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秀丽小杆线虫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秀丽隐杆线虫,白蛋白乳液,递送系统,营养评价模型
秀丽小杆线虫论文文献综述
杨金月,张涛,常明,刘睿杰,金青哲[1](2019)在《白蛋白乳液递送油脂的秀丽隐杆线虫营养评价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秀丽隐杆线虫是研究脂质代谢相关疾病的重要模型。由于水溶性培养环境,油脂很难在培养基中分散均匀,影响秀丽隐杆线虫对油脂的摄入。采用白蛋白乳液建立了秀丽隐杆线虫油脂评价模型。结果表明:通过荧光标记和脂肪酸组成分析,证实白蛋白乳液可以成功地将甘叁酯导入秀丽隐杆线虫;当白蛋白乳液粒径在200~400 nm范围内,粒径越小对秀丽隐杆线虫体内油脂的递送能力越强;当中碳链甘叁酯(MCT)浓度在0.01~10 mmol/L范围内,MCT浓度与秀丽隐杆线虫的乳液摄入量成正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国油脂》期刊2019年12期)
刘思迪,钟汝婷,刘丹,杨成凤,刘媛媛[2](2019)在《秀丽隐杆线虫2型糖尿病模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结构简单且与人类基因在功能上具有高度保守性的模式生物,因其特点鲜明,所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研究中,并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的治疗手段会对人体带来许多副作用。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建立2型糖尿病研究模型,与其他2型糖尿病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相比会带来不同的研究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在2型糖尿病中相关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微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陶明芳,李蓉,Abdeen,E.Elkhedir.,潘思轶,徐晓云[3](2019)在《发芽绿豆皮主要活性成分异牡荆素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延寿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发芽绿豆皮提取物主要活性成分异牡荆素对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C.elegans)寿命的影响及其调控机制。方法: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HPLC-ESI-MS)鉴定发芽绿豆皮主要成分,考察浓度梯度为0,50,100,400μmol/L异牡荆素对C.elegans健康寿命的影响,检测其在氧化应激和热应激下C.elegans的存活率,同时利用异牡荆素对几种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线虫突变株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异牡荆素提高应激条件下C.elegans的存活率并呈剂量依靠效应显着延长C.elegan的寿命,改善其吞咽率及运动能力,增强其体内抗氧化酶活力,减少体内ROS和脂褐素的积累,促进转录因子DAF-16/FOXO3入核并增强其下游基因sod-3,hsp-16.2,gcs-1和gst-4的表达,但对转录因子SKN-1/Nrf2无影响。结论:发芽绿豆皮主要活性成分异牡荆素可延长C.elegan健康寿命,可能以DAF-16依赖的胰岛素信号途径调节衰老过程氧化还原稳态的平衡。(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13)
李煜,王雪岩,胡晓珂,杨梦迪,罗环[4](2019)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估威尼斯不动杆菌的致病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估可能用作环境修复剂的威尼斯不动杆菌(Av)的致病性。方法分别在铺有大肠杆菌OP50和Av的培养基上培养秀丽隐杆线虫,通过观察秀丽隐杆线虫的发育、运动、消化功能、寿命和繁殖能力评估Av致病性;同时按照NY 1109—2017 《微生物肥料生物安全通用技术准则》进行Av致病性试验,比较两种方法的评估结果。结果应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发现,Av组与OP50组成年秀丽隐杆线虫的体长、体宽、头部摆动频率和身体弯曲频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v组平均排便循环时间缩短(P<0.05);Av组和OP50组线虫的生存曲线基本重合,平均寿命分别为(13.5±0.4) d和(13.7±0.4) 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v组后代总数比OP50组增加了18.7%。NY 1109—2017 《微生物肥料生物安全通用技术准则》评估体系发现,雌性、雄性小鼠急性经口LD50均>10 g/kgbw,属实际无毒;急性腹腔注射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动物未出现中毒体征及死亡,大体解剖未见异常;Av对家兔破损皮肤和眼均为无刺激性;溶血试验结果为阴性;Av对7种不同类别的抗菌药物均敏感,对1种抗菌药物中介。结论 Av无致病性;采用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价环境修复剂的致病性具有可行性,可考虑作为致病性评价体系的筛选方案。(本文来源于《预防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张从芬,房平昌,高迎宾,郑爽,罗学刚[5](2019)在《CdS/ZnS量子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安全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工农业的发展,各类材料如纳米材料、重金属材料应用,及其他一些生物质类材料的积累,对生物体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等都有着较明显的生理毒理效应。只有对这些材料的生物效应有了清楚的了解才能正确地使用而避免它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本试验以秀丽隐杆线虫为研究对象,从生长发育到基因水平,考察了CdS/ZnS量子点对的生物安全性。研究发现CdS/ZnS量子点暴露不仅对秀丽隐杆线虫的体长、头部摆动以及身体弯曲等生物行为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而且对线虫细胞毒性相关基因、胁迫相关基因以及细胞生长发育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有一定的影响。当CdS/ZnS量子点的暴露浓度为3.33 nmol/L,线虫体长、头部摆动以及身体弯曲分别从空白组的(0.64±0.072)mm,(55.94±7.17)次/min和(9.95±2.42)次/20 s降到(0.48±0.099)mm,(15.83±6.76)次/min和(7.72±1.12)次/20 s;而GST-1,daf-21,HSP-16.4等基因表达分别增加了15.33, 19.51和35.01倍。本研究为量子点在应用过程中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激光生物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顾晨曦,文云,吴璐,王一迪,王玉邦[6](2019)在《亚砷酸盐通过抑制spr-5上调H3K4me2导致秀丽隐杆线虫代际糖代谢异常》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利用模式生物秀丽隐杆线虫相对较短的生命周期等优势,研究了亚砷酸盐对线虫代际糖代谢的影响。同时,对线虫糖代谢代际效应的可能潜在机制进行了研究。方法:将同步化后的F0代线虫,暴露于0、50、500μm亚砷酸钠72h。部分线虫用于实验检测,部分线虫接种于无砷暴露培养基上培养至F6代。用UPLC-MS/MS对3组进行代谢组学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比较砷暴露组和对照组线虫代谢产物的差异,两样本t检验筛选出有意义的差异代谢物;葡萄糖氧化酶法(GOD)测定葡萄糖;qRT-PCR检测线虫组织中fgt-1、spr-5、set-17、set-30mRNA表达情况;Western(本文来源于《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5)
曾桥,张昊亮,夏飞,胡歆,樊成[7](2019)在《茯砖茶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及寿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C.elegans)为模型,研究茯砖茶提取物抗氧化和延长寿命及可能的作用机制.分别饲喂线虫不同质量浓度(200、400、600、800、1 000 μg/mL)茯砖茶提取物,研究提取物对线虫急性氧化应激、寿命、抗氧化酶活力以及抗氧化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浓度为400 μg/mL茯砖茶提取物对H_2O_2损伤组线虫的保护作用最好,和空白组相比平均存活率提高了23.12%.茯砖茶提取物延长了线虫寿命并提高线虫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力,和空白组相比,饲喂浓度为400 μg/mL茯砖茶提取物的线虫组平均寿命延长了19.82%,SOD和CAT酶活力分别提高了23.31%和38.29%.抗氧化基因表达水平测定结果表明,茯砖茶提取物能上调daf-16、ctl-1、sod-3、sir-2.1 mRNA表达水平,下调age-1 mRNA表达水平.(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杨宝林,程雷,王娟,杨振,许安[8](2019)在《稳态磁场下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家用电器的普及和磁场在现代医学的广泛应用,人类暴露于磁场的风险逐渐增大,磁场对人类健康与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公众的日益关注。稳态磁场(static magnetic fields, SMFs)具有磁场强度及方向不随时间而发生变化的特性,而各种强度的稳态磁场实验装置陆续建成,为相关磁场生物学效应研究提供了重要实验平台。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是一种应用广泛的模式生物,能灵敏感知磁场变化。本文结合近年来国内外稳态磁场装置的发展相关研究进展,综述了不同强度的稳态磁场对于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效应,主要涉及生长发育、老化、运动行为、应激和代谢等,以及其响应机制,并总结归纳了不同强度稳态磁场条件下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磁效应的异同点,以期为稳态磁场的医疗应用以及各种暴露限量标准的制定提供理论参考。(本文来源于《生命的化学》期刊2019年05期)
郑庆伟[9](2019)在《芫荽籽精油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抑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联合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以水蒸气提取法获得芫荽籽精油,通过气质联用(GC-MS)方法检测,鉴定分析了精油的组分与含量,同时以秀丽隐杆线虫为模式生物,研究了芫荽籽精油对线虫的影响。结果表明,GC-MS检测确定精油中有效组分有18种,其中芳樟醇含量最高,为83.43%;其次为乙酸橙花酯,为3.21%;萜品烯,为2.85%;α-蒎烯,(本文来源于《农药市场信息》期刊2019年19期)
娄志英,王云鹏,袁启明,张露露,顾沁[10](2019)在《生防假单胞菌Pf-5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旨在研究生防假单胞菌(Pseudomonas protegens) Pf-5菌株的杀线虫活性,以及鉴定其产生的主要杀线虫活性物质。[方法]采用基于sac B基因的蔗糖致死无标记突变体系,构建Pf-5菌株的相关突变体;以模式线虫秀丽隐杆线虫(Caenorhabditis elegans)为作用对象,利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对菌株进行标记,研究菌株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致死效果;利用扫描和透射电镜研究Pf-5菌株杀线虫物质的作用机制。[结果]Pf-5菌株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很强的致死活性,用不同浓度的Pf-5菌液处理线虫,48 h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致死中浓度(LC50)为4.92×10~7CFU·mL~(-1),96 h LC_(50)为3.58×10~6CFU·mL~(-1);处理48 h时,野生型Pf-5菌株对秀丽隐杆线虫的致死率达到73.57%,而突变体Pf-5ΔfitD的致死活性显着下降,只有25.04%; Pf-5菌株fitD基因的Delivery结构域和CROPS结构域缺失突变体对线虫的致死活性也显着下降,表明FitD蛋白是Pf-5菌株的主要杀线虫物质。扫描电镜结果表明,Pf-5菌株及其突变体都不会破坏线虫的体壁;透射电镜的结果则表明,Pf-5菌株导致线虫肠道绒毛变薄和脱落,而突变体Pf-5ΔfitD则没有此效果。[结论]生防假单胞菌Pf-5菌株中杀线虫物质为Fit D蛋白,初步表明其作用位点在肠道部位。(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秀丽小杆线虫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秀丽隐杆线虫是一种结构简单且与人类基因在功能上具有高度保守性的模式生物,因其特点鲜明,所以广泛应用于人类疾病研究中,并在2型糖尿病研究中备受关注。目前,2型糖尿病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现有的治疗手段会对人体带来许多副作用。利用秀丽隐杆线虫建立2型糖尿病研究模型,与其他2型糖尿病细胞模型和动物模型相比会带来不同的研究策略。本文综述了近年国内外秀丽隐杆线虫模型在2型糖尿病中相关研究进展,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秀丽小杆线虫论文参考文献
[1].杨金月,张涛,常明,刘睿杰,金青哲.白蛋白乳液递送油脂的秀丽隐杆线虫营养评价模型的建立[J].中国油脂.2019
[2].刘思迪,钟汝婷,刘丹,杨成凤,刘媛媛.秀丽隐杆线虫2型糖尿病模型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9
[3].陶明芳,李蓉,Abdeen,E.Elkhedir.,潘思轶,徐晓云.发芽绿豆皮主要活性成分异牡荆素对秀丽隐杆线虫的延寿作用[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六届年会暨第十届中美食品业高层论坛论文摘要集.2019
[4].李煜,王雪岩,胡晓珂,杨梦迪,罗环.秀丽隐杆线虫模型评估威尼斯不动杆菌的致病性[J].预防医学.2019
[5].张从芬,房平昌,高迎宾,郑爽,罗学刚.CdS/ZnS量子点对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安全性研究[J].激光生物学报.2019
[6].顾晨曦,文云,吴璐,王一迪,王玉邦.亚砷酸盐通过抑制spr-5上调H3K4me2导致秀丽隐杆线虫代际糖代谢异常[C].2019全国呼吸毒理与卫生毒理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9
[7].曾桥,张昊亮,夏飞,胡歆,樊成.茯砖茶提取物对秀丽隐杆线虫抗氧化及寿命的影响[J].陕西科技大学学报.2019
[8].杨宝林,程雷,王娟,杨振,许安.稳态磁场下秀丽隐杆线虫的生物学效应[J].生命的化学.2019
[9].郑庆伟.芫荽籽精油对秀丽隐杆线虫具有抑制作用[J].农药市场信息.2019
[10].娄志英,王云鹏,袁启明,张露露,顾沁.生防假单胞菌Pf-5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及其作用机制[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