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耦合载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加载,浸泡,耐腐蚀,弯曲强度
耦合载荷论文文献综述
周艳霞,洪峰[1](2019)在《机械载荷和海水耦合效应下碳纤维的耐腐蚀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自制加载装置,模拟海水服役环境,通过加速实验与常规浸泡实验的数据对比,测试了碳纤维复合材料在海水和机械载荷耦合效应下的耐海水腐蚀性能,分析了耐海水腐蚀性能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耐海水腐蚀性能受到后固化性能提高和海水浸泡性能退化共同影响;在海水和机械载荷耦合作用下,碳纤维复合材料的耐腐蚀性能发生剧烈退化,经过3个周期(21天)的加载浸泡,其弯曲强度保留率仅为59.94%和61.605%,同时随着机械载荷的增加会加剧材料耐蚀性能的下降。(本文来源于《机电信息》期刊2019年29期)
司和勇,曹丽华,李盼[2](2019)在《耦合热、动载荷的超超临界汽轮机迷宫密封动力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密封汽流激振严重影响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安全运行,采用DEFINE_CG_MOTION和DEFINE_PROFILE控制宏建立转子的涡动方程,通过Workbench流固耦合方法计算热、动载荷下密封齿形变,根据快速傅里叶变化得到机组运行时的密封动力特性,并对转子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蒸汽可导致密封齿膨胀变形,温度对密封齿长度变化影响可达1%~1.5%,压力和离心作用对其影响较小。热、动载荷使迷宫密封直接刚度减小,直接阻尼先增加后减小,交叉刚度先减小后增加,动力系数的最大变化为原来的2倍。35~55Hz内转子稳定裕度急剧下降,转子对密封汽流激振更敏感。热、动载荷引起的压力波动集中在低频范围,密封周向压力波动可增高18.5kPa。密封高压区的压力波幅剧增是汽流激振显着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航空动力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刘永贵,沈玲燕,慧蒙蒙[3](2019)在《冲击载荷下TiNi合金的热力耦合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一般而言,一阶马氏体相变受应力和温度的控制。冲击载荷下,相变是一热力耦合过程。基于传统SHPB冲击压缩装置,本文采用四点线阵HgCdTe红外探测器系统实时测量了TiNi合金动态相变过程中温度的演化规律。结果表明,沿加载方向,不同点位置温度的变化是一致的,并且温度的演化同加载应力脉冲的变化是同步的,这一现象反映了相变变形的均匀性。同准静态条件下局部化相变带相比,动载下的均匀变形机制在于均布成核。不同应变率下的应力应变曲线表明,加载相变过程中材料响应具有显着的应变率硬化特征,这一特性同相变应力的温度敏感性有关。在应力-温度空间,表现出相变路径的应变率相关性,反映了相变的热力耦合内禀属性。理论分析表明,相变是一个多时间尺度过程,应变率(相变变形速率)和温度演化速率在动态条件下满足定量关系。进一步计算表明,相变潜热和相变耗散能是温度演化的根本机制。(本文来源于《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 2019)》期刊2019-08-25)
纪斌,薛占璞,王伟[4](2019)在《多载荷耦合作用下的风电机组塔架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在多载荷耦合作用下的大型风电机组塔架结构动力学参数变化的问题,根据柔性理论在耦合结构中的应用,建立了叁维结构动力学模型。利用模态分析法,进行了振动特性研究。利用Solidworks模块化的流体分析嵌入技术进行了多载荷动力学分析。通过风与雨水载荷的耦合作用,结合基本控制方程,分析了塔架的振动位移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振动特性中,最大振幅为0.37 m;在风与雨水耦合作用下,塔架振动位移变化幅值较大,最大值为1.22 m。该结果为塔架在风雨耦合载荷中的动力响应提供参考数据,从而为风电机组运行的稳定性提供一定参考。(本文来源于《可再生能源》期刊2019年08期)
邱洪涛[5](2019)在《重载切削条件下机械耦合波动载荷准确测量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提高重载切削条件下的机械加工性能和抗波动冲击能力,提出一种基于二自由度欠驱动柔性控制的重载切削条件下机械耦合波动载荷测量方法,构建重载切削条件下机械耦合动力学模型,运用封闭矢量法建立机械耦合波动二自由度欠驱动机构模型,采用工件加工表面的动副摩擦系数进行切削波动特征分析,提取机械耦合波动载荷的冲击响应特征,采用频谱分析方法进行机械耦合波动载荷自适应检测,采用小波分析方法将重载切削条件下机械耦合波动载荷从时域向频域转换,采用相关特征匹配方法实现机械耦合波动载荷的频谱分离和冲击响应检测,实现对重载切削条件下机械耦合波动载荷的盲检测。仿真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进行重载切削条件下机械耦合波动载荷测量的准确性较高,在变频谱和变载荷条件下能实现准确切削加工。(本文来源于《电子测量技术》期刊2019年15期)
周浩,刘少胡,管锋[6](2019)在《内压、弯扭耦合载荷下连续管疲劳寿命评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连续管在作业中易出现疲劳失效等问题,进行了连续管在内压、弯扭耦合加载下疲劳寿命评估。首先分析了耦合加载下连续管低周疲劳失效机理,基于Brown-Miller疲劳寿命模型建立了连续管疲劳寿命数值计算模型,开展了内压和弯曲加载下连续管疲劳实验,实验结果证实该数值模型是可行的。计算了内压和弯曲耦合加载下连续管低周疲劳寿命,以及内压和弯扭耦合加载下连续管低周疲劳寿命。计算结果表明,连续管最大塑性应变和疲劳敏感区出现在轴向拉伸面和压缩面,与现场连续管失效情况是一致的。通过计算得到了连续管安全服役的临界扭矩值和内压值。(本文来源于《高压物理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周亚博,王优强,魏聪,龙慎文[7](2019)在《橡胶轴承黏弹性和振动载荷耦合润滑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橡胶材料黏弹性,建立综合时变效应的无限长线接触轴承润滑模型。基于叁参量固体蠕变模型,并耦合振动载荷对橡胶轴承进行了弹流润滑分析。计算并分析了3种振动载荷形势下,橡胶轴承润滑膜的最大压力和最小膜厚变化,并与不考虑蠕变影响的情况进行了对比。探讨了相同载荷、不同时刻下,橡胶轴承润滑膜压力和膜厚的变化。压力的求解采用了多重网格法,为了提高收敛精度,其底层采用了牛顿迭代,求解弹性变形采用了多重网格积分法。结果表明,在计入橡胶轴承的黏弹性时,润滑膜压力在随着振动载荷做同等形式振动的同时,在蠕变开始阶段,压力会取得较大的值,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整体下降并趋于稳定;相反,润滑膜厚度在随载荷做相反形式振动的同时,在开始阶段,膜厚会取得较小的值,且随着运行时间的延长,整体增大并趋于稳定;相同载荷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承载区变大,润滑膜压力减小,膜厚变大。(本文来源于《机械传动》期刊2019年06期)
任旋畅,王骏,许英杰,张卫红[8](2019)在《形状记忆合金薄板低速冲击载荷下热力耦合行为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形状记忆合金(shape memory alloy,SMA)薄板不同冲击能量条件下低速冲击实验,以SMA热力学本构模型为理论基础,通过数值手段对超弹性SMA薄板的冲击响应进行仿真分析,探究冲击载荷作用下SMA热力耦合行为特征。结果表明:数值仿真结果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有效表征了SMA薄板冲击过程中的变形、相变、耗散、温变等热力耦合行为特征。(本文来源于《航空材料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杜希杰[9](2019)在《复合载荷力热耦合疲劳测试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疲劳失效是各类固态材料服役条件下典型的破坏形式之一,基于循环交变载荷的累积效应,疲劳失效的发生往往具有突发性和隐蔽性,难以被准确预测,因此,疲劳破坏导致的事故常带来重大的安全隐患,失效事故不胜枚举。实际工况下,材料往往受到多轴交变载荷的共同作用,同时受到温度场的影响。为确保材料及其构件在交变载荷作用下安全可靠服役,研究材料在复合应力作用下的高温疲劳性能及疲劳行为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国内外复合载荷力热耦合疲劳测试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介绍了材料疲劳测试的基本理论与疲劳破坏机理。基于一种叁自由度的疲劳试验驱动原理,提出了相应的拉伸疲劳理论模型和拉伸-弯曲疲劳理论模型,为多自由度疲劳装置的设计提供了理论依据。通过调试标定力传感器、激光位移传感器、叁维数字散斑应变测量系统,检测不同加载电压下试件的交变位移与载荷,对力学加载模块的工作性能进行了模拟分析与试验研究。通过调节多组并联式陶瓷加热管的加载电压,调控装置样品区域的加载温度,检测加载模块各处的温度分布,对装置的温度加载性能进行分析。通过对疲劳驱动模块、加载模块、测试模块的功能划分说明了整套力热耦合疲劳装置的工作流程。然后根据提出的设计指标对压电迭堆、力学传感器进行选型,通过测试优化所需功能部件的尺寸及结构,对力学加载模块进行了静力学分析和稳态换热分析。获取了整机单轴拉伸-疲劳、拉伸-弯曲疲劳模式下的运动及形变特性,验证了装置的动态特性。进一步对具有双V形缺口的紫铜试件进行了单轴拉伸疲劳试验和拉伸-弯曲复合疲劳试验。单轴拉伸疲劳试验中,结合叁维数字散斑应变测量系统的分析,发现试件标距段的应变随着循环载荷的增加而单调增加。在拉伸-弯曲疲劳试验中,在疲劳断口形貌上可以观察到大量的切应力造成的剪切韧窝,从撕裂韧窝的抛物线凸向可以确定疲劳裂纹的扩展方向。从紫铜的变温拉伸-弯曲疲劳试验中发现,高温环境诱发材料的强度降低,同时使材料抵抗弹塑性变形的能力降低,最终导致快速疲劳失效。在高熵合金的试验中,5种高熵合金展现出良好的强度和韧性,轧制退火热处理后材料的强度均呈现不同程度的提高,韧性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在高温疲劳试验中,Fe_(50)Mn_(30)Co_(10)Cr_(10)高熵合金的疲劳寿命随温度升高而不断降低。(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期刊2019-06-01)
陈月[10](2019)在《基于VOF法的波浪砰击载荷下大型船体结构耦合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船舶在航行过程中会产生剧烈的摇荡运动,造成波浪和船体之间发生的剧烈冲击现象称为砰击。波浪砰击过程涉及波浪强非线性、瞬时效应的物理特性,也涉及水弹性效应以及流固耦合等复杂的分析技术,一直是海洋工程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之一。为了避免砰击载荷对船体结构的损伤,提高船体结构安全性,需要在船舶设计过程中,考虑砰击载荷的影响。本文以工信部高技术船舶课题为背景,使用基于CFD求解器的STAR-CCM+(STAR)与有限元软件Abaqus进行交互耦合计算,建立考虑结构变形效应的波浪砰击数值模型。以简化结构的入水过程为研究对象,设计开展了模型实验及相关数值仿真分析,通过两者的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对船体模型在实验水池的砰击现象进行数值仿真,并和文献的垂向砰击载荷进行对比,验证波浪砰击耦合响应数值模型的有效性。最后,针对大型油船的波浪砰击耦合响应进行研究,分析船体在不同工况场景下的砰击现象,讨论结构砰击载荷特性及结构应力应变分布特性,为全船结构的砰击耦合响应分析提供了依据。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介绍了有限体积方法、VOF模型、有限单元法和结构刚性响应基本理论,并给出了基于VOF法的波浪的数值模拟技术和STAR与Abaqus的协同耦合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波浪砰击载荷下船体结构耦合响应数值模型,其中包括规则波的数值模拟、结构波浪耦合响应特性效应及船舶航速和波浪参量等的参数化影响等。(2)设计开展了简化结构自由入水砰击实验,分析了楔形体底部斜升角对砰击压力的影响规律;利用STAR与Abaqus耦合方法对实验模型进行数值仿真,并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数值模型在入水砰击计算方面的有效性,并分析了不同参数下结构砰击载荷和结构变形的影响规律。(3)以公开发表的波浪水池中船体模型的砰击实验为基础,分别开展波浪场景下船体无航速和有航速的砰击现象的数值分析,与实验测得的模型垂向力进行对比,验证了砰击载荷预报方法的有效性。此外,针对实验工况下自由液面形态变化、载荷分布特征和船模结构砰击响应进行分析,为船体结构砰击载荷的设计提供依据。(4)以一艘钢制油船为研究对象,依据建立的砰击场景下结构耦合响应的数值仿真技术,对其进行波浪海况下的砰击响应仿真分析。对比分析了不同航速下的砰击载荷、砰击现象和结构响应,详细讨论了船体结构响应特性,具体包括船体运动特性和结构应力分布,为波浪砰击载荷下实船的动态耦合响应分析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4-25)
耦合载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密封汽流激振严重影响超超临界汽轮机的安全运行,采用DEFINE_CG_MOTION和DEFINE_PROFILE控制宏建立转子的涡动方程,通过Workbench流固耦合方法计算热、动载荷下密封齿形变,根据快速傅里叶变化得到机组运行时的密封动力特性,并对转子稳定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蒸汽可导致密封齿膨胀变形,温度对密封齿长度变化影响可达1%~1.5%,压力和离心作用对其影响较小。热、动载荷使迷宫密封直接刚度减小,直接阻尼先增加后减小,交叉刚度先减小后增加,动力系数的最大变化为原来的2倍。35~55Hz内转子稳定裕度急剧下降,转子对密封汽流激振更敏感。热、动载荷引起的压力波动集中在低频范围,密封周向压力波动可增高18.5kPa。密封高压区的压力波幅剧增是汽流激振显着的主要原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耦合载荷论文参考文献
[1].周艳霞,洪峰.机械载荷和海水耦合效应下碳纤维的耐腐蚀性能研究[J].机电信息.2019
[2].司和勇,曹丽华,李盼.耦合热、动载荷的超超临界汽轮机迷宫密封动力特性[J].航空动力学报.2019
[3].刘永贵,沈玲燕,慧蒙蒙.冲击载荷下TiNi合金的热力耦合行为[C].中国力学大会论文集(CCTAM2019).2019
[4].纪斌,薛占璞,王伟.多载荷耦合作用下的风电机组塔架结构动力学特性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9
[5].邱洪涛.重载切削条件下机械耦合波动载荷准确测量方法[J].电子测量技术.2019
[6].周浩,刘少胡,管锋.内压、弯扭耦合载荷下连续管疲劳寿命评估[J].高压物理学报.2019
[7].周亚博,王优强,魏聪,龙慎文.橡胶轴承黏弹性和振动载荷耦合润滑特性研究[J].机械传动.2019
[8].任旋畅,王骏,许英杰,张卫红.形状记忆合金薄板低速冲击载荷下热力耦合行为分析[J].航空材料学报.2019
[9].杜希杰.复合载荷力热耦合疲劳测试装置设计与试验研究[D].吉林大学.2019
[10].陈月.基于VOF法的波浪砰击载荷下大型船体结构耦合响应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