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技术创新系统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创新生态系统,技术转移,科技创新走廊,运行模式
技术创新系统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胡其芳[1](2019)在《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技术转移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当前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从“效率驱动发展”转入到“创新驱动发展”,但是科技创新的“孤岛现象”、技术转移的“两张皮”等问题还很突出,造成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科技服务体系不够健全。其中各创新主体之间合作研发、生产扩散以及开展技术转移的各环节相互脱节,创新密度(包括知识的传播能力与速度)比较低,没有形成有效运行的系统。生态系统源自生态学的领域,是由创新主体、环节和要素之间所组成相互影响与依赖的创新生态链,这些不同行业间的创新链交叉融合与相互作用,形成了区域创新生态圈,即创新生态系统。作为现代经济中最新发展的创新范式,创新生态系统是实现持续创新所需的各利益相关方和资源的栖息地,具有多样性、开放性、网络性和动态性等特点。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中国新常态下经济增长的“新火车头”,既是中国也是世界上开放程度最高、创新活力最强、经济要素流动最快的区域之一,在国家发展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具备建设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城市群的良好基础。创新生态系统中的市场环境、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教育和培训机构以及产业体系等各类创新发展要素,在湾区经济内加速流转、相互支持、协同发展并深入融合,推动湾区经济成为世界发展的重要增长引擎。目前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各类创新环境形成的区域增长发展动力体系,正在推动湾区建设成一个可持续的创新生态系统。由广州、深圳、香港、澳门四座湾区核心城市引领的科技创新走廊,是湾区科技创新的中心承载区,也是开展技术转移的核心示范区。核心城市在创业孵化、科技金融、成果转化、国际技术转让、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开展的深度合作,为港澳高校、科研机构以及科技企业孵化器等先进技术成果转化提供便利条件。创新企业使知识跨越了不同实践活动之间的障碍,打通了由发明创新通向市场的渠道,区域内创新环境正酝酿发展成创新生态系统的栖息地。技术转移本身是由知识转化为生产力的全网络化过程,如果在推进大湾区与科技创新走廊的建设过程中,打破不利于创新要素流动与组合的各类藩篱障碍,有机地整合创新要素,那么就能加速实现从要素集聚到生态发展的演进。通过文献分析发现,国内外研究者对技术转移的研究从转移绩效、影响因素、参与角色等具象的维度比较多,而从创新生态系统视角研究技术转移的相关问题比较少。研究目的本文以创新生态系统为视角,通过综合运用管理学、生态学、创新论及系统论等相关理论基础维度,在丰富和发展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对“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发展和技术转移展开描述性研究,探索构建其创新生态系统的技术转移立体网络化栖息地运转模式,提出相关政策建议,为粤港澳大湾区整体创新生态系统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研究方法通过文献梳理方法、宏观聚类分析、典型案例分析的方法,分析了创新生态系统的衍生发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从国家、区域以及产业等不同层面上剖析国外创新生态系统发展较好的典型案例;通过实地调研、半结构化访谈与政策梳理等方法,对“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发展现状进行系统描述分析;通过引入、借鉴经济学、统筹学以及管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理论,综合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投入-产出分析以及多部门分析(MSA)等方法,构建在粤港澳大湾区内的“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区域的技术转移模式。研究结果通过对比国内外技术转移开展现状以及研究维度,发现国内在技术转移模式与机制的研究还处于探索发展阶段,出现技术转移机制不够完善,转移效率评价体系不够科学等问题,相比发达国家的技术转移有一定的差距。通过不同的维度指标对“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创新系统发展进行系统分析比较研究,发现粤港澳大湾区整体正在朝着创新生态系统的模式发展,而且创新发展效能明显。“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科技创新的主要载体,不仅将串联起珠叁角城市群内部的创新要素,而且进一步延伸与香港、澳门对结成湾区的创新轴线引擎,成为推动技术转移的主要阵地,同时也逐渐在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氛围中形成中国特色的技术转移模式。构建“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区域内技术转移模式,并对该模式的核心思想、目标以及运转要素等进行规划描述,最终构建以可持续创新为核心的立体网络化栖息地模式。通过展开模式的体系布局分析,提出推动在创新生态系统背景下的各种创新要素的流通及反馈互动,并基于理论模型提出开展技术转移要完善投融资模式、开展方式多样的技术转移业务体系、建立协同耦合的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实施灵活高效的激励措施等建议。(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6-03)
林青,闵昊[2](2017)在《技术创新导向型校内创业苗圃系统构建探索——复旦大学IC创新工场培育模式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IC创新工场是复旦大学面向集成电路专业领域建设的校内创业苗圃,在构建中尝试了许多新的举措:开放共享的资源深植在学校优势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与学校师资、国家设备资源和企业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全力解放对创业团队的股权束缚并大幅降低创新门槛和试错成本。在培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技术创新优势,注重支持项目的创意实现、创新验证和创业整合。(本文来源于《中国大学教学》期刊2017年10期)
崔恩慧[3](2017)在《高景一号:开启我国商遥卫星新时代》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年伊始,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商业遥感卫星系统的首发星高景一号首批影像向社会发布,标志着我国首个完全自主研制的0.5米级高分辨率商业遥感卫星星座正式具备运营能力。高分辨率、高图像质量、高敏捷机动能力、多模式成像、长寿命……甫一面世,高景一号便(本文来源于《中国航天报》期刊2017-01-13)
周芳[4](2016)在《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技术、商业模式、品牌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以价值为核心,围绕"价值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传递、价值增值"构建技术、商业模式、品牌协同创新耦合体系,分析商业生态系统中叁个创新的融合互动机理,并创建了协同创新耦合机制概念模型,为更好提升企业创新竞争力,促进价值链参与者的合作共赢、整个商业生态系统演化升级,提高中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地位提供借鉴与指导,也为后期实证研究奠定概念模型与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商业经济研究》期刊2016年10期)
李莹,翁苏湘[5](2016)在《“MOOC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开发技术课程群建设的创新模式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MOOC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开发技术课程群为研究对象,完善信管专业计算机开发技术课程群的教学体系,在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导师制、课程群网络资源平台方面进行创新模式的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培训》期刊2016年06期)
丰其云,严华锋,魏发孔[6](2015)在《舞台总控集成系统创新技术推广模式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探讨了国内外新技术推广的各种模式及其效果,根据舞台总控集成系统技术的行业特点和社会环境,提出了有影响力的演出场馆应用示范和行业协会平台宣传两种推广模式,并争取其他推广模式的辅助支持构架,以期该类技术推广的良好效果。(本文来源于《演艺科技》期刊2015年11期)
李翔,陈继祥[7](2015)在《基于复杂系统的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新创企业的发展需要创新,而创新包括技术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新创企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需要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混合模式。文章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分析了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演化的机理,构建了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共演的CGP模型。从新创企业创业的各个阶段出发,分别研究了生产型企业和服务型企业的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协同机制,为新创企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张长清,邱云龙[8](2015)在《钢后技术交流微信群助力质量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微信这种新型沟通方式的悄然兴起,一种适合钢材质量管理的创新模式应运而生。近日,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技术系统创新质量管理模式,在钢材质量管理人员中创建了多个微信群,有中高层管理人员的“质量动态检测交流微信群”,有全体钢材质量在线检验人员的“钢材质量技术(本文来源于《现代物流报》期刊2015-08-09)
辛娜娜[9](2015)在《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新技术产业是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和优势行业,其发展对一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起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制造业增加值的比重处于下降趋势,高新技术企业整体研发水平很低。随着技术更新快、技术创新要求多领域的交叉融合以及外部竞争环境加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高新技术企业的创新难度加大,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进行协同创新。而现阶段,高新技术企业发展与其生态环境存在相互推动和制约的关系,企业协同创新不单单是个体内部协同创新发展的问题,还取决于企业之间和企业与其生存环境所组成的生态系统的发展。因此,从商业生态系统视角对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进行深入研究十分必要。本文以商业生态系统理论为基础,结合高新技术企业创新现状对其协同创新模式进行研究。首先,在总结了国内外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通过对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发展现状及现有协同创新模式理论两维度进行分析,进而提出基于商业生态系统协同创新模式的构建原因;其次,通过分析商业生态系统及其特征,给出了本文高新技术企业生态系统的定义和构成,进而探讨了其演化路径,据此构建高新技术企业生态系统模型;再次,根据高新技术企业生态系统,分析协同创新主体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由此结合协同创新要素的分析,构建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并给出了运行条件;最后,通过结合高新技术企业生态系统构建实证模型,并提出研究假设,根据选取的协同创新模式有效性评价指标,设计出问卷调查表,进而采用相关分析和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对数据进行量化处理,从而对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的有效性进行验证。本文构建的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模式,一方面丰富了商业生态系统理论的应用研究,同时也为研究企业协同创新模式做出了有益的补充;另一方面为高新技术企业寻找协同创新模式的有效路径提供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进而有助于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期刊2015-04-01)
高尚兵[10](2015)在《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库系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分析《数据库系统》课程实践教学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关系的基础上,从问题出发,分别从课前准备和实施规划、实践环节的实施过程与考核方式提出了解决方案。实践证明,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改革可以显着提高数据库系统实践教学效果。(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5年03期)
技术创新系统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IC创新工场是复旦大学面向集成电路专业领域建设的校内创业苗圃,在构建中尝试了许多新的举措:开放共享的资源深植在学校优势学科和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将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与学校师资、国家设备资源和企业市场需求深度融合;全力解放对创业团队的股权束缚并大幅降低创新门槛和试错成本。在培育过程中充分利用学校技术创新优势,注重支持项目的创意实现、创新验证和创业整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技术创新系统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胡其芳.基于创新生态系统理论的技术转移模式研究[D].南方医科大学.2019
[2].林青,闵昊.技术创新导向型校内创业苗圃系统构建探索——复旦大学IC创新工场培育模式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7
[3].崔恩慧.高景一号:开启我国商遥卫星新时代[N].中国航天报.2017
[4].周芳.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技术、商业模式、品牌协同创新耦合机制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16
[5].李莹,翁苏湘.“MOOC时代”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计算机开发技术课程群建设的创新模式研究——以吉林医药学院为例[J].中国培训.2016
[6].丰其云,严华锋,魏发孔.舞台总控集成系统创新技术推广模式探讨[J].演艺科技.2015
[7].李翔,陈继祥.基于复杂系统的新创企业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的协同机制[J].现代管理科学.2015
[8].张长清,邱云龙.钢后技术交流微信群助力质量管理[N].现代物流报.2015
[9].辛娜娜.基于商业生态系统的高新技术企业协同创新模式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5
[10].高尚兵.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数据库系统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