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论文-刘梦琳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论文-刘梦琳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新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RCA指数,TCD指数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琳[1](2017)在《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是东南亚地区中经济发展程度最高的国家,也是亚洲排名第二的发达国家。2008年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正式成立,与2010年中国与东盟国家成立的自贸区的全面成立来说,时间更早,同时覆盖货物贸易、服务贸易中产品的范围更大,开放程度更高。以往的文献资料分析中国和新加坡的产业结构,认为两国产业之间更多地体现出互补性而不是竞争性,而互补型的产业结构更能够促进两国的贸易发展。目前,两国的贸易伙伴关系不仅具有经济意义,在复杂的国际政治中更具有战略意义。目前,距离两国自贸区成立已有8年多的时间,自贸区到底有没有发挥出促进两国贸易的作用?就其产生的静态贸易效应来说,到底产生了净的贸易创造效应还是净贸易转移效应?对中国还是新加坡产生的效果更大?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解答。本文将从理论研究与实证计量两方面入手,深入研究中国与新加坡的贸易效应,并按照分析的结果针对各方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对策。本文的理论分析部分采用关税同盟的理论。实证分析分成两个部分,首先用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和贸易结合度指数这两个指数来分析自贸区的建立对两国带来的贸易效果,其次运用巴拉萨模型分析两国的静态贸易效应。结果显示,自贸区的成立在更大程度上扩大了中国的出口,对新加坡产生了更加明显的进口贸易创造效应。(本文来源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期刊2017-06-01)

林琳,李怀琪[2](2015)在《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运用R型因子分析法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测量模型,对中国-新加坡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量并分析其结构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新加坡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波动中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两国经贸合作日益深化;比较而言,自贸区的建立给新加坡带来了更大的出口创造效应,对非成员国的贸易转移效应相对较小;自贸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本文来源于《经济问题探索》期刊2015年11期)

于翱翔[3](2015)在《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作为中国和东盟单个国家之间首个建立的自贸区,对于我国逐步构筑起立足周边、辐射“一带一路”、面向全球的自由贸易区网络具有显着的示范效应和借鉴意义。分析研究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成立后所带来的经济效应,能够加快中新双边经贸合作的步伐,拓展两国自由贸易关系的深度与广度,进一步提升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水平。在选用2004—2013年中国新加坡两国进出口额作为样本数据的基础上,通过选取贸易结合度指数(TCD)、显示性竞争优势指数(CA)、综合贸易互补性指数(TCI)、产业内贸易指数(G-L指数)这四个指数分别从两国贸易联系紧密程度、出口比较优势、互补性强弱程度和产业内贸易形式四个方面开展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两国贸易联系紧密,各自存在不同的出口比较优势产业,双边贸易具有较强的互补性,贸易形式主要表现为产业内贸易。在对中国新加坡双边贸易现状进行分析后,基于巴拉萨模型,分析研究了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成立后所带来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分析结果说明,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协定》的签署,并没有产生明显的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效应。随后,对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成立后的动态经济效应进行了探讨,即研究了两国自由贸易区协议签署后所带来的经济增长效应、投资效应、竞争效应以及规模经济效应等动态效应。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知道,建立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有助于实现中国经济的快速平稳发展;新加坡对中国的直接投资额远高于中国对新加坡的直接投资额,两国在投资领域的选择上存在着较大的不同,中国对新加坡投资还蕴含着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发展潜力;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显着提高了竞争效应,相比中国,新加坡竞争力总体而言处于不利地位;得益于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和发展,市场规模和商品需求分别得到扩大和增加,两国比较优势商品产业里的厂商可以扩大生产规模,此时,产量的增加使得平均生产成本从长期来看呈现出下降趋势,最终实现规模经济效应。最后,为了推动中国新加坡两国经贸合作关系实现新跨越、迈上新台阶,提出了进一步深化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发展的对策建议。深入开展政府间合作项目,加大合作共建力度,实现互惠互利、双方共赢;优化对新加坡贸易出口结构,扩大服务贸易比重,提升我国服务贸易在新加坡市场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鼓励中方企业“走出去”,完善投资服务体系,保障好、维护好、发展好我国企业在新加坡的合法权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5-06-01)

杨斌[4](2014)在《新加坡警察制度及警务模式研究——兼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警务创新》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加坡警队优质高效的服务在世界享有盛名,在经历了创建、完善、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3个阶段后,形成了作业精细、管理正规、警力多元、公共关系良好的警务特点,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警务实践创新从优化服务管理模式、完善公共关系建设、强化辅助警察作用、推进配套警务法规出台四个方面提供了有益借鉴。(本文来源于《河南警察学院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项义军,厉佳佳[5](2014)在《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一个新的经济体,中国加快了区域经济与双边经济合作的步伐。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在两国间产生了贸易创造、贸易转移、投资创造、经济增长等经济效应。为促进中新自贸区更好的发展,中国相应的对策是:加强与新加坡旅游局合作;中国金融业扶持中小企业走出去;加快金融业的发展;加快外贸转型升级。(本文来源于《北方经贸》期刊2014年07期)

俞雷[6](2013)在《对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新两国是重要的贸易伙伴,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两国的经贸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而有必要了解其贸易效应。本文研究了中新两国双边贸易的现状,并运用引力模型分析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对两国进出口产生的影响,认为在特定的条件下,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使两国都能获益,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国际商务财会》期刊2013年10期)

吴向阳[7](2013)在《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现状和前景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二战后,世界格局逐步向多极化发展,在科学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国际经济关系中最引人注目的趋势之一。自由贸易区是国际经济合作的初级发展阶段,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有利于扩大外贸企业的市场,降低投资成本;有利于区内成员国的资源优化配置,降低生产成本。在中国—东盟的经济合作框架下,中国和新加坡双边基础上,通过比较借鉴,提出中新双边自由贸易区在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为此,重点分析了中国和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区的现状和发展前景。(本文来源于《现代商贸工业》期刊2013年19期)

姜木兰,黄小芳,陈世厚[8](2010)在《第五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圆满闭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南宁讯 (/姜木兰 实习生/黄小芳 陈世厚)8月13日上午,在主办单位、支持单位、承办单位、协办单位,中外有关政府部门,有关机构以及与会嘉宾的共同努力下,第五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完成所有议程圆满闭幕。自治区党委常委、自治区副主席陈武致闭幕词。$(本文来源于《广西日报》期刊2010-08-14)

梁姗,黄卉[9](2010)在《建设“南新走廊” 打通合作“动脉”》一文中研究指出12日上午,荔园山庄国际会议中心气氛热烈,掌声不断。来自泛北部湾国家的官员、专家学者共聚一堂,在第五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成与南宁—新加坡通道建设”的议题上发表了多角度、多层次的演讲。   关键词:互联互通、优势互补$(本文来源于《南宁日报》期刊2010-08-13)

陈启龙[10](2007)在《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立可行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的写作主要围绕中国和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区是否可行,以及自由贸易区对两国未来贸易和投资产生的影响进行分析。由于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比较少,笔者通过对中国和新加坡贸易、投资现状进行对比,运用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模型,分析建立自由贸易区之后两国各主体的经济福利效应,并利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和经济一体化下直接投资效应理论,分析自由贸易区对区内外投资所产生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如果中新两国实行自由贸易,新加坡应该是得利一方,而中国是否能获得福利则是不确定的;但如果中新自由贸易区在贸易自由化基础上进一步实行投资自由化,则通过相互投资,两国的国际分工可以进一步细化,可以在合作中获得双赢。据此,笔者得出以下结论:只要合作领域和合作政策选择得当,中国和新加坡建立自由贸易区应该是可行的。笔者对中新自由贸易区的政策建议是:在实行贸易自由化的基础上,积极推动两国服务贸易自由化和投资自由化。建立相应的区域投资自由化政策制度和区域协调机制,并极大地改善我国的投资环境。积极推动我国企业“走出去”,以利用新加坡的技术优势。(本文来源于《上海外国语大学》期刊2007-11-30)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运用R型因子分析法构建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的测量模型,对中国-新加坡区域经济一体化程度进行测量并分析其结构效应。在此基础上,运用扩展的引力模型对中国-新加坡自贸区的贸易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新加坡区域经济一体化呈现出波动中持续上升的发展态势,两国经贸合作日益深化;比较而言,自贸区的建立给新加坡带来了更大的出口创造效应,对非成员国的贸易转移效应相对较小;自贸区建设有利于促进双边贸易结构的调整与优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论文参考文献

[1].刘梦琳.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

[2].林琳,李怀琪.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15

[3].于翱翔.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5

[4].杨斌.新加坡警察制度及警务模式研究——兼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区警务创新[J].河南警察学院学报.2014

[5].项义军,厉佳佳.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经济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14

[6].俞雷.对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贸易效应的探析[J].国际商务财会.2013

[7].吴向阳.中国与新加坡自由贸易区现状和前景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13

[8].姜木兰,黄小芳,陈世厚.第五届泛北部湾经济合作论坛圆满闭幕[N].广西日报.2010

[9].梁姗,黄卉.建设“南新走廊”打通合作“动脉”[N].南宁日报.2010

[10].陈启龙.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建立可行性分析[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7

标签:;  ;  ;  ;  

中国新加坡自由贸易区论文-刘梦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