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附斑激酶论文-陈卫民

粘附斑激酶论文-陈卫民

导读:本文包含了粘附斑激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子宫腺肌症,粘附斑激酶

粘附斑激酶论文文献综述

陈卫民[1](2015)在《粘附斑激酶在子宫腺肌症中的表达及其与痛经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FAK在子宫腺肌症在位内膜及病灶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及RT-PCR技术检测22例子宫腺肌症在位内膜及腺肌症病灶组织中FAK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以29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FAK蛋白在子宫内膜腺细胞和基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其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内。FAK蛋白在子宫腺肌症病灶组织有表达。2.通过灰度分析,子宫腺肌症组FAK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54±0.04),明显高于对照组(0.43±0.05)(P<0.05)。子宫腺肌症组病灶组织中FAK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7±0.04),明显低于对照组(0.43±0.05)(P<0.05)。子宫腺肌症组FAK mRNA相对表达量为(0.46±0.04),明显高于对照组(0.29±0.05)(P<0.01)。子宫腺肌症组病灶组织中FAK mRNA相对表达量为(0.22±0.04),明显低于对照组(0.29±0.05)(P<0.05)。3.合并痛经的子宫腺肌症患者在位内膜中FAK蛋白表达水平也显着高于无此症状者(P<0.05)。通过Person分析发现子宫腺肌症患者病灶组织中FAK蛋白表达水平与痛经VAS评分呈正相关(n=22;r2=0.110,P=0.009)。结论:1.FAK在子宫腺肌症在位内膜组织中表达上调,FAK可能与子宫腺肌症发病有关。2.FAK在子宫腺肌症病灶中表达程度与患者痛经呈正相关,FAK可能与子宫腺肌症的痛经有关。(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5-12-01)

梁燕[2](2012)在《粘附斑激酶通过Tuberin调节mTOR信号通路活性的分子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mTOR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属于PIKK (phosphatidy linos itol kinase-related kinase)超家族,是一个进化上十分保守的Ser/Thr激酶。它可以整合上游来自生长因子、营养、能量及环境压力的信号刺激,作用于其下游效应分子,进而在细胞增殖、生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是一种胞质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可以整合来自胞外的营养、压力、细胞粘着等信号来调控细胞的生长、迁移等,是胞内外信号转导的中枢。复合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是一种由常染色体突变导致的显性遗传疾病,由TSC1或TSC2两个基因突变所引起。Tuberin是TSC2基因产物,与TSC1基因产物Hamartin在细胞内以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是mTOR的上游负调控因子。FAK、Tuberin都是参与mTOR信号通路调节的重要蛋白。但FAK是否可以通过与Tuberin的直接相互作用而参与mTOR信号通路调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人293T细胞、小鼠STO细胞和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为材料,首先利用RNA干扰技术探究FAK表达受抑制后,其下游的效应分子Akt、 mTOR、S6K、S6的活性变化情况,明确FAK参与了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次之以FAK作为诱饵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沉淀复合物中Tuberin的存在,证明其有可能为FAK的作用靶。最后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鉴定FAK与Tuberin作用的具体片段。结果表明:1)FAK转录后沉默,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受到抑制。通路中phospho-mTOR(Ser2448)、phosphor-p70S6K(Thr389)、phospho-S6(Ser240/244)的活性明显降低,但phospho-Akt(Ser473)的活性无显着变化;2)FAK免疫共沉淀复合物中有Tuberin存在,但不能检出Akt;3)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全长FAK(aa.1-1052)和含有FAT结构域的C-末端片段FAK3(665-1052aa)与Tuberin的中间片段TSC2F(aa.419-1080)具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可以激活全部四种报告基因AUR1-C、MEL1、HIS3与ADE2的表达。FAK的N-末端FERM结构域FAK1(aa.1-400)和中间的激酶结构域FAK2(aa.401-664)与TSC2F之间没有或仅有较弱的相互作用,没有激活报告基因HIS3与ADE2。FAK的C-末端片段(665-1052aa)为FAK与Tuberin发生作用所必需。综合RNAi、免疫共沉淀和酵母双杂交的实验结果并通过不同物种细胞系间结果的相互印证,可以确定FAK与Tuberin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作用主要依赖于FAK C-末端片段的介导,FAK通过Tuberin直接参与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这一研究结果使FAK信号通路和TSC2(Tuberin)/mTOR信号通路相串联的分子机制得到了进一步阐明。(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2-05-30)

罗文才,徐辉[3](2012)在《粘附斑激酶在细胞迁移中的常见传导通路》一文中研究指出不同的细胞外基质能结合、激活不同的整合素,并通过整合素和胞质肌动蛋白骨架相连,形成复合结构即粘附斑。粘附斑在介导细胞黏附、迁移、生存及细胞周期调控、增殖和凋亡过程中有重要作用,它的形成和变化受蛋白酪氨酸激酶和小G蛋白的调节。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及其下游因子在整合素介导的细胞迁移信号转导中处于中心地位[1],本文就粘附斑激酶在细胞迁移方面的常见传导通路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12年01期)

李树裕,王志钢[4](2009)在《粘附斑激酶(FAK)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一类胞质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属于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超家族,因而也称为PTKⅡ。FAK在细胞信号转导中处于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胞内外信号出入的中枢,介导多条信号通路。FAK可以整合来自整合素、生长因子以及机械刺激等的信号,激活胞内PI3K/Akt、Ras/MAPK等信号通路,调节细胞生长。FAK还与胚胎发育、肿瘤发生与迁移有关。(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09年12期)

赵岚[5](2008)在《叁肽化合物酪丝缬肽对肺癌转移的治疗作用及对整合素—粘附斑激酶(FAK)信号传导通路影响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叁肽化合物酪丝缬肽(tyroservatide, YSV)对人肺癌细胞转移的治疗作用,初步探讨其影响整合素-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nsion kinase, FAK)信号传导通路的可能作用机制。方法:1.应用MTS法观察YSV对体外培养的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与Matrigel胶粘附能力的影响。2.应用Transwell小室实验模型观察YSV对体外培养的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3.应用明胶酶谱分析法,观察YSV对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培养上清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MMPs) MMP-2和MMP-9蛋白活性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技术观察YSV对叁种肺癌细胞中MMP-2和MMP-9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YSV对叁种肺癌细胞中MMP-2和MMP-9 mRNA水平的影响。4.应用免疫印迹技术观察YSV对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中FAK Tyr397和FAK Tyr576/577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应用免疫印迹技术观察YSV对叁种肺癌细胞中FAK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YSV对叁种肺癌细胞中FAK mRNA水平的影响。5.应用流式细胞术观察YSV对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中整合素β1和整合素β3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观察YSV对叁种肺癌细胞中整合素β1和整合素β3 mRNA水平的影响。结果:1.YSV可以显着抑制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在体外与Matrigel胶的粘附,对叁种肺癌细胞的最高抑制率分别可达37.08%,36.87%和41.34%。2.YSV可以显着抑制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的体外侵袭能力,对叁种肺癌细胞的最高抑制率分别可达53.87%,62.10%和64.44%。3.YSV可以显着抑制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培养上清中MMP-2和MMP-9的蛋白活性;YSV可以显着抑制叁种肺癌细胞中MMP-2和MMP-9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4.YSV可以显着降低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中FAK Tyr397和FAK Tyr576/577的磷酸化水平;YSV可以显着抑制叁种肺癌细胞中FAK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5.YSV可以显着抑制叁种高转移性人肺癌细胞株95D,A549和NCI-H1299细胞中整合素β1和整合素β3的mRNA水平及蛋白表达。结论:YSV对肺癌细胞的体外粘附和侵袭能力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具有抗肺癌细胞转移效果。该作用可能是通过下调肺癌细胞的整合素β1、整合素β3的水平,降低FAK的活性并抑制其表达,从而抑制了肿瘤细胞的整合素-FAK信号传导途径,导致其下游效应分子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MMP-9的表达水平下降、活性受到抑制来实现的。(本文来源于《天津医科大学》期刊2008-06-01)

穆琳[6](2008)在《粘附斑激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子宫内膜异位症(内异症)是发生于女性生殖系统的一种具有侵袭性的良性病变,定义为具有生长功能的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宫腔被覆粘膜以外的身体其他部位。尽管目前对本病已采用了药物和手术等多种方法治疗,但均未真正起到根治的作用,也没有取得长久消除症状的效果,而且患者仍然面临着复发的危险。经血逆流、种植以及腹膜或间皮细胞化生是两种被广泛接受的学说,其中以Sampson的经血逆流种植学说为主导理论。经血逆流是妇女月经期常见的现象,可发生于80%-90%的月经周期,但临床上仅10%-15%育龄妇女罹患内异症,这是Sampson学说无法解释之处。新近的研究焦点聚集于子宫在位内膜,有谓“在位内膜决定论”,即不同人(患者与非患者)经血逆流或经血中的内膜碎片能否在“异地”粘附、侵袭和生长,其中关键是在位内膜,在位内膜的差异是根本差异,是发生内异症的决定因素。有研究也表明内异症患者在位内膜的一些生物因子表达异常,有别于正常子宫内膜,使其具有更强的粘附和侵袭能力。从在位内膜决定论的观点出发,我们发现在内异症形成过程中,因经血逆流入盆腔的子宫内膜细胞能够抗失巢调亡而存活下来,随后粘附于腹膜基底层,这一过程是形成内异病灶的最初步骤,然后才引起细胞外基质崩溃和重建,使异位病灶得以形成。所以开展研究内异症在位内膜细胞抗失巢凋亡、粘附和迁移的机理对探讨内异症发病机理意义重大。既往研究显示,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作为一种非受体胞质酪氨酸激酶,是细胞粘着斑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主要介导整合素和生长因子传导的细胞外信号通路。FAK蛋白表达量增高出现在多种组织起源的肿瘤组织中,其过表达或活性增强也与肿瘤多种生物学行为密切相关,FAK可能是肿瘤异常信号转导系统的交汇点,或者说是FAK可能是各种不同肿瘤或癌细胞发生和进展的共同通路。作为细胞内多条信号传导通路的交汇点,FAK具有调节细胞生长、粘附、迁移、细胞骨架重组和凋亡等功能。但目前尚未见FAK与内异症发生发展关系的报道。为明确FAK在内异症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调节机制,本文利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RT-PCR和细胞培养等技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FAK在内异症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2、FAK在内异症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3、FAK与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生物学活性相关性的探讨;4、通过体外刺激实验研究雌激素(E_2)和孕激素(P)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FAK表达的调节,并观察内异症与对照组对此刺激反应的异同。第一部分FAK在内异症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FAK在内异症在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和RT-PCR技术检测55例内异症在位内膜组织中FAK蛋白及mRNA的表达,并以47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作为对照。结果:1.FAK蛋白在增殖期与分泌期子宫内膜腺细胞和基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其表达主要见于细胞浆内。2.通过灰度分析,在分泌期内膜标本中,内异症组FAK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32±0.04),明显高于对照组(0.29±0.05)(P<0.05),内异症组FAK mRNA相对表达量(0.67±0.12),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60±0.11)(P<0.05)。而在增殖期内膜标本中,两组没有明显差异(P>0.05)。3.增殖期内膜中FAK表达水平与内异症临床病理特征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分泌期内膜中,处于Ⅲ、Ⅳ期的内异症患者FAK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的患者(P<0.01)。合并盆腔疼痛的内异症患者FAK表达水平也显着高于无此症状者(P<0.05)。内异症患者是否伴有不孕、痛经及卵巢内异囊肿平均径的大小,FAK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Person相关分析显示:FAK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内异症临床分期呈正相关关系(r~2=0.437,0.440;P=-0.022,0.021),此种正相关关系也存在于FAK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与内异症患者盆腔疼痛症状之间(r~2=0.244,0.248;P=0.023,0.012)。4.增殖期子宫内膜FAK蛋白表达水平与血清中雌激素水平呈正相关(n=50,r~2=0.141,P=0.003),分泌期子宫内膜FAK蛋白表达量与血清中雌孕激素比值呈正相关(n=52,r~2=0.117,P=0.013)。第二部分FAK在内异症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目的:探讨FAK在内异症异位内膜中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和RT-PCR技术检测41例内异症异位内膜组织中FAK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并以20例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为对照。结果:1.FAK蛋白在异位内膜腺上皮细胞和基质细胞中均有表达,并主要见于细胞浆内。2.通过灰度分析,在内异症异位内膜组织中FAK蛋白相对表达量为(0.76±0.12),明显高于对照组(0.66±0.11)(P<0.05)。内异症组FAK mRNA相对表达量(0.71±0.11),也明显高于对照组(0.60±0.14)(P<0.01)。3.临床分期处于Ⅲ、Ⅳ期的内异症患者FAK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临床分期为Ⅰ、Ⅱ期的患者(P<0.05)。合并盆腔疼痛的内异症患者FAK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显着高于无此症状的患者(P<0.05)。FAK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随着卵巢内异囊肿平均径的增大而升高(P<0.05)。第叁部分FAK与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生物学活性的相关性目的:探讨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粘附及迁移活性与FAK蛋白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技术和MTT、细胞粘附实验及迁移实验观察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粘附与迁移能力与其FAK蛋白表达水平的相关性。结果:1.MTT比色法发现,内异症组在位内膜间质细胞的OD值为(0.37±0.06),明显高于对照组(0.30±0.05)(P<0.01)。内异症组细胞粘附率(37%±7%)明显高于对照组(30%±6%)(P<0.01)。另外,内异症组的细胞迁移距离为(0.78±0.09mm),明显高于对照组(0.67±0.07mm)(P<0.05)。2.通过Person分析发现,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FAK蛋白表达水平与MTT所测的OD值,粘附率与迁移距离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r~2=0.745,0.696,0.708;P=0.001,0.004,0.003)。第四部分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FAK表达调节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体外刺激实验研究雌孕激素对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中FAK表达的调节,并观察内异症与对照组对此刺激反应的异同。方法:采用细胞培养、免疫组化、蛋白免疫印迹和RT-PCR技术检测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在雌孕激素作用下FAK蛋白及mRNA表达的变化,并以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为对照。结果:1.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经不同浓度的雌激素作用24小时后,都表现为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10~(-9)-10~(-7)nmol/L)随着雌激素浓度的增加,间质细胞FAK表达水平逐渐升高;但雌激素浓度超过10~(-7)nmol/L后,FAK表达水平开始下降。应用浓度为10~(-7)nmol/L的雌激素分别作用6h、12h、24h、48h后,发现FAK表达水平在24h之前,随着雌激素作用时问的延长而增加,但是作用48小时后,FAK表达水平开始下降。培养液中单纯加入孕激素后FAK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雌孕激素联合组FAK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0.38±0.04,0.36±0.05)低于单纯应用雌激素组(0.56±0.05,0.47±0.06)(P<0.01)。2.在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中,雌激素刺激后FAK蛋白和mRNA表达上调水平(0.42±0.05,0.32±0.04)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0.33±0.06,0.23±0.04)(P<0.01)。培养液中单纯加入孕激素后FAK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P>0.05)。同时我们发现雌孕激素联合作用后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FAK表达水平与雌激素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1.FAK在内异症分泌期在位内膜组织中表达上调,并与临床分期与盆腔疼痛症状呈正相关,FAK可能与内异症的发生发展有关。2.FAK在内异症异位内膜中表达程度与临床病理特征呈正相关,FAK可能与内异症在盆腔的发展有关。3.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增殖、粘附和迁移能力与FAK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FAK可能参与了逆流入盆腔的内膜细胞形成新生异位内膜病灶的早期步骤。FAK可能是内异症治疗的潜在靶点。4.雌激素能够刺激正常子宫内膜间质细胞FAK的表达;孕激素必须在雌激素存在的情况下抑制雌激素对FAK表达的上调作用。5.内异症在位内膜间质细胞FAK的表达水平对雌激素刺激呈现超敏状态,而对孕激素的抑制作用则具有抵抗的特性,由此使FAK表达升高,进而促进了内异症的发生发展。这为临床内异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8-04-01)

郝嘉,郭红,陈林,肖颖彬[7](2006)在《风湿性心脏病粘附斑激酶表达与心肌间质纤维化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粘附斑激酶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风湿性心脏病的心肌间质纤维化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和原位杂交法检测粘附斑激酶在20例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组织和5例正常心肌组织中的表达,心肌行VG染色后,图像分析心肌胶原体积分数及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比例,并测定心肌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将所得结果进行相关分析。结果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心肌组织不同程度表达粘附斑激酶,且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粘附斑激酶蛋白和mRNA的表达量与心肌胶原体积分数、心肌血管周围胶原面积比例和羟脯氨酸含量呈显着正相关。结论粘附斑激酶可能在风湿性心脏病心肌间质纤维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它可能是促进风湿性心脏病心肌胶原合成的重要信号分子。(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06年02期)

郝嘉,严俊,肖颖彬[8](2005)在《粘附斑激酶家族新成员Pyk2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富含脯氨酸的酪氨酸激酶2(prohne-rich tyrosine kinase 2,Pyk2),又称细胞粘附激酶β(CAKβ)、相关粘附聚焦酪氨 酸激酶(RAFTK),是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家族的新成员,与FAK具有高度同源性。Pyk2活化可 催化多种含SH2结构域的底物蛋白磷酸化,涉及到多条信号 传导通路,包括离子通道的调节、细胞生长增殖分化和细胞凋 亡等,但其功能机制至今尚不清楚。(本文来源于《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6期)

卞琴,王拥军,施杞[9](2005)在《粘附斑激酶信号转导与串话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是细胞质中的非受体酪氨酸蛋白激酶,分子量125 kD,缺乏跨膜区[1],但包含SH2和SH3结合序列。它包含6个可以被磷酸化的酪氨酸,即Tyr397、Tyr407、Tyr576、Tyr577(本文来源于《中西医结合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房凯,刘军[10](2005)在《窖蛋白对粘附斑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窖蛋白对粘附斑激酶活性的影响,探讨窖蛋白对粘附斑激酶信号通路的作用。方法采用体外培养第3代到第6代人脐静脉内皮细胞,以腺病毒介导其高表达窖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粘附斑激酶活性,以抗粘附斑激酶397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抗体检测粘附斑激酶磷酸化水平。结果窖蛋白与粘附斑激酶形成免疫沉淀复合体,两者可以相互识别结合。与对照组相比,高表达窖蛋白抑制粘附斑激酶397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水平在纤粘连蛋白刺激前和刺激后分别降低了33%和35%。结论窖蛋白通过抑制粘附斑激酶的起始活性来抑制粘附斑激酶信号通路。(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5期)

粘附斑激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mTOR (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属于PIKK (phosphatidy linos itol kinase-related kinase)超家族,是一个进化上十分保守的Ser/Thr激酶。它可以整合上游来自生长因子、营养、能量及环境压力的信号刺激,作用于其下游效应分子,进而在细胞增殖、生长等方面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粘附斑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 FAK)是一种胞质非受体蛋白酪氨酸激酶,可以整合来自胞外的营养、压力、细胞粘着等信号来调控细胞的生长、迁移等,是胞内外信号转导的中枢。复合型结节性硬化症(Tuberous Sclerosis Complex, TSC)是一种由常染色体突变导致的显性遗传疾病,由TSC1或TSC2两个基因突变所引起。Tuberin是TSC2基因产物,与TSC1基因产物Hamartin在细胞内以异源二聚体的形式发挥作用,是mTOR的上游负调控因子。FAK、Tuberin都是参与mTOR信号通路调节的重要蛋白。但FAK是否可以通过与Tuberin的直接相互作用而参与mTOR信号通路调控尚不清楚。本研究以人293T细胞、小鼠STO细胞和绒山羊胎儿成纤维细胞为材料,首先利用RNA干扰技术探究FAK表达受抑制后,其下游的效应分子Akt、 mTOR、S6K、S6的活性变化情况,明确FAK参与了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次之以FAK作为诱饵蛋白利用免疫共沉淀和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沉淀复合物中Tuberin的存在,证明其有可能为FAK的作用靶。最后利用酵母双杂交技术鉴定FAK与Tuberin作用的具体片段。结果表明:1)FAK转录后沉默,mTOR信号通路的活性受到抑制。通路中phospho-mTOR(Ser2448)、phosphor-p70S6K(Thr389)、phospho-S6(Ser240/244)的活性明显降低,但phospho-Akt(Ser473)的活性无显着变化;2)FAK免疫共沉淀复合物中有Tuberin存在,但不能检出Akt;3)酵母双杂交实验表明全长FAK(aa.1-1052)和含有FAT结构域的C-末端片段FAK3(665-1052aa)与Tuberin的中间片段TSC2F(aa.419-1080)具有直接的相互作用,可以激活全部四种报告基因AUR1-C、MEL1、HIS3与ADE2的表达。FAK的N-末端FERM结构域FAK1(aa.1-400)和中间的激酶结构域FAK2(aa.401-664)与TSC2F之间没有或仅有较弱的相互作用,没有激活报告基因HIS3与ADE2。FAK的C-末端片段(665-1052aa)为FAK与Tuberin发生作用所必需。综合RNAi、免疫共沉淀和酵母双杂交的实验结果并通过不同物种细胞系间结果的相互印证,可以确定FAK与Tuberin之间存在直接的相互作用关系,这种作用主要依赖于FAK C-末端片段的介导,FAK通过Tuberin直接参与mTOR信号通路的调控。这一研究结果使FAK信号通路和TSC2(Tuberin)/mTOR信号通路相串联的分子机制得到了进一步阐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粘附斑激酶论文参考文献

[1].陈卫民.粘附斑激酶在子宫腺肌症中的表达及其与痛经相关性分析[D].浙江大学.2015

[2].梁燕.粘附斑激酶通过Tuberin调节mTOR信号通路活性的分子机制[D].内蒙古大学.2012

[3].罗文才,徐辉.粘附斑激酶在细胞迁移中的常见传导通路[J].西南军医.2012

[4].李树裕,王志钢.粘附斑激酶(FAK)及其信号通路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09

[5].赵岚.叁肽化合物酪丝缬肽对肺癌转移的治疗作用及对整合素—粘附斑激酶(FAK)信号传导通路影响的研究[D].天津医科大学.2008

[6].穆琳.粘附斑激酶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作用及调节机制的研究[D].浙江大学.2008

[7].郝嘉,郭红,陈林,肖颖彬.风湿性心脏病粘附斑激酶表达与心肌间质纤维化关系的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

[8].郝嘉,严俊,肖颖彬.粘附斑激酶家族新成员Pyk2的研究进展[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05

[9].卞琴,王拥军,施杞.粘附斑激酶信号转导与串话研究进展[J].中西医结合学报.2005

[10].房凯,刘军.窖蛋白对粘附斑激酶信号通路的影响[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05

标签:;  ;  

粘附斑激酶论文-陈卫民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