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构性通货膨胀论文-吴垠,何涛,洪浩

结构性通货膨胀论文-吴垠,何涛,洪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结构性通货膨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收入倍增,通货膨胀,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

结构性通货膨胀论文文献综述

吴垠,何涛,洪浩[1](2018)在《实现收入倍增与控制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的收入分配改革与城乡一体化发展战略为研究背景,从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同步性、工资性收入倍增和财产性收入倍增叁个维度来研究收入倍增的物质实现;从幸福指数倍增来研究收入倍增的实际效用实现;并且将通货膨胀因素作为影响收入倍增的重要逻辑变量,对其与工资性收入倍增、财产性收入倍增和幸福指数倍增的关系加以结构性的模型分析。此外,本文还为我国未来十年的收入倍增计划的实施,提出了汇总性的政策建言。(本文来源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王丹[2](2018)在《基于两部门模型的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轨阶段上,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当下中国的经济,不仅与具有供给不足和瓶颈性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同,而且也与具有总体需求难以满足为特征的典型市场经济有所差异。因此,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具有与众不同的印痕,仅仅运用原有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很难辨识当下的消费需求结构变动、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收入水平更加不均衡、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等种种现象,更无法找到对症的政策药方。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经济新阶段特征,结合通货膨胀及其与就业关系的新特点,重新考量中国通货膨胀的新特征。在1997-2002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通货紧缩当中,即使2003年开始呈现通货膨胀,也只是轻微的通货膨胀,直到2008年,价格上涨到一个新高度,才使我们开始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的大幅度减少、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偏低以及对农产品持续性的高需求等因素使得农产品部门的价格不断上涨,并且成为了拉动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可见,中国经济的结构化特征更加明显,这种特征的结构性差异致使我国产品价格的变动,而且与传统的经济结构特征有着显着的差异。无论大家对于“结构性价格上涨”的论调是否认同,目前为止的所有价格上涨都是源于食品价格上升所致。换句话说,导致居民价格指数上涨的原因,食品价格就贡献了高90%的量,后者所产生的结果则与新发展情况相关。当下有关通胀(紧缩)现象的研究,海内外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派或者凯恩斯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为主流,在该观点下的理论设定中,将通胀(紧缩)作为一个宏观总量问题研究。和总量型通货膨胀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发展经济学派则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通胀(紧缩)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依据当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升级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另外,基于当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趋势预期,或许会使得经济结构走向更加失衡的状态,和以往全球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物价变动相比,可以得出经济结构的失衡会使得通胀或者紧缩的经济风险与日俱增。为了全面解析并处理当下的经济结构性失衡造成的价格波动,接下来,让我们从结构化的角度出发,在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考察产业结构的差异化、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等经济结构差异化特征,对目前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讨论。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中国当下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研究方法、发现研究不足并提出研究创新。第二部分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这一章我们梳理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内涵及特点,并且通过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以及工资增长率模型阐述了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讨论结构性通胀的影响因素。第叁部分为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我们从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以及产业结构变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消费需求结构变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中国CPI八大类子成分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发现食品类价格的增长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在2003-2004年、2007-2008 年超过 80%以上,在 2005-2006 年、2010-2015 年也有 50%-75%左右。因此我们发现,中国的通货膨胀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从产业结构变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第一、二、叁产业产值与劳动力构成,以及叁大产业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工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的基础是在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走低,所以中国的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摩擦也在所难免。第四部分为基于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构建了一个包含产出缺口、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两部门产出缺口之比、两部门劳动生产率之比的扩展菲利普斯曲线,在数据可以获得的前提下,运用1997.1-2017.IV的季度经济数据,通过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基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因子的扩展菲利普斯曲线予以实证解析,以解析结果作为验证出现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理性预期的强度大于适应性预期,并且理性预期主导着通胀预期的作用。在将失业率替换为产出缺口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存在于中国的经济中。实际产出缺口与结构性通货膨胀率之间既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但实际产出缺口只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变动的诱发原因,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实际产出缺口来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从供给层角度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同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性通胀严重,也就是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于中国经济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这与国内外己有研究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从需求角度来来看,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相比于二者价格水平的差异具有正向的效应,在农业部门需求增大、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工业价格提升,以及由于工资追赶机制的作用,农业部门的价格水平将以更快速度提升。本文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调控分别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增加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为了抵消收入分配带来的影响,建议增加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和现代化,以此来提高农业产品产量,同时,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3)加强结构性政策的协同作用。政府应该更充分地发挥其他结构性政策的调节作用,例如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改革、收入分配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从而达到稳定物价波动的作用。(本文来源于《东北财经大学》期刊2018-11-01)

申昊煊[3](2018)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的通货膨胀防控策略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意义]当前,我国处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时期,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角度全面分析通货膨胀的潜在压力,不仅具有重大的学术价值,同时更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方法/过程]本文通过对当前国情的分析,从我国面临的经济挑战、与西方供给学派的区别、潜在的通货膨胀压力等方面,系统阐述对通货膨胀的防控。[结果/结论]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供给侧与需求侧调控相融合,处理好短期措施与长期目标的关系,从调整产业结构、解决总量失衡、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来防控和消除通货膨胀面临的潜在压力,确保经济的健康平稳发展。(本文来源于《西部经济管理论坛》期刊2018年03期)

伍戈,曹红钢[4](2014)在《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研究——基于CPI与PPI的相对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大多数宏观经济分析中,通货膨胀往往被视为总量性变量来加以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不断变迁,近年来各界关于"结构性通胀"的讨论增多,总量性变量越来越难以全面解释各部门之间通胀的差异。本文以CPI与PPI相对变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结构性通胀为研究对象。基于总供给一总需求框架的实证表明,贸易部门相对非贸易部门生产率的快速提升,加剧了中国通胀的结构性不平衡程度。在需求方面,政府支出、居民收入和货币因素等也能解释结构性通胀的变化。此外,大宗商品价格冲击等也都显着影响结构性通胀。因此,现阶段在分析中国CPI与PPI价格变化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经济转型过程中深层次结构性因素的影响。在通胀治理方面,应加强货币政策与其他供给政策等的协调配合。(本文来源于《金融研究》期刊2014年06期)

李文娇[5](2014)在《外贸外资双顺差对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结构性通货膨胀是从原因层面解释通货膨胀的理论之一,西方经济学家Hicks和现代经济学家对结构性通货膨胀都有不同的界定,但他们的思想核心是一致的,本文基于他们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定义对其进行界定认为,结构性通货膨胀是由于劳动生产率或其他因素在经济部门间的差异性而导致总供求失衡或部分供求失衡引起的通货膨胀。本文从引致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因素着手,选择我国的特有经济现象“双顺差”作为研究重点,分析外贸外资双顺差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我国外贸外资双顺差的特殊经济现象总体来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94年至1996年,在优惠的汇率政策引导下,外贸外资同时得到发展,双顺差格局正式形成;第二阶段是1997年至2001年,受金融危机影响,双顺差格局遭受动荡,而此时的中国需要外贸和外资同时发展以推动国内经济发展,因此极力扭转危机造成的负面影响;第叁阶段是2002年至2011年,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继续保持双顺差格局,但随着内外经济结构的变化其内部格局在发生变化,金融和资本项目账户逐渐超越经常项目账户成为国际收支顺差的主要组成部分,双顺差对经济的负面冲击也逐渐显现,学者们开始探讨解决的方案;第四阶段是2012年至今,2012年双顺差格局再次受到冲击。本文以外贸外资双顺差与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内在联系作为研究重点,在分别描述外贸外资双顺差和国内通货膨胀中的结构性因素现状后,以外贸外资顺差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传导机制为基础进行深入研究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外贸顺差和外资顺差的外贸顺差主要通过价格机制、供需结构转移的途径,外资顺差主要通过改变外资流入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引起部门经济间的差异性,从而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为检验理论分析的合理性,本文在阐述理论机制的基础上选取1982年-2012年的有关数据,用两部门经济分析法结合回归分析法和VAR模型脉冲响应函数分别研究外贸顺差和外资顺差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4-04-01)

廖年生[6](2014)在《财富结构变化与结构性通货膨胀》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货膨胀是一般物价水平持续上涨的经济现象。财富结构变化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现象的基础,通过财富账面数量急剧膨胀使货币符号贬值、改变经济主体对资产收益或财富增值预期使市场供求格局变化、非均衡性财富膨胀增加产品成本等途径导致结构性通货膨胀。中国财富结构发生了剧烈变化,急剧膨胀的财富数值追逐有限的产品和服务,呈现结构性通胀。治理通胀的根本出路在于增加国民公平合法获取财富的能力和机会,减少诱发财富巨变的因素,优化财富结构。(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4年01期)

苏梽芳,李颖,徐小君[7](2013)在《我国通货膨胀惯性结构性转变及其预期管理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应用马尔可夫区制转换不可观测成分模型(MS-UC)研究我国通货膨胀率动态,并对通货膨胀惯性是否发生结构变化进行识别与动因解释。研究发现:我国通货膨胀动态可以由一个具有吸收态的区制转换模型加以刻画;我国通货膨胀率存在两次结构变化,这导致通货膨胀惯性大小呈现区制依赖的特征,但总体上呈现出逐渐下降趋势;其主导力量要归因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期我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系统性改进,而随机冲击因素对通货膨胀惯性影响正趋于弱化。这些结论对目前中央银行进行的预期管理具有重要政策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经济学动态》期刊2013年10期)

谢家智,张明[8](2013)在《工农产品价格预期异质性与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结构性通货膨胀分析法主要以经济结构矛盾作为出发点,忽视了通货膨胀预期在价格结构性上涨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采用时变参数模型以及分位数回归和分解方法,实证考察了不同时点状态、不同通货膨胀水平下工农产品价格预期性质的差异和变化,以及预期性质差异对于形成工农产品价格二元分化的贡献程度。结果发现,考察期内工农产品价格的主导预期性质相反:农产品价格更多受适应性预期影响,而工业品价格则更易表现为理性预期主导,并且通货膨胀水平越高越容易强化工农产品价格的主导预期差异。分位数分解结果表明,预期差异对形成工农产品价格二元分化的贡献达39.1%—62.0%。(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3年04期)

陈如梦[9](2013)在《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历次通货膨胀的回顾,得出本轮通货膨胀是在国内外因素共同作用下,由部分商品价格持续上涨所带动的结构性物价上涨,具有明显的输入性与持续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面临着经济发展、结构转型与物价稳定的叁重压力,政策也在短期的相机抉择之中摇摆不定,通货膨胀无法得到根治,因而反复发作,呈现出一种持续性。再加上主要发达国家为应对金融危机而实行量化宽松政策,引发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升高,从而带动了诸多国家,特别是新兴经济体的结构性物价大幅上扬,通货膨胀也因经济全球化的冲击而又呈现出了输入性的特征。究其根源,本轮结构性通货膨胀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二元结构而导致的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双重失衡。正如201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所指出的,我们应继续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提高通货膨胀容忍度,把工作重心放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调整经济结构上,加以宏观调控的配合,达到经济增长、物价稳定与金融健康之间的均衡。(本文来源于《暨南大学》期刊2013-06-30)

谢家智,张明[10](2013)在《需求冲击、二元结构与中国转型期结构性通货膨胀》一文中研究指出借鉴开放经济条件下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引入二元结构变量,通过建立开放经济条件下的需求缺口理论,分析二元结构矛盾下需求冲击影响价格波动的作用过程,研究结果表明,需求冲击形成的产出缺口是驱动中国通货膨胀动态调整的重要力量;二元结构矛盾加剧了需求冲击的通胀压力。研究结论揭示了通货膨胀演进中呈现商品二元分化,地区差异等结构性特征的形成机理。(本文来源于《当代经济研究》期刊2013年04期)

结构性通货膨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中国正处在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转轨阶段上,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当下中国的经济,不仅与具有供给不足和瓶颈性为主要特征的计划经济时代不同,而且也与具有总体需求难以满足为特征的典型市场经济有所差异。因此,中国宏观经济周期具有与众不同的印痕,仅仅运用原有的宏观经济理论,是很难辨识当下的消费需求结构变动、资源配置方式转换、经济增长动力变化、产业结构调整、收入水平更加不均衡、经济增长速度转换等种种现象,更无法找到对症的政策药方。因此,我们应该结合中国经济新阶段特征,结合通货膨胀及其与就业关系的新特点,重新考量中国通货膨胀的新特征。在1997-2002年的5年时间里,中国经济一直处于通货紧缩当中,即使2003年开始呈现通货膨胀,也只是轻微的通货膨胀,直到2008年,价格上涨到一个新高度,才使我们开始感受到了通货膨胀的压力。以及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存量的大幅度减少、农村劳动生产率的持续偏低以及对农产品持续性的高需求等因素使得农产品部门的价格不断上涨,并且成为了拉动消费者价格指数的主要因素。可见,中国经济的结构化特征更加明显,这种特征的结构性差异致使我国产品价格的变动,而且与传统的经济结构特征有着显着的差异。无论大家对于“结构性价格上涨”的论调是否认同,目前为止的所有价格上涨都是源于食品价格上升所致。换句话说,导致居民价格指数上涨的原因,食品价格就贡献了高90%的量,后者所产生的结果则与新发展情况相关。当下有关通胀(紧缩)现象的研究,海内外主要以新古典经济学派或者凯恩斯经济学派的经济学观点为主流,在该观点下的理论设定中,将通胀(紧缩)作为一个宏观总量问题研究。和总量型通货膨胀理论截然不同的观点是,发展经济学派则认为在发展中国家出现的通胀(紧缩)问题的根源在于经济结构。依据当下我国宏观经济运行的现实状况,我国的经济结构发展升级到了一个新的位置,另外,基于当下国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趋势预期,或许会使得经济结构走向更加失衡的状态,和以往全球经济总量失衡导致的物价变动相比,可以得出经济结构的失衡会使得通胀或者紧缩的经济风险与日俱增。为了全面解析并处理当下的经济结构性失衡造成的价格波动,接下来,让我们从结构化的角度出发,在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基础上,考察产业结构的差异化、消费者需求结构的变化等经济结构差异化特征,对目前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影响。本文将研究内容划分为五个部分分别讨论。第一部分为绪论,包括中国当下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借鉴研究方法、发现研究不足并提出研究创新。第二部分是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理论研究。这一章我们梳理了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内涵及特点,并且通过两部门一般均衡模型以及工资增长率模型阐述了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形成机制,分别从供给和需求两个层面讨论结构性通胀的影响因素。第叁部分为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现状分析,我们从消费需求结构变动以及产业结构变动两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消费需求结构变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中国CPI八大类子成分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发现食品类价格的增长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在2003-2004年、2007-2008 年超过 80%以上,在 2005-2006 年、2010-2015 年也有 50%-75%左右。因此我们发现,中国的通货膨胀存在明显的结构性特征。从产业结构变动角度出发,通过分析第一、二、叁产业产值与劳动力构成,以及叁大产业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比较,我们发现中国的工业的快速发展实现的基础是在农业劳动生产效率的不断走低,所以中国的工业与农业的发展摩擦也在所难免。第四部分为基于混合菲利普斯曲线的实证分析,构建了一个包含产出缺口、理性预期、适应性预期、两部门产出缺口之比、两部门劳动生产率之比的扩展菲利普斯曲线,在数据可以获得的前提下,运用1997.1-2017.IV的季度经济数据,通过广义矩估计方法,对我国基于结构性通货膨胀因子的扩展菲利普斯曲线予以实证解析,以解析结果作为验证出现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原因分析。第五部分为结论与政策建议。本文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得出了以下基本结论:理性预期的强度大于适应性预期,并且理性预期主导着通胀预期的作用。在将失业率替换为产出缺口后,改革开放以来,通过菲利普斯曲线表明,失业率和通货膨胀之间的替代关系存在于中国的经济中。实际产出缺口与结构性通货膨胀率之间既存在着稳定的长期关系,但实际产出缺口只是结构性通货膨胀变动的诱发原因,所以,我们认为政府可以通过调节实际产出缺口来控制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从供给层角度看,工业部门和农业部门劳动生产率水平的不同使得我国的经济结构性通胀严重,也就是巴拉萨一萨缪尔森效应于中国经济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的,这与国内外己有研究的结论基本是一致的。从需求角度来来看,消费需求结构变动相比于二者价格水平的差异具有正向的效应,在农业部门需求增大、工业部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带来的工业价格提升,以及由于工资追赶机制的作用,农业部门的价格水平将以更快速度提升。本文对结构性通货膨胀的调控分别提出了相关的政策建议:(1)增加农业生产性服务投入。为了抵消收入分配带来的影响,建议增加政策扶持力度,调动农民积极性,实现农业生产的科技化和现代化,以此来提高农业产品产量,同时,提高农民劳动生产率。(2)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3)加强结构性政策的协同作用。政府应该更充分地发挥其他结构性政策的调节作用,例如产业结构优化、供给侧改革、收入分配政策等相关配套政策,强化政策之间的协同性,从而达到稳定物价波动的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结构性通货膨胀论文参考文献

[1].吴垠,何涛,洪浩.实现收入倍增与控制通货膨胀的结构性分析[J].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学报.2018

[2].王丹.基于两部门模型的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8

[3].申昊煊.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野下的通货膨胀防控策略初探[J].西部经济管理论坛.2018

[4].伍戈,曹红钢.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研究——基于CPI与PPI的相对变化[J].金融研究.2014

[5].李文娇.外贸外资双顺差对我国结构性通货膨胀的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4

[6].廖年生.财富结构变化与结构性通货膨胀[J].兰州学刊.2014

[7].苏梽芳,李颖,徐小君.我国通货膨胀惯性结构性转变及其预期管理启示[J].经济学动态.2013

[8].谢家智,张明.工农产品价格预期异质性与中国的结构性通货膨胀[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

[9].陈如梦.中国结构性通货膨胀成因分析[D].暨南大学.2013

[10].谢家智,张明.需求冲击、二元结构与中国转型期结构性通货膨胀[J].当代经济研究.2013

标签:;  ;  ;  ;  

结构性通货膨胀论文-吴垠,何涛,洪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