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

浅谈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

聊城大学音乐与舞蹈学院

摘要: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原曲介绍《在那遥远的地方》为西部歌王王洛宾在《羊群里躺着想念的人》这部哈萨克族民歌音素及调式基础上所创造出来的,歌曲情感质朴、旋律优美,是一首跨越种族、语言、地域及时代的经典作品,民族风格鲜明,是刻在王洛宾墓碑上的歌。从王洛宾先生的民歌情结入手,探索了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产生背景,进一步论述了这首华人音乐经典的艺术魅力,肯定了歌曲创编者对青海地方音乐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历史功绩和典范性。

关键词:歌曲;民歌;艺术魅力;重要性;王洛宾

王洛宾《在那遥远的地方》原曲中采用了一种汉族民歌中很少见的,属于欧洲风格的七声音阶徵调式来创作实现,主旋律中F音与B音连续多次出现,尽管这种调式下的歌曲充满了哈萨克民歌及青海藏族民歌的双重旋律风格,但是七声音阶徵调式同人们习惯应用的五声调式是明显相悖的。因此歌曲在流传中旋律逐渐演变。

一、歌曲的搜集整理

王洛宾与民歌结缘,那是听到这一带方圆几百里有名的花儿歌手“五朵梅”的民歌演唱,记录并改编了一首《眼泪的花儿把心淹了》。独特的西部民歌深深地吸引了王洛宾,从此开始了他传奇色彩的西部之旅。王洛宾在参加兰州抗战剧团时,“有一位维吾尔族司机给我唱了一首吐鲁番民歌《达坂城》,我记下了曲调,请一位懂维语的汉族司机翻译了歌词。原歌有两句是从后半拍起,曲调中有一些难唱的音程。为了便于流传,我将其改编定名为《马车夫之歌》。第二天兰州抗战剧团就演出这个节目,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这是我搜集整理的第一首兄弟民族民歌,也是我创作生涯的一个转折点”“著名的作曲家王洛宾,在青海从事音乐创作中,也曾从青海民歌及‘花儿’中吸取营养,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歌曲。”魏明章的文章同时也概述了张亚雄、李文实、逯登泰(萌竹)、王云阶等收集“花儿”曲令的情况。张亚雄在兰州“坐地征花”,当时就有365人与之联系,包括魏明章在内的很多青海人也参与其中。张亚雄著《花儿集》中收录了“花儿谱”四首,其中第三、第四首分别为逯登泰、王洛宾记谱。魏泉鸣著《中国“花儿”学史纲》第四章“抗战前后的花儿学研究活动及其特征”第四节“不应被历史遗忘的花儿学家王洛宾”中用如此醒目的标题论述了王洛宾在花儿方面的建树:“是王洛宾从1938年5月先后在兰州、西宁搜集并记录了花儿曲令三十几种,他是当时记录花儿的各种曲令乐谱最多的第一人。王洛宾在当时的条件下,能记录花儿曲令乐谱三十几种,确非易事,到目前的资料表明,花儿的各种曲令及其变体,大约有120多种,王洛宾早在抗战时期就记录了它的四分之一,并用这些曲令编唱不同的歌词多达几百首,使他成为最早的花儿通之一,应当说是当之无愧。”

二、歌曲的形成

与当地原聚藏、蒙部落产生草场争端,马步芳政府派人去招抚,并将许多妇女儿童迁到西宁工厂做工。此时正在西宁教学的王洛宾找到这些哈萨克人,并请了一位住在落东关通晓哈萨克语的商人哈迭尔协助翻译,开始了民歌的记录。期间,“这部歌剧主题鲜明,结构也较严谨,歌词简洁生动,曲调明朗欢快优美动听,音乐风格突出,具有浓郁的哈萨克民族情调。由青海儿童抗战剧团演出,是在青海第一部创作上演的歌剧。也是我国歌剧园地上的一朵新花。”剧情是描写一个汉族青年进入哈萨克部落宣传抗日活动。剧中有欢迎舞会、赛马、宣传抗日、响应抗日等主要情节。剧终由受到感召的哈萨克族青年组成一支抗日的远征军,迎着黎明的曙光,高唱着战歌奔赴抗日前线。剧中主要人物有李凯(汉族青年,进入哈萨克部落宣传抗日)、二利(哈萨克族青年)、阿依莎(哈萨克族女青年)。剧中歌曲大多采用民歌填词配曲组成。如将《草原情歌》(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的整理改编)删去第四段,改名为《我愿做个牧羊人》编入剧中,成为《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最初版本。

3、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流传及魅力

《在那遥远的地方》在青海、重庆等地演唱后,很快就流传开来,并以著名的“青海民歌”而蜚声国内外,成为音乐上的优秀保留曲目。美国黑人歌唱家罗伯逊也曾怀着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深情地演唱过这首歌。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曲调基础是哈萨克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但是王洛宾在进行创编时,为了塑造牧羊姑娘温柔亲切、姣好光彩的音乐形象,特地溶进了其他民族的音乐语言。作者对青海大地和各族人民深沉执着的爱,直接表现在歌曲中对青海高原美丽风光的描绘和讴歌之中。这种深情婉转、歌颂倾诉的歌声,引起了听众的强烈共鸣和美好暇想。《在那遥远的地方》因此而注入了坚实的生命力,经数十载传唱历练不衰,并且成为整个华人音乐的经典。王洛宾在青海的创作改编歌曲还有《我们要保卫家乡》,《青海是个好地方》(据王海天给马忠国的信中所忆,是王洛宾记谱译配的《黄昏里的炊烟》的另一种填词,并经汉族群众传唱后曲谱有所变动。)等。这些歌曲虽然没有在报刊上发表,但当时却在青海广泛流传。“四十年代初,青海群众歌咏活动已形成高潮。不仅在中、小学加强了音乐课的教育,街头盲艺人(卖唱者)也被集中到马场上音乐课。甚至在伪县长短期训练班也加上音乐课。王洛宾因而在回忆中深有感受的说:《半个月亮爬上来》《在那遥远的地方》《都塔尔和玛丽亚》等。是我在青海歌咏活动高潮中写的,半个世纪以来,国内外均认为是青海民歌,这一点青海是当之无愧的,那个时代是青海成千上万的人唱了以后才传到其他地方的。”

结语

王洛宾先生从上世纪30年代末到青海,先后在青海八年之久,直到解放后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并随军去新疆。他热爱音乐创作,坚持民族音乐的收集,整理改编了大量新疆、青海等地各民族民歌。大量改编作品在国内外流传,产生了广泛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佳作传世。其数量之多,令人叹服。他对青海地方音乐文化保护和发展的历史功绩是巨大的,他在民族音乐收集、整理和创编方面的建树,也成为民族音乐传承的一种典范模式。

参考文献:

[1]向延生主编.《中国近现代音乐家传》(2)之王洛宾《在民族音乐的沃土中生根开花——作曲家王洛宾自传》,第338.

[2]马忠国,罗源.民国时期青海音乐史概述[M].载《西宁文化史料选辑》第四辑

标签:;  ;  ;  

浅谈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历史背景及艺术特征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