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研究型大学校长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政治家-教育家”,大学校长,素质,生成机制
研究型大学校长论文文献综述
李然[1](2019)在《“政治家-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素质及生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校长职能的充分发挥对于一所大学的改革及发展具有关键性的作用。“政治家-教育家”型大学校长办学是促使大学校长积极投身于思想政治建设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思想,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有力手段。为了丰富“政治家-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理论研究内容,并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管理及大学校长相关制度的发展与完善,本文对“政治家-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素质及其生成机制进行了深入研究。本文运用文献法与个案研究法,对“政治家-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素质及生成机制进行认真细致的研究。从政治层面来看,大学校长应该成为“政治家”,是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性质和任务的要求决定的。从教育层面来看,要遵循高等教育规律,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大学校长就应该是教育家。从我国现发展阶段来看,要扎根中国大地办大学,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建设高等教育强国,就要求大学校长必须是政治家-教育家。这就对大学校长的政治素质、教育素质、能力素质、道德素质、人文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通过对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现任校长素质现状的调查发现,现任大学校长任期较短,缺乏对高校长远的规划;多校工作经历较少,高校管理经验不够丰富;选拔模式单一,限制了高校的多元化发展;“近亲繁殖”现象明显,阻碍了高校发展的创新;学科背景单一,局限了大学校长的眼界和气魄;对高校管理理论研究较少,办学治校理念不够先进。由此可以看出,当前我国大学校长的素质现状与“政治家-教育家”型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如果要实现“政治家-教育家”型大学校长办学,就必须深化“放管服”改革,为大学校长依法独立办学创造宽松的外部环境;必须改革完善大学校长的选拔机制,拓宽大学校长选拔视野和渠道;加强思想政治建设,提高大学校长的政治家素质;建全大学校长的专业培训体系,提高大学校长的教育家素质;健全和完善监督约束机制,促进大学校长健康成长。只有多措并举,才能使我国大学校长成为“政治家-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3-01)
高佳[2](2017)在《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公开选拔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领导者,不仅是大学的管理者更是灵魂。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能够带领一所大学的走向更远更好的未来,选拔出优秀的校长离不开一个科学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教育部积极探索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并开始了公开选拔五所直属高校校长的试点改革工作。构建科学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制度,选拔出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情需要的大学校长,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的校长主要由政府任命,具有角色定位不清,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选拔标准不够详细具体,未建立起完善的选拔指标体系;选拔程序不够公开民主;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等问题。教育部在试行的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的过程中设立包括教育部领导、高校干部管理负责人、直属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以及教师、学生、离退休干部等在内的遴选委员会作为选拔主体;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选拔适合人选,不再局限于本校本、地区内;选拔过程严格有序高效,选拔出的五位校长都相对年轻并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同时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具体包括选拔标准体系不完善,选拔结果具有较明显的政治性等。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公布的2016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中的14所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校长遴选由遴选委员会依据完善的选拔标准体系和严格的选拔过程选出,具有性别比例分布合理,学科背景范围广泛,上任年龄大,任期长,任职经历丰富,学术成就高等特点。在坚持我国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制度。需要明确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弱化其行政身份并促进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建立完善的选拔标准指标体系,对大学校长的政治品质、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学术成就、个人品格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制定科学民主的选拔程序;构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大学校长的公开选拔工作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下进行,并能够对其工作成效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6)
张玥[3](2015)在《论大学校长领导力及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核心领导力》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研究型大学于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研究型大学校长"已然成为学术界讨论的热点之一。通过分析大学校长领导力的逻辑起点、基本概念、必要性探讨以及学术界现有的研究进展,认为:研究型大学的性质、宗旨及其构成成员的特殊性决定了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核心领导力是基于学术的领导,而其实现条件包括对大学内部(包括"物"、"人"、"事"、"文化"及其关系)的引领与对大学外部关系(包括政府和市场)的协调。研究结论为:党委领导与校长负责的真正结合,基于内外部和谐基础上的学术发展是研究型大学校长核心领导力的根本实现。(本文来源于《教育与教学研究》期刊2015年05期)
侯琛,白宗新[4](2015)在《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特征比较及对遴选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14年中国与美国综合排名前20的共40所大学现任校长的基本特征、教育背景、工作经历等进行比较,发现中美这20所大学的现任校长群体在性别比例、初任年龄、学科背景、来源、工作经历存在较大差异。通过研究得出:我们应从大学组织的特性出发,在大学校长遴选时,重视校长来源多样化、放宽校长年龄范围、全面考察校长学术经历与管理经验,并且逐步建立适应市场资源配置的大学校长交流机制。(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期刊2015年05期)
柏美屹[5](2014)在《研究型大学校长背景特征对大学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最高行政长官,对学校的改革和发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遴选出卓越的大学校长,对学校发展具有重大而深远的现实意义。一直以来,大学校长遴选标准存在忽视对其教育理念、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等考量的情形。而大学校长的背景特征又是其教育理念、管理能力和人格魅力形成的重要来源和内在动力。因此,选择什么“背景特征”的人担任大学校长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重要问题。本研究试从大学校长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的关系出发,以高阶理论为理论依据,采用实证研究方法,全面分析研究型大学校长的背景特征,运用SPSS17.0对研究型大学校长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的关系进行多元回归检验,探求影响大学发展的共性特征,以期为大学校长的遴选和任职条件的完善提供借鉴性意见。本研究主要分为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研究缘由与概念界定。该部分首先阐释问题的缘起,论述研究的价值,然后厘清大学校长、大学绩效等相关概念,并明确指出大学校长的背景特征包括人口统计学背景、教育背景、学术背景和职业背景。第二部分为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该部分首先对国内外关于大学校长对大学发展影响、大学校长遴选标准、以及大学校长背景特征进行梳理,然后在剖析已有研究不足的基础上,尝试运用高阶理论作为研究大学校长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关系的理论基石,近而使之更好的为本研究主题的升华服务。第叁部分为研究设计与研究步骤。该部分首先以高阶理论的相关思想为依据构建大学校长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的研究模型,其次,根据已有理论成果提出大学校长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相对应的研究假设,最后,对本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进行编码,并说明其测量方法以及样本的选择和数据来源。第四部分为实证检验与数据分析。该部分首先对大学校长的背景特征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之后运用多元线性回归对大学校长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的关系进行显着性检验。第五部分为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该部分首先对大学校长背景特征与大学绩效关系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然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关政策建议,最后,试图通过对整个研究过程的回顾和反思对未来的研究提出展望。总之,本研究通过对研究型大学校长背景特征对大学发展影响进行实证研究,探寻出大学校长的年龄、最终学历、对高等教育的研究情况、选拔方式对大学绩效存在显着性的影响,其余背景特征对大学绩效虽存在影响关系但均未通过显着性检验。据此,本研究提出如下政策性建议:大学校长的选拔需提高任职年龄要求;需关注教育背景多元化,需考虑高等教育科学素养,需兼顾内部选拔与外部选拔等。(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4-04-01)
王晓音[6](2014)在《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校长不只是一个学校机构的管理者,更是一个学校精神的代表、价值的守护者,是一所学校的灵魂。卓越的大学校长能够促进一所大学的长远高效发展,而优秀的校长人选与符合国情的科学严谨的大学校长遴选机制是分不开的。当前,为深入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一2020年)》精神、积极探索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教育部开始对大学校长的遴选进行试点改革,在这摸索试行中也必然带来了一些问题和争议。所以,如何选拔出适合国情和时代所需的大学校长,成为当务之急。美国是世界高等教育强国,拥有上百所世界闻名的研究型大学,其大学校长遴选机制建立早,发展至今也日趋完善。虽然美国和我国存在较大的文化差异和国情差别,但是美国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精髓和经验是值得我国学习和研究的,尤其是在我们摸索试行的现阶段。因此,研究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机制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立足于研究现状,笔者另辟蹊径,采取利益相关者的分析视角探究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机制。首先,从遴选主体、遴选标准和遴选程序叁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的实例,对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机制进行全面介绍。其次,以利益相关者理论为起点,通过具体回答谁是利益相关者,利益相关者的特征及其利益诉求和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冲突及其整合,进一步对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进行分析。再次,主要从美国独特价值观和高校共同治理理念两方面深入探究利益相关者利益博弈逻辑的原因。最后,基于利益相关者分析视角,对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机制进行全面深入分析的基础上,从遴选主体、遴选标准和遴选程序叁方面,得出对完善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的有益启示。(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4-03-07)
冯倬琳,尹星,刘念才[7](2014)在《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公众形象的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学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最高领导者,其形象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的形象。对中美主流公众媒体有关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报道分析发现:我国媒体较多关注校长在大学组织中发挥的作用,美国媒体则注重对校长个人职业发展的批判性探讨。美国大学校长首席执行官形象明显,我国大学校长则科学家形象突出;美国大学校长呈现筹资者形象,我国大学校长则表现为行政官员形象。公众期待大学校长成为教育家,公众媒体应在大学校长公众形象的塑造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监督作用。(本文来源于《高等教育研究》期刊2014年02期)
尹星[8](2013)在《主流媒体下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形象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外高等教育发展的历史和大量实例证明,杰出的大学校长能够领导大学造就历史。随着大学间竞争的日益激烈,全球竞争推动学校进入形象营销时代,大学校长作为一所大学的最高管理者与领导者,其形象对学校的发展十分重要,大学校长的形象很大程度上反映着大学的形象。本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内容分析法和对比分析法,搜集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的相关媒体报道、毕业典礼演讲稿以及校长领导体制相关政策作为分析的样本资料,编码分析了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形象。从大众媒体角度分析,中国校长的行政官员形象明显,美国校长的社会活动家、筹资者形象明显;中国校长的科学家形象突出,美国校长的首席执行官专业形象突出;中国校长目前公众形象与大众的理想期待的教育思想家还有一定的差距。通过对毕业典礼演讲稿以及专访文本的深入分析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包括,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意见紧跟国家政策;宏观意见普遍,针对性、批判性建议较少;校长们语言风格与官员相似。美国研究型大学校长通过毕业典礼呈现出比较多样化的教育家形象,主题形式多样。通过政策中的校长领导体制的分析,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官员形象突出,教育家形象不明显的原因。最后本研究对完善和改进中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形象提出了意见和建议。(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3-12-26)
刘新军,许放[9](2013)在《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工作分析、行为事件访谈以及多元统计分析的方法,对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进行了深入研究。以调研25所行业特色型大学得到的410份调查问卷为基础,运用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方法,得出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结构模型。研究表明,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由21个胜任特征构成,涵盖在人格特性、教育思想、管理能力、发展能力、行业影响力5个维度之中,最后通过结构方程建模予以验证。(本文来源于《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0期)
毕廷延[10](2013)在《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问题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社会发展到今天,几乎所有国家都高度重视教育问题,尤其是在高等学校里面,大都认同教育家办学的理念。中国的高等教育治理,还处在共建克难阶段,面临着很多困难和问题。大学校长要做到以"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己任,需要认真学习领会十八大精神,深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刚要,认真分析查找制约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不利因素,采取积极有效措施,按照讲政治的教育家型校长的要求,切实提升自己的素质和能力,努力使自己成为一名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更好地为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服务。(本文来源于《Proceedings of 2013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ducation and Teaching(ICET 2013) Volume 23》期刊2013-03-15)
研究型大学校长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大学校长作为大学的领导者,不仅是大学的管理者更是灵魂。一个优秀的大学校长能够带领一所大学的走向更远更好的未来,选拔出优秀的校长离不开一个科学的大学校长遴选制度。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实现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教育部积极探索完善大学校长选拔任用办法,并开始了公开选拔五所直属高校校长的试点改革工作。构建科学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制度,选拔出适应时代要求和国情需要的大学校长,对于促进我国大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我国大学的校长主要由政府任命,具有角色定位不清,无法适应新的时代要求;选拔标准不够详细具体,未建立起完善的选拔指标体系;选拔程序不够公开民主;缺乏相应的监督考核机制等问题。教育部在试行的公开选拔直属高校校长的过程中设立包括教育部领导、高校干部管理负责人、直属高校的党委书记和校长以及教师、学生、离退休干部等在内的遴选委员会作为选拔主体;在全国乃至全球范围内选拔适合人选,不再局限于本校本、地区内;选拔过程严格有序高效,选拔出的五位校长都相对年轻并具有一定管理经验,积累了一定的成功经验同时仍有一些需要改进的不足,具体包括选拔标准体系不完善,选拔结果具有较明显的政治性等。以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公布的2016年度世界大学排名前100中的14所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发现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的校长遴选由遴选委员会依据完善的选拔标准体系和严格的选拔过程选出,具有性别比例分布合理,学科背景范围广泛,上任年龄大,任期长,任职经历丰富,学术成就高等特点。在坚持我国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有选择的借鉴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的成功经验,完善我国的大学校长公开选拔制度。需要明确大学校长的角色定位,弱化其行政身份并促进大学校长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发展;建立完善的选拔标准指标体系,对大学校长的政治品质、教育背景、职业背景、学术成就、个人品格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考察;制定科学民主的选拔程序;构建有力的监督考核机制,确保大学校长的公开选拔工作在公平公开的环境下进行,并能够对其工作成效进行全面细致的考核。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研究型大学校长论文参考文献
[1].李然.“政治家-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素质及生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19
[2].高佳.我国研究型大学校长公开选拔制度研究[D].青岛大学.2017
[3].张玥.论大学校长领导力及研究型大学校长的核心领导力[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5
[4].侯琛,白宗新.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特征比较及对遴选的启示[J].长江大学学报(社科版).2015
[5].柏美屹.研究型大学校长背景特征对大学发展影响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6].王晓音.美国公立研究型大学校长遴选机制研究[D].四川师范大学.2014
[7].冯倬琳,尹星,刘念才.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公众形象的特征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14
[8].尹星.主流媒体下中美研究型大学校长形象的对比[D].上海交通大学.2013
[9].刘新军,许放.我国行业特色型大学校长胜任力模型研究[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3
[10].毕廷延.教育家型大学校长成长问题研究[C].Proceedingsof2013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EducationandTeaching(ICET2013)Volume23.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