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贾晶黄同伟(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一医院161000)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9-0027-02

【摘要】目的探讨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意义。方法对27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和同期86例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作比较分析。结果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发生前后心绞痛显著高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但泵衰竭、心房颤动及室性心律失常等并发症和心肌酶显著低于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p<0.05),住院死亡率低(p<0.05),住院4周梗死延展无差别(p>0.05)。结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期间心功能相对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关键词】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心功能并发症

根据临床实用原则,目前将急性心肌梗死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两者在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治疗上都不尽相同。本文总结了27例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征,探讨其发生原因和对治疗的意义。

1资料和方法

1.1病例选择。收集自2008年1月至2009年12月住院的初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13例。根据体表心电图有无ST段抬高分为:非ST段抬高组27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1例,年龄49~79(64±8)岁;ST段抬高组86例,男性55例,女性31例,年龄47~80(65±7)岁。两组性别、年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X2=0.19,t=1.28,p>0.05)。

1.2诊断标准。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缺血性胸痛病史。(2)心电图动态演变。(3)心肌坏死血清标记物浓度的动态改变。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诊断标准:(1)缺血性胸痛持续30min以上,含服硝酸甘油无效;(2)血清心肌酶升高及动态变化,肌酸磷酸激酶同功酶(CK-MB)超过正常上限2倍;(3)心电图无病理性Q波及ST段抬高,但可有下列改变:除aVR导联外,任何一个或几个导联上J点后0.08s的ST段压低1.0mm伴或不伴T波倒置,在对应导联上无ST段抬高,对称性T波倒置,深度>1.0mm,持续超过24h,在两个以上的前壁或下壁导联上或Ⅰ、aVL导联J点后0.08s的ST段抬高<1.0mm,伴有对应导联的ST段压低[1]。

1.3观察方法。入院后24h内每8h测血清心肌酶,3天内每天一次,以后每2~4天一次,直至恢复正常。入院当日每6h记录一次心电图,以后每日一次,有胸闷、胸痛发作随时记录。入院初行心电监测,并查血糖、血脂及24h动态心电图。住院4周内观察有无泵衰竭、梗死延展或再梗死等。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X2检验。

2结果

2.1非ST段抬高组与ST段抬高急性组在危险因素方面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1)。

表1两组危险因素比较

危险因素非ST段抬高组/例(%)(n=27)ST段抬高组/例(%)(n=86)X2值P值

高血压12(44.4)37(43.0)0.02>0.05

糖尿病5(18.5)17(19.8)0.02>0.05

高血脂7(25.9)20(23.3)0.08>0.05

吸烟15(55.6)52(60.5)0.21>0.05

2.2心肌梗死前后发生心绞痛,非ST段抬高组显著高于ST段抬高组,梗死延展或再梗死差异无显著意义。泵衰竭、心房颤动和室性心律失常在非ST段抬高组显著低于ST段抬高组。住院4周死亡率非ST段抬高组低于ST段抬高组。

表2两组临床表现及预后比较

2.3血清心肌酶谱峰值比较。非ST段抬高组CK-MB64±47U、AST152±81U、LDH376±89U,ST段抬高组CK-MB172±128U、AST232±98U、LDH810±270U,两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t=22.64,15.97,36.14,P<0.05)。到达峰值时间非ST段抬高组为15.6±3.8H,ST段抬高组为25±17.2H,差异也有显著性意义(t=10.09,P<0.05)。

3讨论

急性心肌梗死的主要机制在斑块破裂的基础上诱发急性血栓形成。如果形成急性阻塞性血栓则主要造成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如果血栓为非阻塞性,或虽为阻塞性,但其远端已有侧支循环形成,则造成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两者病理基础相似,但病理生理、临床表现和转归不尽相同,故加以区别有利于治疗[2]。急性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高的发病前有心绞痛史较ST段抬高的多见,原因可能为前者多见于多支血管病变,基础病变较重。但其并发症如泵衰竭、室性心律失常和心房纤颤等发生较少,住院死亡率低。其可能机理为:非ST段抬高的梗死相关血管多为不完全堵塞,可为血栓性或血管痉挛,由于存在早期自发性溶栓倾向,血栓自溶或痉挛解除,且易于建立一定数量的侧支循环[3]。急性心肌梗死早期作冠状动脉造影证明,梗死相关血管开放率在非ST段抬高的明显高于ST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故挽救了部分濒死的心肌,缩小了梗死范围,减小了心肌坏死,血清心肌酶峰值较低,时间提前,对心功能损害与血流动力学影响小于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从心肌酶学结果也可以推断出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的梗死范围较小。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由于冠状动脉仍有狭窄,梗死区残留有存活心肌,故易发生再阻塞而诱发心肌缺血、损伤、坏死、心电不稳定,易发生梗死后心绞痛及再发生心肌梗死,远期预后欠佳。常见于老年人及有心肌梗死病史的患者,因此血清心肌标记物浓度的测定对其有重要价值[4]。

由于非ST段抬高急性心肌梗死存在血栓自溶及血管痉挛解除,梗死相关血管重新开放率高,但远期预后又较差。且其非阻塞性血栓以白血栓为主,含有较高的血小板及较少纤维蛋白,故标准溶栓治疗常无益处,而需采取积极的后续治疗,如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冠状动脉搭桥术等进行血运重建,以改善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黄大显主编.现代心电图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8.125.

[2]陈纪林.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8:501.

[3]钱学贤,戴玉华,孔华宇主编.现代心血管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9.880.

[4]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等.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12:710.

标签:;  ;  ;  

非ST段抬高的急性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