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联系小学实际,积极组织课外科技活动(论文文献综述)
郑先常[1](2021)在《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文中指出在发展青少年体育核心素养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推进专项化教学的实施尤为迫切。针对当前存在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内涵仍需明晰、教学效果评价手段还需丰富、教学改革理论需进一步完善的问题,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对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进行分析,进一步探寻专项化教学的内涵特征,为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提供依据;通过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访谈法和层次分析法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构建,并对体系的各指标进行赋值。在此基础上,对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可操作化定义,创新专项化教学效果评测的新手段;最后应用于专项化教学改革实践,探索基于指标体系上海专项化教学改革的问题与改善建议,研究发现: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目标集中体现在:高中生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的掌握、体能的健康发展、良好的体育行为和体育品德的培养等方面。与传统的高中体育教学相比较,专项化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内涵特征:坚持“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以“体育核心素养”为引领的教学目标、以“运动专项学习”为主体的教学内容、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方式和注重长效性机制的教学评价。2.遴选具有(1)职称为教授或副教授且具有博导资格的;(2)从事学校体育及相关领域,且具有较高热情的;(3)熟悉或参与到专项化教学改革的;(4)有一定的工作时间和工作精力、配合度良好的四种标准的人员,组成13人的征询专家群,对初建的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优化和修正。通过三轮专家意见征询,最终确定了由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品德5项一级指标,15项二级指标和19项三级指标构成的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计算出其一级指标体育意识、体育知识、运动能力、运动参与和体育道德对总目标的权重分别为0.1204、0.1032、0.3329、0.3343和0.1092,其二级和三级指标的权重见论文中表5-19。3.依据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最初量表的设计与制作、测试变量的选取、量表的修正、量表的验证几个步骤,研制了包含28个题项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经检验该量表的信度和效度较好。4.参照相关研究对评价对象评价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的方法,其中,0.8分以上为高,0.6到0.79分为中,低于0.6分为低。本研究借助《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得分为0.716,总体处于中等等级。一级指标体育意识的得分为0.775、体育知识的得分为0.688、运动能力的得分为0.713、运动参与的得分为0.697,体育品德的得分为0.810。(2)不同年级的学生在5个指标上没有明显的差异性,从得分上看专项化教学效果的纵向效果较好;男性学生在5个指标上的得分均好于女性学生,在运动参与上,男女生之间具有显着性差异。5.通过对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价,发现:(1)虽然专项化教学总体效果较好,但总体水平不高;(2)学生的专项运动体育知识整体水平不高,尤其是专项运动技能性知识水平不高;(3)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仍有较大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应对措施:(1)多角度查漏补缺,补齐短板,全面提升专项化教学效果;(2)默会知识促进运动技能知识的获得;(3)发展学生运动能力,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提高学生的运动参与水平。本研究结论,如下:1.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程序规范、方法合理、指标体系各级指标权重得分符合专项化教学改革的初衷,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高的科学性。2.研制的《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测量工具。3.通过在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指标体系的评价结果符合当前专项化教学的实际情况,表明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具有较好的有效性。4.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是专项化教学效果理论体系的有益补充。
孔冲[2](2021)在《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培养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生动力已经上升为学校体育的重要使命而纳入国家战略性框架之内,加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已成为推进学校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健康的重要抓手。但是在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中,由于缺乏对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系统把握,不清楚影响因素对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影响方式,严重制约着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的效果。因此,本研究借助于上海市“小学体育兴趣化”课程改革带来的可靠研究机遇,以上海市小学生为调查研究对象,聚焦“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问卷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首先,借助于兴趣发展理论等理论依据和兴趣与体育兴趣的相关文献支撑,拓展了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并运用德尔菲法构建出比较系统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其次,以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和构建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为理论依据,研发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最后,运用研发量表进行相关数据调查,在相关与回归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结构方程模型分析,揭示出影响因素对小学生各阶段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作用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新颖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暂时参与意愿、即时刺激的乐趣5个维度。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实用性、挑战性、注意力需求、课内重复参与意愿、成长的乐趣5个维度。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持续成长的乐趣、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重要性3个维度。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测量结构可确定为:自我实现的乐趣、覆盖课内外的自主参与意愿、自主性3个维度。(2)构建的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包括:环境和个体因素2个一级指标;体育心理、制度和物质环境因素,期望价值、成就目标和体育知识技能6个二级指标;体育课堂教学、学校体育参与、家庭体育参与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体育时间保障和政策执行情况,体育场地设施、体育教师课程能力、体育课程资源建设和体育参与服务供给,期望信念和任务价值,掌握趋向、掌握回避、成绩趋向和成绩回避,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18个三级指标;以及42个观测点指标。(3)经过严格的信效度检验,研发了4个体育学习兴趣量表和2个影响因素量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5维度20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3维度8题)、《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3维度8题)、《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指标问卷》(3维度29题)和《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指标问卷》(3维度24题)。(4)在试点校变量上,试点校学生表现出比非试点校学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11)、暂时参与意愿(P=0.003)和即时刺激乐趣(P=0.003);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11)、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07)和成长的乐趣(P=0.013);更高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03)、持续成长的乐趣(P=0.000)、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18)和重要性感知水平(P=0.008);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3),更低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1)。(5)在生源地变量上,城区学生仅比郊区学生表现出更高的持续成长乐趣(P=0.037<0.05)。在年级变量上,高低年级学生在体育学习兴趣所有阶段(P﹥0.05)均不存在显着差异。在性别变量上,女生表现出比男生更高的注意需求水平(P=0.026),而男生表现出比女生更高的从课内向课外拓展的重复参与意愿(P=0.03)和自主性(P=0.034)。在独生子女变量上,非独生子女表现出比独生子女更高的暂时参与意愿(P=0.04),更高的实用性感知水平(P=0.043)、注意需求水平(P=0.026)和课内重复参与意愿(P=0.05)。在BMI变量上,肥胖学生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43)。在SES变量上,高SES学生表现出比低SES学生更高的体育个体兴趣萌芽整体发展水平(P=0.035)、重要性感知水平(P=0.015)、持续成长乐趣(P=0.026),以及更高的自我实现乐趣(P=0.008);而低、中SES学生则表现出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P=0.000/P=0.022)。(6)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61,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514)、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3.39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7.125)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体育物质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路径系数为0.22,其细分维度体育场地设施(t=2.570)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t=8.094)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7)在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路径系数为0.14,其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10.040)、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5.452)、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4.004)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1.383)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439,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完全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06;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645,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4。(8)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阶段,两个结构方程模型中的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分别为0.69和0.54,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8.60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15.892)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t=1.996)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期望价值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28,且细分维度期望信念(t=7.454)、成就价值(t=8.380)和内在价值(t=11.572)也可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路径系数为0.08。在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37,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44;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181,远远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6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272,体育物质环境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075;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347,也低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54。(9)在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阶段,体育心理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19,且细分维度体育课堂教学氛围(t=7.839)、家庭体育参与氛围(t=8.348)和社会体育参与氛围维度(t=16.096)可以正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学校体育参与氛围(t=-3.624)可以负向预测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40。体育知识技能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21,掌握趋向与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路径系数为0.36。在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部分中介作用产生的的间接效应量为0.555;体育物质环境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69;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724,远远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19。在个体因素为中介变量的结构方程模型中:体育心理环境通过体育知识技能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176,通过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产生的间接效应量为0.32;体育环境因素的间接效应量共计0.496,略高于体育环境因素的直接效应量0.40。根据研究结果得出如下结论:(1)本研究研发的体育学习兴趣四阶段量表、环境影响因素量表和个体影响因素量表信效度良好,可以作为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研究的测量工具。(2)试点校较好的体育心理环境、制度环境和物质环境支持程度,造就了试点校学生既能够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强烈的参与意愿、以及较低的挑战性威胁和良好的互动体验;又可以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重要价值、表现出强烈的课外参与意愿和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3)非独生子女对他人关注渴求导致其能够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的实用价值,对体育学习内容保持着高度的注意需求水平和强烈的课内参与意愿。肥胖学生限于自身的身体条件,会对体育动作的完成自信心不足,因此表现出比正常学生更高的挑战性感知水平。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学生由于家庭可以提供更好的体育参与支持,使其不仅较少感受到体育学习内容的挑战性威胁,而且更好地感知体育学习对自身的重要价值、获得更加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更容易形成稳定的体育学习个体兴趣。(4)体育心理环境和物质环境均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且体育心理环境作用效果好于体育物质环境。其中,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最重要的环境影响指标。(5)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补充。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和体育课堂教学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6)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期望价值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以及掌握趋向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体育课堂教学氛围和体育课程资源建设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期望价值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7)体育心理环境既可直接影响、又可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掌握趋向及体育知识技能的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制度环境可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物质环境只能通过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中介作用间接影响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体育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内在影响方式是以体育心理环境的间接影响和体育制度环境的直接影响为主体、以体育心理环境的直接影响和体育物质环境的间接影响为补充。家庭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环境因素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掌握趋向和体育知识技能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间接影响最重要的个体指标;社会体育参与氛围是发挥体育心理环境直接影响最重要的环境指标。
朱洁[3](2021)在《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各样的学习方法相继出现,使用App进行学习就是其中的一种。App,全称为Application(应用、使用),当今为人们所熟悉的App指的是安装于移动设备的应用程序。近年来,教育类App发展十分迅速,受到家长、学生、教师的持续关注,使用App学习英语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认可和追捧。本研究以小学英语教育类App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对258名小学生及其家长进行问卷调查,并对两位相关的英语任课教师,以及两个小学生家庭进行访谈,探索小学生英语教育类App的使用状况。本文由五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阐述了本研究的研究背景、研究目的与意义以及研究设计,同时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综述,对相关定义进行界定与阐述,阐明了相关理论;第二部分介绍了英语教育App的发展历程和分类,并结合英语课程标准阐述了其教育价值;第三部分从当前小学生App的选择和使用两个维度出发,对所得调查结果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小学生App学习目前存在的问题;第四部分向家长、教师及学校提出了英语教育类App的使用建议,并对App开发人员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五部分为结语,对研究进行了总结,并阐述了本研究的不足之处以及该领域值得深入研究之处。本文从App的选择与使用两个方面分析了小学生群体的App应用现状、行为表现及学习效果。研究发现,当前小学生群体在App的选择和使用上均存在问题。一些App设计的实用性不足;家长与小学生,以及教师的App使用方式缺乏科学性。并且,小学生使用App的学习效果与学习的频率、时长有关,同时也存在年龄、性别的差异。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向家长提出以下建议:对基于App的学习保持科学观点,选择健康合理的App资源,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增加对孩子的陪伴;同时向教师及学校提出以下建议:正视App并与教学进行结合,开设App学生、家长课堂以引导学生与家长正确使用App;本文也向App开发人员提出了改进建议:App中避免出现过多的高额收费项目,杜绝不良信息,优化学习程序,完善管控体系。
张楠[4](2021)在《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外活动早已成为实现小学教育目的的有效途径。近些年来,全国各地的学者及专家关于小学课外活动的研究逐渐增多,其中大部分集中于学科课外活动和体育课外活动的研究上,对于校内课外活动实施整体现状的研究比较少。基于以上不足,笔者在以往研究基础之上,结合在Q市B小学进行教育实习所引发的感悟,从校内课外活动目标、内容、形式、评价、效果各个方面展开调查,通过实际观察和调查发现了当前校内课外活动实施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分析其原因,提出了关于校内课外活动的实施建议。由于当前小学普遍存在这类问题,因此本研究结论也有借鉴意义。笔者在做此研究中,主要采用材料分析法、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法、访谈法等研究方法,通过对校内课外活动的目标、内容、形式、评价四个方面的调查了解各方面存在的问题,又根据小学教育总体目标,为实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的能力,结合实地考察对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的效果现状进行了调查,其中包括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满意度、全面发展、个性发展三个方面,力求可以更全面的了解当前实施现状,更好地分析原因、解决问题。笔者通过对调查和访谈结果的深入分析,发现目前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中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效:目前已经开展的课外活动种类比较丰富、师生对课外活动的重视已经达成共识。存在的问题有:目标不够明确,目标的主体性不强;内容冗杂、不够连贯;形式陈旧、缺乏协调;评价单一,评价只注重整体不注重细节;整体效果达不到预期,学生得到各方面能力的发展并不明显。针对以上问题,结合对于教师的访谈进行了原因分析,提出了:明确课外活动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活动理念、注重内容选择的科学性和连贯性、体现课外活动形式的新颖性及联系性、体现课外活动评价的的过程性及多元化、形成目标、内容、形式、评价四方合力,共同增强课外活动整体效果。
郭丽彬[5](2021)在《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城镇化的深入发展影响人口流动使得农村学龄人口锐减,从而影响了农村教育布局。为了解决生源减少带来的困境,从2001年开始,我国逐渐形成了集中资源、大量举办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思路。自此,农村寄宿制小学的数量不断扩大,农村寄宿制小学生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农村寄宿制小学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水平相对落后,是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短板。要补齐义务教育的短板,重点要建设好农村寄宿制小学。农村寄宿制小学的特殊性在于学生的食、宿都在学校进行,学校几乎成为学生学习和生活的全部场所。由于学生寄宿在校,家庭将本该由其负责管理的时间让渡给了学校。因此,农村寄宿制小学对学生的课余时间负有管理责任。农村寄宿制小学生在放学后到就寝前这段时间的生活质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育人功能能否得到发挥。农村寄宿制小学要充分发挥其育人功能就要利用好学生这段课余时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充实学生的课余生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推进农村小学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农村寄宿制小学课外活动管理低效致使寄宿小学生的生活单调乏味,这一直影响着农村寄宿小学生的健康成长和综合素质的提升,也影响着农村寄宿制小学教育均衡的发展。为深入了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情况,研究选取广西壮族自治区欠发达地区的两所农村寄宿制小学作为研究对象,以问卷和访谈的形式,对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进行严谨而深刻的调查,以期了解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并把握学生在课外活动管理过程存在的问题及其存在问题的原因。研究结果表明,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在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四个方面都存在问题。其中计划方面的问题有:学生的课余时间未能有效利用、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足、课外活动的计划尚未成文;组织方面的问题有:课外活动缺乏专门的人员、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度低、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规律性;领导方面的问题有:学校领导者对课外活动的管理缺乏目的性、学校领导者对学生与教师的激励不足;控制方面的问题有:学校缺乏对课外活动的监督和检查、学校的反馈机制不健全、学校课外活动的评价不高。基于此,从政府层面、学校层面、教师层面、学生层面对引起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低效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其原因包括:地方政府的师资和经费投入不足和政策支持不足;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学校领导者管理理念有偏差、学校设施设备缺乏且利用率低、学校分工不明确且责任不清;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认知存在偏差和生活教师数量少且素质不高;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知不足和学生家庭经济有限。为了完善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有必要争取一系列改进的策略。具体策略包括:转变观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合理规划,创造课外活动的条件;加强激励,推进教学做合一;明确责任,力求职权责对等;改进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加强经费扶持,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体制。
邹梦宇[6](2021)在《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实践研究》文中指出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小学科学在基础教育课程中的地位日益显着。但由于小学科学教学的教学理念、软硬件条件、教师能力以及学生探究水平等因素的影响,大部分教师还是一味地采用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学生的主动性以及科学课程学习的手脑结合原则,学生参与度不高,教学效果不太理想。生本教育是由郭思乐教授提出的一种强调学生主体地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一种教学理念。笔者认为如何在小学科学课堂中落实生本教育理念,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切实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课题值得探究和实践。本课题研究的生本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程的实施,旨在寻找具有实践意义的生本课堂教学方式,探索生本理念和小学科学教育的契合点,丰富和完善小学科学的教学策略与教学方法,提高小学科学的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为处于一线的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借鉴,为促进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和发展,提高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的整体效益提供参考。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概括如下:1、通过研读相关文献资料,介绍了国内外对生本教育理念及其在教学中运用的研究现状,并对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概述了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2、运用调查法,自行编制问卷在苏州市的几所小学中年级师生中实施了调查,并利用SPS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了统计;设计访谈提纲,与受访人进行交谈,作为问卷调查的补充。在整理、归纳和分析调查资料的基础上,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了苏州市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并从学生、教师和家长三个层面,简要总结了当前小学科学教育中存在的主要问题。3、依据调查的结果,在相关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结合笔者的一线教学经历,经过探索,从实现主体性、互动性、合作性、灵活性和延伸性生本课堂等五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具有较强操作性的,基于生本教育的小学中年级科学教学策略。4、采用传统教育和生本教育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对应的不同教学策略,选择了三年级由本人执教的两个班分别作为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了对比研究,比较这两种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效果,经过检验证明了生本教育理念指导下的相关教学策略的实施,的确有利于中年级学生的科学学习。
李依琼[7](2021)在《科普微视频制作在小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应用探索》文中指出智能化时代将给教育带来极大挑战,倒逼教育及教学改革。知识爆炸的21世纪,人们获取知识的渠道越来越多样化、多元化,除了传统的教师讲授,书籍阅读、互联网、生活实践、综合学习等方式也成为人们越来越重要的获取知识的途径。科技的发展为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与资源,科技设备逐步得到完善,人类逐渐踏入智能化时代,学生如果拥有的只是单一的知识、单一的能力或者仅拥有课本上有限的狭窄知识、被动吸收却无法面对实际问题进行灵活运用的死知识,将越来越难于适应智能化时代对综合素质人才的要求。本文探讨科学教育与现代电化技术教育结合开展课外科技活动的新型教学改革,把学生综合知识学习、综合能力培养及向上情感激发、社会责任担当融入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中。研究中,先对课外科技活动、科普微视频的发展及应用的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系统调研,梳理课外科技活动和科普微视频的发展状况。基于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合作学习理论和金字塔理论设计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项目,包括活动主题、活动对象、活动目标、活动材料、活动内容、设计原则及活动效果等方面的设计。本研究设计了三个难度递进、侧重点不同的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项目。项目一是走进微生物世界,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资料调研、组织、编辑及制作视频的能力。通过资料搜集、剪辑制作、配音、配乐等活动完成完整的科普微视频,让学生学习了现代数字影视制作基础知识及技术,提高了学生的信息资料调研及编辑能力,拓宽了学生的科学知识面。视频涉及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放线菌、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病毒七种类型,有趣形象的动画呈现了不同的微生物种类、形态及其特点,化抽象为具象,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是息息相关的,增强珍爱生命、保护生命的意识;项目二“神奇又隐形的力量”,把课内有关摩擦力的知识与学生的实践体验结合起来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并进行科普微视频拍摄与制作。项目设计把有趣的故事化与生活化情节融入学生的亲身实践体验,有助于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认识,加强了科学知识与生活实际、实践体验的联系,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提高探索热情;项目三“陶”冶情操是科技与文化、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实践活动,通过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以及体验漳窑陶瓷地方传统产品的制作工艺及生产流程,不仅能让学生学习相关的地方文化、社会知识及陶瓷科学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增强民族自豪感与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文情怀,加强与现代科技、传统文化的联系。现代科学及技术与科普微视频制作融合开展课外科技实践活动:(1)有助于拓宽科学知识面,掌握现代数字影视制作基础知识及技能,加强与现代科技的联系;(2)有助于培养与锻炼学生的各项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培养智能化时代下具备跨学科知识、创新精神及科学思维的人才做准备;(3)有助于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激发学习自主性。
李潇潇[8](2021)在《部编本小学第一学段语文课外阅读板块实施现状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文中提出正如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应用规律。”部编本教材倡导大量阅读,其中新增的“和大人一起读、快乐阅读吧”等栏目就是很好的证明。而该教材的使用,无疑给一线教师带来一定挑战,因此深入一线进行实地调查,探寻新增的课外阅读板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有体系性的策略指导刻不容缓。本研究通过了解部编本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板块在一线的实施现状,发现该板块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建议以推进课外阅读板块的实施。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观察法等研究方法,从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家长支持等三方面入手,对Q市B小学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板块的实施现状进行调查,进一步了解到教师教学目标设计较随意、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教学形式较为单一、阅读评价不够深入、栏目开展课时不能保障;学生阅读时间少且不固定、阅读方法掌握不够;家长陪伴孩子阅读时间不够、没有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进行原因分析,综合现状调查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并从学校、教师、家长三个方面提出以下建议:学校方面要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教师方面要改变认知与理念,重视课外阅读板块教学、持续不断学习,提升阅读指导能力、加大宣传工作,鼓励家长主动参与、密切家校沟通,传授方法解决困惑等五条建议;家长方面响应教师宣传,协助孩子规划课余时间、落实家校工作,制定阅读计划陪伴阅读。针对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板块这一主题研究单薄、零散的现状,本论文从较深入、细致的调查入手,找出课外阅读板块在一线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系统性、针对性的策略,力求对推进该领域的研究作出些许贡献。由于资料收集的时间有限及笔者自身教学经验还较为缺乏,对部编版课外阅读板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使得本研究在诸方面还待于完善。因此,笔者在之后的学习与实践中会持续关注该领域并逐步完善研究成果。
杨梅[9](2021)在《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而如何掀起“悦”读教学高潮,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依然任重道远。“悦”不同于简单的“快乐”或者取得某种快感,它不排斥悲伤或者忧郁的内容,反而在融入真情实感中释放自我,是一种感情的升华,人格的提升,不是简单的快乐阅读或者悦读。因此“悦”读也可以理解为是一个悦目、悦耳、悦心的阅读过程,即本文理解的“悦”读便是一个赏心悦目的阅读过程,不仅包括学生的阅读,还涵盖了教师的阅读教学,相比于普通的阅读,“悦”读更强调的是阅读的初心、心境、心态、层次、深度乃至意志品质,而不是单一的感兴趣。“悦”读教学即教师通过加强对学生阅读兴趣的引导与培养,激发其主动阅读的情感体验。真正的“悦”读不仅是学生能获得过程中的快乐,而且能养成学生阅读习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培养学生阅读审美,夯实学生语用基础,提高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本研究以教育学相关理论为基石,初步总结出相关文献中较为普遍的阅读教学问题。通过研究目前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运用问卷调查法、访谈法、课堂观察法等,针对H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教师“悦”读教学的实际情况,整理与分析出问卷调查情况和访谈情况以及对语文“悦”读教学的课堂观察实录。基于此研究,分别得出教师和学生的调查结果:教师方面: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不够;教师课前准备达不到理想效果;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法不够全面;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效果不佳;“悦”读课外延伸活动不够丰富。学生方面: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不佳;学生课堂上自主“悦”读的积极性不高;学生课堂上“悦”读的效果一般;学生课外继续“悦”读的情况不理想。从教师及学生的角度分析影响教师进行课堂“悦”读教学的各方面原因,本研究也明确提出教师在“悦”读课前、课上、课外“悦”读教学的对策和建议:其一,教师要在“悦”读开始阶段进行读前引导。不仅是“悦”的意识的引导,还有师生“悦”的意识的培养。其二,教师要在“悦”读进展阶段对课文进行赏析,生成“悦”读教学的艺术。其三,教师要在“悦”读延伸阶段进行课后拓展,结合课堂内外,借“悦”读来审美;综合语文资源,融“悦”读于写作。本研究对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做了一些有益的补充,希望对教师在进行“悦”读教学时多一些针对性的建议。
周芮[10](2021)在《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一个不读书的人、不读书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随着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国家发起了“推进全民阅读,构建书香社会”的号召,阅读被提升到影响国民综合素质的高度。“书香校园”也是“书香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由于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农村小学长期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农村小学图书室建设情况更加值得关注。本研究旨在立足于客观现实,发现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以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提高学校的育人实力、促进教育均衡发展。首先,采用调查研究法、实地观察法,通过对重庆市W区教育局和I、J、O三个农村小学进行访谈、问卷调查、现场观察以及相关实证资料搜集,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情况进行仔细分析,发现存在以下几点问题: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其次,结合访谈文本和实证材料探析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从政府层面发现: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阅读推广后续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学校层面发现: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习惯和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社会层面发现: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休闲方式泛娱乐化,学生阅读行为弱化。最后,针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原因,从四个方面提出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其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的投入与指导,具体要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其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具体要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积极开展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其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和利用环境,具体要大力推广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其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和爱心帮扶,具体要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二、联系小学实际,积极组织课外科技活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联系小学实际,积极组织课外科技活动(论文提纲范文)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 研究思路 |
1.4 研究创新 |
2 文献综述 |
2.1 概念界定 |
2.2 国内外体育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研究 |
2.4 体育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
2.5 本章小结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依据 |
4.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改革的政策梳理 |
4.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的内涵探寻 |
4.3 本章小结 |
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
5.1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5.2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目的、对象、原则和流程 |
5.3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初建 |
5.4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修正与优化 |
5.5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的意义与说明 |
5.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5.7 本章小结 |
6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量表的研制与实证 |
6.1 量表的研制 |
6.2 预调研及量表修正 |
6.3 验证性因子分析 |
6.4 本章小结 |
7 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评价指标体系的应用 |
7.1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
7.2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评分结果分析 |
7.3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的对比分析 |
7.4 上海市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
7.5 讨论 |
7.6 本章小结 |
8 研究结论与建议、研究局限及展望 |
8.1 研究结论与建议 |
8.2 研究局限 |
8.3 展望 |
9 致谢 |
10 主要参考文献 |
11 附录 |
12 个人简历 |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现实困境:体育学习兴趣的缺乏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的体质健康水平 |
1.1.2 健康战略:加强体育学习兴趣培养是突破青少年健康困境的重要抓手 |
1.1.3 实践困惑: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培养实践缺乏有效的指导理论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技术路线 |
2 文献综述 |
2.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内涵 |
2.1.1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概念 |
2.1.2 兴趣、体育学习兴趣的分类 |
2.2 兴趣和体育学习兴趣测量的相关研究 |
2.2.1 测量结构的研究 |
2.2.2 测量工具的研究 |
2.3 兴趣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 |
2.3.1 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 |
2.3.2 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 |
2.4 体育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1 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4.2 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影响因素研究 |
2.5 研究评述 |
2.6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研究假设 |
2.6.1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总体理论假设模型 |
2.6.2 影响因素作用机制的阶段理论假设模型 |
2.6.3 研究假设的提出 |
3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及影响因素的理论分析 |
3.1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分析 |
3.1.1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1.2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的内在测量结构 |
3.2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指标体系构建 |
3.2.1 初选指标体系 |
3.2.2 确定咨询专家 |
3.2.3 编制与发放专家问卷 |
3.2.4 专家咨询结果与修订 |
3.2.5 确定指标体系 |
3.3 小结 |
4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与影响因素量表的研发 |
4.1 研究目的 |
4.2 研究被试 |
4.3 研究方法 |
4.3.1 文献资料法 |
4.3.2 问卷调查法 |
4.3.3 数理统计法 |
4.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4.1 共同方法偏差检验 |
4.4.2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3 《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4.4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5 《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6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信效度检验 |
4.4.7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的信效度检验 |
4.5 小结 |
5 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研究 |
5.1 研究目的 |
5.2 研究被试 |
5.3 研究方法 |
5.3.1 问卷调查法 |
5.3.2 数理统计法 |
5.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5.4.1 上海市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现状 |
5.4.2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的影响 |
5.4.3 环境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的影响 |
5.4.4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的影响 |
5.4.5 环境因素、个体因素对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的影响 |
5.5 小结 |
6 结论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创新 |
6.3 研究局限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一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指标体系第二轮专家调查问卷 |
附件3:人口学变量信息 |
附件4: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初始量表 |
附件5: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初始量表 |
附件6: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初始量表 |
附件7: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初始量表 |
附件8: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9: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初始量表 |
附件10: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激发量表 |
附件11:小学生体育学习情境兴趣保持量表 |
附件12: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萌芽量表 |
附件13:小学生体育学习个体兴趣稳定量表 |
附件14: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环境影响因素量表 |
附件15: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的个体影响因素量表 |
学习工作经历 |
攻读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 |
(一)大数据时代下的基于App的学习 |
(二)App儿童用户群体的上升趋势 |
(三)英语学习信息化的现实要求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三、研究综述 |
(一)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
(二)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
四、相关概念界定 |
(一)英语教育类App |
(二)基于App的英语学习 |
五、研究设计 |
(一)研究内容与方法 |
(二)调查对象 |
(三)研究假设 |
(四)问卷设计及题目编码 |
(五)问卷发放与回收 |
六、理论基础 |
第一章 英语教育类App的发展与教育价值 |
一、英语教育App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
(一)发展历程 |
(二)英语教育类App的分类 |
二、英语教育类App的教育价值 |
(一)有助于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 |
(二)有助于语言技能的培养 |
(三)有助于学习兴趣的培养 |
(四)有助于学习策略的形成 |
(五)有助于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
第二章 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调查 |
一、英语教育类App的选择 |
(一)App的选用现状 |
(二)影响App选用的因素 |
二、英语教育类App的使用 |
(一)使用频率与时长 |
(二)行为表现 |
(三)使用效果 |
三、英语教育类App应用中出现的问题与原因分析 |
(一)App的选择 |
(二)App的使用 |
第三章 英语教育类App使用及改进建议 |
一、对于小学生用户及家长 |
(一)选择合理、健康的App资源 |
(二)对App学习保持科学态度 |
(三)鼓励小学生多与家长、伙伴进行交流 |
(四)为孩子制定合理的App学习计划 |
(五)增加对孩子的陪伴 |
二、对于小学英语教师及学校 |
(一)对App辅助学习保持科学态度 |
(二)与教师的教学紧密结合 |
(三)开设英语教育类App学习家长课程 |
(四)开设英语教育类App学习学生课程 |
三、对于App开发者 |
(一)避免App中出现过多的高昂收费项目 |
(二)杜绝不良信息的植入 |
(三)根据不同阶段的小学生定制学习方案 |
(四)完善管控功能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4)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对象及研究缘由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缘由 |
1.2 核心概念界定 |
1.2.1 校内课外活动 |
1.2.2 校内课外活动效果 |
1.3 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 |
1.6.1 问卷调查法 |
1.6.2 案例分析法 |
1.6.3 访谈法 |
第二章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的实施现状 |
2.1 样本学校概况 |
2.2 调研设计与过程 |
2.2.1 调查问卷的设计 |
2.2.2 问卷发放情况 |
2.3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取得的成效 |
2.3.1 种类及内容都比较丰富 |
2.3.2 对校内课外活动的重视已经成为学校大部分师生的共识 |
2.4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
2.4.1 目标确定上存在的问题 |
2.4.2 活动内容上存在的问题 |
2.4.3 活动形式上存在的问题 |
2.4.4 活动评价上存在的问题 |
2.4.5 活动整体效果存在的问题 |
第三章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1 宏观原因分析 |
3.1.1 从学校统筹设计的角度 |
3.1.2 从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角度来看 |
3.1.3 从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角度来看 |
3.2 具体原因分析 |
3.2.1 活动目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2 活动内容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3 活动形式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4 活动评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3.2.5 活动整体效果不佳的原因分析 |
第四章 Q市B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建议 |
4.1 明确课外活动目标,贯彻“以人为本”的活动理念 |
4.1.1 明确课外活动的目标 |
4.1.2 贯彻“以人为本”活动理念,确定目标的主体是学生 |
4.2 提高课外活动内容的科学性和连贯性 |
4.2.1 课外活动内容选定的科学性 |
4.2.2 课外活动内容选定的连贯性 |
4.3 注重课外活动形式的新颖性及联系性 |
4.3.1 课外活动形式选择的新颖性 |
4.3.2 课外活动形式选择的联系性 |
4.4 体现出活动评价的过程性和多样化 |
4.4.1 课外活动评价的过程性 |
4.4.2 课外活动评价的多样化 |
4.5 形成四方合力,共同增强课外活动整体效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5)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提出 |
1.基于政策背景的指引 |
2.基于农村寄宿制小学存在的普遍性 |
3.基于个人经历的启发 |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三)文献综述 |
1.国内相关研究 |
2.国外相关研究 |
3.对已有研究的思考 |
(四)概念界定 |
1.农村 |
2.农村寄宿制小学 |
3.课外活动 |
4.课外活动管理 |
(五)理论基础 |
1.生活教育理论 |
2.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
3.人本管理理论 |
4.权变理论 |
(六)研究思路 |
(七)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调查法 |
一、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 |
(一)课外活动的计划情况 |
1.学生作息时间安排 |
2.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安排 |
3.学生课外活动内容策划 |
(二)课外活动的组织情况 |
1.课外活动的人员安排 |
2.课外活动的频率安排 |
3.课外活动的内容安排 |
(三)课外活动的领导情况 |
1.课外活动的领导者 |
2.课外活动的协调情况 |
3.课外活动的激励情况 |
(四)课外活动的控制情况 |
1.课外活动的监察情况 |
2.课外活动的反馈情况 |
3.课外活动的评价情况 |
二、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的问题 |
(一)计划方面的问题 |
1.学生的课余时间未能有效利用 |
2.学生的课外活动时间不足 |
3.课外活动的计划尚未成文 |
(二)组织方面的问题 |
1.课外活动缺乏专门的人员 |
2.教师在课外活动中的参与度低 |
3.课外活动的开展缺乏规律性 |
(三)领导方面的问题 |
1.学校领导者对课外活动的管理缺乏目的性 |
2.学校领导者对学生与教师的激励不足 |
(四)控制方面的问题 |
1.学校缺乏对课外活动的监督和检查 |
2.学校课外活动的反馈机制不健全 |
3.学校课外活动的评价不高 |
三、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存在问题的成因检视 |
(一)政府层面的原因 |
1.地方政府投入相对不足 |
2.政策支持不足 |
(二)学校层面的原因 |
1.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 |
2.学校领导者管理理念有偏差 |
3.学校课外活动设施设备缺乏且利用率低 |
4.学校分工不明确且责任不清 |
(三)教师层面的原因 |
1.教师对课外活动的认知存在偏差 |
2.生活教师数量少且素质不高 |
(四)学生层面的原因 |
1.学生对课外活动的认知不足 |
2.学生家庭经济能力有限 |
四、改善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的策略 |
(一)学校内部:完善管理机制 |
1.转变观念,实施以人为本的管理 |
2.合理规划,创造课外活动的条件 |
3.加强激励,推进教学做合一 |
4.明确责任,力求职权责对等 |
5.改进评价,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
(二)学校外部:完备“课外活动管理”的制度与政策 |
1.建章立制,完善制度体系 |
2.加强“顶层设计”,提供政策支持 |
3.加强经费扶持,实施差异化财政支持体制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2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学生课外活动管理情况的调查问卷 |
附录3 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相关访谈 |
致谢 |
(6)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总结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思路 |
1.5 研究方法 |
第2章 相关理论概述 |
2.1 生本教育概述 |
2.1.1 生本教育的内涵 |
2.1.2 生本教育的理念 |
2.1.3 生本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 |
2.2 研究的理论基础概述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教学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
第3章 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现状的调查和分析 |
3.1 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现状的调查 |
3.1.1 调查的目的 |
3.1.2 调查问卷、访谈提纲的编制 |
3.1.3 调查的实施 |
3.2 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现状调查的统计分析 |
3.2.1 学生问卷的统计分析 |
3.2.2 教师问卷的统计分析 |
3.2.3 教师访谈结果的整理 |
3.3 调查的结论 |
第4章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策略探究 |
4.1 关注学生实践参与,实现主体性生本课堂 |
4.1.1 注重以学生为本,设计好教学环节 |
4.1.2 注重学生为中心,安排好教学活动 |
4.1.3 注重充分尊重学生,开展好教学互动 |
4.1.4 注重联系学生生活,组织好实践探究 |
4.2 关注适当引导和评价,实现互动性生本课堂 |
4.2.1 注重前置性作业设计,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 |
4.2.2 注重实验前的引导,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
4.2.3 注重实验中的指导,为学生探究提供保障 |
4.2.4 注重实验后的评价,激励学生的学习自信 |
4.3 关注分组实验探究,实现合作性生本课堂 |
4.3.1 注重小组成员合理搭配,做到组内异质组间同质 |
4.3.2 注重组内成员合理分工,调动全组学生的积极性 |
4.3.3 注重贴合实验本身特点,灵活调整学生分组方式 |
4.4 关注改进实验设计,实现灵活性生本课堂 |
4.4.1 注重克服原实验缺陷,改进优化实验方案 |
4.4.2 注重改变实验要求,拓宽学生的发挥空间 |
4.5 关注强化应用拓展,实现延伸性生本课堂 |
4.5.1 注重以问题为导向,促进学生的思维拓展 |
4.5.2 注重课内课外结合,助力学生的知识延伸 |
第5章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的实践研究 |
5.1 实验的设计 |
5.2 实验的过程 |
5.2.1 生本课堂教学教学案例(一)(实验型科学课) |
5.2.2 生本课堂教学教学案例(二)(科普型科学课) |
5.3 实验的效果分析 |
第6章 研究的收获、不足与展望 |
6.1 研究的收获 |
6.2 研究的不足 |
6.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7)科普微视频制作在小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应用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科普微视频的传播发展 |
1.1.2 智能化时代教育面临的挑战 |
1.1.3 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4 课外科技活动的研究综述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1.5 科普微视频研究综述 |
1.5.1 影视发展现状与社会教育影响 |
1.5.2 国外研究现状 |
1.5.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2.1 基本概念 |
2.1.1 科普微视频 |
2.1.2 课外科技活动 |
2.2 理论基础 |
2.2.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2.2.2 人本主义理论 |
2.2.3 合作学习理论 |
2.2.4 学习金字塔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第3章 小学科普微视频制作活动设计策略 |
3.1 活动主题的选择 |
3.2 活动对象的分析 |
3.3 活动目标的设定 |
3.4 活动材料的选择 |
3.5 活动内容的设计 |
3.6 活动设计的原则 |
3.7 活动效果的评价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视频制作一生命科学领域《走进微生物世界》 |
4.1 活动主题分析 |
4.2 活动设计理念 |
4.3 活动目标设计 |
4.4 活动对象分析 |
4.5 活动材料工具 |
4.6 活动开展过程 |
4.7 视频内容概述 |
4.8 活动效果分析与小结 |
4.9 本章总结 |
第5章 视频制作二物质科学领域《神奇又隐形的力量》 |
5.1 活动主题分析 |
5.2 活动设计理念 |
5.3 活动目标设计 |
5.4 活动对象分析 |
5.5 活动材料工具 |
5.6 活动开展过程 |
5.7 视频内容概述 |
5.8 活动效果分析与小结 |
5.9 本章总结 |
第6章 视频制作三技术与工程领域《“陶”冶情操》 |
6.1 活动主题分析 |
6.2 活动设计理念 |
6.3 活动目标设计 |
6.4 活动对象分析 |
6.5 活动材料及工具 |
6.6 活动开展过程 |
6.7 视频内容概述 |
6.8 活动效果分析与小结 |
6.9 本章总结 |
第7章 结论与反思 |
7.1 主要研究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反思及改进工作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8)部编本小学第一学段语文课外阅读板块实施现状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当今社会发展对个体阅读能力的要求 |
1.1.2 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的规定 |
1.1.3 现实阅读教学实践的需要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部编本 |
1.2.2 小学第一学段 |
1.2.3 课外阅读板块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课外阅读相关研究 |
1.3.2 国内课外阅读相关研究 |
1.4 研究目标 |
1.5 研究思路 |
1.6 研究方法 |
1.6.1 问卷调查法 |
1.6.2 访谈法 |
1.6.3 观察法 |
1.6.4 案例分析法 |
1.6.5 文本分析法 |
1.7 研究意义 |
1.8 创新点 |
1.8.1 研究对象的创新 |
1.8.2 研究内容的创新 |
第二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板块教材分析 |
2.1 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板块的结构分析 |
2.2 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板块的内容分析 |
2.3 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板块的编写特点 |
2.3.1 注重联系生活,激发儿童兴趣 |
2.3.2 突出语文要素,注重能力培养 |
2.3.3 注重家校合作,搭建阅读桥梁 |
第三章 部编本小学语文第一学段课外阅读板块实施现状调查 |
3.1 调查对象与过程 |
3.2 教师在课外阅读板块的教学现状 |
3.2.1 教师对课外阅读板块的教学认知与态度 |
3.2.2 教师在课外阅读板块的教学实施 |
3.2.3 教师在课外阅读板块的教学反思 |
3.2.4 教师在课外阅读板块的教学评价 |
3.3 学生在课外阅读板块的学习现状 |
3.3.1 学生课外阅读板块学习的问卷调查分析 |
3.3.2 学生课外阅读板块学习的访谈结果分析 |
3.4 家长对课外阅读板块的支持现状 |
3.4.1 家长对课外阅读板块的认识及态度 |
3.4.2 学生课外阅读板块的书籍来源依据 |
3.4.3 家长在课外阅读板块的参与情况 |
3.4.4 学生在课外阅读板块的阅读效果 |
第四章 课外阅读板块实施存在的问题 |
4.1 教师在课外阅读板块教学过程形式化 |
4.1.1 教学目标设计较随意 |
4.1.2 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 |
4.1.3 教学形式较为单一 |
4.1.4 阅读评价不够深入 |
4.1.5 栏目开展课时不能保障 |
4.2 课外阅读板块在学生方面实施效果欠佳 |
4.2.1 阅读时间少且不固定 |
4.2.2 阅读方法掌握不够 |
4.3 家长在课外阅读板块参与程度不高 |
4.3.1 陪伴孩子阅读时间不够 |
4.3.2 没有帮助孩子养成阅读习惯 |
第五章 课外阅读板块实施存在问题的原因 |
5.1 学校对课外阅读板块管理不够 |
5.2 教师教学认知与理念较落后 |
5.3 教师知识储备与能力待提升 |
5.4 教师与家长配合工作不到位 |
5.5 学生合理规划课余时间的能力弱 |
第六章 课外阅读板块实施的改进策略 |
6.1 学校加强教学管理,规范教师教学行为 |
6.2 教师方面 |
6.2.1 改变认知与理念,重视阅读板块教学 |
6.2.2 持续不断学习,提升阅读指导能力 |
6.2.3 加大宣传工作,鼓励家长主动参与 |
6.2.4 密切家校沟通,传授方法解决困惑 |
6.3 家长方面 |
6.3.1 响应教师宣传,协助孩子规划课余时间 |
6.3.2 落实家校工作,制定阅读计划陪伴阅读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9)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背景 |
一、研究背景 |
二、阅读的重要性 |
三、阅读教学的意义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一、弥补平淡如水的教学缺陷 |
二、提供高效愉悦的教学思路 |
三、发掘“悦”读教学的意义 |
第三节 研究现状 |
一、文献收集途径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国外研究现状 |
第四节 研究思路 |
一、确立对象 |
二、开展调查 |
三、研究过程 |
四、拟定路线 |
五、选择方法 |
六、选择工具 |
第二章 “悦”读教学的概念及理论 |
第一节 “悦”读教学的核心概念 |
一、阅读 |
二、“悦”读 |
三、“悦”读教学 |
第二节 理论依据 |
一、大语文教学观 |
二、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四、 “最近发展区”学习理论 |
五、教育心理学中对人的社会性高级情感的论述 |
第三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的现状调查 |
第一节 教师问卷、访谈分析 |
一、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度 |
二、教师课前对“悦”读教学的准备 |
三、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悦”读的指导 |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悦”读效果的评价 |
五、教师引导学生课后延伸“悦”读情况 |
第二节 学生问卷、访谈分析 |
一、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 |
二、课堂上学生自主“悦”读情况 |
三、课堂上学生在“悦”读过程中的情况 |
四、学生课后继续“悦”读情况 |
第四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一节 教师层面 |
一、教师对“悦”读教学的关注不够 |
二、教师课前准备达不到理想效果 |
三、教师在课堂上的指导方法不够全面 |
四、教师在课堂上对学生评价的效果不佳 |
五、课外延伸活动不够丰富 |
第二节 学生层面 |
一、学生课前自觉“悦”读情况不佳 |
二、学生课堂上自主“悦”读的积极性不高 |
三、学生课堂上“悦”读的效果一般 |
四、学生课外继续“悦”读的情况不理想 |
第五章 小学五、六年级语文“悦”读教学存在的问题的对策 |
第一节 “悦”读开始阶段——读前引导 |
一、 “悦”的意识的引导 |
二、 “悦”的氛围的营造 |
三、 “悦”的情境的创设 |
第二节 “悦”读进展阶段——读后赏析 |
一、用提问艺术启发“悦”读感悟 |
二、用引导艺术促成“悦”读发现 |
三、用训练艺术实现“悦”读展示 |
四、用组织艺术达成“悦”读互动 |
五、用评价艺术激励“悦”读表现 |
第三节 “悦”读延伸阶段——课后拓展 |
一、结合课堂内外,借“悦”读来审美 |
二、综合语文资源,融“悦”读于写作 |
第六章 结论与反思 |
第一节 研究的结论 |
一、现状调查结论 |
二、提出教学建议 |
第二节 研究的反思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 B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 C 教师访谈提纲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1.图书的重要地位日益凸显 |
2.农村小学处于教育资源配置的弱势地位 |
3.国家提出“全民阅读”建设的号召 |
(二)文献综述 |
1.国内研究现状 |
2.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研究目的 |
2.研究意义 |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
1.研究思路 |
2.研究方法 |
(五)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
1.概念界定 |
2.理论基础 |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与基本要求 |
(一)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性 |
1.发挥图书教育功能、促进师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
2.完善学校资源配置、提高学校育人实力的需要 |
3.改善农村教育条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 |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基本要求 |
1.符合国家制定的图书馆建设标准 |
2.符合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 |
3.发挥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 |
4.满足农村小学师生的使用需求 |
二、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主要问题 |
(一)生均图书不达标,图书更新太缓慢 |
(二)馆舍面积太狭小,基础设施未配齐 |
(三)图书内容不适切,需求匹配不到位 |
(四)运行模式不科学,开放时间被压缩 |
(五)图管员素养偏低,服务质量待提高 |
(六)信息化建设滞后,电子阅读推广难 |
三、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存在问题的原因探析 |
(一)政府层面 |
1.图书配置单向化,忽略使用者需求 |
2.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影响图书硬件配置 |
3.全民阅读推广乏力,书香校园难以建成 |
(二)学校层面 |
1.过度依赖上级部门,主体责任意识不足 |
2.传统教育观念束缚,图书室地位边缘化 |
3.习惯技术双重限制,信息化发展受阻 |
4.管理制度不健全,人员缺乏培训与约束 |
(三)社会层面 |
1.城镇化进程加快、教育资源配置滞后 |
2.农村文化氛围不浓、阅读习惯趋于保守 |
3.娱乐消遣方式泛滥,学生阅读行为弱化 |
四、促进农村小学图书资源合理配置的对策建议 |
(一)地方政府加大对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投入与指导 |
1.增加财政投入力度,激发图书室发展动能 |
2.完善图书配置机制,精准匹配阅读需求 |
3.加强统一指导与监督,保障图书室高效运行 |
(二)农村小学发挥图书资源完善和优化配置的主体作用 |
1.自主购买部分资源,及时填补阅读缺口 |
2.完善图书室管理制度,规范图书室运行状态 |
3.加强图管人员培养,促进图书室服务升级 |
4.积极组织相关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
5.完善阅读空间建设,促进图书功能发挥 |
(三)农村社区配合农村小学营造良好的图书阅读及利用环境 |
1.大力宣传图书功能,改变传统教育观念 |
2.加快建设农家书屋,引领农村阅读风尚 |
3.社区教育同步展开,爱心关怀留守儿童 |
(四)社会组织给予农村小学力所能及的物质支持与爱心帮扶 |
1.切实关注农村教育,积极开展社会捐赠 |
2.开展进校志愿服务,共同推动阅读建设 |
结语 |
注释 |
参考文献 |
附录1: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教育局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4:校领导访谈提纲 |
附录5:图书室管理员访谈提纲 |
附录6:W区教育局工作文件 |
致谢 |
四、联系小学实际,积极组织课外科技活动(论文参考文献)
- [1]高中体育专项化教学效果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应用研究[D]. 郑先常.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2]小学生体育学习兴趣影响因素的量表研发与作用机制研究[D]. 孔冲.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小学生运用英语教育类App现状研究[D]. 朱洁. 大理大学, 2021(08)
- [4]小学校内课外活动实施现状的调查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D]. 张楠.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5]农村寄宿制小学校内的学生课外活动管理现状及策略研究[D]. 郭丽彬.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
- [6]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小学中年级科学课教学实践研究[D]. 邹梦宇. 扬州大学, 2021(09)
- [7]科普微视频制作在小学课外科技实践活动应用探索[D]. 李依琼. 闽南师范大学, 2021
- [8]部编本小学第一学段语文课外阅读板块实施现状研究 ——以Q市B小学为例[D]. 李潇潇.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 2021(08)
- [9]小学语文“悦”读教学的实践研究 ——以昆明市H小学五、六年级为例[D]. 杨梅.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9)
- [10]农村小学图书资源配置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W区为例[D]. 周芮. 广西师范大学, 20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