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主体性形而上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有限性,现代哲学,形而上学,主体性
主体性形而上学论文文献综述
张佳琳,陆杰荣[1](2017)在《有限性规定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解构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形而上学在自身展开空间中自"上"至"下"的滑落,"有限性"与"无限性"的张力关系成为在"动荡"性趋势中观察哲学研究的重心以重新审视形而上学的新基点。现代哲学的"有限性"在时间与存在的交互规定中对主体性形而上学进行批判与解构,以澄清人的理性的有限性和人的存在的历史性,展现生存实践根基的优先性。"有限性"的推进更细微地印证了对人的本性的差异性理解所引起的形而上学的变化走向。在现实历史的基础上对自然生命的超越性表达进行把握,可以为构建当代形态的形而上学寻找新的可能路径。(本文来源于《世界哲学》期刊2017年03期)
郭晓君[2](2014)在《近代形而上学主体性发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笛卡尔以来,自我意识,即认知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一把打开我们对于对象的内在绝对想象领域的钥匙。海德格尔解释笛卡尔的任务是"将人理解为自我确定的自律(selbstgesetzgebung),以为形而上学奠定基础"。①这里的自我意识不是作为先验能力的本源,而是以精神自身被提升到了绝对的高度,给现象以规范和统一的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它以"思"来把握现象并占有了存在者,形而上学行走至此走向了另一个时代,人的主体性开始觉醒并逐渐扩张为意欲意志并意图掌握支配世界的权力。(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4年04期)
黄玉顺[3](2013)在《主体性的重建与心灵问题——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哲学形而上学的核心是主体性问题。对于科学与伦理的奠基来说,哲学形而上学是不可逃避的,但传统形而上学及其主体性已被解构。因此,当代中国哲学的任务是重建形而上学,其中的首要任务就是重建主体性。当代主体性问题与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或时代精神问题是密切相关的,因此,中国哲学的重建,需要研究我们时代的心灵问题。为此,首先需要回到我们当下的生活方式。(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1期)
曹瑜[4](2010)在《以独白为哲学基础的现代性——形而上学主体性的终结之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启蒙运动对主体性的推崇和高扬,使得主体性原则成为现代性的基本原则。然而现代性的主体性原则最初是以形而上学的形态出现的,正是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原则造成了主体与世界以及主体与自身的双重分裂,使现代性陷入了困境。于是,对主体性的合法地位的确证成为现代性反思与建构的核心与主题。但是,囿于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该确证始终未能走出先验主义、虚无主义、超验主义等形而上学主体性的窠臼,并使这一确证成为缺乏前提的循环论证。因此,要确证主体性的合法地位,反思和建构现代性,则必须转换主客二分的思维范式,终结形而上学的主体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哲学革命。(本文来源于《江海学刊》期刊2010年06期)
李育球[5](2010)在《主体性教育的叁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揭示我国现代主体性教育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出主体性哲学思想的演变。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的基本内涵包括对象化认识的主体性、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和责任伦理的他者性叁个有机向度。(本文来源于《教育理论与实践》期刊2010年04期)
胡满英[6](2008)在《论马克思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颠覆——兼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和批判有两个层面,对法和国家的虚假意识形态批判和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在批判中,马克思从两个层面上颠覆了主体性形而上学,一是以人的生活世界的基础颠覆主体性形而上学;一是以人的自由价值颠覆现实化于生活世界的形而上学。(本文来源于《南方论刊》期刊2008年06期)
夏林[7](2005)在《传统异化逻辑与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共生性——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启蒙辩证法的初始突破》一文中研究指出主体性形而上学与传统异化逻辑的对峙是主体一客体对立的必然理论后果,二者之间的张力维持有赖于启蒙以来的时代精神也即抽象主体性的支撑。一旦抽象主体性被消解,主体神话被揭穿,异化就自然而然僭越为本体性存在。惟有马克思的历史辩证法才能走出主客二分的主体性与传统异化逻辑对立之悖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就已经对传统异化逻辑做了初始性的突破。(本文来源于《现代哲学》期刊2005年04期)
张汝伦[8](1998)在《自我的困境──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之反思与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西方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可称之为主体哲学。主体一自我既是它的起点又是它的终点。然而,从一开始,主体哲学的核心概念──自我就包含着严重的问题。笛卡尔哲学已充分暴露了‘咱我”的困难。而康德对此困难的解决一方面将主体哲学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但也同时进一步暴露了它的内在困境和危机。(本文来源于《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1998年01期)
主体性形而上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笛卡尔以来,自我意识,即认知主体与自身的关系,提供了一把打开我们对于对象的内在绝对想象领域的钥匙。海德格尔解释笛卡尔的任务是"将人理解为自我确定的自律(selbstgesetzgebung),以为形而上学奠定基础"。①这里的自我意识不是作为先验能力的本源,而是以精神自身被提升到了绝对的高度,给现象以规范和统一的是作为主体的自我,它以"思"来把握现象并占有了存在者,形而上学行走至此走向了另一个时代,人的主体性开始觉醒并逐渐扩张为意欲意志并意图掌握支配世界的权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主体性形而上学论文参考文献
[1].张佳琳,陆杰荣.有限性规定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解构及其意义[J].世界哲学.2017
[2].郭晓君.近代形而上学主体性发展研究[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4
[3].黄玉顺.主体性的重建与心灵问题——论当代中国哲学的形而上学重建[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4].曹瑜.以独白为哲学基础的现代性——形而上学主体性的终结之路[J].江海学刊.2010
[5].李育球.主体性教育的叁重性:主体性·主体间性·他者性——后形而上学主体性教育内涵的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
[6].胡满英.论马克思对主体性形而上学的颠覆——兼论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J].南方论刊.2008
[7].夏林.传统异化逻辑与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共生性——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启蒙辩证法的初始突破[J].现代哲学.2005
[8].张汝伦.自我的困境──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之反思与批判[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