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长岩心实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水驱气藏,储层物性,采收率,出水率
长岩心实验论文文献综述
荆雪琪[1](2019)在《水驱气藏长岩心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模拟气藏的衰竭式开采,对两组20块岩心(中渗、高渗)分别进行出水规律实验。实验结果表明:相同饱和度下,中渗岩心出水多于高渗岩心;不同饱和度下,高饱和度岩心出水大于低饱和度岩心;储层的物性越差,含水饱和度越大,出水率越大且采收率越低。(本文来源于《云南化工》期刊2019年06期)
邓兴梁,郭平,蒋光迹[2](2011)在《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不同开发方式的长岩心实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柴达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表现出"双孔双渗"特征,凝析油反蒸发机理不同于砂岩凝析气藏,国内外对如何提高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采收率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首先取得无裂缝的碳酸盐岩岩心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平均孔隙度6.5%,平均渗透率1 mD),然后进行造缝(裂缝渗透率5~10 mD),并将岩心组合成长岩心(105.8 cm),最后采用塔中Ⅰ号气田凝析气(凝析油含量533 g/m3)进行了注气、吞吐和脉冲注气实验,优选出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露点压力以上注气凝析油采收率最高,其次是最大凝析油饱和度下注气或脉冲注气;与低渗透砂岩凝析气藏不一样,注气吞吐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效果最差。该实验对裂缝—孔洞型储层高含凝析油型的凝析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11年06期)
汤勇,孙雷,戚志林,杜志敏,孙良田[3](2006)在《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长岩心实验测定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Soc)大小存在争论。文章建立了利用HYCAL长岩心驱替实验设备测试和计算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方法。实验采用两个回压阀控制长岩心前后压力,动态建立凝析气藏反凝析时的凝析油饱和度,岩心出口使用毛细管观察反凝析油的临界流动;利用基于状态方程、考虑相间传质的物质平衡方法计算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大小。应用该方法对某实例凝析气藏真实岩心和地层流体进行了两组长岩心实验,计算结果显示Soc为8.19%和9.7%,这进一步验证了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可以很低的事实。综合文章和部分文献的Soc结果分析认为:水湿且含较高束缚水饱和度时凝析油的临界流动饱和度可能很低;束缚水饱和度、润湿性、储层孔隙大小及其分布会影响Soc的大小,这也是Soc大小存在争议的原因。(本文来源于《天然气工业》期刊2006年07期)
长岩心实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柴达木盆地塔中Ⅰ号气田裂缝—孔洞型碳酸盐岩储层表现出"双孔双渗"特征,凝析油反蒸发机理不同于砂岩凝析气藏,国内外对如何提高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采收率的研究还比较少。为此,首先取得无裂缝的碳酸盐岩岩心进行孔隙度和渗透率测试(平均孔隙度6.5%,平均渗透率1 mD),然后进行造缝(裂缝渗透率5~10 mD),并将岩心组合成长岩心(105.8 cm),最后采用塔中Ⅰ号气田凝析气(凝析油含量533 g/m3)进行了注气、吞吐和脉冲注气实验,优选出提高凝析油采收率的开发方式。实验结果表明:露点压力以上注气凝析油采收率最高,其次是最大凝析油饱和度下注气或脉冲注气;与低渗透砂岩凝析气藏不一样,注气吞吐提高凝析油采收率效果最差。该实验对裂缝—孔洞型储层高含凝析油型的凝析气藏的合理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长岩心实验论文参考文献
[1].荆雪琪.水驱气藏长岩心实验研究[J].云南化工.2019
[2].邓兴梁,郭平,蒋光迹.裂缝—孔洞型凝析气藏不同开发方式的长岩心实验[J].天然气工业.2011
[3].汤勇,孙雷,戚志林,杜志敏,孙良田.反凝析油临界流动饱和度的长岩心实验测定方法[J].天然气工业.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