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色探针论文-白童鹿

比色探针论文-白童鹿

导读:本文包含了比色探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罗丹明类衍生物,比色,荧光探针,Fe~(3+)检测

比色探针论文文献综述

白童鹿[1](2019)在《罗丹明基荧光/比色探针的合成及对水体中Fe~(3+)的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工厂日益兴起,但是工业污染也与日俱增,废水、污水以及空气污染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威胁。而重金属对土壤、水体等的污染尤为严重,导致了许多威胁生命的疾病。因此,对有毒金属离子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本论文设计合成了叁种基于罗丹明类衍生物的荧光/比色探针分子,并对所合成的化合物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它们检测水体中Fe~(3+)离子的性能。具体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1.基于3-脱氢莽草酸甲酯的芳构化反应制备得到了一种Fe~(3+)荧光检测探针。通过罗丹明6G与乙二胺作用,再与3-脱氢莽草酸甲酯在对甲苯磺酸催化作用下缩合制备得到探针分子RhM606。在pH=6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纯水)RhM606与Fe~(3+)离子络合,导致罗丹明内酰胺开环,在530 nm处产生吸收峰,溶液由原来的无色转变为粉红色;同时,溶液在553 nm出现强的荧光发射峰。干扰实验证明该探针对Fe~(3+)离子具有良好的选择性;滴定实验证实该探针分子可定量检测水中的Fe~(3+)离子,检测限为3.93μM。结果表明,该探针分子可高灵敏、高选择性地检测水体中的Fe~(3+)离子。2.以罗丹明6G与乙二胺合成的中间体和3,5-二溴-4-羟基苯甲醛反应制备得到探针RhM716。采用比色-荧光法研究了探针对不同金属离子的选择性,研究了溶液pH、响应时间、金属离子浓度对荧光强度和吸光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乙醇溶液体系,在pH=6的条件下,该探针分子RhM716与Fe~(3+)络合,在530 nm处产生吸收峰,溶液由原来的无色转变为粉色。同时在557 nm处产生强的荧光,且具有良好的选择性;RhM716作为比色探针在10-45μM范围内530 nm的吸光度与Fe~(3+)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1.26μM;作为荧光探针在10-50μM范围内557 nm的荧光强度与Fe~(3+)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最低检测限为3.88μM;此外,通过乙二胺四乙酸与Fe~(3+)离子的配位,可以实现该探针分子检测的可逆性。Job’s曲线表明RhM716与Fe~(3+)以1:1的形式络合。因此,RhM716是一个高效检测Fe~(3+)离子的良好的比色/荧光探针。3.以罗丹明B酰肼与3-羟基-4-甲氧基-2-溴苯甲醛反应得到罗丹明衍生物RhM668,用核磁共振氢谱进行了表征。在pH=7的Tris-HCl缓冲体系中该探针对Fe~(3+)有良好的荧光响应和比色响应。作为比色探针,Fe~(3+)离子可与RhM668特异性结合,在550 nm处产生吸收峰,溶液由原来的无色转变为淡紫色,最低检测限为2.46μM;作为荧光探针,Fe~(3+)离子可与RhM668选择性配位,在570 nm发射荧光,最低检测限为3.88μM。Job’s曲线表明RhM668与Fe~(3+)以1:1的形式络合。此外,乙二胺四乙酸可夺走与RhM668已配位的Fe~(3+)离子,可以实现可逆检测。因此,所设计的比色/荧光探针分子可高选择性、高灵敏、可逆的检测水体中的Fe~(3+)离子。(本文来源于《延安大学》期刊2019-06-01)

王梅阁,彭家祥,刘成鹏,郑美玉,王雅萱[2](2019)在《苯并噻唑基修饰的开链Cu~(2+)比色探针的合成及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苯基二乙醇胺和2-巯基苯并噻唑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苯并噻唑基修饰的开链冠醚类化合物1,并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元素分析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光谱仪考察了化合物1与多种金属离子(Mn~(2+)、Co~(2+)、Cu~(2+)、Zn~(2+)、Ni~(2+)、Fe~(3+)、 Hg~(2+)、Cr~(3+)、Al~(3+))在乙腈溶液中的光谱变化,并探究了化合物1处理过的滤纸条在水溶液中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效果,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讨论了化合物1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作用机理。实验发现,化合物1的乙腈溶液中添加Cu~(2+)后溶液颜色变为棕色,明显区别于添加其他离子;在水溶液中,特制的滤纸条遇到Cu~(2+)会呈现黄色,而遇其他离子均无颜色变化。结果表明,化合物1仅对Cu~(2+)具有选择性,且能通过裸眼进行识别,是一种高效、简便的Cu~(2+)探针。(本文来源于《化工进展》期刊2019年04期)

方浚安,张红,张玲菲,牟兰,曾晞[3](2018)在《一种基于溶剂效应及波长分辨检测AcO~-、F~-及OH~-的比色探针》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微波反应,制备得到2-[2-羟基-5-(4-硝基偶氮苯)苯乙烯基]-8-羟基喹啉探针。探针分子通过双键及偶氮键在酚环左右两端引入喹啉稠环与对硝基苯环,形成偶氮大共轭结构;羟基及氮、氧杂原子提供了良好的阴离子识别位点,通过氢键作用可选择性识别F~-、AcO~-及OH~-。在CH_3CN-DMSO(99∶1,V/V)中,探针分别与F~-、AcO~-形成1∶1的配合物,在595与350 nm的吸光度比值(A595 nm/A350 nm)与F~-、AcO~-浓度相关,颜色由浅黄变为深蓝;在CH_3CN-H_2O-DMSO(94∶5∶1,V/V)中,由于质子效应影响,探针对强碱性F~-的结合能力显着降低,特征吸收峰急剧下降,而探针对AcO~-的结合则影响不大,仅最大吸收波长发生紫移,在560与350 nm处的吸光度比值(A560 nm/A350 nm)与AcO~-浓度相关,探针可选择性识别AcO~-。因此,利用溶剂效应并结合波长差异可分别实现对F~-、AcO~-的识别检测。在DMSO-H2O(9∶1,V/V)中,由于探针中的羟基去质子化作用,在pH 6~10范围内,探针在600与355 nm的吸收值比值(A600 nm/A355 nm)与pH值相关,随pH值增大,探针溶液颜色由浅黄变为蓝色,由pH滴定得到pKa=7.65。利用探针识别时明显的颜色变化,建立了快速、灵敏的裸眼检测微量F~-、AcO~-及pH的可视化分析方法。(本文来源于《分析化学》期刊2018年11期)

朱道林,舒岚,赵利华,聂丽[4](2018)在《一种可视性识别氰离子的比色探针及其作用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苯腙类衍生物A及其功能化普通试纸,并将其应用于环境污染物CN-可视性比色识别。对其结构表征和紫外可见光谱性能研究的结果表明:CN-存在下,探针A的紫外-可见光谱在703nm处出现新峰,伴有浅黄色到深蓝色颜色变化;光谱检测CN~-的检出限为1.8×10~(-6 )mol/L,试纸"裸眼"检出限为10~(-3) mol/。初步机理证明了A与CN~-之间作用本质是氢键,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2.7×10~3 mol~(-1)/L。探针A是一种潜在的高灵敏度、高选择性的CN-比色传感器。(本文来源于《皖西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5期)

赵冰,何玉倩,阚伟,李少鑫,王丽艳[5](2018)在《基于荧光素-罗丹明B的比色探针对Cu~(2+)和EDTA的接力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合成并表征了一种基于荧光素-罗丹明B的Cu~(2+)离子比色探针L。在体积比为9∶1的甲醇(MeOH)和4-羟乙基哌嗪乙磺酸(HEPES)(pH=7.4)体系中,Cu~(2+)的加入使主体化合物L溶液颜色由浅粉色变为亮粉色,实现主体化合物L对Cu~(2+)的裸眼识别。紫外可见光谱研究表明,主体化合物L对Cu~(2+)表现出较高的选择性和灵敏度,且对EDTA具有良好的接力识别性能。主体化合物L与Cu~(2+)的络合常数为Ka=1.08×10~(-6) mol/L,检测限为2.33×10~(-7) mol/L,低于WHO规定的饮用水中Cu~(2+)的最大含量(20μmol/L)。此外,主体化合物L可通过滤纸染色定性检测Cu~(2+);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对实际水样中Cu~(2+)浓度的定量检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8年05期)

李政,景学敏,王树军,肖立伟,卢艳红[6](2018)在《基于席夫碱的氟离子比色探针的合成及识别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新型的席夫碱探针2-羟基-1-萘甲醛缩-2-吡啶甲酰腙(L),通过红外、质谱、核磁氢谱和碳谱,对其结构予以了表征。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研究了探针分子L对不同阴离子(F~-,Cl~-,Br~-,I~-,NO_3~-,CH_3COO~-,HSO_4~-,H_2PO_4~-,ClO_4~-)的识别性能,结果显示在乙腈体系中探针L对F~-具有单一选择性识别作用,可以实现对氟离子的裸眼识别。由Benesi-Hildebrand方程(采用紫外滴定光谱计算)显示,探针L与F~-以1:2的化学计量比稳定结合,二者的结合比为1.37×10~9(mol/L)~(-2),检测限为0.319μmol/L。采用~1H-NM R滴定实验研究了探针分子与氟离子的结合机理,结果表明探针L与氟离子先形成氢键然后发生去质子化过程,分子内电荷转移(ICT)是导致探针分子L和F~-作用后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红移及颜色变深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分析试验室》期刊2018年07期)

田怡,陈稼轩,王红艳,赖琪琪[7](2017)在《罗丹明型Cu~(2+)比色探针的合成及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偶氮苯水杨醛和罗丹明B-酰肼为原料,经缩合反应得到Cu~(2+)比色探针RAH,其结构经1HNMR、MS和元素分析进行表征。通过紫外-可见光谱法研究了RAH对金属离子的识别能力。结果表明,RAH在CH_3CN/Tris-HNO_3溶液中对Cu~(2+)具有高选择性识别能力,溶液由无色迅速转变为粉红色,说明与Cu~(2+)形成1∶1型配合物,结合常数为1.1×10~5dm~3/mol。(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7年12期)

刘天奇,赵宇,田海玉,汪志强,张东生[8](2016)在《TCF类比色探针的合成及其对亚硫酸盐的高灵敏度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2-二氰基亚甲基-3-氰基-4,5,5-叁甲基-2,5-二氢呋喃(TCF)为发色团,合成了叁个比色探针。研究了探针对几种小分子含硫化合物如硫化氢、亚硫酸盐以及小分子硫醇的光谱响应,结果表明探针TNS-2对亚硫酸盐具有较高的选择性。浓度滴定曲线结果显示在0.2~40μM范围内,A_(334)/A_(447)与亚硫酸盐浓度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7.0×10~(-8)mol/L,表明探针TNS-2对亚硫酸盐具有较高的检测灵敏度。(本文来源于《生命科学仪器》期刊2016年04期)

黄昆,曾宪顺[9](2016)在《基于氧杂蒽的硫化氢比色探针合成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硫化氢是一种毒性较大的气体分子,但同时也广泛用于工业生产中,常在废水处理、煤生产、石化相关过程等工业生产中作为副产品而产生[1,2]。另一方面,硫化氢也能通过生物细胞内源少量产生并参与一些生理调控过程[3]。考虑到硫化氢对人体具有较大的毒性,尤其是对神经系统影响较大,因此快速、定量检测硫化氢浓度具有重要的意义。相较于其它检(本文来源于《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期刊2016-08-25)

徐丽萍,瑙阿敏,韩博林,王鑫,关桦楠[10](2016)在《金纳米棒比色探针法测定维生素C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采用金纳米棒作为探针,构建一套灵敏简单的用于检测维生素C的比色方法。方法采用壳聚糖-叁聚磷酸钠复合物作为还原剂和稳定剂制备金纳米棒;采用紫外-可见光分光光度计和透射电子显微镜对其进行表征;根据金汞齐的形成原理,通过金纳米棒的长短径比值下降所造成的溶液颜色的明显变化,快速检测体系中不同浓度的维生素C。结果当检测体系中出现维生素C时,颜色由蓝色变为橙色;在维生素C浓度为1~100μmol/L和250—2000μmol/L范围内时,其浓度与体系吸光度比值(A_(530)/A_(640))呈现明显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9894和0.9843,检出限为0.067μmol/L。结论该体系下制备的金纳米比色探针可以实时快速检测维生素C的含量。(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6年05期)

比色探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N-苯基二乙醇胺和2-巯基苯并噻唑为原料通过亲核取代反应合成了一种新型的苯并噻唑基修饰的开链冠醚类化合物1,并用核磁共振氢谱,核磁共振碳谱及元素分析方法对合成产物进行了表征。利用紫外光谱仪考察了化合物1与多种金属离子(Mn~(2+)、Co~(2+)、Cu~(2+)、Zn~(2+)、Ni~(2+)、Fe~(3+)、 Hg~(2+)、Cr~(3+)、Al~(3+))在乙腈溶液中的光谱变化,并探究了化合物1处理过的滤纸条在水溶液中对金属离子的识别效果,通过核磁共振氢谱讨论了化合物1与金属离子形成配合物的作用机理。实验发现,化合物1的乙腈溶液中添加Cu~(2+)后溶液颜色变为棕色,明显区别于添加其他离子;在水溶液中,特制的滤纸条遇到Cu~(2+)会呈现黄色,而遇其他离子均无颜色变化。结果表明,化合物1仅对Cu~(2+)具有选择性,且能通过裸眼进行识别,是一种高效、简便的Cu~(2+)探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比色探针论文参考文献

[1].白童鹿.罗丹明基荧光/比色探针的合成及对水体中Fe~(3+)的检测[D].延安大学.2019

[2].王梅阁,彭家祥,刘成鹏,郑美玉,王雅萱.苯并噻唑基修饰的开链Cu~(2+)比色探针的合成及性能[J].化工进展.2019

[3].方浚安,张红,张玲菲,牟兰,曾晞.一种基于溶剂效应及波长分辨检测AcO~-、F~-及OH~-的比色探针[J].分析化学.2018

[4].朱道林,舒岚,赵利华,聂丽.一种可视性识别氰离子的比色探针及其作用机理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18

[5].赵冰,何玉倩,阚伟,李少鑫,王丽艳.基于荧光素-罗丹明B的比色探针对Cu~(2+)和EDTA的接力识别[J].精细石油化工.2018

[6].李政,景学敏,王树军,肖立伟,卢艳红.基于席夫碱的氟离子比色探针的合成及识别性能研究[J].分析试验室.2018

[7].田怡,陈稼轩,王红艳,赖琪琪.罗丹明型Cu~(2+)比色探针的合成及识别[J].化学试剂.2017

[8].刘天奇,赵宇,田海玉,汪志强,张东生.TCF类比色探针的合成及其对亚硫酸盐的高灵敏度检测[J].生命科学仪器.2016

[9].黄昆,曾宪顺.基于氧杂蒽的硫化氢比色探针合成及研究[C].全国第十八届大环化学暨第十届超分子化学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集(下).2016

[10].徐丽萍,瑙阿敏,韩博林,王鑫,关桦楠.金纳米棒比色探针法测定维生素C的初步研究[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6

标签:;  ;  ;  ;  

比色探针论文-白童鹿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