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带过渡论文-张磊,蒋明眼,苏东

宽带过渡论文-张磊,蒋明眼,苏东

导读:本文包含了宽带过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垂直过渡,超宽带,低损耗

宽带过渡论文文献综述

张磊,蒋明眼,苏东[1](2019)在《多微波电路板间0~40GHz超宽带垂直过渡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介绍了能够工作在0~40GHz频率的超宽带微波电路板间垂直过渡的设计方法。结构基于玻珠过渡的方式,经过仿真优化两块微波板的匹配电路,最终实现了两块微波板间的超宽带低插损的微波信号传输。实物的测试结果与仿真结果相似,表明该结构具有良好的电传输性能以及可行性。该结构能够很好的利用高度上的空间,从而有利于大部分的射频组件实现小型化和集成化。(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5-19)

肖梅[2](2019)在《宽带波束形成问题的光滑过渡带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回顾了麦克风阵列信号处理的研究历程,简述了波束形成问题的常用设计.麦克风阵列宽带波束形成的设计可以建立为一个优化问题.当滤波器长度比较大时,问题最优解对应的实际响应函数在过渡带区域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振荡.本文建立了改进的波束形成设计问题,使得当滤波器长度充分大时,实际响应函数在过渡带区域也非常光滑,并且与原波束形成设计的性能非常接近.此外,本文给出了原波束形成设计与光滑过渡带设计的性能分析,并通过数值举例验证了光滑过渡带设计的有效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信号处理的原理,接着给出麦克风阵列的信号处理特点及应用领域.第二章介绍了一些麦克风阵列设计的常用优化问题,如半无限规划和半正定规划.第叁章介绍了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设计问题中,对于不同的目标函数设计的波束形成问题也不一样.因此,本章节介绍了五种目标函数,及其相应的波束形成设计问题.第四章第一节介绍麦克风阵列设计的鲁棒性问题和滤波器设计问题中出现的吉布斯现象;第二、叁节分别从远场和近场两种环境介绍了麦克风阵列设计的鲁棒性问题.当滤波器长度比较大时,虽然解的最优性保证了,但是过渡带区域出现了严重的吉布斯现象.因此,对波束形成问题进行改进,即通过在过渡带区域增加光滑的目标响应,建立了一个新的设计问题并对其求解.接着对问题的性能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数值举例验证了过渡带区域增加光滑的目标响应,可以消除吉布斯现象.第五章是本文工作的总结,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夏雷,徐锐敏,延波[3](2016)在《一种毫米波宽带波导-SIW过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设计了一种新型宽带波导基片集成波导(SIW)过渡结构,工作于Ka频段,该结构通过基片与波导结构之间形成两个谐振腔进一步拓宽频带,增加了耦合效果。通过背靠背结构加工测试表明,该过渡结构相对带宽达到17%,在频带31.8-37.8GHz内回波损耗优于13dB,插损小于2.5d B。(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8-17)

杨力,祝雷,蔡伟华,谭锦荣[4](2015)在《基于高通滤波器模型设计的宽带垂直微带线-微带线过渡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混合的串联/并联枝节构成的高通滤波结构设计宽带垂直微带线-微带线过渡器。所设计的过渡器首先是利用理想传输线模型来综合设计并实现切比雪夫等波纹频率响应。然后,通过对设计在双层介质基板上的宽带过渡器进行仿真,对之前综合方法所预计的滤波相应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对所设计的过渡器实物模型进行实验检测,可以得到测量结果与综合设计以及仿真结果十分吻合。(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5-30)

丁德志,徐金平,桂勇锋,李佩[5](2015)在《毫米波宽带波导-微带过渡及其测试误差分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H面探针结构成功设计了一款毫米波宽带、低损耗波导-微带过渡,并对其背靠背结构驻波干涉现象进行了理论和实验对比分析。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H面波导-微带探针过渡在整个75-110GHz宽频段内,插入损耗小于0.55d B;由于背靠背测试结构两端探针驻波相互影响,使得背靠背过渡的回波损耗将比单个探针过渡恶化6d B,并每隔约5GHz出现周期性波动。(本文来源于《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期刊2015-05-30)

杨樊[6](2014)在《基于微带—槽线过渡结构的无源超宽带器件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超宽带(Ultra Wideband,UWB)技术是一种利用纳秒至微秒级的窄脉冲传输数据的无载波通信技术。随着无线通讯的迅猛发展,市场对结构紧凑的超宽带射频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如今,这些子系统通常工作在微波频段,包括滤波器和功分器。这就促使微波设计师们不断研究和发展超宽带设计技术。本文以微带-槽线耦合结构为基础,结合滤波器以及功分器的综合设计,并研究了与之相关的理论和技术,最终实现超宽带滤波器和宽带平衡功分器的设计。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首先,利用微带-槽线耦合结构,实现滤波器的超宽带特性。在此基础上,通过在微带线与槽线耦合处末端加上新型的环形负载提高了滤波器的选择性,通过输入输出端微带传输线的耦合,提高了通带与带外特性。其次,在提出的超宽带滤波器的基础上,利用阶跃阻抗谐振器的谐振特性,通过耦合到超宽带滤波器,实现了具有5.8GHz陷波特性的超宽带带通滤波器。最终制作并测试了该具有陷波特性的超宽带滤波器,测试结果符合设计要求。最后,为了适应差分电路的要求,本文基于微带-槽线耦合结构,设计出了具有共模信号抑制特性的宽带平衡功率分配器。通过叁个隔离电阻提高了输出端口的隔离度,传输线折迭减小整个功分器的尺寸。对实物进行加工测试,性能良好,验证了设计方法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西安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4-03-01)

陶子文[7](2014)在《宽带微带线过渡结构的研究与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针对微波/毫米波系统中常见的微带线-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微带线-共面波导过渡结构,微带线-共面带状线过渡结构进行了理论分析和创新研究。为了增加带宽和获得良好的阻抗匹配特性,在微带线-微带线垂直过渡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微带线-槽线过渡形式,主要选用了低阻抗开路微带线支节和阶梯阻抗短路槽线支节。为了获得宽带传输性能,在微带线-共面波导过渡结构的设计中,我们采用了微带线与共面波导间的电磁耦合形式,并且引入了高特性阻抗的微带短路支节并联在微带线上。为了实现微带线-共面带状线的过渡结构的宽带、小型化设计,我们将微带线和共面带状线位于介质基片的两侧并且采用微带线与共面带状线的磁耦合的设计方案,该方案避免了微带线和共面带状线位于同层而需要的场匹配段及阻抗匹配段。通过对以上叁类过渡结构的理论分析并有效结合叁维电磁场仿真软件(HFSS)进行仿真,我们对所提出的新型过渡结构进行了理论验证,并且分别对微带线-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和微带线-共面波导过渡结构进行了加工和测试。对于微带线-微带线垂直过渡结构,仿真和测试结果都表明,-10dB回波损耗的带宽为2.3-14GHz(143%),通带内插损小于2dB。对于微带线-共面波导过渡结构,仿真和测试结果都表明,-10dB回波损耗的带宽为2.6-12.2GHz(129%),通带内插损小于1.7dB。对于微带线-共面带状线过渡结构,仿真结果表明-10dB回波损耗的带宽为5.5-18.3GHz(107%),通带内的插损小于3dB。结果表明,本文所提出的叁类过渡结构都有宽带宽,低插损,结构紧凑的特点,这些过渡结构在微波集成电路中如单片微波集成电路(MMIC)中具有良好的工程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4-02-01)

杨自强,陈涛,彭浩,杨涛,刘宇[8](2013)在《一种基于微带与槽线过渡结构的超宽带功分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基于微带与槽线过渡结构的超宽带180°型3dB功分器,采用扇形过渡结构替代传统的圆形过渡结构,拓展了功分器的工作带宽。该功分器仿真和测试结果吻合良好,在3.1~10.6GHz频带内实现了插入损耗小于1.5dB,两输出口的幅度误差小于0.8dB,相位误差小于1°,输入端口反射系数小于-12dB。(本文来源于《压电与声光》期刊2013年06期)

李林江,余勇昌,朱镜华[9](2013)在《宽带家庭网关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部署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IPv4公网地址的耗尽,IPv4向IPv6过渡已成为必经之路,宽带家庭网关设备向IPv6过渡是实现IP城域网由IPv4向IPv6演进的基础,也是IPv6实施部署的关键一环。通过目前互联网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状况,提出宽带家庭网关向IPv6过渡和演进方案,介绍公网双栈、私网双栈(NAT444)和轻型双栈(Ds-lite)过渡方案的技术原理,以及针对这叁种方案的部署和实施的关键问题进行对比分析。(本文来源于《广东通信技术》期刊2013年12期)

田兵[10](2013)在《Ka频段宽带波导微带过渡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宽带低损耗波导微带过渡的设计是实现波导微带转换的关键部件。根据设计目标,分析比较了多种波导微带转换的设计思路,提出了波导微带微带探针的设计方案,用高频结构仿真软件(HFSS)对该波导微带微带探针转换结构进行了建模和设计仿真,并给出了工作频率范围在26.5GHz~40GHz的设计实例,并对测试指标和仿真曲线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设计的Ka频段宽带波导微带过渡具有良好的工程实用价值。(本文来源于《数字技术与应用》期刊2013年12期)

宽带过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首先回顾了麦克风阵列信号处理的研究历程,简述了波束形成问题的常用设计.麦克风阵列宽带波束形成的设计可以建立为一个优化问题.当滤波器长度比较大时,问题最优解对应的实际响应函数在过渡带区域会出现非常严重的振荡.本文建立了改进的波束形成设计问题,使得当滤波器长度充分大时,实际响应函数在过渡带区域也非常光滑,并且与原波束形成设计的性能非常接近.此外,本文给出了原波束形成设计与光滑过渡带设计的性能分析,并通过数值举例验证了光滑过渡带设计的有效性.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为绪论.首先介绍信号处理的原理,接着给出麦克风阵列的信号处理特点及应用领域.第二章介绍了一些麦克风阵列设计的常用优化问题,如半无限规划和半正定规划.第叁章介绍了麦克风阵列波束形成设计问题中,对于不同的目标函数设计的波束形成问题也不一样.因此,本章节介绍了五种目标函数,及其相应的波束形成设计问题.第四章第一节介绍麦克风阵列设计的鲁棒性问题和滤波器设计问题中出现的吉布斯现象;第二、叁节分别从远场和近场两种环境介绍了麦克风阵列设计的鲁棒性问题.当滤波器长度比较大时,虽然解的最优性保证了,但是过渡带区域出现了严重的吉布斯现象.因此,对波束形成问题进行改进,即通过在过渡带区域增加光滑的目标响应,建立了一个新的设计问题并对其求解.接着对问题的性能进行分析,最后通过数值举例验证了过渡带区域增加光滑的目标响应,可以消除吉布斯现象.第五章是本文工作的总结,并对后续的研究工作做出展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宽带过渡论文参考文献

[1].张磊,蒋明眼,苏东.多微波电路板间0~40GHz超宽带垂直过渡设计[C].2019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下册).2019

[2].肖梅.宽带波束形成问题的光滑过渡带设计[D].重庆师范大学.2019

[3].夏雷,徐锐敏,延波.一种毫米波宽带波导-SIW过渡[C].2016年全国军事微波、太赫兹、电磁兼容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4].杨力,祝雷,蔡伟华,谭锦荣.基于高通滤波器模型设计的宽带垂直微带线-微带线过渡器(英文)[C].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2015

[5].丁德志,徐金平,桂勇锋,李佩.毫米波宽带波导-微带过渡及其测试误差分析研究[C].2015年全国微波毫米波会议论文集.2015

[6].杨樊.基于微带—槽线过渡结构的无源超宽带器件设计[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2014

[7].陶子文.宽带微带线过渡结构的研究与设计[D].南京理工大学.2014

[8].杨自强,陈涛,彭浩,杨涛,刘宇.一种基于微带与槽线过渡结构的超宽带功分器[J].压电与声光.2013

[9].李林江,余勇昌,朱镜华.宽带家庭网关向下一代互联网过渡部署探讨[J].广东通信技术.2013

[10].田兵.Ka频段宽带波导微带过渡设计[J].数字技术与应用.2013

标签:;  ;  ;  

宽带过渡论文-张磊,蒋明眼,苏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