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钛网沉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颈椎,椎体次全切,椎间撑开,危险因素
钛网沉陷论文文献综述
杜金阳[1](2018)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椎间撑开对术后钛网沉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corpectomy and fusion,ACCF)中椎间撑开高度对术后钛网沉陷的影响,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接受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手术的31例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测量并统计其术前、术后1日及术后3个月时的颈椎侧位X线片资料上的椎间高度。术中椎间撑开高度以术后1日椎间高度与术前椎间高度之差近似代替。按照术后3个月时,颈椎侧位X线片上手术节段的椎间高度与术后1日时相比下降是否大于2mm,分为术后钛网沉陷组(即钛网沉陷大于2mm)与术后钛网未沉陷组(钛网沉陷小于2mm)。依据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评价术前及术后3个月时的神经功能情况,比较两组间神经功能改善率。分析比较两组数据的椎间撑开高度之间是否存在统计学差异,再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椎间撑开高度是否为钛网沉陷的危险因素。运用ROC曲线评价其预测钛网沉陷的价值。通过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椎间撑开高度的临界值。结果:依据术后3个月时钛网沉陷的情况,纳入术后钛网沉陷组患者19例,纳入钛网未沉陷组患者12例。术后3个月时,钛网沉陷组JOA改善率为49.44%±20%,钛网未沉陷组JOA改善率为78.14%±1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钛网沉陷不利于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改善。术后钛网沉陷组椎间撑开高度为6.99mm±3.29mm,钛网未沉陷组椎间撑开高度为4.57mm±2.29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椎间撑开高度回归系数0.332,标准误0.169,比值比1.394,P=0.049椎间撑开高度增加是术后钛网沉陷的危险因素。依据约登指数取其临界值6.99mm。结论:术中椎间撑开高度是术后钛网沉陷的独立危险因素,椎间撑开高度每增加1mm,钛网沉陷概率增加1.394倍。依据约登指数最大,取椎间撑开高度临界值为6.99mm。由于钛网沉陷会导致术后神经功能改善率降低,神经功能恢复差,为预防术后钛网沉陷的发生,行单节段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手术时,术中椎间撑开高度控制在4mm-6.99mm之间为宜。(本文来源于《河北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何磊,钱宇,金以军,樊良,吕佐[2](2014)在《终板环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中防止钛网沉陷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终板环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3.8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终板环将71例患者分为终板环使用组(33例)及无终板环使用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指标为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体间前缘高度(Da)、后缘高度(Dp)及平均高度(Dm),用以评估钛网沉陷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观察改善率,并记录术后症状及Odom分级。结果:7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4个月,平均19.5个月。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融合节段Cobb角终板环使用组为(9.40±3.78)°,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49±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终板环使用组为(57.3±2.2)mm,无终板环使用组为(55.2±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陷的发生率终板环组为57.6%,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90.9%的终板环使用组患者及89.5%的无终板环使用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结果。结论:终板环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及其程度。(本文来源于《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4-10-16)
何磊,钱宇,金以军,樊良,吕佐[3](2014)在《终板环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中防止钛网沉陷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使用终板环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3.8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终板环将71例患者分为终板环使用组(33例)及无终板环使用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指标为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体间前缘高度(Da)、后缘高度(Dp)及平均高度(Dm),用以评估钛网沉陷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观察改善率,并记录术后症状及Odom分级。结果:7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4个月,平均19.5个月。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融合节段Cobb角、平均椎体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融合节段Cobb角终板环使用组为(9.4±3.8)°,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5±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终板环使用组为(57.3±2.2)mm,无终板环使用组为(55.2±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陷的发生率终板环组为57.6%,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在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90.9%的终板环使用组患者及89.5%的无终板环使用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结果。结论:终板环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及其程度。(本文来源于《中国骨伤》期刊2014年09期)
蒋林,向伟能,石浪滔,唐烨[4](2014)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临床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影响钛网沉陷的相关因素。方法:分析在我院行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的184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骨密度、椎间撑开程度和钢板类型与钛网沉陷的相关性。结果:184例患者中,术后6个月复查时25例(13.6%)发生钛网沉陷。骨密度正常者126例,骨量减少及骨质疏松者58例,发生沉陷例数分别为11例(8.7%)和14例(24.1%);椎间撑开角度≤30°者145例,>30°者39例,发生沉陷例数分别为17例(11.7%)和8(20.5%)例;采用限制性钢板者57例,非限制性钢板者127例,发生沉陷例数分别为4例(7.0%)和21例(16.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钛网沉陷是多种生物力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骨密度、椎间撑开程度和钢板类型是导致钛网沉陷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药物与人》期刊2014年06期)
王俊波,王文军,刘进才,晏怡果,吴晓东[5](2014)在《颈椎术后钛网沉陷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后早期钛网沉陷的影像学表现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收集58例颈椎钛网植骨融合术术后1周、术后3月X线片及临床资料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发生钛网沉陷31例(53.4%),其表现为钛网进入上位或/和下位椎体骨质内,以钛网后下部沉陷进入下位椎体多见;螺钉与钛板夹角变小。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在性别方面,差异无显着性(P=0.875);各年龄组沉陷率间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32)。钛网端面有悬空和无悬空的沉陷发生率间差异有显着性(P=0.016)。单、双节段切除病例的沉陷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20)。结论钛网沉陷以钛网后下部陷入下位椎体最多见,术后钛网沉陷发生率较高;高龄患者、钛网端面部分悬空及双节段是术后发生钛网沉陷的重要影响因素。(本文来源于《中南医学科学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李华,佟磊,林岩[6](2011)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临床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钛网联合颈椎前路锁定钢板系统进行颈椎前路融合术的临床应用疗效。方法:回顾分析53例颈椎病患者采用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对其疗效及钛网融合情况进行评价。结果:经过6~20个月随访,植骨均在12周达到临床愈合,6例患者在术后发生钛网下沉,颈椎椎间高度降低,但主观感觉满意。结论:钛网植骨可以避免取髂骨所带来的并发症,但钛网沉陷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常见并发症,正确处理终板、选择恰当的锁定钢板等可以降低下沉发生率。(本文来源于《医学理论与实践》期刊2011年23期)
陈宇,陈德玉,郭永飞,何志敏,杨海松[7](2010)在《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风险因素以及钛网沉陷对临床疗效的影响。方法 2003年5月~2007年8月采用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颈椎疾病患者300例。分析患者的年龄、性别、切除节段、固定钢板的类型以及是否使用垫片这5个因素是否为钛网沉陷的风险因素,研究钛网沉陷对颈椎曲度及其他临床疗效的影响。结果随访1年,239例(79.7%)患者发生钛网沉陷,其中182例(60.7%)发生轻度沉陷(1~3mm),57例(19.0%)发生严重沉陷(>3mm)。双节段切除较单节段切除更易发生严重钛网沉陷。发生严重钛网沉陷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低于未发生钛网沉陷的患者。同时,钛网严重沉陷增加了患者颈肩部疼痛、神经症状复发以及内固定失败的发生率。结论钛网沉陷在颈前路椎体切除钛网植骨融合术后发生较为普遍。多节段切除是发生严重钛网沉陷的危险因素,严重钛网沉陷可导致手术疗效下降及相关并发症的发生。(本文来源于《脊柱外科杂志》期刊2010年04期)
陈宇[8](2009)在《颈前路钛网植骨重建术后沉陷的临床意义及新型钛网研制和相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颈椎伤病的治疗关键在于减压以及减压后颈椎的稳定性重建,即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通过手术去除患者不同节段的颈椎致压物,而后采用酌情选择不同的植骨、融合技术,恢复维持手术节段的稳定性,其中前者决定患者手术后近期疗效,而后者是获得良好远期疗效的保证。目前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于颈椎退变、创伤、肿瘤等多种伤患。减压后采用钛网的原位植骨重建方式由于其操作相对方便,避免了供骨区并发症,同时具有较高的植骨融合率,因此在临床上使用较为普遍。然而,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比例相当高,并有可能导致原有颈椎生理曲度和椎间高度的丢失,造成术后患者出现颈肩部酸痛,神经功能恢复停止或再次加重,甚至出现颈椎后突畸形,融合固定失败等严重并发症,需要再次手术。目前普遍认为钛网其外形设计上的缺陷是造成沉陷发生的重要原因。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患者术后钛网沉陷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进行研究,并设计一种新型钛网来避免术后沉陷,以提高手术疗效。目的: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明确影响颈前路钛网植骨重建术后钛网沉陷的相关因素及其临床意义,在总结现有钛网缺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颈前路植骨融合材料的设计理念,设计和研制新型的全接触式植骨重建钛网,并通过计算机模拟技术建立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重建手术的叁维有限元模型,与现有钛网进行对比,通过相关生物力学分析,验证新型钛网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收集120例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治疗的颈椎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分析患者年龄、性别、融合节段、钢板类型、垫片使用等因素对钛网沉陷的影响;探讨钛网沉陷与患者颈椎曲度丢失、神经功能改善不佳、颈肩痛、内固定失败等问题的关系。(2)分析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在总结现有钛网缺陷的基础上,参考国人正常颈椎椎体上、下终板倾斜角等解剖数据,设计并研制新型全接触式植骨重建钛网,扩大钛网-椎体终板接触面,以期避免术后钛网沉陷;(3)以现有钛网为研究对照,建立使用两种不同钛网的椎体次全切除植骨重建手术的叁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其生物力学应力分布差异。结果:(1)随访发现96例(79.7%)患者术后出现钛网沉陷,其中包括73(60.7%)例轻度沉陷(1~3mm)和23(19.0%)例严重沉陷(> 3mm)。双节段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重建较单节段更易出现钛网沉陷(p <0.001)。严重的钛网沉陷可降低患者手术疗效,并导致患者出现颈肩痛、症状复发、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2)分析导致患者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可能包括:患者自身骨质疏松、终板刮除过多、过度撑开、钛网-终板接触不贴附、接触面小、钛网修建不当,其中患者自身骨质疏松、终板刮除过多和过度撑开可通过术前病例筛选、改进手术技术等加以避免,然而目前现有钛网外形上的固有缺陷难以解决。结合现代颈前路植骨融合材料的设计理念,设计了新型全接触式植骨重建钛网,由钛合金制成,由柱状主体及上、下端面组成。柱状主体设计与现有钛网相似,两端与上、下端面相连。上端面为环形,在矢状面上向上拱起呈穹窿状,外圈为一环形加厚结构,下端面同样为环状,矢状面上呈向后上方倾斜,外圈为一环形加厚结构。设计上考虑到不同患者椎体大小、形态上的个体差异可制成不同规格型号的产品。在实际使用中,根据减压槽的长度和宽度可选用不同型号的钛网,避免术中修剪造成钛网终板接触面锐利。新型钛网通过扩大钛网-椎体终板接触面,避免术后钛网沉陷。(3)建立了两种颈前路C5椎体次全切除减压钛网植骨重建手术的叁维有限元模型,在屈曲、侧屈及扭转叁种载荷工况下,采用新型钛网可降低钛网椎体终板接触面及钢板表明应力分布,减少C4、C6椎体相对位移。结论:钛网沉陷是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骨重建术后常见现象,严重的钛网沉陷可降低患者的手术疗效,产生严重并发症;由于目前临床所使用的钛网设计上的缺陷是钛网沉陷的重要原因,并且难以完全解决,所设计的新型全接触式植骨重建钛网进一步扩大钛网-椎体终板接触面,可有效增加手术节段的稳定性,避免术后钛网沉陷。(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09-04-01)
郭永飞,陈德玉,王新伟,何志敏,袁文[9](2007)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分析(附24例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发生的原因,提出相应改善对策。方法自我院1999年6月至2003年9 月间采用颈前路减压并钛网植骨及钢板内固定治疗脊髓型颈椎病患者共122例中选取术后发生钛网沉陷的病例24例,其中男性 10例,女性14例,年龄35~72岁,平均年龄45.25岁,双节段施术(一个椎体次全切除)者18例,其中 C4-6例,C5-9例,C6-3 例。3节段施术(2个椎体次全切除)者6 例,其中 C4、C5次全切除4例,C5、C6 次全切除2例。根据减压槽宽度采用两种不同规格钛网。使用 Orion 钢板5例,Zephir 钢板10例,Coddman 钢板9例,其中前者为钛质全锁定钢板,后两者属于钛质不全锁定类型钢板。分别观察24例病例影像学上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钢板类型、终板处理等情况,分析沉陷发生的主要原因,并据此提出相应对策。结果骨小梁清晰者8 例、稀疏14例、模糊2例,其中1例患有骨质疏松症;钛网上、下端面均呈"M"字形者10例、一端为"M"字形另一端为环状者2例,一端为"V"另一端为环状者14 例;钛网位置居中者21例,冠状面偏斜者1 例,矢状面偏斜者2例;术中对相邻终板刮除过多,皮质骨明显变薄者5例。钛网沉陷发生在术后1.3个月之间者19例(79.2%); 3~6个月者3例(12.5%);术后一周内即发生钛网沉陷的1例,为65岁女性患者,确诊患有骨质疏松症。术后1年随访时发现发生钛网沉陷者1例。大部分病例(n=20) 沉陷发生在钛网下端面与相邻终板的接触面。19例采用不全锁定钢板(Zephir 或 Coddman 钢板)中有9例使用了钛网垫片。结论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主要为钛网修剪放置不当、终板刮除过多、术中过度撑开、骨密度下降、选用钢板不适当。通过合理修剪放置钛网并使用垫片、术中适度撑开 (2-4mm)、保留相邻终板、选用全锁定钢板等措施,可有效防止术后钛网沉陷的发生。(本文来源于《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7-09-01)
孔金海,吕国华,康意军,王冰,李晶[10](2007)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发生沉陷的原因及其对临床疗效的影响,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我院行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的各类颈椎疾患患者179例,观察患者骨密度、钛网修剪及放置情况、终板处理情况、钢板类型、植骨及椎体撑开情况等。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法评价神经功能的变化。结果:有17例患者发生钛网沉陷,沉陷的原因主要为骨密度下降、钛网修剪放置不当、术中过度撑开、终板刮除过多、使用非限制性钢板、采用同种异体骨植骨、螺钉进钉深度过浅和方向不当、钢板放置位置偏斜等。术后所有患者JOA评分比术前平均增加3.5分(P<0.01),162例未发生钛网下沉患者术后3个月和6个月的JOA评分比术前平均增加4.4分和4.7分;发生钛网下沉患者中,6例有临床症状者沉陷时和沉陷3个月时的JOA评分为2.9分和3.8分,7例无临床表现者为3.3分和3.9分,4例有临床症状行翻修手术者翻修术后1周和3个月时JOA评分比翻修前提高3.3分和3.7分。结论: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可发生钛网下沉,骨质疏松患者应该避免使用钛网,手术时应尽可能增加钛网与终板接触面积,多保留相邻终板,选用限制性钢板,尽量选择自体骨植骨,避免椎间过度撑开等,防止术后钛网沉陷。(本文来源于《中国脊柱脊髓杂志》期刊2007年02期)
钛网沉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使用终板环对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及临床效果的影响。方法:对2008年2月至2011年2月采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治疗的71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38例,女33例,年龄39-74岁,平均53.8岁。根据术中是否使用终板环将71例患者分为终板环使用组(33例)及无终板环使用组(38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的影像学资料及临床疗效。影像学评价指标为融合节段前凸角度(Cobb角)及融合节段椎体间前缘高度(Da)、后缘高度(Dp)及平均高度(Dm),用以评估钛网沉陷情况;临床疗效评价指标为JOA评分,观察改善率,并记录术后症状及Odom分级。结果:7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3~34个月,平均19.5个月。影像学评价:两组患者术前及术后1周融合节段Cobb角、椎间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融合节段Cobb角终板环使用组为(9.40±3.78)°,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49±3.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m终板环使用组为(57.3±2.2)mm,无终板环使用组为(55.2±2.6)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沉陷的发生率终板环组为57.6%,无终板环使用组为78.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疗效评价:两组患者在术前及术后JOA评分及改善率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年,90.9%的终板环使用组患者及89.5%的无终板环使用组患者Odom评分获得很好或较好结果。结论:终板环的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钛网沉陷的发生率及其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钛网沉陷论文参考文献
[1].杜金阳.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术中椎间撑开对术后钛网沉陷的影响[D].河北医科大学.2018
[2].何磊,钱宇,金以军,樊良,吕佐.终板环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中防止钛网沉陷的临床价值[C].2014年浙江省骨科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2014
[3].何磊,钱宇,金以军,樊良,吕佐.终板环在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术中防止钛网沉陷的临床价值[J].中国骨伤.2014
[4].蒋林,向伟能,石浪滔,唐烨.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临床分析[J].药物与人.2014
[5].王俊波,王文军,刘进才,晏怡果,吴晓东.颈椎术后钛网沉陷的影像学表现及相关影响因素[J].中南医学科学杂志.2014
[6].李华,佟磊,林岩.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临床探讨[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
[7].陈宇,陈德玉,郭永飞,何志敏,杨海松.颈前路椎体切除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临床研究[J].脊柱外科杂志.2010
[8].陈宇.颈前路钛网植骨重建术后沉陷的临床意义及新型钛网研制和相关研究[D].第二军医大学.2009
[9].郭永飞,陈德玉,王新伟,何志敏,袁文.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分析(附24例报告)[C].第八届全国脊柱脊髓损伤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7
[10].孔金海,吕国华,康意军,王冰,李晶.颈前路钛网植骨融合术后钛网沉陷的原因探讨[J].中国脊柱脊髓杂志.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