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民写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陈谦,中产阶级,女性主义
移民写作论文文献综述
曾思榕[1](2018)在《论新移民作家的中产阶级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陈谦是如今风头正劲的新移民作家之一。她是一个典型的集中以新移民中产阶级知识女性为小说表现对象、最为自觉讲述中产阶级故事的中产作家。新移民作家得以迈入美国中产阶级行列的原因离不开美国政策的转变与少数族裔生存处境的改善。文化冲突与文化适应的过程大为缩短,新移民群体以“落地生根”为目的,摆脱了移民早期的“边缘人”心态,在“归化”中“寻根”,抱着自信与积极的心态主动融入美国社会。饱暖之后思人生,同时新移民文学也从早期的个人情感经验的宣泄回归到文学本身。中产作家陈谦集中地描绘了一群新移民中产阶级知识女性的形象,她们大多就职于世界顶尖科技中心硅谷,用自身“专业阶层”所受的高等精英教育服务社会,并以此融入美国主流社会。她们是美国社会上具有一定经济地位的群体,不同的生活机遇,不同的身份地位、职业与收入构造了不一样的精神世界与生存困境。她们有女性主体意识的自觉,敢于打破传统伦理观念的枷锁与条条框框,勇于开展个体灵魂与精神高层次的探求,不断地追逐与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总的来说,陈谦小说塑造的是一群脱离低层次生存需要的中年成功女性形象,主体所追寻的是去意识形态化的高层次的情感需求与心灵体验。陈谦摒弃了“前二十里”的生存过程,所投入的是“后八十里路的精神追求”,用作品表达出了美国新移民职业女性的性别焦虑、文革伤痛或“出走”困境。虽然在消费时代语境下的中产阶级写作极容易走向物质化与欲望化,但陈谦的写作有着自觉的批判精神,透过对中产阶级人物内心的关注来探索人类普遍存在的生存困境,守住了一个作家应有的文学叙事底线。(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红英[2](2018)在《灵性写作与伦理重构——新移民女作家施玮小说创作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移民女作家施玮的小说创作,熔宗教、哲学与审美于一炉。她的小说常常以日记体心灵对话的方式展开,字里行间闪现着灵魂的"小火苗"(《记忆条》)、充斥着心灵的呼救声(《抹大拿的玛丽亚》《被拯救的女人》《驼背的妇人》《叙加的井旁》),其旨归在突出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生活面貌与精神状态(《放逐伊甸》《纸爱人》《红墙白玉兰》)。概括地来说,她书写的是当代人的心灵呼喊与荒原意识,探求的是灵魂的归宿与(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8年05期)
温园园[3](2017)在《主题式教学法对提高中国成人移民英语写作水平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过去的几个世纪里,大量移民涌入美国,造成了英语为非母语使用者人数大大增加。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已经成为美国主要的移民来源国。大约半数的中国移民通过家庭关系在美国获得永久居住权。然而,他们当中很多人,尤其是成人移民,在去美国之前很少或几乎没有过系统的英语学习,英语写作方面尤其薄弱。因为在日常生活中少有写作的锻炼机会,作为英语四大基本技能之一的写作被他们长期忽略。所以,他们中的很多人并不懂得正确的写作规范。没有写作素材,缺乏相关的词汇与语法知识也是一大问题所在。并且,他们的写作兴趣普遍不高。如果想要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并且更好地融入美国社会,比如找到更好的工作,良好的写作能力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技能。时下,有着前人坚固的理论基础和实践支撑,主题式教学法已经被证实为一种有效的英语教学方法。但基于主题式教学法来提高成人英语写作的实证研究相对鲜见。本研究基于克拉申可理解性输入理论、斯旺可理解性输出理论和康明斯语言能力框架,旨在探讨如下叁大问题:(1)主题式教学法是否能够提高中国成人移民的写作水平?(2)如果主题式教学法可以提高中国成人移民的写作水平,主要是在哪几个方面?(3)主题式教学法能够提高中国成人移民的写作兴趣吗?针对以上问题,作者选取波士顿华埠社区中level 3(水平最高)的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班和控制班,开展为期两个月的教学实验。两个班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即在实验班运用主题式教学法实施教学,在控制班采用基于教材Downtown 4:English for Work and Life的传统教学方法。研究采用定量的研究方法,用到的实验工具为写作测试卷和问卷调查,所有数据在实验结束后借助SPSS进行统计分析。最终研究结果表明,主题式教学法能够提高中国成人移民的写作水平,主要体现在语言复杂度和词汇运用方面。此外,实验班的写作兴趣也显着提高了。基于教学实验结果,作者总结了本研究的教育启示、分析了研究局限性和提出了对今后研究需要改善的意见。(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吴婷[4](2017)在《移民、愤怒与写作:欧阳昱《黄州叁部曲》创伤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欧阳昱最先因其诗歌而闻名澳华文坛,但近年来,其愈发重视跨国题材英语小说。同时,越来越多的学者将目光倾注在他的英语小说上。《东坡纪事》(2002),《英语班》(2010)和《散漫野史》(2011)共同构成他英语小说的《黄州叁部曲》。尽管评论界不乏对欧阳昱英文创作的评论,但大部分都集中在叁部曲中最知名的《东坡纪事》上。包括温卡·奥门森,王腊宝,黄忠在内的学者分别阐释了该小说中种族、文化身份和性别问题。然而,对叁部曲作为一个整体的学术评论,还未曾有过。本文运用文本分析方法,探究叁部曲如何表现因社会文化变革和文化地理位移所导致的创伤。本文聚焦澳大利亚华裔知识分子人物形象,考察他们如何通过"愤怒"这一情感表达方式来宣泄内心的创伤。同时,本文深入分析欧阳昱的叙事策略,包括后现代主义和半自传形式,进一步揭示男性人物的创伤体验。首先,本文将从叁个方面探讨跨文化语境下男性知识分子群体的文化创伤。广义上讲,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浪潮导致了创伤性的社会文化变革,尤其是社会价值观变革和信仰危机的出现,使知识分子受到挫败;狭义上讲,知识分子遭受严重的政治压力,其中文化大革命和天安门事件等加重了这种群体创伤;此外,移民澳洲后,男性知识分子被白人占主导地位的澳大利亚主流社会所边缘化,并遭受文化移位及文化冲突的侵扰。其次,本文分析了叁部曲中男性角色的个人创伤以及他们对愤怒情感的反复表达。叁部曲中的男主人公均受到亲生母亲的疏离,同时他们也受到女性同伴的支配。在跨文化语境下,这种个人遭遇与男性知识分子的集体遭遇相互呼应。作为对创伤境遇的回应,愤怒不仅是对他们压抑的创伤情感的发泄,更表达了他们作为跨文化人的无奈。最后,本文分析了欧阳昱在叁部曲中所采用的创伤叙事策略,包括非线性叙述形式,叙事人称的随意切换,中文和英语的混用以及混杂的文体风格。这些技巧有助于强化创伤主题。相应地,作者强调了叁部曲中写作的修复功能。(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05-01)
李仲凡[5](2016)在《移民经验作为严歌苓小说写作资源的限度》一文中研究指出移民经验曾经是严歌苓最为重要的小说写作资源。长期的移民经历不仅使严歌苓获得了丰富的异国生存体验,也在她的小说中留下了多重深刻的印记。她小说的题材与主题都在出国后发生了脱胎换骨式的转型。移民的艰辛生活与心路历程成为她这个时期最重要的小说题材之一。严歌苓小说对女性及同性恋者等边缘和弱势群体的特别关注,语言上注重对外语和方言的学习等,都与她的移民经验直接相关。移民经验在成就严歌苓的同时,也给她的小说创作带来某些束缚与限制。近年来的严歌苓小说,因为中国本土经验的匮乏而逐渐显出疲态,有些国内题材小说的真实感大不如前。如何更好地处理移民经验与本土经验之间的关系,是严歌苓不得不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6年09期)
汪宏波[6](2016)在《欧美新移民女作家的女性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交流日渐频繁,海外华文文学以其独特的多元文化背景成为文化交流的典型。它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更为开阔的视野和全新的阐释角度,并由此而引起了对传统思维模式的反思。其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欧美新移民女作家的创作。她们从国内移居到海外,经历了生活和精神的困境。她们身处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之下,拥有丰富的写作素材和跨文化的视野。欧美新移民女作家的女性写作从全新的角度探讨女性与世界的叁种关系,首先是女性与自己。身体写作是女性张扬自我意识的手段,双重边缘化的人生境遇使欧美新移民女作家更渴望身份的认同。同时,欧美新移民女作家的女性写作还试图构建新型的两性关系。在全新的视角下,欧美新移民女作家的创作体现出有别于同时期大陆女作家和华裔女作家的创作特质。她们将人文主义立场与女性直觉体验相结合,将历史事实和自我经历用多样化的叙事手法表现出来。最鲜明的特质是欧美新移民女作家女性写作的多元文化内涵,体现了信息全球化背景下欧美新移民女作家的独特思考。(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6-04-05)
林丹娅,周师师[7](2016)在《新移民华文女性写作现象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前辈相比,海外新移民女作家创作心态与处境大为不同,她们不再执着地表现漂泊的身世之痛,断根之哀,而是以一种积极进取的文化自信和超越二元对立的女性思维致力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她们通过对中国记忆里"女性"的叙事、跨族裔"两性关系"的表达、借"娜拉出走"模式对"身份认同"内涵的升华,表达了她们鲜明的女性主义立场,对人类普同特质的尊重,对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理解沟通,以及平等对话的美好诉求。(本文来源于《中国文化研究》期刊2016年01期)
郑周明[8](2015)在《黎南:我想打破媚俗的移民写作》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席卷全球的移民危机让移民文学再次得到大众关注,与移民现实之庞大复杂相似的是,移民文学深入再现了这些现实,并发掘出了更深层的情感问题、伦理问题以及代际差异的文化问题。近百年来的几次全球移民浪潮之后,人们也将更多目光从第一代身上的伤痕、困境转移到第二代、(本文来源于《文学报》期刊2015-12-24)
段宇晖[9](2015)在《当代移民作家汉语写作中的身份困惑》一文中研究指出移民作家汉语写作的存在属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一种特别表现。其所谓边缘与中心的话语权力消长仍然体现于中国两岸叁地范围内的文学场域中,这不取决于作家的国籍身份归属,而是和文化身份的自我认同密切相关。对《金山》涉嫌抄袭事件的争论引发评论者对后殖民意义上"第叁文化空间"叙事有效性的重新审视。颠倒错置的理论话语不仅丧失其阐释的合理性,也掩盖了文学创作主体的本相。(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4期)
林丹娅[10](2015)在《新移民华文女性写作新象观》一文中研究指出产生于20世纪60年代左右的“留学生文学”,以其“独在异乡为异客”的漂泊感、浓郁的文化乡愁,包括种族差异、学业、就业、婚姻等问题在内的生存困境与精神感伤等,形成其独特的现实感与美学况味,引起华人世界深刻的震撼与共鸣。其代表性作家作品如于梨华的《考验》、聂(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5-06-12)
移民写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新移民女作家施玮的小说创作,熔宗教、哲学与审美于一炉。她的小说常常以日记体心灵对话的方式展开,字里行间闪现着灵魂的"小火苗"(《记忆条》)、充斥着心灵的呼救声(《抹大拿的玛丽亚》《被拯救的女人》《驼背的妇人》《叙加的井旁》),其旨归在突出当代社会中知识分子的生活面貌与精神状态(《放逐伊甸》《纸爱人》《红墙白玉兰》)。概括地来说,她书写的是当代人的心灵呼喊与荒原意识,探求的是灵魂的归宿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民写作论文参考文献
[1].曾思榕.论新移民作家的中产阶级写作[D].华侨大学.2018
[2].刘红英.灵性写作与伦理重构——新移民女作家施玮小说创作论[J].文艺争鸣.2018
[3].温园园.主题式教学法对提高中国成人移民英语写作水平的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7
[4].吴婷.移民、愤怒与写作:欧阳昱《黄州叁部曲》创伤研究[D].武汉大学.2017
[5].李仲凡.移民经验作为严歌苓小说写作资源的限度[J].兰州学刊.2016
[6].汪宏波.欧美新移民女作家的女性写作[D].内蒙古大学.2016
[7].林丹娅,周师师.新移民华文女性写作现象观[J].中国文化研究.2016
[8].郑周明.黎南:我想打破媚俗的移民写作[N].文学报.2015
[9].段宇晖.当代移民作家汉语写作中的身份困惑[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10].林丹娅.新移民华文女性写作新象观[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