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绝热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5,5′-联四唑-1,1′-二氧铯配合物,晶体结构,绝热分解,热分解动力学
绝热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王小军,张晓鹏,徐子帅[1](2019)在《5,5′-联四唑-1,1′-二氧铯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与加速绝热分解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5,5′-联四唑-1,1′-二氧铯配合物([Cs_2(BTO)]_n),以X射线衍射仪测定了单晶结构。结果表明,该晶体属于正交晶系,空间群为Pbca(61),晶体学参数a=1.1452(7)nm,b=1.15566(7)nm,c=1.31827(7)nm,V=17.4476(18)nm~3,z=8,D=3.3036g/cm~3。考察了[Cs_2(BTO)]_n的热稳定性,采用差热-热重分析仪(DTA-TG)、加速绝热量热仪(ARC)测定了其热分解过程,获得了[Cs_2(BTO)]_n非等温条件下的动力学参数及热分解机理和绝热条件下分解的温度、压力、温升速率等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温升速率,分解压力随温度的变化曲线。修正后绝热分解过程的初始温升速率为30.01℃/min,绝热温升为1242.55℃。体系最高放热温度和最大压力分别为306.1℃和6.45kPa,根据测试数据计算出分解反应动力学参数和反应机理函数:表观活化能(E_a)为429.7kJ/mol,指前因子(A)为5.66×10~(33)s~(-1),反应机理函数为f(α)=3(1-α)~(2/3)。(本文来源于《化工新型材料》期刊2019年10期)
杨扬,杨双君,刘文辉[2](2019)在《Fe_(50)Mn_(30)Co_(10)Cr_(10)高熵合金组织结构对其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室温下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Fe_(50)Mn_(30)Co_(10)Cr_(10)高熵合金帽型样进行动态加载,通过动态加载曲线对比及金相观察分析了不同组织结构对Fe_(50)Mn_(30)Co_(10)Cr_(10)高熵合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影响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在相同动态加载条件下,试样晶粒越小、密排六方(hcp)相含量越多,绝热剪切带形成时的应力坍陷时间、临界应变、单位体积绝热剪切吸收能越大,绝热剪切带的宽度越小,绝热剪切敏感性降低。以面心立方(fcc)相为基体的Fe_(50)Mn_(30)Co_(10)Cr_(10)高熵合金的晶粒越小、hcp相含量越多,其应变硬化效应和应变速率强化效应越大,在相同动态加载条件下绝热剪切敏感性越小。(本文来源于《矿冶工程》期刊2019年03期)
迟晓婷[3](2019)在《低温推进剂储箱多层绝热结构的传热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层绝热结构在低温推进剂储箱的隔热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多层绝热结构为研究对象,分别分析其在真空中与地面环境的隔热性能。本文首先介绍了多层绝热结构的换热理论,介绍了多层绝热结构反射屏的辐射换热、间隔物的固体导热以及层间残余气体导热的影响,基于这些理论进行不同情况下的模型建立。考虑多层反射屏的辐射换热与间隔物的固体导热,建立多层绝热结构在真空中的换热模型,以此模型研究了热边界温度、反射屏层数对多层绝热结构的换热影响,得出了多层绝热结构热流随热边界温度增加而增大、随反射屏数增加而减小的规律;研究了层密度对多层绝热结构的换热影响,发现在热边界温度较低时存在最佳层密度。对几个不同变密度多层绝热结构进行分析,发现在总层数总厚度一定时,变密度多层绝热材料能起到更好的隔热效果,性能提高了4.8%。考虑多层绝热结构不同位置的压强变化,建立多层绝热结构在地面环境的新的换热模型,将新换热模型与传统多层绝热结构分析模型进行比较,发现在真空度较小时,两种模型的计算差距较大,新模型计算的热流密度较高。利用新建立的模型分析了多层绝热结构热流密度随层间压强、层间气体的影响,得出多层绝热结构热流密度随层间压强减小而减小,但是在压强达到10~(-3)Pa后,继续降低压强对热流密度变化很小,因此想要使多层绝热结构达到好的换热性能,需保持真空度在10~(-3)Pa以下。在对层间残余几种气体的热流密度进行分析发现,当层间残余气体为N~2时,多层绝热材料的热流密度最小。(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9-06-01)
杨文[4](2019)在《热带云系统非绝热加热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MODIS、AMSR-E、TRMM、CloudSat和CALIPSO对云、降水和辐射的观测数据,系统性的研究了热带有组织深对流系统的潜热和辐射特征,并给出了热带区域不同云系统的非绝热加热贡献。通过热带有组织深对流系统数据集(Yuan and Houze,2010)、TRMM的轨道交叉数据集和将TRMM降水分类信息的再整理,本文发现在深对流系统中,对流降水与层状降水潜热加热廓线具有很强的正交性。基于此,本文定义了层状指数以定量描述层状降雨潜热加热在总降雨潜热加热廓线中的比重,并用其定量的分析中尺度对流(MCSs)潜热加热结构随区域和尺度变化。发现随着MCSs尺度的变化,其潜热加热结构会出现系统性差异:小的MCSs系统在5-6km层的加热作用最强,而大的MCSs系统其加热高度的极值通常出现在6-7km(陆地)和7-8km(海洋)。这种结构的变化主要反映了层状降雨类型潜热加热在总潜热加热中所占比重的变化。不同对流区域间对比表明深对流系统潜热加热存在较大海陆差异,其中大陆性对流区域(非洲与南美)MCSs降雨层状指数较低,其潜热加热相对海洋系统更集中在较低层。在不同海洋区域间亦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东太平洋对流辐合区MCSs潜热加热的层状性质整体较其他海洋区域强,这也和之前研究表明的该区域平均层状降水相对贡献较大的情况相吻合。根据交叉轨道数据得到不同云系统的潜热结构的变化性质,本文利用MODIS和AMSR-E的降水观测评估了热带区域的潜热叁维结构,并给出了有组织深对流系统与系统外降雨云对热带区域的潜热贡献。热带云系统辐射加热结构的建立则通过对深对流数据集、MODIS、CloudSat和CALIPSO的观测数据的结合。本文考察了MCSs系统在热带区域的年平均辐射强迫净加热率,也获得了热带区域辐射净加热分布的叁维结构。通过和潜热结构的对比,发现其辐射强迫加热的分布主要集中在9km以上。在量级上MCSs系统的潜热加热较辐射强迫加热大。通过将热带区域潜热叁维结构和辐射加热叁维结构组合,利用热流量方程简单的计算了热带区域的垂直速度,并与再分析资料进行了对比验证。由于大气非绝热加热结构是影响大气环流的重要因子,本文基于观测得到的热带不同云系统非绝热加热有助于未来进一步深入理解不同云系统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9-05-15)
宋永兵,闫学平[5](2018)在《建筑围护结构复合真空绝热保温墙板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速度不断加快,建筑能源消耗不断增加,占比能源总消耗量持续增加。若想改善能源危机情况,强化建筑节能设计是主要措施。从建筑结构发展角度来说,预制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是主要方向,因此改善墙板的性能,提升其保温隔热性能,对推动工业化住宅体系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新型建筑围护结构中,应用复合真空绝热保温墙板,能够增强围护结构的整体性能,对建筑节能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本文结合(本文来源于《中华建设》期刊2018年12期)
陈一泊,张光磊,贾伟韬,赵朋媛,秦国强[6](2018)在《纳米多孔结构气凝胶传热模型及绝热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气凝胶是一种具有纳米多孔结构的超级绝热材料,可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热能传输、节能建筑等领域。在结构单元的气固耦合传热基础上,建立了纳米多孔结构气凝胶的传热模型,推导了有效热导率表达式,并将该传热模型的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进行对比研究,进一步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合理性。计算分析了不同含量、不同纤维增强的SiO2复合气凝胶的绝热系数,为进一步优化设计多孔结构材料垫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张财功,李长俊,贾文龙,何乾伟[7](2018)在《基于稳态热-结构耦合的低温管道绝热支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优化真空多层绝热管道的绝热支撑,以带圆孔的叁角形绝热支撑为研究对象,建立了低温管道热-结构耦合数学模型,采用有限元方法进行了求解,分析了不同孔径下支撑温度、应力和形变的变化规律。研究表明:孔径增大,绝热支撑的漏热量降低,整体应力水平升高,支撑与管道接触处的应力集中现象减弱;但孔径增大,支撑刚度下降,形变量增加。针对φ89×3. 0的低温管道绝热支撑,以降低漏热量为目标,建立了漏热量与最大形变量的函数关系,确定了支撑的最优孔径为12 mm。(本文来源于《低温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王翰林,刘清念,周翔,姜帅[8](2018)在《基于Workbench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低温内绝热单元结构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典型的多层软硬泡耦合内绝热单元结构作为研究对象,基于Workbench软件,采用有限元方法计算单元内部服役过程中的应力和位移形变,并对结构进行优化。结果表明,在相同尺度下,传统工艺中采用的方形夹层结构四角位置易形成应力集中,局部最大应力超过1. 6 MPa;而改为圆形夹层外缘则无明显的应力集中区。圆形夹层直径增大,最大应力值上升,直径大于250 mm时变化显着;夹层厚度的增大,最大应力值降低。夹层型式对最大形变量影响不明显。当采用圆形夹层结构型式,直径为250 mm、厚度为10 mm时,最大应力值约为0. 85 MPa,绝热单元的安全系数大致上升至1. 2。相较于传统工艺,增加了单元寿命,并尽可能减小了柔性泡沫填充对绝热及单元刚度的影响,可认为是一种理想结构。该模拟计算方法对聚氨酯泡沫塑料绝热产品工艺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塑料工业》期刊2018年10期)
陈欣,孟伟,楼慈波[9](2019)在《绝热耦合超对称光波导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超对称的概念,在超对称光学波导对的基础上设计出超对称叁波导结构,并引入斜波导作为绝热耦合中间介质,以解决超对称波导器件的定向模式耦合问题。通过束传播方法模拟了耦合过程,讨论了斜波导倾斜角对耦合效率的影响,并得出了最佳的耦合条件。最后设计了一种基于超对称波导结构的叁通道模分复用器,为高速短程光复用/解复用交互技术提供了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李学闵,李茂国[10](2018)在《用反射绝热复合结构优化炉窑作业环境》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多层金属箔/空气间层反射绝热复合结构可有效降低工业炉窑墙与门的辐射散热、对流散热和热传导,能大幅度优化炉窑作业区的热环境,既有利于维护操作人员的身心健康,又可兼收节能成效。(本文来源于《山东化工》期刊2018年15期)
绝热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室温下利用分离式霍普金森压杆对Fe_(50)Mn_(30)Co_(10)Cr_(10)高熵合金帽型样进行动态加载,通过动态加载曲线对比及金相观察分析了不同组织结构对Fe_(50)Mn_(30)Co_(10)Cr_(10)高熵合金的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影响规律与机制。结果表明,在相同动态加载条件下,试样晶粒越小、密排六方(hcp)相含量越多,绝热剪切带形成时的应力坍陷时间、临界应变、单位体积绝热剪切吸收能越大,绝热剪切带的宽度越小,绝热剪切敏感性降低。以面心立方(fcc)相为基体的Fe_(50)Mn_(30)Co_(10)Cr_(10)高熵合金的晶粒越小、hcp相含量越多,其应变硬化效应和应变速率强化效应越大,在相同动态加载条件下绝热剪切敏感性越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绝热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小军,张晓鹏,徐子帅.5,5′-联四唑-1,1′-二氧铯配合物的晶体结构与加速绝热分解研究[J].化工新型材料.2019
[2].杨扬,杨双君,刘文辉.Fe_(50)Mn_(30)Co_(10)Cr_(10)高熵合金组织结构对其绝热剪切敏感性的影响[J].矿冶工程.2019
[3].迟晓婷.低温推进剂储箱多层绝热结构的传热特性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9
[4].杨文.热带云系统非绝热加热结构[D].南京大学.2019
[5].宋永兵,闫学平.建筑围护结构复合真空绝热保温墙板研究[J].中华建设.2018
[6].陈一泊,张光磊,贾伟韬,赵朋媛,秦国强.纳米多孔结构气凝胶传热模型及绝热机理研究[J].石家庄铁道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7].张财功,李长俊,贾文龙,何乾伟.基于稳态热-结构耦合的低温管道绝热支撑研究[J].低温工程.2018
[8].王翰林,刘清念,周翔,姜帅.基于Workbench的聚氨酯泡沫塑料低温内绝热单元结构优化设计[J].塑料工业.2018
[9].陈欣,孟伟,楼慈波.绝热耦合超对称光波导结构[J].光学学报.2019
[10].李学闵,李茂国.用反射绝热复合结构优化炉窑作业环境[J].山东化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