胡义成[6](2001)在《人天关系的战略选择:合一比对立好》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之间的关系问题 ,各国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给予了高度的关注 ,并相继提出了各自的发展观和发展模式 ,其观点形形色色 ,其中不乏真知灼见 ,但“可持续发展战略”由于着重强调经济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相协调、强调社会在走向富裕的同时要维持社会公正、强调人类物质幸福与精神幸福应保持平衡等 ,而成为主流见解 ,并逐渐取得共识。《资本论》推崇计划经济 ,否定市场经济 ,根本理由在于计划经济是由人控制的 ,而市场经济不是由人控制的 ,它具有拜物教性质即异化特征。邓小平理论提出用生产力标准来审视市场经济的功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是对《资本论》的纠正和超越。在我国当前的发展战略讨论中 ,一方面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已成为国策 ,一方面也出现了用“以人为中心”的模式阐释和代替“持续战略”的倾向。这是国外关于发展战略的争论在国内的反映 ,如不给予澄清 ,势必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造成混乱 ,甚至重新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去(本文来源于《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01年01期)
朱金才[7](1999)在《人天关系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万般神通皆小术”,修炼至要在“得道”。“佛”不过是“悟道”的觉悟者,“仙”也就是“得道”的“真人”。道,便是人天规律,悟道、得道便是探索、掌握人天规律。但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也不可能完全掌握人天规律,仍须继续探索。以往的“佛”“仙”“祖”“师”只是掌握了部分道,他们也往往存在局限性或片面性,必须批判地继承并予以发展。“究天人之际”——探索、掌握人天关系,是悟道的首要课题,它既关系到对人天大道的认识,也涉及对人体中道的认识,因而影响着对修炼道——原理、原则的认识,从而影响到对各种养生术包括气功功法的把握,最终影响到(本文来源于《中国气功》期刊1999年09期)
牛亚莉[8](1996)在《浅谈体育哲学的范畴和对人天关系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浅谈体育哲学的范畴和对人天关系的认识牛亚莉体育哲学是一门新兴的理论科学,从广义上说,体育哲学是关于体育认识的学问。人类对体育认识的结果、结晶则常常以范畴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范畴的形成发展过程又可以被看做是人类体育认识史和体育思想史的缩影。由于这门学...(本文来源于《甘肃社会科学》期刊1996年02期)
刘凌[9](1996)在《中国古代人天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古代中国,“自然”常被称为“天”,“人天关系”也就是指人与自然的关系。这是一个标志社会进步的基本问题,也是人类面临和思考的永恒课题。各民族自然、历史条件的差异,使这一基本问题带有各自的民族特色。中国古代人天关系,是在半封闭的温带大陆大河型地理环境、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环境和家国一体的血缘宗法型政治环境中形成的。这些自然、社会条件,导致中国古代人天关系的如下突出特征。 一、依赖性(本文来源于《泰安师专学报》期刊1996年02期)
陈红兵[10](1996)在《对人天关系的认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从科学理解角度揭示了在无生、无极、太极、皇极层面,人天关系有不同内涵,人可认识天地万物不同层面的本质、规律。(本文来源于《人天科学研究》期刊1996年02期)
人天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笔者有感于对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扬问题的思考,试图从生态审美这个新视角出发,以荀子的人天关系为例来探讨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当代价值和意义。文章先梳理人天审美关系即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演变,接着论述人与自然生态审美关系,然后重点探讨荀子人天关系的生态审美意识,最后是综述荀子人天生态审美意识的启示与不足。论文第一部分,摘取“天”最基本的意义——自然,作为论文写作的基点,首先提出人天关系,即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对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演变过程作了如下论述: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萌芽;漫长的农业时代所形成的天人合一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确立与发展;工业文明下自然的人化使得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破坏;后现代生态文明时代人的自然化是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回归。并从审美主、客体关系的属性、表现和审美关系产生的意义上对每一阶段人与自然审美关系的发生和存在的状态作了言简意赅的梳理,指出人的自然化包括人的本性化和自然的本真化,人与自然生态审美关系是生态化发展的追求。论文第二部分,着重论述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生态审美观是在生态世界观的哲学基础上形成的,根据生态审美的研究现状和国内外学者对生态审美的分析和定位,笔者由此对生态审美做了概念的界定和内涵的探讨。指出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生态审美的基本问题,是出发点也是归宿,生态审美关系中的人与自然是和谐共处的关系,是“主体间性”关系;自然有其自身的审美价值;自然界按照自我实现的原则不断进化。人的自然化的两个方面(自然的本真和人的本性)的不断发展就是自然系统不断生态化的过程。我们主张在生态平等主义的后现代语境中,实现人与自然的生态整体和谐美,还自然以本真存在,还人类以本性状态。同时,笔者将“天人合一”审美观与后现代生态审美观比较,明确了两个问题:二者追求审美境界上有着一致性,即人与自然的生态审美关系内涵的四个方面;后现代审美观要结合我们现阶段的生态建设。在明确了人天审美关系和生态审美观的内涵后,笔者重点论述了荀子的人天生态审美智慧,这就是论文的第叁部分,也是这篇文章的重点,主要是从生态审美的角度来阐述荀子的生态审美观。之所以选择荀子的人天关系进行研究,原因在于荀子的思想是对先秦儒家的概说,同时采集百家之说成一家之言;另外,荀子人天关系的主体是人与自然的关系,有着最为丰富的生态审美智慧。荀子的思想和生态审美的结合点在于二者在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上有着共同的生态审美意识。此部分内容共为四节,一,荀子的自然之天及与人的审美关系。二,天人之分的生态审美意识。叁,天人合一的生态审美追求。四,“圣王之制”“节用御欲”的生态审美建设。总体来说,荀子的思想有着独特的生态意识,有“分”有“合”重在“合”,“不求知天而知天”,应合了当代生态学和与之相关交叉学科对人和自然生态关系的探讨,对于我们当下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但同时我们也要明确荀子思想的局限性。论文的第四部分是荀子人天生态审美意识的启示。对荀子生态审美观与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作了对比,我们认为既不能将荀子和荀子的思想简单的定位为人类中心主义,也不能说他是生态保护者。荀子生态审美观和后现代的生态世界观的共同点在于对人与自然存在的生态审美追求上,同时笔者指出二者的不同及其最终融合的趋势和对民族文化继承的问题,最后是对二者的反思,指出其不足及对当代我国生态建设的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天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陈望衡.史前中华民族的人天关系观——上古神话及史前出土文物的哲学解读[J].江海学刊.2016
[2].张福永.从人天关系探荀子生态智慧[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叶峻.关于人天依存关系的时空表征[J].河池学院学报.2007
[4].刘福垣.理顺人际关系和谐人天关系[N].中国环境报.2007
[5].殷翔.体育与人天关系的研究[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
[6].胡义成.人天关系的战略选择:合一比对立好[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
[7].朱金才.人天关系论[J].中国气功.1999
[8].牛亚莉.浅谈体育哲学的范畴和对人天关系的认识[J].甘肃社会科学.1996
[9].刘凌.中国古代人天关系[J].泰安师专学报.1996
[10].陈红兵.对人天关系的认识[J].人天科学研究.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