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东营市冰雹预报自动化系统(论文文献综述)
赵明静[1](2021)在《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人口超过60%,城市成为人口的主要聚集地,城市中各类要素高频流动的需求带动城市物流的蓬勃发展,同时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件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紧迫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城市公共安全、经济社会运行秩序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为实现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的有效治理,一方面需要认清城市物流运营对公共安全影响较大的风险因素,完善治理方案,另一方面需要对现实困境进一步分析,归纳当前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件的发生特征及规律,进而构建高效且精细的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治理方案。以前的物流企业为保证物流运营安全,大多采取加强监管、安全宣传等传统手段。但是,巨大的人力和物力等资源的耗费给物流企业增加较大的经济负担。虽然目前物流风险研究领域已存在大量的理论思想与方法,但是仍亟需解决很多现实问题。目前的物流风险管理研究过度依赖经验判断和专家知识,风险分析方法理论研究需要继续完善;此外,由于事故数据记录没有统一的规范,导致数据的结构化程度不同,如何对非结构化以及半结构化的数据进行风险分析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基于以上问题,本文依据风险管理理论的流程,完成的主要工作有:(1)统计分析2008~2020年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分别对事故类型、事故时间、风险源、后果等多个角度作统计,并结合死亡人数、事故等级等指标对事故特征进行分析,详细梳理事故风险因素及相关规律,使后续风险因素集的建立有据可依;(2)利用文献法与业务流程分析法对事故风险因素进行识别,建立风险因素候选集,采用NASA-TXL量表法得到各因素权重,在风险发生概率和风险损失程度两个属性下利用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法对候选风险因素的重要性程度进行筛选梳理,建立最终的关键风险因素集。并对风险因素的独立性进行检验,为后续建立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奠定基础;(3)提出了改进的Apriori算法快速挖掘频繁项集,设计出标准化的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流程,运用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手段,基于建立的关键风险因素集,对统计的235起事故进行分析,共得到374条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并对高支持度关联规则、高置信度关联规则以及所有关联规则进行可视化展示。通过可视化结果可以得出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关联规则呈现显着的聚集特征;(4)基于解释结构模型建立贝叶斯网络的初始结构,通过因果映射方法进行改进建立最终的贝叶斯网络动态风险评估模型。利用贝叶斯网络的推理功能对风险进行结果评估及原因推理,通过敏感度分析,揭示了“人-车-货”是造成事故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贝叶斯网络在提升城市快递物流作业能力、规避公共安全风险方面是有效的。(5)提出了粒子群算法与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算法相结合的风险等级预测模型优化方法。将模型预测结果与BP神经网络算法预测结果对比,结果显示PSOGRNN模型具有预测准确率高、稳定性高、误差较小的优点,对风险等级进行预测并提前相应的风险防控机制,降低事故造成的人民生命财产损失。本文共有图53幅,表49个,参考文献144篇。
张立清,张洪卫,孙荣[2](2015)在《地面气象观测重点工作及注意事项》文中研究表明地面气象观测工作在整个气象观测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地面气象观测包括常规的地面气象观测、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的处理、气象观测月数据的整理和一些相关领域的观测项目的观测等内容。做好这些工作对整个气象工作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每一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都应该把地面观测任务放在首位,全力做好各项业务工作。
韩瑜,潘文峥,辛海华[3](2014)在《山东东营:推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文中研究指明为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保障城市安全和人民群众安居乐业,东营市委市政府将2014年确定为城市公共安全提升年。2014年2月18日上午,东营市委副书记、市长申长友主持召开全市城市公共安全提升年行动动员会议,动员部署城市公共安全提升年行动,切实提升城市公共安全水平,加快建设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在会上,申长友强调,2013年以来,习总书记对安全生产工作作
秦春明[4](2012)在《环渤海地区雷暴中短期预报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雷暴常常伴随雷击、强降水、破坏性大风和冰雹等严重灾害,给工农业、交通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等都可带来严重的危害。本文统计了环渤海地区2000-2009年近10年的雷暴观测资料,对该地区雷暴天气空间分布,以及年际、年内和日变化气候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天气图,对其中三个区域(辽西走廊、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雷暴发生的天气形势进行了划分;在天气概念模型量化判别的基础上,再进行物理量诊断判别,建立了雷暴中短期预报模型,得到了上述三个区域的雷暴中短期预报方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环渤海地区的多年平均年雷暴日数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陆地上自四周向中部先递增,而后向海区逐渐递减的特征。该区年平均雷暴日数为16d,其中承德最多(30.7d/a);年变化特征为:夏季雷暴日数最多,达到11.8d,占全年发生日数的74.2%;其次是春季为2.2d,占13.8%;秋季为1.9d,占12.0%;冬季几乎没有;日变化特征为:主要出现在14-23时。(2)环渤海雷暴发生的天气形势主要可划分为:高空槽型、高空冷涡型、西北气流型、副高边缘型和台风外围型,其中高空槽型和高空冷涡型为环渤海地区常见的雷暴天气型,分别占总日数的50.2%和33.8%,主要出现在5-8月,其次是西北气流型雷暴,副高边缘型和台风外围型较为少见,一般出现在7-9月。(3)对天气概念模型进行了量化,经过量化判别得出雷暴初步预报,可消去40%以上的样本,TS评分可达32.2%以上,表明本量化方法能够较好的识别出环渤海地区五种雷暴天气形势和相应的天气系统。(4)雷暴物理量诊断判别过程中,发现物理量A指数、K指数、SI指数、500-850hpa温度差、△θse58、850hpa露点温度差、850hpa过去24小时变温对雷暴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利用物理量指标可做进一步消空判别,作出有无雷暴的预报。(5)环渤海地区三个区域预报效果如下:辽西走廊区域预报TS评分在39.13%-88.89%之间,空报率低于52.38%,漏报率低于37.50%;山东半岛区域预报TS评分在12.50%-88.89%之间,空报率在75.00%以下,漏报率在80.00%以下;辽东半岛区域预报TS评分在20.00%-83.33%之间,空报率和漏报率分别在75.00%和50.00%以下。经分析,表明该方法对环渤海地区雷暴4-5月和9-10月预报较好,而对7-8月预报效果稍差一些。
卢宁[5](2009)在《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文中认为海陆一体化是近年来海洋经济研究领域的一个新议题,也是我国沿海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但由于提出的时间较晚,无论是学术界还是沿海地方政府对这一问题的认识都不深入。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尚停留在概念探讨阶段,着重于分析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内涵等问题,没有构建起海陆一体化的理论框架;许多沿海地方政府从自身海洋经济发展的实践出发提出了一些海陆产业联动发展的具体措施和海陆一体化的发展思路,但是主要局限于强调发展理念,缺乏海陆一体化战略的明确实施方案。本文的研究目的是明晰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并从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出发构建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框架,以此为指导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具体内容和实施对策。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以下七个方面:1、绪论。从海洋经济发展趋势和沿海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角度阐明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背景、依据和现实意义,并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评价。2、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及其理论基础。从经济发展、环境保护、文化融合等多个视角分析海陆一体化问题,明晰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及内涵,论述区域经济学、产业经济学、系统论等理论在海陆一体化研究中的适用性及应用范围。3、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在总结海陆经济联系的一般规律和各地海陆一体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研究海陆一体化的发生机理、海陆产业关联机制、海洋主导产业选择标准及空间布局、近海环境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机理等理论问题,构建海陆一体化研究的理论框架。4、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论述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实施情况和取得的成就,并对其成功经验进行分析和借鉴,以指导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制定。5、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通过广泛调研,了解山东省海洋资源分布情况、海洋产业发展情况以及沿海地市社会经济发展情况,研究山东省海陆经济的关联度和关联类型。6、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海洋主导产业、陆域主导产业、海岸带区域经济增长点和发展轴以及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策略,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7、县域区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分析。以东营市河口区、烟台市海阳市和威海市荣成市为例,分析沿海县(区)海陆一体化战略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并总结归纳出三种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模式,为山东省沿海县(区)制定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指导。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有:1、实地调研法。在论文撰写过程中多次赴山东省沿海地市和江苏、河北等周边省份调研海陆产业发展情况,广泛地了解各地实施海陆联动发展的经验和做法。2、文献查阅法。查阅大量的海洋经济研究论文以及产业关联、区域发展等领域的论文和书籍,为论文的完成提供资料积累和知识积累。3、理论分析法。从系统论、产业经济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等理论出发,结合沿海地区的建设实践构建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此外,论文研究过程中还用到投入产出分析、灰色关联分析、线性回归分析等技术方法。论文的创新点主要有:1、明晰了海陆一体化的基本概念和内涵,即海陆一体化是海陆互动的沿海区域发展过程。从这个认识出发,从海陆产业关联、海岸带区域空间结构和近岸海域污染的一体化调控三个方面构建了海陆一体化的理论体系。2、在研究山东省海陆产业关联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主导产业、空间布局模式和一些具体保障措施。3、分析了东营市河口区、烟台市海阳市和威海市荣成市三个县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并总结三种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模式。
张景珍,张承旺,金伟福,信志红[6](2008)在《东营市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防御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利用1971—2006年东营市的气象观测资料,对东营市的冰雹天气气候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东营市的冰雹次数年均2.6d,最多达12d,主要集中在4—10月,5—6月较为集中,其中西部利津最多,南部广饶最少。就年代分布而言,7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又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历年逐日冰雹发生频次最高的时间来看,主要出现在每天的13—21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冰雹预报预警服务平台,提出了防御的对策和建议。
张景珍,张承旺,金伟福[7](2008)在《黄河三角洲冰雹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策建议》文中研究表明利用19712006年黄河三角洲的气象观测资料,对黄河三角洲近36年的冰雹气候特征及形成时间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的冰雹年均2.6 d,最多12 d;主要集中在410月,6月最多;其中西部利津最多,南部广饶最少;就年代分布而言,20世纪70年代最多,80年代最少,进入21世纪又有逐渐增加的趋势;从历年逐日冰雹发生频次最高的时间来看,主要出现在下午的13:0021:00。同时提出了冰雹气候防御的对策和建议。
郝家学,金伟福,张经珍[8](2006)在《东营市冰雹特征分析与预报》文中研究说明根据近五十年东营市境内冰雹资料,对影响东营市冰雹发源地和移动路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东营的冰雹有四个发源地和三条移动路径,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主要集中在下午和傍晚时段。利用1989~1998年6月东营市冰雹个例和08时的实时资料,运用逐步判别方法,建立了冰雹预报系统。
郝家学,金伟福,张经珍[9](2006)在《东营市冰雹特征分析与预报》文中提出根据近五十年东营市境内冰雹资料,对影响东营市冰雹发源地和移动路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东营的冰雹有四个发源地和三条移动路径,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主要集中在下午和傍晚时段。利用1989~1998年6月东营市冰雹个例和08时的实时资料,运用逐步判别方法,建立了冰雹预报系统。
郝家学,金伟福,张经珍[10](2006)在《东营市冰雹特征分析与预报》文中指出根据近五十年东营市境内冰雹资料,对影响东营市冰雹发源地和移动路径、时空分布进行了分析。发现影响东营的冰雹有四个发源地和三条移动路径,6月份降雹次数最多,降雹主要集中在下午和傍晚时段。利用1989~1998年6月东营市冰雹个例和08时的实时资料,运用逐步判别方法,建立了冰雹预报系统。
二、东营市冰雹预报自动化系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东营市冰雹预报自动化系统(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物流风险研究综述 |
1.2.2 事故模型综述 |
1.2.3 主要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问题界定 |
1.3.2 研究内容 |
1.3.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4 本章小结 |
2 相关理论基础及事故统计分析 |
2.1 城市物流系统概述 |
2.1.1 城市物流系统的概念 |
2.1.2 城市物流系统的特征 |
2.1.3 城市物流系统的体系结构 |
2.1.4 城市物流系统的复杂性 |
2.2 风险的相关理论 |
2.2.1 风险的基本概念 |
2.2.2 风险管理概述 |
2.3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2.3.1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
2.3.2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事故统计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3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因素分析 |
3.1 风险因素分析 |
3.1.1 风险因素分析流程 |
3.1.2 风险因素识别方法 |
3.1.3 风险因素评价方法 |
3.1.4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领域风险因素分析 |
3.2 风险因素识别 |
3.2.1 文献法识别 |
3.2.2 业务流程分析法识别 |
3.2.3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因素集 |
3.3 关键风险因素集的构建 |
3.3.1 关键风险因素集构建的基本流程 |
3.3.2 关键风险因素集构建原则 |
3.3.3 关键风险因素的选择 |
3.4 本章小结 |
4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和可视化分析 |
4.1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4.1.1 关联规则挖掘方法 |
4.1.2 快速挖掘频繁项集的VS_Apriori算法 |
4.1.3 关联规则挖掘流程 |
4.2 风险分析、数据分析和处理 |
4.2.1 风险分析 |
4.2.2 数据分析 |
4.2.3 数据处理 |
4.3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挖掘 |
4.3.1 高支持度关联规则 |
4.3.2 高置信度关联规则 |
4.4 风险因素关联规则的可视化分析 |
4.4.1 高支持度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 |
4.4.2 高置信度关联规则可视化分析 |
4.4.3 所有关联规则的可视化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动态风险评估 |
5.1 贝叶斯网络概述 |
5.1.1 贝叶斯网络原理 |
5.1.2 参数学习 |
5.1.3 结构学习 |
5.1.4 贝叶斯网络推理 |
5.2 解释结构模型概述 |
5.3 基于贝叶斯网络的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评估 |
5.3.1 初始网络构建 |
5.3.2 网络结构改进 |
5.3.3 贝叶斯网络模型的确定 |
5.4 动态风险评估贝叶斯网络模型应用 |
5.4.1 后验概率分析 |
5.4.2 敏感度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 公共安全视角下的城市物流风险预测研究 |
6.1 城市物流公共安全风险预测方法 |
6.1.1 广义回归神经网络理论概述 |
6.1.2 粒子群算法概述 |
6.1.3 PSO-GRNN预测模型概述 |
6.1.4 模型性能评价标准 |
6.2 基于PSO-GRNN的城市物流风险预测模型 |
6.2.1 数据准备 |
6.2.2 基于PSO-GRNN算法的风险预测 |
6.2.3 预测结果分析 |
6.3 城市物流风险预防及控制措施 |
6.3.1 风险预防措施 |
6.3.2 风险控制措施 |
6.4 本章小结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创新点 |
7.3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A 物流公共安全事故详表 |
附录B 物流公共安全风险因素评估调查问卷 |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学位论文数据集 |
(2)地面气象观测重点工作及注意事项(论文提纲范文)
1 做好常规气象观测工作 |
2 区域自动气象站数据的监控和处理 |
3 报表预审及相关工作 |
4 其他业务工作 |
(3)山东东营:推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论文提纲范文)
1. 实施“五大工程” |
2. 落实“五项保障措施” |
(4)环渤海地区雷暴中短期预报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雷暴的区域分布和气候特征 |
1.2.2 雷暴成因 |
1.2.3 雷暴预报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第二章 资料与研究方法 |
2.1 研究区域 |
2.2 研究资料 |
2.3 研究方法 |
第三章 环渤海地区雷暴天气的气候特征 |
3.1 环渤海地区雷暴的空间分布特征 |
3.2 环渤海地区雷暴的时间演变特征 |
3.2.1 雷暴日数年际变化 |
3.2.2 雷暴的季节特征 |
3.2.3 雷暴日数的年变化 |
3.2.4 雷暴日变化特征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环渤海地区雷暴天气类型 |
4.1 辽西走廊雷暴天气类型 |
4.2 山东半岛雷暴天气类型 |
4.3 辽东半岛雷暴天气类型 |
4.4 环渤海三个典型区域雷暴天气的比较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环渤海地区雷暴天气概念模型判别 |
5.1 天气型量化的思路 |
5.2 辽西走廊雷暴天气概念模型的量化判别 |
5.3 山东半岛雷暴天气概念模型的量化判别 |
5.4 辽东半岛雷暴天气概念模型的量化判别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环渤海地区雷暴天气物理量诊断 |
6.1 雷暴天气相关物理量 |
6.2 雷暴天气相关物理量诊断判别 |
6.2.1 预报物理量的确定 |
6.2.2 预报判据的确定 |
6.3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环渤海地区预报效果评估 |
7.1 预报效果评估标准 |
7.2 辽西走廊预报效果评估 |
7.2.1 回代效果评估 |
7.2.2 试预报效果评估 |
7.3 山东半岛预报效果评估 |
7.3.1 回代效果评估 |
7.3.2 试预报效果评估 |
7.4 辽东半岛预报效果评估 |
7.4.1 回代效果评估 |
7.4.2 试预报效果评估 |
7.5 空报漏报分析 |
7.6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 |
8.1 全文总结 |
8.2 创新点 |
8.3 存在不足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
参考文献 |
在研期间学术成果 |
致谢 |
(5)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海陆一体化:海洋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
1.1.2 海陆一体化:沿海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 |
1.1.3 海陆一体化:新时期山东省海洋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述评 |
1.3.1 国内外主要研究成果 |
1.3.2 主要研究成果评述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2 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及其理论基础 |
2.1 海陆一体化的概念和空间范围 |
2.1.1 海陆一体化的概念 |
2.1.2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空间范围 |
2.1.3 海岸带地域系统的特征 |
2.2 海陆一体化的多视角分析 |
2.2.1 经济发展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
2.2.2 生态环境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
2.2.3 文化视角下的海陆一体化 |
2.3 海陆一体化的理论基础 |
2.3.1 系统论 |
2.3.2 产业关联理论 |
2.3.3 产业布局理论 |
3 海陆一体化的基本理论 |
3.1 海陆产业关联与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
3.1.1 基本概念 |
3.1.2 海陆产业关联效应分析 |
3.1.3 海陆产业关联度测算方法 |
3.1.4 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海洋主导产业选择 |
3.2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空间结构 |
3.2.1 海岸带空间结构发展的阶段及其特征 |
3.2.2 海陆一体化的空间组织模式 |
3.3 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 |
3.3.1 近岸海域污染调控的范围 |
3.3.2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的机理 |
3.3.3 近岸海域污染海陆一体化调控模式的构建 |
4 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国外经验借鉴 |
4.1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提出的背景 |
4.2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主要内容 |
4.3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实施情况 |
4.4 韩国西海岸开发计划的经验总结及借鉴 |
5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资源条件和经济基础 |
5.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海洋资源基础 |
5.1.1 海洋生物资源 |
5.1.2 海水资源 |
5.1.3 海岸带矿产资源 |
5.1.4 海洋油气资源 |
5.1.5 海岸带土地与空间资源 |
5.1.6 滨海旅游资源 |
5.1.7 再生能源资源 |
5.1.8 海洋科技资源 |
5.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社会经济基础 |
5.2.1 国民经济基础 |
5.2.2 海洋经济基础 |
5.3 山东省海陆经济联系分析 |
5.3.1 山东省临海经济与海洋经济总体关系模式 |
5.3.2 山东省海洋产业与陆域产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
5.3.3 山东省海洋产业贡献率分析 |
5.3.4 沿海7 市区域经济与海洋经济关系模式 |
6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
6.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提出的背景 |
6.1.1 “海上山东”建设成果显着,海洋经济快速发展 |
6.1.2 “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山东半岛城市群建设”等区域发展战略相继实施 |
6.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和目标原则 |
6.2.1 总体思路 |
6.2.2 目标原则 |
6.3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主导产业选择 |
6.3.1 海洋主导产业 |
6.3.2 陆域主导产业 |
6.4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中的空间结构 |
6.4.1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增长点 |
6.4.2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发展轴 |
6.5 山东省近岸海域污染的海陆一体化调控 |
6.6 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6.6.1 加强宣传教育,强化海陆一体意识 |
6.6.2 建立健全海洋管理体制,加强制度保障 |
6.6.3 加强临海经济带建设,打造胶东半岛经济特区 |
6.6.4 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加强临海七市经济实力 |
6.6.5 大力提高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
6.6.6 增加资金投入,提高科技成果产业化能力 |
6.6.7 加强海洋基础设施建设 |
7 县域区域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案例分析 |
7.1 东营市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
7.1.1 河口区概况 |
7.1.2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
7.1.3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
7.1.4 河口区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7.2 烟台市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
7.2.1 海阳市概况 |
7.2.2 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
7.2.3 海阳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
7.3 威海市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 |
7.3.1 荣成市概况 |
7.3.2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总体思路和发展目标 |
7.3.3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主要任务 |
7.3.4 荣成市海陆一体化建设的保障措施 |
7.4 总结与分析 |
7.4.1 县域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的侧重点和主要内容 |
7.4.2 河口、海阳与荣成海陆一体化战略的比较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
(6)东营市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防御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研究区域与资料来源 |
2 冰雹的时间分布特征 |
2.1 年分布特征 |
2.2 季变化特征 |
2.3 月分布特征 |
2.4 历年逐时日冰雹与雷暴的日分布特征 |
3 冰雹的区域分布特征 |
3.1 土壤差异和种植结构不同对冰雹产生有一定影响 |
3.2 不同区域冰雹发生次数的年代变化 |
4 影响系统 |
4.1 冷涡横槽类 |
4.2 低槽类 |
4.3 西北气流型 |
5 防御对策建议 |
6 小结 |
(7)黄河三角洲冰雹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策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
2 黄河三角洲冰雹气候特征 |
2.1 冰雹的年、季变化特征 |
2.1.1 冰雹的年变化及区域分布特征。 |
2.1.2 冰雹的季变化特征。 |
2.2 冰雹的月及日分布特征 |
2.2.1 冰雹灾害发生次数的月变化特征。 |
2.2.2 历年逐时冰雹与雷暴的日分布特征。 |
3 防御对策 |
4 小结 |
四、东营市冰雹预报自动化系统(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公共安全视角的城市物流风险分析及预测研究[D]. 赵明静. 北京交通大学, 2021(02)
- [2]地面气象观测重点工作及注意事项[J]. 张立清,张洪卫,孙荣. 现代农业科技, 2015(18)
- [3]山东东营:推动国家安全发展示范城市创建[J]. 韩瑜,潘文峥,辛海华. 中国安全生产, 2014(03)
- [4]环渤海地区雷暴中短期预报方法研究[D]. 秦春明. 兰州大学, 2012(09)
- [5]山东省海陆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 卢宁. 中国海洋大学, 2009(10)
- [6]东营市冰雹天气气候特征分析及防御对策建议[J]. 张景珍,张承旺,金伟福,信志红. 山东气象, 2008(04)
- [7]黄河三角洲冰雹气候特征分析及其对策建议[J]. 张景珍,张承旺,金伟福.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9)
- [8]东营市冰雹特征分析与预报[A]. 郝家学,金伟福,张经珍.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气象雷达及其应用”分会场论文集, 2006
- [9]东营市冰雹特征分析与预报[A]. 郝家学,金伟福,张经珍.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中尺度天气动力学、数值模拟和预测”分会场论文集, 2006
- [10]东营市冰雹特征分析与预报[A]. 郝家学,金伟福,张经珍. 中国气象学会2006年年会“提高大气监测自动化水平、为业务技术体制改革作贡献”分会场论文集,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