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预测方法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樊亦洲[1](2020)在《油气井套损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气田开发进入到中后期,套损的检测和治理已经成为油气田开发的一项迫切需要解决的重点工作。目前国内油气田套损检测技术以2M(多臂井径仪(MIT)和电磁探伤仪(MID)组合使用)为主,已经拥有成熟的组合测井系统。VideoLog油气井可视化检测设备在国内作为一种全新的光电类检测仪器,可以实时获取和传输井下彩色全帧率网络视频,直观展现套管损坏情况。但其仅能检测套管的内表面情况,且检测结果受井液透光性影响较大。实践研究表明,可视化检测与2M检测配合使用可以实现套损精确检测。目前,可视化测井和2M测井自成系统,可视化+2M套损检测需要测两趟,耗时耗力的同时增加了套损检测的成本。基于此,本文将研究VideoLog可视化测井与2M测井系统的组合测井方案,实现套损检测的可视化+2M一趟测。VideoLog可视化检测系统与2M检测系统的组合方案分为井下仪器和地面设备两部分。井下仪器组合最大的难点在于两套系统各自的井下总线与电缆遥传系统互不兼容。2M系统采用单芯电缆遥传、单芯井下总线和测井专用通信协议,可视化检测系统采用多芯电缆遥传、多芯井下总线和以太网通信协议。由于单芯遥传系统传输速率有限,无法实时传输可视化测井的海量数据,因此无法通过修改可视化测井系统的井下总线和通信协议实现与2M系统的组合。本文创新性的提出了多芯电缆并行传输模式,即单芯遥传系统和多芯系统使用多芯电缆的不同缆芯并行传输。针对两种遥传系统并行传输可能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提出了并行传输,分时工作的解决方案,即利用可视化下测(下放时测量),2M上测(上提时测量)的特性,两套遥传系统分时工作,排除了相互干扰的可能。该方案只需要2M井下仪增加4根贯穿线给下端的可视化测井系统。最大程度的降低了对各自现有电子通信系统的改动,保留了现有成熟技术的可靠性和性能,提高了组合的效率。地面设备为了实现可视化地面与原有地面系统的深度融合,共用了井下供电系统,电缆测深系统,并按照2M组合测井地面系统的接口标准重新设计了可视化电缆遥传电路,实现了地面系统接口的标准和统一。并对软件接口进行了相应的优化和升级。通过创新性的多芯电缆并行传输,分时工作的方案,实现了可视化与2M测井系统的组合一趟测。实验室测试,标准井验证和现场应用,验证了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可视化检测技术的加入,使得套损检测与辨识更加直观高效,将传统2M套损检测技术带入可视化时代。
刘婧慧[2](2020)在《安塞油田套管损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文中认为油田油水井的套管损坏简称为套损井,国内外许多油田随着开发时间不断延长,开发方案不断调整和实施,尤其是实施注水开发的油藏,由于不同的地质、工程和管理条件水平,油、气、水井套管技术状况逐渐变差,甚至损坏,使油井不能正常生产,安塞油田井站多位于“四河三库”环境敏感区内(“四河”:延河、杏子河、长尾河、小川河;“三库”:王窑水库、红庄水库、中山川水库),水资源匮乏,饮用水非常宝贵,生态脆弱,环保压力极大。油水井套管破损后,在井筒和地下水体间形成了通道,易发生原油、深层采出水窜至浅层洛河组和地表,造成环境污染风险,甚至污染了饮用水源,以致影响油田稳产。安塞油田自从1990年发现第一口套损井以来,每年平均新增隐患井70~80口,现存的套损井达1640口,隐患井数量不断递增,且由于部分井存在多段破损情况,已成为威胁水源、环境等安全隐患井,严重影响油田油水井正常生产。本论文是通过套管检查、套损水分析、挂片内腐蚀测试、产液腐蚀测试等手段深入研究分析套管外腐蚀和内腐蚀原因,分析表明安塞油田套损主要原因是套管外腐蚀、水泥返高低、水高矿化度、CO2及浅层水含氧。针对套损井现状,实施防治结合方法治理套损井,采用套管阴极保护、隔氧、投加缓蚀剂等方法减缓套管的腐蚀速率,同时针对套管的腐蚀程度不同采取不同的治理方式,一是针对井筒仍可利用的套损井,实施长效封隔器+机械座封的隔水采油技术,同时配套延缓内腐蚀,提高套损井一次治理成果率;二是针对套损严重水泥返高低的油水井,实施隐患治理井二次固井工艺技术,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水泥浆体系,优选二次固井技术;三是试验性开展套管化学堵漏,膨胀管补贴技术,不断摸索提高安塞油田套损井治理的新技术新实验。通过几种工艺技术对比和现场试验应用,表明二次固井技术适用于安塞油田套损井治理,提高了油田的经济效益。
夏熙[3](2020)在《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萨葡油层套损井对生产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套损井破坏了注采系统平衡,造成产量损失,降低可采储量和采收率,无法录取检测资料等诸多问题,严重影响油田的稳产和开发效果。因此,有必要开展套损井对生产的影响研究,分析套损井的渗流场影响机理,统计研究套损井的产能变化和采收率变化。本文采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理论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五点法井网,反九点法井网和反七点法井网套损井的波及面积及产液产油的变化,给出了不同井网套损油水井的变化规律。本文在不同井网的理想模型基础上,开展了套损缺失井数、井别和位置等30个理想模型对套损井组的流场分布影响和水驱波及状况影响。对不同井网下不同类型、位置和套损缺失井数研究表明,井网套损水井的波及面积损失比例与井网本身的油水井数比呈正比,大小关系为反九点法井网>反七点法井网>五点法井网,套损一口水井至含水98%时波及面积损失比例分别为51.26%、45.23%和41.84%,而套损油井的波及面积比例与井网油水井数呈反比。统计了理想模型中套损一口油井或水井后的产能变化,结果表明,反九点、反七点、五点法井网套损一口水井后至含水98%时井组日产液损失比例为35.39%、28.26%和18.33%,套损一口油井的井组日产液至含水98%时损失比例均较小,分别为2.87%、0.58%和0.52%,与波及面积变化规律相同。采用经验公式法,水驱规律曲线和递减规律曲线计算套损损失采收率,计算得到五点、反七点和反九点井网水井套损损失采收率为2.78%、8.52%和9.16%,油井套损损失采收率为4.82%、2.20%和2.18%,与产能套损损失规律相同。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结合使用,能快速、定量评价套损井对生产的影响,为套损井综合治理提供理论基础。
杨丽秋[4](2020)在《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套损防控与大修施工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深入,油水井套管损坏的问题不断显现。随着大庆油田开发的深入,套管保护和套损井的有效治理已经成为油田开发管理的一项重要课题。萨中开发区是大庆油田投入开发早的区块之一,也是套管损坏井数多的区块。自1963年发现第一口套管变形井以来,先后出现了五次套管损坏高峰,每次套损高峰,都具有损坏井数多、区域性强、持续时间长的特点。本文详细论述了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的套损和生产运行情况、套损原因和机理、套损应对措施和大修施工措施等内容,并选择萨中开发区中的南一区西部区域作为典型区块进行重点论述。萨中开发区近年来套损井数量逐年升高,在采取适当的大修措施后,修复率也呈现稳中有升的总体趋势,从套损的部位上主要分为标准层部位套损和油层部位的套损。本文也深入讨论了萨中开发区套损的发生机理,并提出油页岩标准层部位套损机理是压差与应力联合作用机制,而油层部位套损机理则是砂体形变与隔层滑动机制。随着孔隙砂岩内的流体被逐步采出、孔隙压力逐渐下降,地层将发生压实现象,并导致地应力重新分布。当发生压实作用的岩体的规模足够大时,将引起上覆地层发生形变,造成滑动面内的油水井套管损坏。萨中开发区发生油页岩标准层成片套管损坏的区域压差临界值约为0.7MPa。而当差异应力大于隔层泥岩的剪切强度时,在差异应力作用下,局部砂体骨架将发生形变,砂体就会由高压区(膨胀区)向低压区(收缩区)滑动,并与上覆地层产生剪切错动,造成损坏套管。在油田开发中,当注水压力超过10MPa时,套损井数显着增加。对采取大修施工以提高套损修复率本文也做了细致的探讨,研究。通过及时反映套损治理方案运行过程中的关键节点状况和施工进展等措施,通过防修结合、应用新的修井技术、修井方案的优化和过程控制,大修井的修井效率和成功率明显提高。最终根据本文的系统分析和论述,也提出针对套损防治的几点措施:(1)套管保护工作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压力系统调整是套管保护工作的重点内容;(3)标准层套损区注水井集中“关控查”是套损防控的有效手段,对标准层套损井区的注水井排查越早,控制套损效果越好;(4)油层部位套损主要与小层憋压有关,要做好高压异常层的控制工作尤为重要;(5)优化修井方案设计,采用新技术是提高修井成功率有效保证;(6)优化工作流程,实施不同井分类修井,能有效提高运行效率和质量。
李添[5](2020)在《应用机器学习预测套管损坏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油田进入开发的中后期,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油水井发生套管损坏的频率也越来越高,严重制约了油田的开发效益。因此,对套管的生产状态进行实时预报,有助于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对维持油田的正常生产具有重要的工程意义。套损问题影响因素多、机理复杂,而传统的套损预测方法多是面向地质、工程等静态数据建立力学模型,难以及时反映油水井生产环境的变化。因此,本文首先面向生产动态数据建模,对比了多个常用分类模型在套损预测上的性能。然后针对套损样本的不均衡分布问题,从改进Adaboost算法和集成学习的角度提出了两种改进方法。最后根据未套损井的预测结果,提出了一种基于K-means聚类算法的预警规则,从而量化套损并可视化。以S油田A断块为实验对象,研究结果表明:改进的Adaboost模型在油水井套损数据中都表现最优,优化后的水井模型召回率达到87.0%,优化后的油井模型召回率达到90.6%。套损预警的可视化能有效指导油田对生产井的套管状态进行实时监控,为油田套损预测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朱世东,李金灵,付安庆,陈永楠,杜明,宋少华[6](2019)在《油气生产过程中套损腐蚀失效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油气需求的不断增加,井况严酷的油气田相继投入开发,加之强化采油措施的不断应用以及油气井开采年限的不断延长,套管服役工况越来越苛刻,套管损坏(简称"套损")日趋严重,套损井次逐年加速上升,严重影响了油气正常生产,甚至导致油气井报废停产,引起安全和环保风险。腐蚀,尤其是点蚀,是造成套损问题的主要诱因(套损腐蚀井次有的高达19/36),也是影响套管工作可靠性及使用寿命的关键因素。基于此,简述了油气田套损的定义,概述了国内外油气田套损现状,阐述了套损腐蚀失效的形式、特点及其危害,重点从材质和环境(温度、CO2、H2S、Cl-、矿化度等)两方面综述了套损腐蚀机理、主要影响因素及其作用机制、影响权重和因素类别,并针对不同的阶段归结了耐蚀材料、表面技术等相应预防与治理措施,同时对套损的研究关注点及其采用的研究手段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有效遏制套管因腐蚀而损坏的增长势头以及保持油气安全、绿色可持续开发提供借鉴和理论依据。
徐浩男[7](2019)在《基于油田开发下套损井危险区划的研究》文中提出随着油田生产时间的延长,开发方案的不断调整以及实施,由于不断演变的地质、开发等管理条件,油水井的套管状况逐渐变差,甚至损坏,油水井套管损坏是油田普遍存在的问题,大量套损井不仅导致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打乱生产部署,还给宏观决策带来诸多盲目性。套损井危险区域划分研究变得越发迫切,如果能够在套损发生前知道哪些地区的危险性比较高并加以预防,即可有效减少套损井的数量,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目前,多数油田经过长期的注水开发,地下油水分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宏观上出现了许多套损井集中的区域,微观上由于油层有注无采、注大于采、注多采少、非油层浸水、断层局部进水等因素致使高压异常区域普遍存在。这些套损井在钻井过程中,曾发生过各种较大事故,例如井喷、报废、井漏、井涌、油气浸和固后管外冒等,在开发过程中,由于对套损井综合治理不及时,致使破坏范围扩大,发生过很多作业事故和开发事故,例如油管喷出、井底吐沙、套管变形、套管错断、套管冒油等。这些问题的出现,直接造成了油气田企业财产的重大损失,甚至危及人身安全和周边环境,严重影响了油田整体开发效果和经济效益,甚至会给油气田企业带来不利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对油田的地质因素、开发因素、工程因素等进行逐一分析,进行优选单指标、指标相关性分析、指标综合评价三方面分析,应用灰色关联分析法,确定了主控因素对套损井形成的定量关系,地质因素包括泥页岩层厚度、地层倾角、断层发育、浅气层,开发因素包括地层压力、顶压注水、区块间压差、注采比、年度注水量和产液量变化幅度。在理论研究基础上,在matlab中建立灰色关联分析算法,主要功能是从Excell表格中读入数据、计算灰色关联度、生成各指标权重,套损井分析多因素综合评价模型,并在A油田一区块进行了危险区域划分,为油田的套损井日常治理和维护提供一定的支持,通过有序治理套损井危险区域,降低油田开发生产风险,减少油水井日常维护费用,降低作业事故的发生。
李海军,张晓莉,陈海祥[8](2018)在《套损检测测井技术在国内油田的应用》文中研究指明对于任何油田,合适的套管损伤检测技术的选择很重要。因为,不管是哪一种检测方法都需要大量的投资。如果选择的检测方法不正确,套管损坏管理的有效性将会被严重影响,生产成本也相应增加。特别是近现代以来,随着套管损伤检测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越来越多的检测方法被应用,使得套管损伤检测技术的优化评估不仅有风险,而且相当复杂。我们都知道,在选择合适的检测方法时,有很多因素需要考虑。比如技术和经济因素。许多因素是不确定的或不能量化的。为此,根据油田实实在在的情况对影响套管损伤检测技术的各种因素必须要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全面、系统的综合评价。这对石油的最大潜力和最佳经济效率至关重要。本文在现存套损技术的基础上进行综合的评判,类比,不断在实践中优化总结及其各技术的适应范围,使之套损检测技术达到一个良性循环,这对套损检测技术的总体发展以及后期技术的不断更新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邓宽海[9](2018)在《套管非均匀挤毁及修复工作力学研究》文中认为无论是API 5C3还是最新的ISO 10400挤毁模型都不适合用于计算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挤毁强度。截止目前,国际上也没有公认的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计算标准,且非均匀载荷下套管力学特性及失效机理尚不够清楚,使得套管抗挤强度难以准确计算及预测,钻井过程中岩盐蠕变、岩层错动、滑移、地层出砂及大型酸化压裂等产生的非均匀载荷极易引发井下套管发生变形及失效,导致国内外大部分油气田套管整形修复工作量不断攀升。为准确预测整形工具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机械动力,减少井下卡钻等复杂事故,提高套管修复效率,迫切需要开展变形套管修复的理论和实验研究。为此,本文针对非均匀载荷下套管变形及挤毁失效的现状,采用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和室内实验三者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弹塑性理论、曲梁理论、Hertz接触理论及滑移线理论,对无水泥环和含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挤毁变形规律、失效机理及其修复工作力学问题开展了系统研究,形成了变形套管修复的设计方法及系统评价整形工具修复无水泥环/水泥环变形套管效果的方法,为现场变形套管的修复提供了技术支撑。具体如下:(1)为满足非均匀载荷下套管的实际服役工况,本文基于弹性力学中的曲梁理论建立非均匀集中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计算的力学模型,运用解超静定问题的位移法正则方程对该力学模型进行推导和求解,并用对应试验数据对其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该模型可用于预测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抗挤强度。(2)基于弹塑性理论和Hertz接触理论及滑移线理论,建立计算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力学模型,分析修复过程中套管变形部位单边受均布压力的屈服极限载荷,给出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时整形区域应力场的计算模型,结合旋压滚珠整形器的结构特征及其修复力学特性确定整形力及钻压,并用对应有限元模拟结果及试验数据对其准确性及可靠性进行验证。(3)基于曲梁理论和厚壁筒理论,分别建立计算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力学模型,并利用有限元模拟结果和试验数据对力学模型进行优选和验证,分析单次整形量、摩擦系数、梨形胀管器的锥角和定径段长度对整形力的影响规律,结合梨形胀管器的结构特征及其修复力学特性确定整形力及钻压,形成一种变形套管轴向加载及周向变形的力学与动力学分析方法。(4)基于弹塑性理论,建立旋压滚珠整形器和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水泥环-地层复合材料体系的三维有限元力学模型,模拟研究无水泥环变形套管和含水泥环变形套管的修复力学特性,分析修复过程中变形套管的应力应变规律及径向位移变化规律,计算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及修复后变形套管的短轴位移(实际修复量)、长轴位移和套管回弹量,形成一种评价变形套管修复效果的有限元方法。(5)开展含水泥环套管和不含水泥环套管在非均匀集中载荷下的挤毁力学特性实验,测试研究套管在非均匀载荷下的强化特性、应力应变规律、径向位移变化规律及挤毁失效机理,分析水泥环对套管非均匀挤毁力学特性的影响规律,为变形套管修复测试研究提供理论支撑。(6)采用自主研发的套管修复测试装置及方法,开展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和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的实验,测试研究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分析有/无水泥环及其损伤程度对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和扭矩、修复过程中套管的变形规律及修复后整形工具损伤的影响规律,计算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和含水泥环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和扭矩、修复后变形套管的最终整形量和回弹量,评价整形前后旋压滚珠整形器和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优化设计整形工具的结构参数,并利用实验数据验证套管修复的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形成一种评价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效果的实验方法。(7)开展梨形胀管器修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和不含水泥环变形套管的实验,测试研究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分析水泥环对修复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修复过程中套管的变形规律及修复后整形工具损伤的影响规律,计算梨形胀管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和含水泥环变形套管所需的整形力、修复后变形套管的最终整形量和回弹量,评价整形前后梨形胀管器和变形套管的力学特性,利用实验数据验证和优选套管修复的理论模型和有限元模型,形成一种评价梨形胀管器修复效果的实验方法。本文建立的非均匀集中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预测模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试验数据的验证,可为复杂环境下套管强度设计提供理论参考;建立的旋压滚珠整形器和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及有限元力学模型,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实验数据的验证,可用于预测变形套管修复所需的整形力及钻压和整形后套管的变形规律,对实际变形套管修复的参数设计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最后,基于理论分析、有限元模拟及室内实验形成了系统评价整形工具修复变形套管效果的方法。
张杰[10](2014)在《复杂断陷盆地套管损坏原因及预测方法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全球各大油田开采时间的延续,油田的地质条件越来越复杂,油水井发生套管损坏的频率越来越高、容易造成停产甚至报废井的事故,给油田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套管损坏问题是全球范围内急需解决的难题,各大油田都存在套管损坏问题。因此,寻找合理的预测方法对套管状况进行及时的预测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对延长油水井的工作寿命、降低损失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具有重要意义。套管损坏问题是一个影响因素多、机理复杂的系统,其具有复杂性、不确定性、模糊性、定性分析难以定量化等特点。本文结合海拉尔油田的实际生产数据,在现有套损井数据基础上,通过数据资料统计分析,研究各个区块套管损坏的影响因素,获得各区块套管损坏的主控因素;研究表明,海拉尔三大研究区块的套管损坏是多种因素共同影响作用的结果,其核心在于断层导水、泥岩吸水膨胀、储层物性较差、憋压严重、油压过高、粘土矿物含量高、高含水、增产措施等因素导致油水井套管发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因此,本文从系统的角度,介绍了套管损坏的基本研究方法、常用的预测方法,通过对比分析选择了模糊数学的综合评价方法和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研究,模糊数学综合评价方法适用于解决因素复杂、评价标准模糊、数据定性分析难以定量化等问题,人工神经网络方法适用于解决数据之间存在非线性关系、个别数据有误差等问题。然后结合海拉尔油田实际生产数据,从不同的研究区块入手,全面分析了三大区块开发过程中套管损坏的影响因素。针对套管损坏影响因素和评价标准具有模糊性、难以定量化分析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的模糊综合评价预测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套管损坏预测模型,在套管损坏定性分析的基础上实现了定量分析,对研究区块已知套损井进行了实例计算和验证,表明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评判结果具有较高的可信度;针对套管损坏影响因素数据存在误差值、难以建立线性函数关系的局限性,提出了基于BP神经网络方法的套管损坏预测方法,并建立了相应的套管损坏预测模型,学习训练样本的数据结果显示模型构建合理,对样本的预测符合实际情况。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MapInfo Professional、Map Basic为平台,开发了实用可靠的套管损坏预测分析系统,并结合海拉尔油田三大区块实际生产数据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使用模糊数学预测系统对套管状况进行预测具有使用方便、参数选择适应性高、界值确定灵活性大等特点,使用人工神经网络预测系统对套管状况进行预测具有学习训练样本选择智能化、泛化能力强的特点,为油田套管损坏预测研究提供了新的途径,具有较好的应用前景。
二、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预测方法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预测方法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油气井套损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现状 |
1.3.1 国内外油气田套管损坏状况 |
1.3.2 国内外油气田套管损坏的原因和类型 |
1.3.3 国内外油气田套管损坏的检测技术 |
1.4 研究内容 |
1.4.1 关键技术及理论基础 |
1.4.2 可视化检测应用的总体方案 |
1.4.3 可视化检测设备的研发 |
1.5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关键技术及理论 |
2.1 2M检测设备 |
2.1.1 电磁检测 |
2.1.2 机械检测 |
2.2 VideoLog可视化检测系统 |
2.3 电缆传输技术及理论 |
2.3.1 电缆传输基础 |
2.3.2 电缆高速传输编码调制 |
2.4 视频图像的处理技术 |
2.4.1 视频压缩编码技术 |
2.4.2 H.264的编解码原理 |
2.5 井下总线 |
2.5.1 2M检测井下系统 |
2.5.2 VideoLog可视化检测井下系统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可视化检测设备应用方案的总体设计 |
3.1 井下仪器的组合方案 |
3.1.1 各系统组成 |
3.1.2 详细技术指标 |
3.1.3 井下总线的设计 |
3.2 地面设备的组合方案 |
3.2.1 CPCI标准板卡 |
3.2.2 地面主板的接口设计 |
3.2.3 地面主板功能模块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可视化检测设备的软硬件设计 |
4.1 组合系统地面机箱挂接技术 |
4.1.1 组合系统地面测井流程 |
4.1.2 主控板卡互通技术 |
4.1.3 软件接口定义 |
4.2 微处理器模块 |
4.2.1 STM32单片机简介 |
4.2.2 程序下载电路设计 |
4.2.3 晶振电路设计 |
4.3 视频图像采集处理模块 |
4.3.1 井下图像采集处理硬件设计 |
4.3.2 井下图像采集处理软件设计 |
4.4 字符叠加模块 |
4.4.1 字符叠加硬件设计 |
4.4.2 字符叠加软件设计 |
4.5 高速遥传模块 |
4.6 系统抗干扰与PCB制作 |
4.7 测井仪器的组合 |
4.7.1 并行信号七芯电缆接法 |
4.7.2 七芯电缆传输方案速率实验 |
4.7.3 测井仪组合的试验 |
4.8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系统功能测试及应用研究 |
5.1 系统整体功能测试实验 |
5.2 现场应用前期的井准备 |
5.2.1 井液中杂质的构成 |
5.2.2 井液中杂质的处理 |
5.3 应用案例 |
5.3.1 案例一套管错断检测 |
5.3.2 案例二套管变形检测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2)安塞油田套管损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套损现状调查 |
1.2.1 国内套损现状 |
1.2.2 国外套损现状 |
1.3 套损井治理研究现状 |
第二章 安塞油田套损情况 |
2.1 基本概况 |
2.2 套损情况 |
2.2.1 套损井生产情况 |
2.2.2 生产时间与套损年限情况 |
2.2.3 各层段穿孔腐蚀情况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安塞油田套损原因分析 |
3.1 现场检测分析 |
3.1.1 工程测井 |
3.1.2 拔套试验 |
3.1.3 双封找漏 |
3.2 水质监测分析 |
3.2.1 各水层水质化验分析 |
3.2.2 套管腐蚀产物化验分析 |
3.3 室内研究试验 |
3.3.1 腐蚀挂片测试 |
3.3.2 油井产液对腐蚀影响 |
3.3.3 水泥返高对腐蚀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安塞油田套损井防治措施 |
4.1 套管未损坏井预防措施 |
4.1.1 电流阴极保护技术 |
4.1.2 药剂防护 |
4.1.3 提高水泥封固率 |
4.1.4 设计增加高强度套管 |
4.2 套损井治理措施 |
4.2.1 隔水采油 |
4.2.2 二次固井 |
4.2.3 套管水泥堵漏 |
4.2.4 套管补贴技术 |
4.3 工艺优选 |
结论与认识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3)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萨葡油层套损井对生产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创新点摘要 |
第一章 绪论 |
1.1 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套损研究现状 |
1.2.2 波及系数计算方法研究 |
1.3 研究内容 |
1.4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油藏开发区概况 |
2.1 区块概况 |
2.1.1 构造特征 |
2.1.2 沉积特征 |
2.1.3 储层及流体特征 |
2.1.4 油层发育状况 |
2.1.5 油藏类型 |
2.2 区块开发历程及现状 |
第三章 注采井套损对波及规律影响研究 |
3.1 均质油藏理想模型建立 |
3.1.1 五点法井网模型 |
3.1.2 反九点法井网模型 |
3.1.3 反七点井网模型 |
3.2 不同井网注采井套损对波及面积影响研究 |
3.2.1 五点法井网套损影响 |
3.2.2 反九点法井网套损影响 |
3.2.3 反七点井网套损影响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注采井套损对井组产能影响研究 |
4.1 不同井网井组套损后产能变化 |
4.1.1 五点法井网 |
4.1.2 反九点法井网 |
4.1.4 反七点法井网 |
4.2 试验区数值模拟 |
4.2.1 数值模拟软件 |
4.2.2 数值模拟模型 |
4.2.3 模型初始化 |
4.2.4 历史拟合 |
4.3 试验区注采井套损对区块产能影响研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注采井套损对采收率影响研究 |
5.1 采收率计算方法 |
5.2 注采井套损对采收率影响计算方法研究 |
5.2.1 经验公式法 |
5.2.2 水驱规律曲线法 |
5.2.3 产量递减法 |
5.3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文章目录 |
致谢 |
(4)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套损防控与大修施工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论文背景及意义 |
1.2 套管损坏的形态和基本特点 |
1.3 套管损坏原因分析及对策 |
1.4 套损机理的探讨 |
1.5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萨中开发区生产及套损情况 |
2.1 套损基本情况 |
2.2 套损原因分析 |
2.3 套损应对措施 |
2.4 套损成因以及普修井修复率低的原因分析 |
第三章 套损机理研究及对策分析 |
3.1 套损机理研究 |
3.2 预防套损的对策分析 |
3.3 修井运行原则及技术攻关 |
第四章 大修施工措施研究 |
4.1 大修技术及修井施工能力 |
4.2 大修方案编制与施工安排 |
4.3 优化大修运行 |
4.4 建立大修治理运行跟踪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发表文章及研究成果 |
(5)应用机器学习预测套管损坏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和主要研究内容 |
1.4 难点和创新点 |
1.5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常用分类算法 |
2.1.1 朴素贝叶斯 |
2.1.2 K最邻近 |
2.1.3 逻辑回归 |
2.1.4 支持向量机 |
2.1.5 决策树 |
2.2 集成学习 |
2.2.1 随机森林 |
2.2.2 Adaboost |
2.2.3 GBDT和XGBoost |
2.3 基于套损数据特点改进Adaboost算法 |
2.3.1 优化样本初始权值分布 |
2.3.2 引入惩罚因子 |
2.3.3 验证模型改进效果 |
2.3.4 基于软投票的集成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面向油田动态数据的套损样本构建方法 |
3.1 目标区块套损特征分析 |
3.2 特征参数提取 |
3.3 数据预处理 |
3.3.1 套损时间修正 |
3.3.2 数据清洗和变换 |
3.3.3 套损标定 |
3.4 相关性分析和降维 |
3.5 本章小结 |
第4章 基于改进Adaboost算法的套损预测模型 |
4.1 评价指标选取 |
4.1.1 混淆矩阵和常用评价指标 |
4.1.2 宏平均、微平均和加权平均 |
4.2 模型建立和优化过程 |
4.3 模型对比 |
4.4 特征敏感性分析 |
4.5 结果分析 |
4.5.1 评价指标对不均衡分类的影响 |
4.5.2 正负样本比对不均衡分类的影响 |
4.5.3 样本选择对不均衡分类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K-means算法的套损预警模型 |
5.1 K-means算法简介 |
5.2 基于K-means算法制定预警规则 |
5.3 预测预警结果分析和可视化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工作成果 |
致谢 |
(6)油气生产过程中套损腐蚀失效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套损定义与形式 |
1.1 套损定义 |
1.2 套损腐蚀失效形式 |
2 套损现状 |
3 套损的腐蚀特点 |
3.1 油水井的套损腐蚀特点 |
3.2 油气井套损腐蚀特点 |
4 套损的危害 |
5 影响因素 |
6 套损防护与治理 |
6.1 先期预防技术 |
6.2 后期治理技术 |
7 展望 |
(7)基于油田开发下套损井危险区划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套损井危害概述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油田套损研究现状 |
1.2.2 国内油田套损研究现状 |
1.2.3 当前研究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章 套损井类型及成因分析 |
2.1 套损井类型 |
2.2 套损井检测方法 |
2.3 套损成因分析 |
2.3.1 非油层部位的套损成因 |
2.3.2 油层部位的套损成因 |
2.3.3 断层部位的套损成因 |
2.4 小结 |
第3章 A油田套损井空间分布特点及规律 |
3.1 区域地质概况 |
3.2 区域构造概况 |
3.3 开发概况 |
3.4 套损井时间、空间分布特点 |
3.4.1 时间特点 |
3.4.2 平面分布规律 |
3.4.3 套损层位特点 |
3.4.4 套损井类型特点 |
3.5 小结 |
第4章 套损井危险区域划分的主控因素分析 |
4.1 地质因素相关性分析 |
4.1.1 地层倾角相关性分析 |
4.1.2 断层发育相关性分析 |
4.1.3 油页岩发育厚度相关性分析 |
4.1.4 浅气层分布相关性分析 |
4.2 开发因素相关性分析 |
4.2.1 地层压力相关性分析 |
4.2.2 顶压注水相关性分析 |
4.2.3 区块间压差相关性分析 |
4.2.4 注采比相关性分析 |
4.2.5 注水量与套损率相关性分析 |
4.2.6 产液量与套损率相关性分析 |
4.3 工程因素相关性分析 |
4.3.1 固井质量相关性分析 |
4.3.2 固井质量注水异常井相关性分析 |
4.4 小结 |
第5章 套损井危险区域划分方法研究 |
5.1 灰色关联原理 |
5.2 基于MATLAB软件的灰色关联计算程序 |
5.3 小结 |
第6章 A油田套损井危险区域划分 |
6.1 主控因素相关性分析 |
6.2 多因素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与应用 |
6.3 油田某地区套损危险区域划分 |
6.4 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8)套损检测测井技术在国内油田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套损检测技术的种类 |
2 影响套损检测技术选择的主要因素分析 |
2.1 套损的类型 |
2.2 前期套损发生预测能力 |
2.3 环境适应性 |
2.4 操作的便捷性 |
2.5 设备的技术效率和维护管理条件 |
2.6 检验技术的经济性 |
3 国内油田套损综合治理的综合评价 |
3.1 治理技术指标 |
3.2 生产管理指标 |
3.3 经济效益指标 |
4 总结 |
(9)套管非均匀挤毁及修复工作力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研究的工程背景和目的及意义 |
1.1.1 油气井套损现状 |
1.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2 油气井套管挤毁强度研究现状 |
1.2.1 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研究现状 |
1.2.2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的研究现状 |
1.2.3 磨损套管抗挤强度的研究现状 |
1.3 变形套管修复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1 套损原因及机理研究现状 |
1.3.2 变形套管检测技术 |
1.3.3 变形套管修复技术及研究现状 |
1.3.4 变形套管修复产生的二次损伤研究现状 |
1.4 论文的理论方法、研究内容及技术思路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强度计算新模型研究 |
2.1 非均匀载荷的危害及案例分析 |
2.2 套管抗挤强度计算模型的建立 |
2.2.1 第一部分求解 |
2.2.2 第二部分求解 |
2.3 抗挤强度计算模型的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非均匀载荷下套管抗挤力学特性测试 |
3.1 套管力学特性测试的总体方案 |
3.1.1 管材和设备 |
3.1.2 挤毁测试步骤 |
3.2 无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抗挤力学特性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1 第一根P110SS套管非均匀挤毁测试结果及分析 |
6.2.2 无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挤毁测试小结 |
3.3 含水泥环套管的非均匀抗挤力学特性测试结果 |
3.3.1 第二根含水泥环套管的测试结果 |
3.3.2 水泥环套管非均匀挤毁测试小结 |
3.4 非均匀挤毁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3.5 非均匀屈服挤毁理论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修复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研究 |
4.1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研究 |
4.1.1 基于Hertz接触理论的套管应力分析 |
4.1.2 基于滑移线理论的套管应力分析 |
4.2 梨形胀管器修复套管所需整形力的理论研究 |
4.2.1 基于曲梁理论的模型建立 |
4.2.2 基于厚壁筒理论的模型建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1 旋压滚珠整形器的工作原理 |
5.2 有限元建模基本参数的确定 |
5.2.1 水泥石的单轴三轴压缩试验 |
5.2.2 套管的单轴拉伸试验 |
5.3 126mm整形器修复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3.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3.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5.3.3 围压下126mm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
5.4 133mm整形器修复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4.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4.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5.4.3 围压下133mm整形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
5.5 126mm整形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5.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5.5.2 无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5.5.3 有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
5.6 129mm整形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5.6.1 无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5.6.2 有围压的有限元模拟结果 |
5.7 有限元模拟小结 |
5.8 有限元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 |
5.9 本章小结 |
第6章 梨形胀管器修复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6.1 梨形胀管器的工作原理 |
6.2 梨形胀管器修复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有限元模拟 |
6.2.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6.2.2 有限元模拟结果及分析 |
6.3 梨形胀管器修复无水泥环变形套管的模拟结果 |
6.4 有限元模拟小结 |
6.5 有限元模拟值与理论计算值的对比 |
6.6 本章小结 |
第7章 变形套管修复力学特性的测试研究 |
7.1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力学特性测试研究 |
7.1.1 整形器的基本结构 |
7.1.2 旋压滚珠整形器修复试验方案 |
7.1.3 无水泥环套管修复测试研究 |
7.1.4 水泥环套管修复测试研究 |
7.1.5 测试结果的对比分析 |
7.1.6 试验小结 |
7.2 梨形胀管器修复力学特性测试研究 |
7.2.1 梨形胀管器基本结构 |
7.2.2 梨形胀管器修复试验方案 |
7.2.3 无水泥环套管修复试验结果 |
7.2.4 含水泥环套管修复试验结果 |
7.2.5 试验结果的对比分析 |
7.2.6 试验小结 |
7.3 套管整形前后力学性能评价 |
7.3.1 C110套管整形前后力学性能评价 |
7.3.2 P110SS套管修复前后力学性能评价 |
7.4 旋压滚珠整形器与梨形胀管器修复效果的对比 |
7.5 本章小结 |
第8章 理论与模拟值及试验数据的对比 |
8.1 旋压滚珠整形器的理论值与模拟值及试验数据的对比 |
8.1.1 理论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及分析 |
8.1.2 模拟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
8.1.3 理论值与模拟值及试验值的综合对比 |
8.2 梨形胀管器整形力理论及模拟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 |
8.2.1 理论值与模拟值的对比及分析 |
8.2.2 模拟值与试验数据的对比及分析 |
8.2.3 理论值与模拟值及试验值的综合对比 |
第9章 结论及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
(10)复杂断陷盆地套管损坏原因及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油田套管损坏现状 |
1.2.2 套管损坏研究发展现状 |
1.2.3 套管损坏预测方法研究现状 |
1.3 套管损坏因素和损坏形态 |
1.3.1 套管损坏因素 |
1.3.2 套管损坏形态 |
1.4 存在的问题及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存在的问题 |
1.4.2 论文的难点和创新点 |
1.4.3 主要研究内容 |
2 海拉尔油田套管损坏现状及机理分析 |
2.1 海拉尔油田套管损坏特征 |
2.1.1 海拉尔地质概况 |
2.1.2 时空分布特征 |
2.1.3 损坏类型 |
2.1.4 损坏因素分析 |
2.2 贝 301 区块套损机理分析 |
2.2.1 地质概况 |
2.2.2 地质因素的影响 |
2.2.3 开发因素的影响 |
2.3 贝 14 区块套损机理分析 |
2.3.1 地质概况 |
2.3.2 地质因素的影响 |
2.3.3 开发因素的影响 |
2.4 贝 16 区块套损机理分析 |
2.4.1 地质概况 |
2.4.2 地质因素的影响 |
2.4.3 开发因素的影响 |
2.5 小结 |
3 模糊数学在套管损坏预测中的应用 |
3.1 模糊数学及其应用 |
3.1.1 模糊子集 |
3.1.2 模糊关系和模糊变换 |
3.1.3 模糊数学在地学中的应用 |
3.2 模糊数学模型的选择 |
3.2.1 综合评价模型 |
3.2.2 隶属函数 |
3.2.3 模糊向量 A |
3.2.4 评判结果 B 的计算 |
3.2.5 评价对象隶属级别 |
3.3 套管损坏预测模型 |
3.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
3.3.2 评语集和隶属函数的确定 |
3.3.3 评语集等级标准划分 |
3.3.4 权重的确定以及计算 |
3.3.5 技术路线 |
3.4 预测结果 |
3.4.1 贝 301 区块预测 |
3.4.2 贝 14 区块预测 |
3.4.3 贝 16 区块预测 |
4 人工神经网络在套管损坏预测中的应用 |
4.1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 |
4.1.1 神经元模型 |
4.1.2 转移函数 |
4.1.3 学习规则 |
4.1.4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 |
4.2 BP 神经网络 |
4.2.1 BP 神经网络模型 |
4.2.2 BP 神经网络处理单元模型 |
4.2.3 BP 神经网络学习算法 |
4.2.4 套管损坏应用模型 |
4.3 模型应用 |
4.3.1 学习训练 |
4.3.2 预测样本计算 |
4.3.3 结果分析 |
4.4 两种预测模型的比较 |
5 套管损坏预测系统 |
5.1 软件开发工具与开发环境 |
5.2 主要功能介绍 |
5.2.1 原始数据资料库 |
5.2.2 数据量算功能 |
5.2.3 模糊数学预测 |
5.2.4 人工神经网络预测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四、油田油水井套管损坏预测方法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油气井套损可视化检测技术研究[D]. 樊亦洲.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2]安塞油田套管损坏机理及防治措施研究[D]. 刘婧慧.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3]大庆油田中区西部萨葡油层套损井对生产影响的研究[D]. 夏熙.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4]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套损防控与大修施工工艺研究[D]. 杨丽秋. 东北石油大学, 2020(03)
- [5]应用机器学习预测套管损坏的方法研究[D]. 李添.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2020
- [6]油气生产过程中套损腐蚀失效与防治技术研究进展[J]. 朱世东,李金灵,付安庆,陈永楠,杜明,宋少华. 表面技术, 2019(05)
- [7]基于油田开发下套损井危险区划的研究[D]. 徐浩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02)
- [8]套损检测测井技术在国内油田的应用[J]. 李海军,张晓莉,陈海祥. 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 2018(16)
- [9]套管非均匀挤毁及修复工作力学研究[D]. 邓宽海. 西南石油大学, 2018(06)
- [10]复杂断陷盆地套管损坏原因及预测方法研究[D]. 张杰. 中国海洋大学, 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