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龙眼裳卷蛾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微孢子虫门,双单倍期纲,少双单倍期目,布雷孢虫科
龙眼裳卷蛾论文文献综述
万永继,刘仁华,沈佐锐[1](2005)在《寄生于龙眼裳卷蛾的微孢子虫一新种(微孢子虫门,布雷孢虫科)》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种于2 0 0 0年从四川阆中林木害虫龙眼裳卷蛾幼虫体内发现分离。孢子卵圆形(3 1μm±0 3μm×1 6 μm±0 2 μm ) ,孢子发育中呈现出八孢子囊孢子和二孢子母细胞类型,为变形孢虫属的典型特征,分别形成单核孢子和双核孢子,极丝圈数分别为7~9圈和10~12圈;从宿主、大小、极丝、发育等的差异检索表明:为微孢子虫门变形孢虫属VairimorphaPilly ,1976 1新种,定为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ceracessp .nov .。(本文来源于《动物分类学报》期刊2005年02期)
买国庆[2](2004)在《封面照片:龙眼裳卷蛾Cerace stipatana Walker》一文中研究指出卷蛾科Tortricidae昆虫为中小型蛾类 ,世界已知 5 0 0 0余种 ,其区系以温、热带最为丰富 ,幼虫大多卷叶 ,取食叶肉、种子或蛀茎等 ,对林木造成危害。我国已知约有 5 0 0种。本期封面为龙眼裳卷蛾CeracestipatanaWalke(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2004年05期)
沈坤发[3](2002)在《苏云金杆菌对龙眼裳卷蛾敏感菌株的筛选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用鳞翅目比较敏感的 4种苏云金杆菌菌液浸渍龙眼叶片 ,喂食 3~ 4龄龙眼裳卷蛾幼虫 ,5d后感染浓度与死亡机率值回归方程为Y1=1.0 6 35 +0 .4 5 15X ,Y2 =- 1.4 4 70 +0 .8130X ,Y3 =0 .2 0 5 9+0 .6 15X ,Y4=3.0 0 2 6 +0 .1179X ;半致死中浓度LC50 值分别为 5 .2 36 8× 10 8、8.5 171× 10 7、6 .2 374× 10 7和 8.76 4 8× 10 15cell/ml。以 3×10 8cell/ml浓度感染 4龄幼虫 ,其致死中时间LT50 值分别为 5 .74 73、3.5 5 72、4 .8177、16 .0 86 2d。结果表明 :Bt(2 )菌株对龙眼裳卷蛾毒力次于Bt(3) ,但致死中时间最短 ,可供农林业生产上应用于林间防治(本文来源于《林业科技开发》期刊2002年S1期)
唐聘芳[4](1998)在《龙眼裳卷蛾微粒子虫的发现和对家蚕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裳卷蛾CeracestipatanaWalker患微粒子病和该病原对家蚕有感染性、致病性在国内外尚未见到研究报道。国内除《中国森林昆虫》[1]中有龙眼裳卷蛾记述外,国际检索仅查到尼泊尔记录卷蛾总科中有一新亚种Ceracestipatananepa...(本文来源于《昆虫学报》期刊1998年03期)
韩军,沈加林[5](1993)在《龙眼裳卷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裳卷蛾(Cerace stipatana Walker)属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华东、西南地区及印度.我省川南该虫以幼虫卷叶咀食,严重危害龙眼、荔枝叶片、嫩梢,据本所1987年在泸州市调查:2146株龙眼果树,受害株达77.77%,叶片受害株达47.62%;361株荔枝,受害株达78.75%,叶片受害株达41.45%.有关龙眼裳卷蛾各虫态的历期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目前国内未见报导.60至70年代,笔者在对龙眼裳卷蛾生物学特性研究中,根据该虫在自然变温条件下的发育速度,进行了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探索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1993年04期)
韩军,沈加林[6](1993)在《龙眼裳卷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裳卷蛾Cerace stipatana Walker属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华东、西南地区及印度。该虫在川南是严重危害龙眼、荔枝的主要害虫之一。掌握该害虫各虫态的历期与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对了解该虫的生物学习性,预防其在幼虫期的严重危害,即时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1983年以来,在进行龙眼裳卷蛾生物学习性研究中,根据该虫在自然变温条件下各虫态的发育速度,进行了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的探索研究,为合理地控制其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昆虫知识》期刊1993年03期)
姜景峰,胡志莲[7](1990)在《龙眼裳卷蛾的生物学研究初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裳卷蛾Cerace stipatana Walker,又名龙眼小卷蛾、龙眼卷蛾,属鳞翅目卷蛾科。国内分布于华东、西南等地。1981至1983年在我省九江、星子、德安、永修、安义等地发生,近2年又在高安、宜丰等县市的樟树上为害。笔者室内饲养和室外定点定虫观察和调查,结果如下。(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1990年S1期)
万永继[8](1989)在《从家蚕和龙眼裳卷蛾分离到的微孢子虫的荧光抗体法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应用间接荧光抗体检验技术识别微孢子虫。对种茧养蚕分离的微孢子虫(NIS—741,NIS—3922,NIS—388,NIS—2624,NIS—4141)与Nosema,bombycis进行了血清学性状的比较,且对危害家蚕的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进行了荧光抗体的鉴定观察。实验表明:从家蚕分离的不同形态差异的微孢子虫分离株与家蚕微粒子(N.bombycis)孢子虫具有相同的抗原性;对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荧光抗体观察没有看到特异性荧光,不能判断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与N.bombycis具有相同的表面抗原。另一方面,对微孢子虫的发育前期裂殖体和孢子体的荧光抗体法观察表明:从染病组织中能够识别出裂殖体和孢子体,但要区别N.bombycis的裂殖体和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的裂殖体则比较困难,对此尚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四川蚕业》期刊1989年04期)
唐聘芳,赵玉桂,蔡平钟[9](1988)在《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次报道了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致病感染试验结果。1985年在叁台等县第一次发现野外昆虫感染微孢子虫病,以其新鲜孢子虫添食家蚕可感染发病,影响生长发育甚至死亡;镜检病蚕蚕体及组织切片,可看到病原体和明显病变。还与家蚕微粒子原虫进行了比较观察。(本文来源于《西南农业学报》期刊1988年03期)
唐聘芳[10](1987)在《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续报)》一文中研究指出龙眼裳卷蛾(Cerace Stipatana Wa-lkar)体内寄生的微孢子虫,经1985年春、夏、秋叁季养蚕添食接种试验鉴定能感染家蚕,对该病原孢子的大小、形状,用电镜扫描与家蚕微粒子孢子作了比较。1986年对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感染家蚕后出现的病(本文来源于《四川蚕业》期刊1987年01期)
龙眼裳卷蛾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卷蛾科Tortricidae昆虫为中小型蛾类 ,世界已知 5 0 0 0余种 ,其区系以温、热带最为丰富 ,幼虫大多卷叶 ,取食叶肉、种子或蛀茎等 ,对林木造成危害。我国已知约有 5 0 0种。本期封面为龙眼裳卷蛾CeracestipatanaWalke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龙眼裳卷蛾论文参考文献
[1].万永继,刘仁华,沈佐锐.寄生于龙眼裳卷蛾的微孢子虫一新种(微孢子虫门,布雷孢虫科)[J].动物分类学报.2005
[2].买国庆.封面照片:龙眼裳卷蛾CeracestipatanaWalker[J].昆虫知识.2004
[3].沈坤发.苏云金杆菌对龙眼裳卷蛾敏感菌株的筛选试验[J].林业科技开发.2002
[4].唐聘芳.龙眼裳卷蛾微粒子虫的发现和对家蚕的影响[J].昆虫学报.1998
[5].韩军,沈加林.龙眼裳卷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观察[J].西南农业学报.1993
[6].韩军,沈加林.龙眼裳卷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J].昆虫知识.1993
[7].姜景峰,胡志莲.龙眼裳卷蛾的生物学研究初报[J].植物保护.1990
[8].万永继.从家蚕和龙眼裳卷蛾分离到的微孢子虫的荧光抗体法识别[J].四川蚕业.1989
[9].唐聘芳,赵玉桂,蔡平钟.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的研究[J].西南农业学报.1988
[10].唐聘芳.龙眼裳卷蛾微孢子虫对家蚕致病性研究(续报)[J].四川蚕业.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