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农村题材电视剧,英雄,党员,模范
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文献综述
陈友军[1](2019)在《论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党员干部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40多年来中国电视剧中党员干部形象发展的历史,较好地诠释了党的政治属性、政治追求、历史担当与人民情怀。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农村干部形象的内涵演变,经历了从"模范"叙事与崇高美学内涵、"公仆"叙事与人民性指向、"能人"叙事与党性原则、"人性"叙事与新时代文化诉求的动态融合的过程。探讨时代风云的变幻与此类文本的叙事演变的关系,对于总结现实题材电视剧对共产党员形象塑造的美学经验及其艺术创造的多重价值具有积极意义。(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9年11期)
贺彩虹[2](2019)在《青山绿水新田园——拓展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空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题材电视剧是广大观众喜爱和关注的电视剧类型之一,但是近年来农村题材剧出现了数量下降、质量下滑、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同时,也有一部分创作者在拓展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空间叙事方面着力创新,涌现出一批佳作:比如《麦香》等呈现出青山绿水自然空间,《大江大河》等在史诗性的基础上拓展社会空间,《老农民》等建构了充满韵味的民俗文化空间,《温暖的村庄》等打造出意蕴深长的精神空间,《索玛花开》等突破了固定思维的女性空间。(本文来源于《百家评论》期刊2019年05期)
董慧敏[3](2019)在《农村题材电视剧女性形象塑造“圣母白莲花”现象批判》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村女性形象作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重要表现对象,曾经达到过相当的审美高度。但近几年来一些农村题材电视剧在农村女性形象塑造方面却出现了分化和倒退,出现了令人警惕的"圣母白莲花"倾向。本文通过对此类电视剧典型案例的分析,试图对这种现象进行批判和反思。(本文来源于《当代电视》期刊2019年04期)
夏维波,李忠阳[4](2019)在《后乡土叙事:低生活化、反叙事与歧赏——论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变异》一文中研究指出引言:后乡土叙事美学的开启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的历史变迁与现实形态,早已溢出知识界传统的叙述模式与解释框架,由费孝通开端并奠基的"乡土中国"叙述渐渐不敷使用。学人们响应乡村社会的急遽转型,试图在现代化、城市化、全球化多重关联语境下重新认识当代乡村变迁,并给出各自的经验描述与理论解释,如"村落的终结"(李培林语)、"‘离土’时代"(张玉林语)、"新乡土中国"(贺雪峰语)等。其中颇值一提的是,陆益龙提出后乡土社会(postearthbound society)的来临,并以"后乡土性"这一更具综合性、包容性的概念框架,从整体上来概括当下中国(本文来源于《文艺争鸣》期刊2019年03期)
张国涛,孟雪[5](2019)在《家园意识与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精神困境》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陷入困境,一方面表现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作品的数量少,另一方面则体现在精品少,影响力和传播力差。究其原因,与城市化背景下人们家园意识的弱化有关。从家园意识的发生与变异、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家园意象、当"农村"遭遇"城市"叁大部分出发,分析了在电视剧中,"家园"的具象化,以及在农村题材电视剧中,通过"在家""离家""回家"等意象展现出的家园意识。在城市化大潮的冲刷下,人们的"家园意识"渐渐地淡化,甚至是异化,原本基于乡村、田园的精神家园变成了基于金钱和物质的资本家园。但城市中实体的出租屋、写字楼终究不是人们能够栖息的家,精神上家园意识的重建是农村题材剧,也是当代人迫切需要正视和解决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张士坤,张颖华[6](2019)在《新时期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是一个乡土社会,有着几千年的农业文明。随着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新城镇的建设,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如何传承乡土文明,融入现代文明,保持乡土文化的优势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老农民》和《马向阳下乡记》为例,分别从乡土权力、乡土秩序、乡土人际和乡土民俗四方面对新时期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西部广播电视》期刊2019年03期)
张新英[7](2019)在《乡土中国的镜像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流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以其丰富复杂的影像,记录了中国乡村的历史变迁和广大农民的心灵嬗变,为农村和农民留下了一份珍贵的时代记忆。农村题材电视剧在40年中历经兴衰浮沉的创作流变,见证了乡土中国曲折艰难的改革发展历程。未来中国乡村的转型和发展,依然需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艺术呈现。(本文来源于《中国电视》期刊2019年01期)
李玉琴,李江[8](2018)在《电视剧的扁平喜剧人物形象及审美范式——以辽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扁平人物形象是一种形象类型,与圆润、丰满的圆形人物形象相比照,以其单一、呆板、偏颇的性格类型为特质。扁平人物形象常见于喜剧,它之所以产生强烈的喜剧效果,从理论层面考察是因为"生命机械化"处理、不协调因素表现以及生活"丑"的戏剧化呈现等。当代辽宁农村题材电视剧以成功塑造一系列栩栩如生的扁平人物形象而引发受众的踊跃关注,其艺术实践不仅推动了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发展,也突破以往农村电视剧创作同质化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电视剧创作审美范式。(本文来源于《艺术学界》期刊2018年02期)
张玉梅,王达菲[9](2018)在《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女性的独立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乡村爱情》《当家的女人》《女人的村庄》《女人当官》《插树岭》《圣水湖畔》等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女性为例,从农村新女性家庭独立、爱情独立和事业独立叁个方面分析了农村电视传播新女性形象的特征。从社会层面、思想层面和文化层面等方面重点分析了电视传播中女性自我独立意识觉醒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丁莉丽[10](2018)在《从《初心》看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的得失》一文中研究指出《初心》于2018年初在中央电视台一套黄金时间播出,不但收获了高收视率,而且受到农村观众的大力追捧,显现出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独特市场优势。但是该剧并未获得匹配的网络口碑,主要在于生活质感不够,审美理念略显封闭,未能对接观众多元化的价值格局。在宣传营销环节,该剧固守传统宣传模式,运用新媒体营销手段不够,直接影响了传播效果。《初心》作为一部典型的农村电视剧,其生产运作得失对于当下农村题材及主旋律电视剧创作具有参照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文艺评论》期刊2018年11期)
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农村题材电视剧是广大观众喜爱和关注的电视剧类型之一,但是近年来农村题材剧出现了数量下降、质量下滑、同质化严重等问题;同时,也有一部分创作者在拓展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空间叙事方面着力创新,涌现出一批佳作:比如《麦香》等呈现出青山绿水自然空间,《大江大河》等在史诗性的基础上拓展社会空间,《老农民》等建构了充满韵味的民俗文化空间,《温暖的村庄》等打造出意蕴深长的精神空间,《索玛花开》等突破了固定思维的女性空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农村题材电视剧论文参考文献
[1].陈友军.论农村题材电视剧中的党员干部形象[J].当代电视.2019
[2].贺彩虹.青山绿水新田园——拓展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空间叙事[J].百家评论.2019
[3].董慧敏.农村题材电视剧女性形象塑造“圣母白莲花”现象批判[J].当代电视.2019
[4].夏维波,李忠阳.后乡土叙事:低生活化、反叙事与歧赏——论新世纪以来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的叙事变异[J].文艺争鸣.2019
[5].张国涛,孟雪.家园意识与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精神困境[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6].张士坤,张颖华.新时期山东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乡土文化解析[J].西部广播电视.2019
[7].张新英.乡土中国的镜像呈现:改革开放40年来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流变[J].中国电视.2019
[8].李玉琴,李江.电视剧的扁平喜剧人物形象及审美范式——以辽宁农村题材电视剧的人物形象为例[J].艺术学界.2018
[9].张玉梅,王达菲.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中女性的独立意识[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丁莉丽.从《初心》看当下农村题材电视剧创作与传播的得失[J].中国文艺评论.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