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乳液液膜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乳液液膜法,酚,废水
乳液液膜论文文献综述
汪丛,李林波,毕强,贾涛涛,蒋朦[1](2014)在《乳液液膜法处理高浓度兰炭含酚废水》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以磷酸叁丁酯为载体的Span-80/甲苯/NaOH乳状液膜体系的制备及稳定性.通过乳液液膜法处理兰炭含酚废水,探讨了表面活性剂和载体用量、NaOH浓度、乳水比、乳水接触时间、油水比等对除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表面活性剂的体积分数为4%,膜助剂体积分数为3%,载体的体积分数为3%,内水相NaOH浓度为3%,乳水比1∶3,乳水接触时间10 min,油水比1.2∶1,废水pH值为5左右的条件下,除酚率达到96%以上.(本文来源于《环境化学》期刊2014年03期)
钟宝香,赵剑曦[2](2009)在《Pluronic/PC单一及其混合乳化剂的乳液液膜扩张粘弹性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乳状液的稳定性与界面扩张弹性直接相关,本文研究了Pluronic/PC(大豆磷脂)单一及其混合乳液液膜在不同浓度时液/液油水界面吸附层的扩张粘弹性质,在微观上解释它们作为乳化剂的稳定机理,弄清发生在界面膜内和附近的主要的弛豫过程,加深对界面膜微观性质的认识。利用LVT(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期刊2009-08-17)
年福伟[3](2009)在《结晶紫碱性褪色反应在假二元微乳液体系近临界区的动力学和微乳液液膜法萃取镍离子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1869年英国物理学家安德鲁斯发现临界现象以来,相变和临界现象的研究一直非常活跃,人们发现,截然不同的物理体系在临界点附近都有十分相似的奇异行为。而临界效应对于溶液中的化学反应同样具有重要影响,二元体系近临界区中的化学反应已有大量研究,但在假二元微乳液体系中的化学反应还没有报道。本论文的第一部分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研究了结晶紫在水/AOT/正癸烷和水/CTAB/正丁醇假二元微乳液体系远离临界区和近临界区的碱性褪色反应动力学,探讨了临界效应对化学反应动力学的影响。微乳液是高度分散的体系,颗粒很小,有很大的传质面积以及很高的传质效率,因而利用微乳液作为液膜来进行物质的提取分离,不仅具有快速、高效的优点,而且能克服乳状液的不稳定、易溶胀、破乳难等特点、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镍是工业上十分重要的原料,在催化剂、电池、合金等方面都有广泛的应用,因此本论文第二部分还研究了微乳液液膜在萃取镍离子中的应用。论文的具体内容包括:(1)研究了结晶紫在水/AOT/正癸烷(LCST,低临界点)ω=40.8和ω=45.2(水与表面活性剂的物质的量之比)假二元微乳液体系远离临界区和近临界区的碱性褪色反应动力学。发现当温度远低于假二元体系的低临界点时,反应速率常数符合Arrhenius公式;当温度在低于临界点0.255-1.382 K之间时,反应速率常数高于Arrhenius公式推导值,即出现加速现象(Speeding up),不符合临界慢化(Critical slowlng down);而且越接近临界点,反应速率常数波动幅度越大。另外,发现拟合的临界指数x=0.322±0.028(ω=40.8)和x=0.340±0.034(ω=45.2)都接近于0.326(3DIsing模型的β值),不吻合G-W理论的判断。(2)研究了结晶紫在水/CTAB/正丁醇(UCST,高临界点)ω=146假二元微乳液体系远离临界区和近临界区的碱性褪色反应动力学。发现当温度远高于假二元体系的高临界点时,化学反应速率常数符合Arrhenius公式;当温度在高于临界点0.646-2.282 K之间时,反应速率常数低于Arrhenius公式推导值,符合临界慢化(Critical slowing down),而且越接近临界点,反应速率常数波动幅度越大,另外,发现拟合的临界指数为x=0.124±0.028接近于0.11(3DIsing模型的α值),吻合G-W理论的判断,属于弱慢化。(3)分别在两个微乳液体系中研究了CV~+两种分子构型的变化规律,发现不论是在水/AOT/正癸烷(LCST)体系中还是在水/CTAB/正丁醇(UCST)体系中,当温度处于在T_c~0到T_c之间时I_(λ590)/I_(λ550)(两个特征峰的吸收强度比值)都受到近临界效应的影响,当体系的温度在逐渐靠近T_c时I_(λ_590)/I_(λ550)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然后在最靠近T_c处I_(λ590)/I_(λ550)又迅速降低。(4)分别研究了水/AOT/正癸烷微乳液液膜对标准镍溶液和工业镍溶液中镍离子的萃取和回收,考察了微乳液液膜组成、pH值、微乳液液膜与镍溶液的质量比、搅拌时间等实验参数对萃取率的影响,以及反萃取时pH值和短链醇对反萃取率和消除微乳体系乳化的影响。发现AOT和正癸烷的质量比在7/3到6/4之间时,只要适当调整pH值就可以实现对镍离子的有效萃取,而且微乳液液膜可以多次循环萃取。当在pH为9-10范围内萃取9次时,Ni~(2+)的最大富集浓度可达到44.17g/L,即为工业镍溶液(0.4230g/L)浓度的104倍。(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09-05-01)
李明玉,郑培楷,谢羽飞,杜丽钻[4](2005)在《乳液液膜法对水中对氨基苯甲酸分离富集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用以磷酸叁丁脂(TBP)为流动载体的乳液液膜体系对水中的对氨基苯甲酸(PABA)的分离富集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影响液膜分离富集PABA的各种因素,同时对PABA在不同pH值水溶液中的存在形态、PABA在液膜分离富集中的传质机理等进行了分析讨论。结果表明在适宜的乳液液膜操作条件下,对含有500mg/L对氨基苯甲酸的料液,经过一级液膜提取分离,对氨基苯甲酸的提取率可达99%,提取分离效果良好。(本文来源于《现代化工》期刊2005年10期)
朱亦仁[5](2000)在《乳状液膜分离中的乳液溶胀及影响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论述了液膜分离过程中乳液溶胀的方式及产生溶胀的原因,讨论了表面活性剂,载体及内相试剂对溶胀的影响并提出了控制溶胀的措施。(本文来源于《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0年01期)
陈思浩,马新胜,施亚钧[6](1996)在《乳状液膜法中乳液溶胀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间歇试验,研究了乳状液膜法脱除醋酸的过程中液膜的溶胀性能,用乳液溶胀率作为溶胀性能的间接度量,考察了乳液组成、操作条件等因素对乳液溶胀性能的影响;并探讨了膜相的重复使用时的溶胀问题。(本文来源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期刊1996年03期)
王子镐,傅举孚[7](1995)在《表面活性剂液膜萃取过程的乳液溶胀(Ⅰ)——载体对乳液溶胀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载体对乳液溶胀的影响。发现膜相中存在载体时使界面张力降低,说明载体能吸附于界面。表面活性剂和载体在界面的竞争吸附是影响乳液溶胀的关键因素。本研究表明,液膜的夹带溶胀随膜相中载体浓度的增大而减小,而渗透溶胀则随之而加剧。提出了估算溶胀率的修正方程,用修正方程对膜相存在载体时的乳液夹带溶胀率进行了估算,计算值与实验数据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王子镐,傅举孚[8](1995)在《表面活性剂液膜萃取过程的乳液溶胀(Ⅱ)——乳液溶胀的抑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探讨了抑制乳液溶胀的途径。着重研究了迄今尚未充分讨论的外水溶质对乳液溶胀的影响。结果证实,外水相中的电解质或葡萄糖能抑制夹带溶胀,并使渗透溶胀率降低。研究了溶剂和温度对溶胀的影响。提出了计算渗透溶胀的修正数学模型,计算值与实验值相符。(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1995年03期)
万印华,张秀娟[9](1992)在《搅拌槽内液膜乳液分散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综合一般不互溶液-液分散体系研究的基础上,同时考虑了乳水界面张力、乳液粘度的影响,建立了液膜体系中乳液液滴平均直径大小的半经验关联式,并通过试验推导建立了乳滴直径大小分布的关联武,(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期刊1992年07期)
乳液液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由于乳状液的稳定性与界面扩张弹性直接相关,本文研究了Pluronic/PC(大豆磷脂)单一及其混合乳液液膜在不同浓度时液/液油水界面吸附层的扩张粘弹性质,在微观上解释它们作为乳化剂的稳定机理,弄清发生在界面膜内和附近的主要的弛豫过程,加深对界面膜微观性质的认识。利用LVT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乳液液膜论文参考文献
[1].汪丛,李林波,毕强,贾涛涛,蒋朦.乳液液膜法处理高浓度兰炭含酚废水[J].环境化学.2014
[2].钟宝香,赵剑曦.Pluronic/PC单一及其混合乳化剂的乳液液膜扩张粘弹性质的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十二届胶体与界面化学会议论文摘要集.2009
[3].年福伟.结晶紫碱性褪色反应在假二元微乳液体系近临界区的动力学和微乳液液膜法萃取镍离子的研究[D].兰州大学.2009
[4].李明玉,郑培楷,谢羽飞,杜丽钻.乳液液膜法对水中对氨基苯甲酸分离富集的研究[J].现代化工.2005
[5].朱亦仁.乳状液膜分离中的乳液溶胀及影响因素[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
[6].陈思浩,马新胜,施亚钧.乳状液膜法中乳液溶胀的研究[J].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学报.1996
[7].王子镐,傅举孚.表面活性剂液膜萃取过程的乳液溶胀(Ⅰ)——载体对乳液溶胀的影响[J].化工学报.1995
[8].王子镐,傅举孚.表面活性剂液膜萃取过程的乳液溶胀(Ⅱ)——乳液溶胀的抑制[J].化工学报.1995
[9].万印华,张秀娟.搅拌槽内液膜乳液分散性能的研究[J].石油化工.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