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淋溶论文-兰仲蕙,周萌,姚义鸣,孙红文

吸附淋溶论文-兰仲蕙,周萌,姚义鸣,孙红文

导读:本文包含了吸附淋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氟烷基酸类,吸附,解吸,淋溶

吸附淋溶论文文献综述

兰仲蕙,周萌,姚义鸣,孙红文[1](2018)在《全氟烷基酸类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淋溶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不同碳链长度全氟烷基酸(perfluoroalkyl acids,PFAAs)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淋溶行为,分别利用批量平衡法和土柱实验方法研究了8种PFAAs在潮土和黑土的吸附解吸及淋溶特性。结果表明,PFAAs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在24 h内均能达到平衡,解吸存在迟滞性,PFAAs在土壤中的吸附和解吸等温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R2>0.900),Kf在1.44~282之间;潮土对PFAAs的吸附能力强于黑土,土壤对全氟烷基磺酸的吸附能力优于全氟烷基羧酸,且碳链越长,越容易被吸附;土壤有机质含量、粒径分布及溶解性有机质共同影响土壤对PFAAs吸附能力。土柱实验表明,超过97%的短链PFAAs可被淋出;随着碳链延长,土壤对PFAAs截留能力增加,淋出时间延长,累积淋出率降低;PFAAs在潮土和黑土土柱中的淋溶行为具有明显的差异,黑土土柱淋出液中PFAAs浓度变化小于潮土土柱;溶解性有机质能够改变PFAAs的相对淋溶曲线的形状,对短链PFAAs的淋溶具有促进作用,同时抑制了全氟辛烷羧酸和全氟己烷磺酸在土层中的向下迁移。研究表明,目前广泛采纳的短链替代品在土壤中有较强的移动性,对地下水具有潜在的风险。(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9期)

钟长文,黎镇非,张瑞明,郭耀全,张宏涛[2](2018)在《丁香菌酯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和吸附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丁香菌酯在环境中的淋溶性和吸附性。[方法]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测定了96%丁香菌酯原药土壤中的淋溶性和吸附性。[结果]96%丁香菌酯原药在红壤土、潮土和褐土中的Rf值均为0.08。96%丁香菌酯原药在红壤土、潮土和褐土中的吸附系数Kf分别为180.21、235.28、264.23。[结论]丁香菌酯在红壤土、潮土和褐土中均为不移动,在红壤土与潮土中易吸附,褐土中较易吸附。(本文来源于《农药》期刊2018年09期)

周志强,刘琛,杨红薇,鲜青松,唐翔宇[3](2018)在《生物质炭对磺胺类抗生素在坡耕地紫色土中吸附-解吸及淋溶过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吸附–解吸是影响抗生素类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及生物有效性的重要过程,本文以川中丘陵区坡耕地紫色土为研究对象,通过批量平衡实验和柱实验研究生物质炭施用(投加量0(B0)、39.75 t/hm~2(B1)和198.75 t/hm~2(B2))及田间老化作用(夏季干湿交替)对3种典型磺胺类抗生素(磺胺嘧啶(SD)、磺胺二甲基嘧啶(SM2)及磺胺甲恶唑(SMZ))在紫色土中的吸附–解吸和淋溶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几种处理中,3种磺胺类抗生素吸附强弱的顺序都表现为SD>SMZ>SM2;与B0处理相比,添加生物质炭能增加土壤对3种抗生素的吸附能力,其中SM2的吸附显着增加(P<0.05),但这种促进作用在经过老化过程后有所减弱。在解吸过程中,3种抗生素的Freundlich常数Kf大小顺序为SD>SMZ>SM2,表明SD在土壤中吸附容量最大且不易解吸,其次是SMZ和SM2;相应的迟滞系数H大小顺序为SD<SMZ<SM2,与Freundlich常数n值趋势一致,表明紫色土对SD亲和力最强,解吸最难,而SM2则解吸最易,可逆性最强。与B0处理土柱相比,3种磺胺抗生素在B1处理土柱中迁移更慢。(本文来源于《土壤》期刊2018年02期)

冯玉洁,谢圣华,田海,潘飞,梁延坡[4](2017)在《异丙甲草胺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异丙甲草胺在甘蔗种植区3种代表性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方法】采用批量平衡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其在不同土壤中的吸附淋溶特性。【结果】异丙甲草胺在广西来宾壤土、扶绥壤质粘土和安徽萧县粉砂质壤土中的吸附规律均可以用Freundlich方程较好描述,土壤有机碳归一化吸附系数(KOC)分别为75.71、35.80和34.93,吸附常数(Kf)分别为7.58、3.06、3.12;表明异丙甲草胺在壤土中较难吸附,在另两种土壤中属难吸附;吸附自由能(△G)为-10.73、-8.87、-8.81 KJ/mol,均属于物理吸附;【结论】异丙甲草胺在粉砂质壤土中可淋溶,在壤土和壤质黏土中为较难淋溶,其在粉砂质壤土中移动性较壤质粘土和壤土强,对地下水造成污染的可能性较大。(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2017年12期)

元艺,刘敏,徐兴建,何汇,陈如娟[5](2017)在《新型灭螺药氯代水杨胺环境行为研究Ⅰ——土壤吸附和淋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测定与评价新型灭螺药氯代水杨胺在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为该药进行农药登记提供环境影响资料。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土壤吸附试验和土壤淋溶试验方法进行了土壤吸附试验,结果表明氯代水杨胺在潮土中的吸附常数(K_d)为17.606,吸附系数(K_(oc))为1 222.6,水土比为100︰1时,氯代水杨胺在红土和黑土中的吸附率大于80%。土壤淋溶试验结果显示,氯代水杨胺在潮土中R_f(R_f表示物质在两相中分配系数相关的数值)=0.158;红土中R_f=0.085:黑土中R_f=0.085。根据《化学农药环境安全评价试验准则》农药土壤吸附性等级划分标准和在土壤中的移动性等级划分标准,氯代水杨胺在潮土中的吸附性能为中等吸附,在水土比为100︰1时,氯代水杨胺在红土、黑土中的吸附率大于80%。氯代水杨胺在潮土土壤中的移动性为不易移动;在红土土壤和黑土土壤中的移动性均为不移动。结论为,在p H相对较低的红土和黑土环境中,氯代水杨胺的吸附能力较强,移动性较弱,表明新型灭螺药氯代水杨胺对环境的影响较小。(本文来源于《海洋科学》期刊2017年11期)

郭紫兰[6](2017)在《氟草敏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淋溶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针对除草剂氟草敏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解吸附、淋溶迁移行为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的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室内恒温恒湿培养法研究了好氧和厌氧条件下氟草敏在土壤中的降解行为。结果表明:好氧条件下,氟草敏在6种土壤中的降解半衰期为潮土(338.1 d)>黄土(268.7 d)>褐土(263.6 d)>红土(230.3 d)>黑土(88.2 d)>吉土(64.7 d),在积水厌氧条件下,降解半衰期为褐土(198.0 d)>黄土(185.3 d)>红土(168.2 d)>潮土(153.4 d)>黑土(65.8 d)>吉土(56.4 d),在积水厌氧条件下降解更快,易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氟草敏在土壤中的降解速率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在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中降解较快。2、采用振荡平衡法,选取1∶5为最佳土壤/溶液比,36 h为振荡平衡时间,研究了氟草敏在6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氟草敏在6种土壤中的吸附可以用线性等温线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较好的描述,K_d在0.509~13.885 mL·g~(-1),K_f在0.736~15.228 mg~(1-n)L~n·kg~(-1),吸附作用较差。氟草敏在土壤中的吸附与有机质和pH值有关,有机质含量越高,吸附能力越强,pH值对吸附的影响较小。6种土壤对氟草敏的吸附均为物理吸附且为自发过程。3、采用土壤薄层层析法和土柱淋溶法研究了氟草敏在6种土壤中的淋溶特性。结果表明:氟草敏在红土中具有较强的移动性,可能渗入地下水造成污染。氟草敏在土壤中淋溶迁移行为受土壤有机质的影响,有机质含量越高,氟草敏的淋溶作用越差。pH值对氟草敏的淋溶也有影响,但无明显相关性。土壤粘粒含量越高,越不利于氟草敏的迁移。氟草敏的施药量越大,其在土柱中的残留率越高,淋出率越低。降水量越大,氟草敏的淋溶作用越强。随着降水的pH值变大(4、7、9),氟草敏在土壤中的淋溶迁移作用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曹鑫伟[7](2017)在《几种表面活性剂对苯达松在土壤中吸附淋溶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苯达松是一种在我国广泛使用的除草剂,苯达松土壤中的转移性很强,对地下水和深层土的污染威胁较大,而表面活性剂可调节土-水体系对有机物的吸附分配行为,通过加强有机污染化合物在土壤中的吸附固定作用,从而降低污染深层土壤和地下水的风险。本文主要以苯达松为对象,选取了安徽省内分布最广的两类土壤黄壤和红壤,探讨了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0和CTAB-TX-100混合表面活性剂对苯达松在土壤中吸附行为的影响以及TX-100、TW-20、SPAN20和AEO-9四种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对黄壤中苯达松淋溶的影响,结果如下:(1)通过对苯达松在黄壤和红壤中的吸附动力学研究发现在24h内苯达松在两种土壤上的吸附可达到平衡。吸附等温线的研究发现,不管表面活性剂存在与否,苯达松在两种土壤中的吸附都是非线性的。(2)不添加表面活性剂时,苯达松在黄壤和红壤中的吸附常数分别是0.36和0.45。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TX-100在0mg/L~1000mg/L范围内对黄壤和红壤中苯达松吸附分配的影响相对较小。阳离子型表面活性剂CTAB在0mg/L~2000mg/L范围内,对苯达松在黄壤和红壤中的吸附固定作用是伴随阳离子表面活性剂CTAB浓度的增加而加强的。(3)在CTAB-TX100混合体系中,CTAB浓度为一恒定值(500mg/L)时,改变TX-100的添加浓度配制成混合表面活性剂。当TX-100的添加浓度为1000mg/L的CTAB-TX-100混合体系中,黄壤对苯达松的吸附常数Kd是0.93,比不添加TX-100时的吸附常数少了1.76。在红壤中,混合体系中TX-100浓度在10mg/L~100mg/L范围内,红壤对苯达松的吸附常数有微弱的增长(10.75变为11.11),但从整个混合体系来看,随着TX-100浓度(0-1000mg/L)的增加,混合体系下红壤对苯达松的吸附常数从11.21降为2.32,吸附固定作用依然是减弱的。(4)发现CTAB和TX-100的添加顺序不同也会导致苯达松在黄壤和红壤中的分配吸附不同,在黄壤中,先添加CTAB后再添加TX-100的体系中,随着TX-100的浓度变化(0mg/L~1000mg/L),所得吸附常数从1.8048降低到0.8548,要比混合表面活性剂(同时加)在相同的TX-100浓度时的吸附常数(从1.98降到0.9275)都要低,而先添加TX-100后再添加CTAB的体系中,随着TX-100的浓度变化(0mg/L~1000mg/L),所得的吸附常数(从2.0128降到1.1017)要比混合表面活性剂(同时加)在相同TX-100浓度时(从1.98降到0.9275)要高。红壤中,TX-100的添加浓度从10mg/L增加到100mg/L时,无论添加顺序如何,都会使红壤对苯达松的吸附常数增加0.4左右。当TX-100的浓度高于其CMC(194mg/L)浓度时,随着浓度的增加,叁种不同体系中苯达松在红壤的吸附常数都在逐渐减小,先加CTAB后加TX-100的体系中的苯达松的吸附常数从9.4945降到2.4484,先加TX-100后加CTAB的体系中苯达松的吸附常数从10.6609降到2.6556,同时加CTAB和TX-100的体系中苯达松的吸附常数从9.6367降到2.3181。从整个体系来看,混合体系下土壤对苯达松的吸附是弱于单一的CTAB。(5)淋溶实验发现:不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时,苯达松在黄壤中的淋溶率是76.84%。而添加非离子表面活性剂都会使苯达松在土壤中的淋溶率增加,AEO-9、TX-100、SPAN20、TW-20的浓度在1CMC时苯达松在黄壤中的淋溶率分别是94.13%、88.47%、86.59%、81.43%。AEO-9、TX-100、SPAN20、TW-20的浓度在2CMC时,苯达松在土壤中的淋溶率分别为97.86%、95.80%、97.29%、94.37%。在没有表面活性剂存在时,在土柱15cm处开始检测到了苯达松,当添加了1CMC浓度的表面活性剂发现苯达松主要集中土柱的18cm-30cm处,当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变为2CMC时,苯达松主要集中在土柱24cm-30cm处。(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周定芬,杨扬[8](2016)在《土壤中甲羧除草醚的吸附和淋溶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羧除草醚是现代农业种植中常用的农药形式之一。一方面,甲羧除草醚在现代农业种植中可以杀死种植土壤中的部分害虫,增加农业种植的产量;另一方面,甲羧除草醚的应用也对土壤具有一定的吸附性和淋溶特性,对土壤的构成成分具有一定的影响。基于此,开展试验,对土壤中甲羧除草醚的吸附和淋溶特性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河南农业》期刊2016年29期)

戴丹丹[9](2017)在《氯胺嘧草醚在土壤中的吸附、淋溶和降解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氯胺嘧草醚是一种新开发的嘧啶水杨酸类除草剂,主要用于芽前处理防治棉花田中的马唐,牛筋草,反枝苋,马齿苋等杂草,田间常见杂草对其敏感,杀草谱较广,同时具有防效好,持效期长等性能优点,具有一定的开发应用潜力。本论文研究了氯胺嘧草醚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以及氯胺嘧草醚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附,在土壤中的淋溶和在土壤中的降解特性等环境行为,为氯胺嘧草醚的环境安全性评价及其合理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本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四个部分:1.建立了氯胺嘧草醚在土壤中的残留分析方法。土壤样品用乙腈提取,高效液相色谱-DAD检测器检测。氯胺嘧草醚在0.1-10.0 mg/L质量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为0.9998;土壤中的最低检出限为0.002 mg/kg,最小检出量为1.0×10-12 g;在土壤中氯胺嘧草醚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分别为96.7%-99.5%,变异系数分别为2.4%-4.6%。该方法的准确度、精确度及灵敏度均达到农药残留分析的要求。2.采用批平衡法测定了氯胺嘧草醚在5种土壤中的吸附-解吸行为,并运用数学模型对其在土壤中吸附-解吸特性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氯胺嘧草醚在5种土壤中的等温吸附-解吸曲线符合Freundlich模型,其吸附以物理作用为主,吸附常数Kf的范围在6.991-18.494,通过对吸附常数Kf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和pH值的关系进行分析,发现土壤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和pH值在吸附过程中均属支配因素,Kf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粘土含量呈正相关,而与土壤pH值呈负相关。进一步研究表明,氯胺嘧草醚在供试的5种土壤中具有低移动性,在正常的使用过程中基本不会对地表水或地下水造成风险。3.采用土柱淋溶法和薄层层析法研究了氯胺嘧草醚在5种土壤中的迁移淋溶特性。研究结果表明:氯胺嘧草醚在红土,黑土,水稻土,潮土和褐土中均为不移动、难淋溶,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易对地下水造成污染。氯胺嘧草醚在五种供试土壤中淋溶性存在差异,淋溶大小顺序为:黑土>水稻土>褐土>潮土>红土,氯胺嘧草醚在土壤中的迁移淋溶行为与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淋溶性越差。4.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氯胺嘧草醚在五种土壤中的降解特性以及土壤中不同因子对氯胺嘧草醚降解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灭菌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23.90 d、24.76 d、31.51 d、38.51 d、46.21 d,渍水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11.95 d、14.75 d、16.91 d、19.80 d、20.39 d,未灭菌条件下的半衰期分别为17.77 d、21.66 d、22.36 d、27.73 d、28.88 d,根据我国农药在土壤中的降解等级划分标准,氯胺嘧草醚在五种土壤中均为易降解。降解速率均为黑土>水稻土>褐土>潮土>红土,与土壤的有机质含量相关,土壤有机质含量越高,降解速率越快。在灭菌、渍水、未灭菌叁种条件下,氯胺嘧草醚在五种供试土壤中的降解速率均为:渍水>好气>灭菌,所以氯胺嘧草醚在土壤中降解主要以微生物降解为主,且微生物降解中大多数为厌氧微生物。(本文来源于《浙江工业大学》期刊2017-05-01)

南红岩[10](2017)在《园林废弃物生物炭对氮磷的吸附特性及其对土壤氮磷的淋溶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庆市水土流失导致氮磷淋失是水体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寻找一种环保、有效的途径解决氮磷污染是环境治理研究的热点。生物炭具有特殊的孔隙结构和较大的比表面积使得它具有良好的吸附特性,可有效的提高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园林绿化废弃物可作为生物炭的原料,制炭还田,可实现园林绿化废弃物的无害化、资源化。论文利用园林绿化废弃物(刺桐)制备生物炭,研究热解终温为300°C,400°C,500°C,600°C,700°C和800°C条件下制得的刺桐生物炭理化性质的差异,并探究生物炭对废水中氨氮和磷吸附机理,同时以不同热解终温在不同生物炭添加比例(0%、1%、3%、5%、10%)下与土壤混合分别进行静态吸附实验,此后选取一种热解终温的生物炭进行动态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不同生物炭施加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氮磷在土壤中迁移的影响,探究园林绿化废弃物生物炭应用于废水处理和有效固定土壤中氮磷的可行性,以期为园林绿化废弃物的处理、资源化利用提供新途径,同时为减缓该地区农业面源污染提供理论依据。经实验研究,得出如下主要结果与结论:(1)热解温度对生物炭基本性质和结构的影响:随热解温度的升高,生物炭的颜色由棕色加深至深黑色,生物炭的产率和阳离子交换量降低,而电导率、灰分和pH均增大。此外,生物炭氨氮、硝氮和总氮含量也随热解温度的升高总体呈降低趋势。生物炭元素含量随热解温度的升高发生了变化,其中C含量逐渐升高,而N、H、O的含量降低。生物炭的SEM图及比表面积和孔径分析可知,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和孔容随热解温度的升高逐渐增多。不同热解温度得到的生物炭对应的平均孔径先增大后减小,且生物炭总体孔径分布在2-50nm之间。(2)生物炭对废水中氨氮和磷吸附结果如下:BC300、BC500、BC700对氨氮的吸附量分别为3.04mg/g、3.13mg/g、3.03mg/g,B500℃、B700℃对磷的吸附量分别为3.21mg/g、3.05mg/g。此外,研究发现,在中性条件下更利于生物炭对氨氮的吸附,碱性条件下更利于生物炭对磷的吸附。(3)生物炭对氨氮和磷在土层中迁移的影响:在长达70d的淋溶过程中,添加生物炭土柱的淋溶液体积累积量均小于空白对照组,且淋溶液的pH和电导率均随生物炭添加量的增多而增大。此外,仅有1%炭土比例条件下,淋溶液中氨氮累积量最低,低于空白组30.7%。与对照组相比,1%、3%、5%和10%生物炭添加量,硝氮淋溶累积量分别减少了27.3%、40.2%、51.7%、61.1%,而总氮淋溶累积量分别减少了28.4%、25.8%、12.5%,-17.3%。对总磷来说,仅有1%炭土比例下,淋溶液中总磷淋溶累积量比空白组(0%)减少了12.9%。(4)生物炭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生物炭添加到土壤,能显着地提高土壤pH、电导率、阳离子交换量和有机质,土壤的pH、电导率和阳离子交换量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此外,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中氨氮、硝氮和全磷含量均降低,且总体上由于生物炭的添加,各层土壤氨氮、硝氮和全磷的含量均高于对照组(炭土比=0%),而添加生物炭后,土壤中全氮的含量均低于不加生物炭的对照组。(本文来源于《重庆大学》期刊2017-05-01)

吸附淋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丁香菌酯在环境中的淋溶性和吸附性。[方法]采用室内模拟试验方法,测定了96%丁香菌酯原药土壤中的淋溶性和吸附性。[结果]96%丁香菌酯原药在红壤土、潮土和褐土中的Rf值均为0.08。96%丁香菌酯原药在红壤土、潮土和褐土中的吸附系数Kf分别为180.21、235.28、264.23。[结论]丁香菌酯在红壤土、潮土和褐土中均为不移动,在红壤土与潮土中易吸附,褐土中较易吸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吸附淋溶论文参考文献

[1].兰仲蕙,周萌,姚义鸣,孙红文.全氟烷基酸类在土壤中的吸附解吸及淋溶行为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2].钟长文,黎镇非,张瑞明,郭耀全,张宏涛.丁香菌酯在土壤中的淋溶性和吸附性[J].农药.2018

[3].周志强,刘琛,杨红薇,鲜青松,唐翔宇.生物质炭对磺胺类抗生素在坡耕地紫色土中吸附-解吸及淋溶过程的影响[J].土壤.2018

[4].冯玉洁,谢圣华,田海,潘飞,梁延坡.异丙甲草胺在不同类型土壤中的吸附和淋溶特性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2017

[5].元艺,刘敏,徐兴建,何汇,陈如娟.新型灭螺药氯代水杨胺环境行为研究Ⅰ——土壤吸附和淋溶特性[J].海洋科学.2017

[6].郭紫兰.氟草敏在土壤中的降解、吸附、淋溶特性[D].湖南农业大学.2017

[7].曹鑫伟.几种表面活性剂对苯达松在土壤中吸附淋溶的影响[D].安徽农业大学.2017

[8].周定芬,杨扬.土壤中甲羧除草醚的吸附和淋溶特性分析[J].河南农业.2016

[9].戴丹丹.氯胺嘧草醚在土壤中的吸附、淋溶和降解特性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7

[10].南红岩.园林废弃物生物炭对氮磷的吸附特性及其对土壤氮磷的淋溶影响[D].重庆大学.2017

标签:;  ;  ;  ;  

吸附淋溶论文-兰仲蕙,周萌,姚义鸣,孙红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