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诗学审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明清之际,贺贻孙,诗筏,化境
诗学审美论文文献综述
蓝青[1](2019)在《论贺贻孙的诗学主张与审美理想》一文中研究指出贺贻孙是明清之际着名的诗人与诗学家,他对明代复古派、公安派和竟陵派的诗学理论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分析批判的同时兼取其长,从而建构起自己的诗学体系。贺贻孙吸取公安派、竟陵派对性灵的追求,提倡诗写本色,反对字模句拟;同时强调师法古人,主张在熟参古人的基础上抒写情思,以避免公安派俚俗之弊。由于身经丧乱,贺贻孙尤其注重变风变雅,强调梗概多气的激越情怀,这就与公安派关注自我、竟陵派幽深孤峭拉开了距离。贺贻孙还提出了"化境"这一审美理想,以避免复古派之赝古、公安派之纤佻以及竟陵派之僻涩,彰显出卓越的审美能力。(本文来源于《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翠[2](2019)在《媒介诗学语境下的网络诗歌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被称为"第四媒介"的"网络"是一种新媒介,它拓展了媒介诗学的范畴。媒介诗学视域下的研究对象种类繁多,网络诗歌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华丽登场的网络媒介大刀阔斧地改写着诗歌生态,网络诗歌呼吁技术美学介入亦是大势所趋,网络媒介与诗歌二者相辅相成。但过度依赖网络技术导致了诗歌审美的弱化,努力平衡技术美与艺术美成为媒介诗学语境下网络诗歌审美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田源[3](2019)在《1920-1940年代读者批评与“颓废”诗学的审美嬗变》一文中研究指出1920-1940年代的读者从象征派诗人诗歌里发现了由官能刺激引发的"颓废",同时运用象征主义的艺术手法传递微妙的感觉;从左翼诗人诗歌里剥离出隐藏于革命激情中的"颓废",借助浪漫主义的抒情技巧包裹隐秘的情绪;从"现代派"诗人诗歌里挖掘忧郁哀吟的"颓废",兼取唯美与象征的艺术主张诠释病态回返的灵魂;从西南联大诗人诗歌里提炼人间普遍的悲剧式"颓废",融汇西方现代思潮综合考量玄妙的生命。就"颓废"诗学的审美形态上看,读者批评经历了从肉体向生命的演变历程,完成了新诗现代性的传播与建构。(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李商雨[4](2019)在《精致的诗、“轻”之美与审美现代性的追求——柏桦诗歌的诗学、社会学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柏桦的诗歌让人瞩目的特点之一就是精致。这种精致,源于他诗歌的艺术自主性和他对艺术本位主义的态度,是对美的孜孜以求,而非历史或伦理。这种态度,可以视为柏桦写作的元语言,具有很强的后设意味。他对精致的追求,大致来自几个层面:首先是语言和修辞的层面;其次是一种精致的文化;再次就是精致的生活风格。在当今时代的大语境下,他的写作是对"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启蒙现代性的反拨,是纯粹的审(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期刊2019年01期)
徐振,陈丛兰[5](2019)在《政治哲学与诗学的“和鸣”——兼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政治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在思想内涵上存在连续性。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的基础之上,毛泽东开创的"文武战线"沉淀为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哲学,而习近平的《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即这种政治哲学在文艺上的体现,实现了政治哲学与诗学的再次"和鸣"。政治哲学与诗学相互应和的合理性在于诗学自身具备的政治审美属性和其无意识与现代意识形态的共谋。文化领导权的提出则是这种共谋的直接体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美学研究》期刊2019年01期)
侯银河[6](2019)在《论阿甘本的“牲人”审美政治观念与哲性诗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大利着名学者吉奥乔·阿甘本(Giorgio Agamben,1942-)堪称当代西方激进左翼哲学家的标志性人物,他在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提出“牲人”(homo sacer)等政治哲学观念,体现了对主权者的生命政治批判,深刻地影响了文艺美学领域。“牲人”作为一种可以随意杀死且不被祭祀的“赤裸生命”与至高权力形成对位,可用来描绘诸如纳粹集中营、欧洲的非法移民或古巴关塔那摩监狱等情境,涉及生命权力的重大问题。本文聚焦于阿甘本的“牲人”审美政治观念,探讨其思想蕴涵、文学阐释、哲理价值等题旨。第一章论辨“牲人”审美政治观念的思想蕴涵。首先,辨析“牲人”的概念。其次,探讨“牲人”作为赤裸生命的内容与特征。再次,具体阐释难民、人类豚鼠、“穆斯林人”等“牲人”的典型形象与蕴涵。最后,揭示“牲人”审美政治意味的亵渎、游戏、潜能等抵抗方式和意义。第二章讨论“牲人”审美政治观念用于文学阐释的可能性与新空间。以诺贝尔奖获得者伊姆雷的大屠杀自传体小说《无命运的人生》为个案,论析小说人物、场所与机制。认为关于小说主人公的描述是“牲人”赤裸生命的一种文学表达,集中营是制造“牲人”的典型场所,各种亵渎主权者的装置机制的行为隐含了“生命权力”的抵抗。以阿甘本“牲人”审美政治观念审视文学作品,可以加强传统人文主义的思脉,生成当代文学阐释的新空间。第叁章探讨“牲人”审美政治观念的哲理价值与哲性诗学意义。首先,通过福柯、哈特、奈格里、巴特勒等当代西方左翼思想家与阿甘本的对话关系,凸显“生命政治”题旨的哲理价值。其次,从哲性诗学视野拓展阿甘本的“牲人”审美政治观念与现当代社会的关联性,揭橥其批判理论的价值及其不足之处。结语认为,源于古希腊罗马哲学的“牲人”概念具有丰赡的审美政治蕴涵。在当代哲性诗学的观照下,阿甘本以“牲人”审美政治观念体现了对赤裸生命的人文关怀,丰富与深化了欧美人文主义传统,因而具有宏阔的文学批评和文化批判的前景,可以促使人们更好地关注诗学正义,追寻未来美好共同体的愿景。(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莉[7](2019)在《姜夔诗学体系审美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姜夔诗学在南宋诗坛呈现出独特的艺术风貌,所创造的诗词具有非常高的研究价值,而且在思想方面也对后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研究主要对姜夔诗学的个性化审美风格、独具韵度的审美风格、"清空"、"骚雅"独特的审美风格进行解读,意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推进姜夔诗学体系的审美研究。(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4期)
林宗毛[8](2019)在《隋炀帝诗学审美及创作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隋朝结束了南北分裂,政治的统一极大地促进了文学的融合。然因隋祚短促,文学尚未勃兴便旋即入唐,故造成"隋无文学"的历史假象。尤其是隋炀帝,由于承担了过多的政治罪责,他的文学因此少有人问津。通过材料的梳理分析炀帝在诗歌主张上的集大成性和诗歌创作上的创新,性以补正其在中国诗歌史上的应有地位。(本文来源于《北方论丛》期刊2019年03期)
李天鹏[9](2019)在《审美认知机制的解构与效应——伊沙诗作《诺贝尔文学奖:永恒的答谢辞》的认知诗学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借助认知诗学的一些基本理论深入解读和剖析伊沙《诺贝尔文学奖:永恒的答谢辞》;通过探讨伊沙文学文本的原型冲突、认知图式的重构以及图形—背景,发现该诗的审美认知机制,从而表明伊沙诗歌的解构是对读者阅读认知机制的解构。(本文来源于《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梁琦[10](2019)在《司空图诗学的审美特征及风格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司空图的《二十四诗品》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有极大的影响,司空图诗歌所展现的审美特征主要有叁方面,即象形思维、意境美学及悠然淡远的情感,其较为注重诗歌创作中客观事物与主观思维的统一性。(本文来源于《黑河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诗学审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被称为"第四媒介"的"网络"是一种新媒介,它拓展了媒介诗学的范畴。媒介诗学视域下的研究对象种类繁多,网络诗歌是其中重要的一种。华丽登场的网络媒介大刀阔斧地改写着诗歌生态,网络诗歌呼吁技术美学介入亦是大势所趋,网络媒介与诗歌二者相辅相成。但过度依赖网络技术导致了诗歌审美的弱化,努力平衡技术美与艺术美成为媒介诗学语境下网络诗歌审美急需解决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诗学审美论文参考文献
[1].蓝青.论贺贻孙的诗学主张与审美理想[J].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2].张翠.媒介诗学语境下的网络诗歌审美[J].濮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3].田源.1920-1940年代读者批评与“颓废”诗学的审美嬗变[J].浙江学刊.2019
[4].李商雨.精致的诗、“轻”之美与审美现代性的追求——柏桦诗歌的诗学、社会学讨论[J].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9
[5].徐振,陈丛兰.政治哲学与诗学的“和鸣”——兼论《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的政治审美[J].中国美学研究.2019
[6].侯银河.论阿甘本的“牲人”审美政治观念与哲性诗学意义[D].广西师范大学.2019
[7].张莉.姜夔诗学体系审美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9
[8].林宗毛.隋炀帝诗学审美及创作路径[J].北方论丛.2019
[9].李天鹏.审美认知机制的解构与效应——伊沙诗作《诺贝尔文学奖:永恒的答谢辞》的认知诗学解读[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9
[10].梁琦.司空图诗学的审美特征及风格论[J].黑河学院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