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存言说论文-徐翔

生存言说论文-徐翔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存言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言说,生存

生存言说论文文献综述

徐翔[1](2018)在《言说·生存·荒诞:论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一文中研究指出刘震云的小说《我不是潘金莲》是当代中国文坛上一个具有社会学意义的典型文本。小说通过农村妇女李雪莲二十次上访的经历,揭示了当下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民生状态。小说从话语权的缺失、物质与精神的双重生存困境剖析李雪莲事件,在荒诞不经的情节中展现了真实的民生、复杂的官场文化,体现了中国当下发展的复杂性和作者对此的深刻思考。(本文来源于《郑州师范教育》期刊2018年01期)

兰青[2](2017)在《生存的诗性言说——论李泽厚的生活美学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最近这几年,艺术和美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活美学一词出现,且日趋受到大众的关注。纵观中国美学史研究发现,它大致可分为审美(意识)史、审美范畴史与审美文化史叁种范式,值得指出的是,前叁种范式与生活美学自有相关互渗之处。随着艺术领域的纷繁发展,生活美学研究蔚为大观。本文从探讨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引入,继而自李泽厚美学研究中挖掘出其涵摄的生活论倾向,以为恰切。(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7年20期)

程强[3](2017)在《不可言说的单一者的“生存”——现代哲学的先驱者克尔郭凯尔》一文中研究指出克尔郭凯尔用怀疑与否定的方式否定一个外我的存在,从普遍的客观性转向个体、单一者的存在。"单一者的存在"是克氏思想的中心,他的思想使近代哲学追求的确定性被消解了:存在就是"单一者的存在""单一者的存在"又仅向单一者自身显现,对于外界是非透明的,无法用语言描述,"生存"的秘密潜藏在语言之下。现代西方哲学中语言与存在关系的探讨就从这里系统地拉开了序幕。(本文来源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林江岳[4](2017)在《对小人物生存困境的文学言说——评方方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一文中研究指出《涂自强的个人悲伤》从连载以来,在大学生群体中引起了很大反响。在如今这样一个价值观多样、阅读取向多元化的社会,能取得如此多读者的一致认同,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面对小说取得的成功,方方说:"我写这篇小说时,并未考虑这是不是一个社会问题,或它是否会引起人们的反响。我的写作从来不去考虑这些。这也不是我这种职业写作者需要考虑的事。我所想到的只是:我要(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7年07期)

阚玉篇[5](2016)在《苏童笔下的女性生存及命运言说——以《妻妾成群》《红粉》和《黄雀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苏童是一位擅长塑造女性形象的作家,且有别于传统女性的另类形象,他以独特的视角描述了不同时代女性的生存状态及命运,如《红粉》中徘徊于解放与继续沦落中的秋仪、《妻妾成群》中陈家老宅中的颂莲以及《黄雀记》中的仙女,这些创作于不同时期的女性有着各自不同的悲剧命运。(本文来源于《文化学刊》期刊2016年08期)

周海波[6](2016)在《生存文化与战争话语重构——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散文创作与知识分子的言说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战争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一场灾难,而对于文弱的书生们来说更是残酷无情的。他们生活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文化环境中,不得不面对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文学如何抗战,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在抗日战争的大背景下,作家保持应有的文化姿态,应当以文学的话语进行叙事或者言说。在战争的大环境中,作家为读者提供并提供什么样的文学作品,这也是需要作家们做出回答的。而如何言说则同样表现着知识分子战争环境中的价值认同,当流行小说再次成为市民阅读的主要读物时,散文随笔也开始逐步趋向于市民读者的阅读口味,在体式上、风格上接近读者的要求。(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6年03期)

孙开利[7](2016)在《宗教元素的运用——《切·格瓦拉》独特言说方式和生存空间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2106年,北京人艺小剧场上演的史诗剧《切·格瓦拉》具有极强的情感渲染力,该剧采用了宗教元素和革命精神融合的言说方式,充溢着西方基督教的教诲和话语模式,但其主旨仍是颂扬无产阶级革命意志,《切·格瓦拉》剧的演出引起了民众和学界的广泛关注,引起了对社会问题和理想主义的再思考。在刚刚进入21世纪的中国,《切·格瓦拉》的主旨符合新左派和自由主义论争中国家意志所代表的方向,也因此获得了政治性生存空间。(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6年11期)

双爽[8](2016)在《双重“他者”困境下的生存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新移民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向海外的延伸。伴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海外华人的不断增多,新移民文学已逐渐成为华文文学的一支重要力量。海外女性华人身处异域文化环境中,面临着双重“他者”的困境:首先,流散于异质文化环境中,面临着谋生的艰辛和文化冲突的困境。其次,与男性相比,由于身处父权制的社会中,她们还面临着性别话语的差异,因此生存处境更加艰辛。在这双重“他者”的困境下,她们用书写的方式来对抗根深蒂固的种族歧视和父权观念,构成了女性新移民小说的特殊魅力。严歌苓是当今海外华人文坛上最优秀的女作家之一,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发表作品,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严歌苓有着强烈的自觉文化身份建构意识及浓烈深刻的女性意识,她一直思考并探求在异域生存环境下的文化碰撞与融合,她的移民作品对后殖民环境下的移民生存和女性问题思考投入了很大的努力。她将中西方文化冲突与女性问题放置于整个全球化的背景之下,探讨西方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压制,并对双重弱者身份的移民女性命运进行书写,描述女性在西方强势族群和父权制双重压抑环境下的生存状况,发掘女性的主体意识。本文意图以严歌苓新移民小说中的女性书写为研究对象,从文化身份与性别意识两个视角,用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方法分析严歌苓的新移民作品。具体如下:首先,第一章分析了严歌苓笔下的女性面临的种族差异困境:她们是居住国的“他者”,身处异域生存困境,面临语言的隔绝、谋生的艰辛、婚恋的障碍、文化的隔阂等,这些都构成她们艰难处境的一部分。其次,第二章分析了严歌苓作品中身处父权制社会下的女性面临的性别困境:她们成长过程中伴随着成年男性带来的隐痛;她们的情欲被压抑,难以得到释放;她们的身体受到男性的摧残,在承受苦难的同时,她们的女性意识被唤醒,精神得到了升华,甚至反哺带给她们苦难的男性。以此为基础,第叁章分析了严歌苓如何在作品中构建女性的主体性。作家通过女性的视角和去历史化的女性叙事,书写了女性被遮蔽的历史。同时通过男性形象的弱化和“地母”形象的塑造,进一步完成了对女性主体形象的构建。(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6-04-01)

龚润枝,汪杨[9](2015)在《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生存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凌叔华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作为小说的底根,书写女性在时代更替里的挣扎和成长。她笔下有叁个不同时代层次的女性:旧时代的女性、新旧文化夹层里的女性和新时代的女性。她的小说记录了时代更替里女性的生存状况。凌叔华通过对女性婚恋观变迁和家庭地位变化的描写,诉说女性在自我意识觉醒过程中陷入的困境和遭遇的疼痛。(本文来源于《乐山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祝昊[10](2014)在《关于生存理想的言说》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现代小说中神话化的奠基者之一,D.H.劳伦斯通常以神话为触媒,藉助古老的神话讲述新的故事,并在创制“现代神话”的过程中,表达自己致力于重归和谐,诗意栖居的生存理想。本论文以神话原型为切入角度对英国作家D.H.劳伦斯进行研究,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一般性的角度对劳伦斯的神话书写进行分析,主要有叁个方面的内容:一、从时代思潮与文学传统等方面探讨劳伦斯神话创作的发生。结合劳伦斯的人生经历讨论其对古希腊罗马神话、古阿兹台克神话等不同文化系统的神话质料的选用,并勾勒出其作品中从亚当到基督、从冥后到潘神、从羽蛇到凤凰等一幅幅神话的图景。叁、讨论劳伦斯在具体的创作实践中对于神话质料的不同处理方式,并对其最为常用的仪式性叙事和寓言化写作两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探讨和分析。第二部分从劳伦斯所言的“生命的核心线索就是‘关系’本身”为出发点,探讨劳伦斯在书写个人历史和社会历史之时,足如何使用神话来表达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以及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的,以及其神书写所呈现出的明显的二元对立的特征,主要有两方面的内容:一、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劳伦斯以神话为隐含参照系,探讨了伊斯塔尔塔穆兹式的女性统治、哈得斯珀耳塞福涅式的男性主导、珀尔修斯安德洛墨达式的两性互救,以及他所独创的耶稣伊西斯式的两性之间完美平衡的“温柔”关系。二、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劳伦斯采用古希腊悲剧中“女性入侵”的主题,以展演酒神仪式的方式来呈现现代社会中自然性别和社会性别悲剧性的对立;以“血谊兄弟”所结成的男性同盟来抗衡女性从家庭生活领域对男性社会生活领域的入侵;以地域之灵和“种族灵魂”来表征英格兰与意大利、欧陆与美洲等地域之间的对立,以及由之而来的文明与原始的对立;以“拉纳尼姆”的乌托邦构想和走进约阿契默式的“圣灵时代”来描述自己心中的生存理想。第叁部分探讨了喀巴拉神秘主义对于劳伦斯的影响,不仅解释了劳伦斯的神话书写之中为何呈现出明显的二元对立的特征,还探讨了劳伦斯所表达的人与神之间的理想关系,即人性与神性的交融,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内容:结合相关传记资料论证劳伦斯对于喀巴拉神秘主义的接受以及在其作品之中所呈现的事实性联系。二、归纳总结了在喀巴拉神秘主义的影响之下,劳伦斯所建构的以动态平衡的二元对立为核心内容,以追求均衡和谐为终极旨归的玄学体系。叁、以《虹》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了劳伦斯是如何以多层着色的手法将圣经中的神话故事与喀巴拉神秘主义有机杂糅,藉助于“原人亚当”的神秘概念表征出神性与人性完美交融的状态,以及以布朗温家族家史传奇的方式所展现出的神性逐渐丧失。四、以《羽蛇》为主要分析对象,探讨了劳伦斯是如何使用喀巴拉神秘主义来对阿兹台克神话加以改制,藉助于“舍金纳”这一流放女神的概念,通过神圣婚姻的方式,重建人与神之间的新型关系,重新恢复神性与人性的交融。第四部分讨论了在劳伦斯的生存理想之中,人与自然、人与宇宙之间的理想关系,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以劳伦斯所建构的神话世界中的最高神祗——潘神的形象从野性到神性再到泛神的形象变迁为主线,辅以劳伦斯对于现代西方工业文明的批判,来探讨劳伦斯心目中人与自然所应达成的泛神论的那种人与自然的“神圣统一体”的关系。二、结合劳伦斯所选用的生命之树的宇宙模型,探讨劳伦斯所想要表达的人的主体性地位的消散、人与其他生灵平等互通、生命力在生命之树上自由流动等主题,并分析了劳伦斯试图以自我完成的方式取代基督教的救赎,通过回归古老仪式,与宇宙节律保持一致等途径,来追寻着一种存在的统一性。本文力图阐明劳伦斯如何以神话书写这种复魅的修辞来呈现出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神、人与自然、人与宇宙的理想关系,表达出回归本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的生存理想。(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4-05-01)

生存言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最近这几年,艺术和美学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生活美学一词出现,且日趋受到大众的关注。纵观中国美学史研究发现,它大致可分为审美(意识)史、审美范畴史与审美文化史叁种范式,值得指出的是,前叁种范式与生活美学自有相关互渗之处。随着艺术领域的纷繁发展,生活美学研究蔚为大观。本文从探讨生活美学何以可能引入,继而自李泽厚美学研究中挖掘出其涵摄的生活论倾向,以为恰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存言说论文参考文献

[1].徐翔.言说·生存·荒诞:论刘震云小说《我不是潘金莲》[J].郑州师范教育.2018

[2].兰青.生存的诗性言说——论李泽厚的生活美学意蕴[J].大众文艺.2017

[3].程强.不可言说的单一者的“生存”——现代哲学的先驱者克尔郭凯尔[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7

[4].林江岳.对小人物生存困境的文学言说——评方方小说《涂自强的个人悲伤》[J].长江丛刊.2017

[5].阚玉篇.苏童笔下的女性生存及命运言说——以《妻妾成群》《红粉》和《黄雀记》为例[J].文化学刊.2016

[6].周海波.生存文化与战争话语重构——抗战时期沦陷区的散文创作与知识分子的言说方式[J].东方论坛.2016

[7].孙开利.宗教元素的运用——《切·格瓦拉》独特言说方式和生存空间探析[J].青年文学家.2016

[8].双爽.双重“他者”困境下的生存言说[D].重庆师范大学.2016

[9].龚润枝,汪杨.凌叔华小说中的女性生存言说[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5

[10].祝昊.关于生存理想的言说[D].南开大学.2014

标签:;  ;  ;  ;  

生存言说论文-徐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