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作品论文-宣晶

托尔斯泰作品论文-宣晶

导读:本文包含了托尔斯泰作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奥涅金,卡拉马,托尔斯泰,佐夫,普希金,陀思妥耶夫斯基,俄罗斯文学,芭蕾舞剧,上海大剧院

托尔斯泰作品论文文献综述

宣晶[1](2019)在《“奥涅金”与“安娜·卡列尼娜”在申城舞台相遇》一文中研究指出当芭蕾、歌剧与俄罗斯文学名着相遇,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上海舞台或许能给你答案。根据普希金同名长篇诗体小说改编的歌剧《叶甫盖尼·奥涅金》,11日亮相上海大剧院舞台;昨晚,根据托尔斯泰名着《安娜·卡列尼娜》改编的同名芭蕾舞剧则为上海东方艺术中心新演出季揭幕(本文来源于《文汇报》期刊2019-09-13)

孔令云[2](2019)在《抗战语境下托尔斯泰作品的中国化改编——以《复活》的叁部改编剧为考察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尔斯泰的《复活》在中国有多种编译本。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复活》被多次改编并搬上中国舞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陈绵译述本、田汉编译本、夏衍编译本。叁种编译剧的情节结构、主题思想、审美风格各有特色。本文从编译者、导演、观众的接受史等方面,考察《复活》抗战语境下的中国化改编。(本文来源于《传媒观察》期刊2019年06期)

洪晓彤[3](2018)在《从托尔斯泰早期作品分析其对儒家思想接受的前提——以《卢塞恩》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尔斯泰的思想与中国儒家学说有着密切的关系,尽管他从19世纪80年代初开始才真正接触儒学着作,但是在接触伊始便对儒家学说有着不谋而合的惊喜,甚至产生"看到这一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说的高度"的感叹。接受不在于一朝一夕,托翁的早期作品《卢塞恩》则体现出其对儒家思想接受的铺垫和前提。(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08期)

列夫·托尔斯泰[4](2016)在《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两则》一文中研究指出我穿过田野回家,正是仲夏时节。草地已经割完了,黑麦刚要动手收割。这正是万紫千红、百花斗艳的季节:红的、白的、粉红的、芬芳而且毛茸茸的叁叶草花;傲慢的延命菊花;乳白的、花蕊黄澄澄的、浓郁袭人的"爱不爱"花;甜蜜蜜的黄色的山芥花;亭亭玉立的、郁金香形状的、淡紫的和白色的吊钟花;匍匐缠绕的豌豆花;黄的、红的、粉红的、淡紫的玲珑的山萝卜花;微微有点儿红晕的茸毛,和微微有些愉快香味的车前草花;在青春时代向着太阳发着青辉的,傍(本文来源于《快乐作文》期刊2016年30期)

付春红,李娜[5](2016)在《托尔斯泰作品《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改革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1861年的农奴制改革给资本主义经济带来了大量的劳动力。但在俄国农村,封建农奴制残余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仍长期并存,大多数农民依旧挣扎在死亡线上,生活苦不堪言。托尔斯泰把自己的改革理想和实践赋予作品中,以期通过作品唤起人们对农民问题的深入思考与探索。一、《一个地主的早晨》的创作背景托尔斯泰在喀山大学读书期间,对周围的现实不断思考。他比较孟德斯鸠的《法意》和叶卡捷琳娜二世的《训示》的结果,得出了一个大胆的结论,那就(本文来源于《短篇小说(原创版)》期刊2016年14期)

寇戎戎[6](2016)在《浅议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情味》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夫·托尔斯泰被列宁誉为是"俄国革命的镜子",在他的作品我们可以看见他对下层劳动人民、特别是农民最深切的同情和关爱,作品中的故事情节以让人深感深处逆境中的人们所持有的坚定信念,它让我们深切地感受到了人情味的存在。笔者从托尔斯泰对下层人群生活环境的阐释,对残酷的统治者的憎恨、揭露和批判,以及对人性的思索等角度来分析他作品中的人情味,以便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个伟大的文学巨匠,同时也更好地了解俄罗斯文学。(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6年07期)

关浩杰[7](2016)在《论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蕴涵的死亡意识观》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尔斯泰的死亡意识伴随着他漫长的一生,从童年、少年、青年到中年,最后一直到晚年,都用不同的表现形式,由浅入深,并且深深影响着托尔斯泰各个时期的文学创作。同时,托尔斯泰的死亡意识也直接影响到他浓厚的忏悔意识,继而间接地影响到他的"道德的自我完善"和"勿以暴力抗恶"思想。探讨托尔斯泰的死亡意识,同时也对死亡学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因此具有重要意义。当然,对此也应辩证地看待。(本文来源于《武夷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2期)

杨俊杰[8](2015)在《托尔斯泰和狄益华 也谈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最早中译》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尔斯泰作品的最早中译究竟是哪一种作品,近乎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德国传教士叶道胜(Immanuel Gottlieb Genaehr)的翻译(尤其是1907年出版的《托氏宗教小说》)被认为是最早的中译。近年来则有学者指出,所谓"最早",应归给《教育世界》1905年连载发表的小说《枕戈记》。然而,托尔斯泰作品的中译还有比《枕戈记》更早的。那就是《诚实敬神论》、《解仇良法》,这两种单行本系英国循道公会派到中国来的狄益华在1900年翻译出版。(本文来源于《俄罗斯文艺》期刊2015年04期)

朱晓东[9](2014)在《解析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他是俄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的名字风靡世界,他的作品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文学家,他就是列夫·托尔斯泰。其作品的题材大多密切联系了俄国人民大众的家庭生活和爱情。作者通过对所有作品中都存在的极具代表性的女性形象的鲜活描写,来阐述自己的妇女观。为了浅析其笔下形象各异、个性鲜明的女主人公形象,本文试图从托尔斯泰的生活、家庭背景、所处历史背景以及作家的道德标准观方面入手。(本文来源于《科教文汇(中旬刊)》期刊2014年12期)

王慧[10](2014)在《浅析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中“灵魂的自我救赎”之表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也是公认的世界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他终其一生都在执着地追求人生的真谛,以独特的"心灵辩证法"不仅创作了一系列"心灵探索者"形象,同时也在救赎自己的灵魂。这种救赎,既是列夫·托尔斯泰的人生目标,同样也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人需要自己救自己。在他着名的叁部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和《复活》中也同样表现出"灵魂的自我救赎",本文就以其中的主人公为例,来探讨他"灵魂的自我救赎"的过程及其具体表现。(本文来源于《华中人文论丛》期刊2014年02期)

托尔斯泰作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托尔斯泰的《复活》在中国有多种编译本。二十世纪叁四十年代,《复活》被多次改编并搬上中国舞台,其中影响较大的是陈绵译述本、田汉编译本、夏衍编译本。叁种编译剧的情节结构、主题思想、审美风格各有特色。本文从编译者、导演、观众的接受史等方面,考察《复活》抗战语境下的中国化改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托尔斯泰作品论文参考文献

[1].宣晶.“奥涅金”与“安娜·卡列尼娜”在申城舞台相遇[N].文汇报.2019

[2].孔令云.抗战语境下托尔斯泰作品的中国化改编——以《复活》的叁部改编剧为考察中心[J].传媒观察.2019

[3].洪晓彤.从托尔斯泰早期作品分析其对儒家思想接受的前提——以《卢塞恩》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8

[4].列夫·托尔斯泰.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两则[J].快乐作文.2016

[5].付春红,李娜.托尔斯泰作品《一个地主的早晨》中的改革探索[J].短篇小说(原创版).2016

[6].寇戎戎.浅议托尔斯泰作品中的人情味[J].大众文艺.2016

[7].关浩杰.论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蕴涵的死亡意识观[J].武夷学院学报.2016

[8].杨俊杰.托尔斯泰和狄益华也谈托尔斯泰文学作品的最早中译[J].俄罗斯文艺.2015

[9].朱晓东.解析列夫·托尔斯泰作品中的典型女性形象[J].科教文汇(中旬刊).2014

[10].王慧.浅析托尔斯泰及其作品中“灵魂的自我救赎”之表现[J].华中人文论丛.2014

标签:;  ;  ;  ;  ;  ;  ;  ;  ;  ;  ;  

托尔斯泰作品论文-宣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