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消亡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瑞金,池塘,价值认知,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消亡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郑臣坤,徐建刚,裘行洁[1](2019)在《瑞金池塘“消亡”过程中引发的名城保护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瑞金境内曾存在大量的池塘,在很长一段时期内,池塘与当地保持着密切的联系。通过不断的开发利用,池塘不仅在当地客家先民的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还对当地的社会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然而,如今池塘却被严重污染、破坏,进而导致数量大幅度锐减。基于此,本文对瑞金地区池塘的历史渊源、功能进行了梳理,并发掘了池塘的社会文化价值意义,通过分析池塘锐减现象背后的时代背景及原因,探讨当前名城保护工作中价值认知和规划体系的不足及可能的解决思路。(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13期)
阙慧琳[2](2018)在《武周新字通行和消亡过程中的几个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武周新字虽然历史存留时间并不长,但它们在中国文字史上有不小的影响。武周新字一共十八字,本文分析了武周新字通行和消亡的原因,除政治原因外,武周新字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违背了汉字的发展规律,违背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原则。将武周新字与现代简化字进行对比,由此启示我们要尊重汉字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约定原则。(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18年35期)
王雪琦[3](2018)在《碧利斯台风在登陆消亡过程中的天气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采用NCEP的实时格点资料和NCAR降水资料,对2006年7月14~16日0604号碧利斯台风登陆消亡过程中天气的变化情况及降水分布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碧利斯台风从登陆到消亡过程中,"碧利斯"登陆时风暴不对称结构非常明显,强降水集中在台风南侧,登陆后移动速度减缓,持续时间长,延长了降水时间。(本文来源于《南方农机》期刊2018年02期)
吉云平,王贵玲[4](2017)在《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河湾盆地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和山西省东北部,行政区划隶属河北省张家口市阳原县和山西省大同市大同县及天镇县。盆地西至阳原县东井集乡,东至石匣以东的桑干河峡谷,北界为熊耳山,南界为六棱山和凤凰山;盆地东西长约80 km,南北宽约15~20 km,大致位于北纬39°55′—40°25′,东经113°50′—114°50′,面积达4 500 km2,与阳原盆地的(本文来源于《地球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吉云平[5](2016)在《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泥河湾盆地内堆积的晚新生代河湖相地层,以其沉积连续、富含哺乳动物化石和占人类遗存等得天独厚的地质条件,在我国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长达百年之久的研究表明,泥河湾盆地在第四纪期间曾长期被湖泊所占据,该湖泊被称为泥河湾古湖。泥河湾古湖的演变过程是泥河湾研究的重要内容之’,前人对此已经做过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丰硕的成果。但是,由于受测年手段限制等原因,泥河湾·古湖的消亡过程直缺乏深入的研究。这给泥河湾盆地中—晚更新世的地层对比、古地理和古环境研究、考古学和古人类研究等,都带来了不少困难。因此,开展本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木文在泥河湾盆地自东向西分别在后沟、小渡口、虎头梁、井儿洼、北梁、侯家窑、梨益沟等地选择了7个代表性的中—晚更新世沉积剖而,通过年代测定、地层对比和多种占气候代用指标测试,建立了区域中—晚更新世地层的年代框架,恢复了古气候与古环境演变过程,并据此探讨了泥河湾古湖最终消亡的时间、过程和原因。主要进展和创新研究成果:(1)确定了泥河湾古湖消亡的年代框架。泥河湾古湖的萎缩和消亡从266ka前后开始,一直延续到30ka前后。受所处古地貌部位的影响,盆地中不同地区古湖消亡的时间有早晚差异。其中,盆地东南边缘的大田洼—郝家台一带,湖泊在266ka前后大规模消亡,其残留部分可以延续到110ka前后;盆地东北化稍营东部一带湖泊消亡于30ka前后;盆地西边的东井集一带,湖泊消亡于190ka前后;盆地西北梨益沟及其以北一带湖泊消亡于110ka前后;盆地西南上回村—东口连带和盆地西北侯家窑—强家营一带湖泊消亡于80ka前后。靠近盆地中心的虎头梁一带和井儿洼地区,湖泊分别消亡于53ka和30ka前后。(2)建立了泥河湾古湖的消亡模式。在一定的气候和构造背景下,统一的泥河湾大湖开始收缩,并逐渐解体为若干个大小不一的残留湖。这些残留湖在气候的影响下,不断萎缩并最终消亡。(3)建立了泥河湾古湖最终消亡的叁种过程模式。模式Ⅰ:大量黄土降尘进入湖泊,造成湖泊最终消亡。见于化稍营地区和东井集地区的梨益沟—侯家窑一带;模式Ⅱ: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得湖水咸化,直至湖泊最终消亡。见于大田洼—郝家台一带和井儿洼地区;模式Ⅲ:山区冲积扇入湖,快速填埋湖泊,导致湖泊消亡。见于东井集地区的强家营一带。(4)探讨了古湖消亡过程中的气候因素和构造背景。不同地区泥河湾古湖的消亡时间大致对应于280-30ka期间气候相对比较干旱的时段。构造运动导致泥河湾盆地地貌格局发生改变,在气候变干的条件下,泥河湾古湖的最终消亡。泥河湾古湖的消亡过程是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干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科学院》期刊2016-05-30)
单丽卿[6](2016)在《“强制撤并”抑或“自然消亡”——中西部农村“撤点并校”的政策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问题的提出中国大规模的"撤点并校"实践始于1990年代末期。作为其结果,大量的农村小学和教学点不断消亡。"撤点并校"政策因其波及面大、影响深远而引起了学术界、理论界和社会层面的广泛关注。关于村小消亡的过程存在着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村小的撤并是政府强制的结果。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政府何以能够快速地推进大规模的学校撤并?与此相关的另一个问题是"撤点并校"已被注意到的负面后果是加重了农村家庭教育负担,那么农村社会为何没能阻止学校(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文摘》期刊2016年02期)
单丽卿[7](2016)在《“强制撤并”抑或“自然消亡”?——中西部农村“撤点并校”的政策过程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1990年代末以来的"撤点并校"政策导致了大量农村教学点和村小的消亡。问题是,村小的消亡究竟是如何成为可能的?我们究竟应该把这一过程理解为政府强制撤并的结果,还是视为一种自然过程?本文围绕中西部W县村小撤并的具体案例,来重新建构有关"撤点并校"政策过程的解释。从政策实践来看,基层地方政府采用了一系列的话语策略来构建政策的合法性,并把"村小撤并"建构成一种必然的趋势,其作用是,通过政策信号的传递以及预期的形塑使得村小的消亡成为一个自我实现预言。值得注意的是,撤点并校政策的影响不仅体现在村小的实际撤并上,更使得村小作为一个整体陷入到一场全面的危机中。(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6年01期)
毛丹,江晓原[8](2015)在《希腊化科学衰落过程中的学术共同体及其消亡》一文中研究指出《至大论》等古代科学名着已获相当关注;但其中富含的时代背景信息尚待挖掘。古希腊科学在1-2世纪有所复兴,却未能恢复前3-前2世纪普遍繁荣的景象。将1-4世纪的着作与前3-前2世纪的相比较,可望揭示学术环境在希腊化时代与元首制帝国之交的变迁,展现古代科学走向衰落的社会背景。(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15年03期)
左珊珊[9](2015)在《回收红细胞在体内消亡过程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手术患者回收红细胞在体内的消亡情况。方法:随机选择51例择期行骨科手术患者(n=51),分为血液回收组(I组,n=27)和对照组(C组,n=24)。两组均分别于术前、术后、术后24h,48h,72h,96h取静脉血测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游离血红蛋白并记录术中失血量和尿量和术后24h,48h,72h的引流量。并于术前、术后、术后24h,48h,72h取静脉血1ml经裂解红细胞、CD14 antibody闭光孵育、Cytofix/CytopermTM Plus Fixation/Permeabilization Kit破膜固定、CD235a室温孵育之后流式细胞仪检测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吞噬红细胞的数量。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无统计学差异。术中I组失血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但术后当天两组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游离血红蛋白均无明显差异。术后1-3天两组引流量和液体出入量也无明显差异,I组红细胞计数降低、血红蛋白浓度下降的患者数明显高于C组,且I组患者术中血液回收量与术后血红蛋白最低点呈显着负相关(p=0.005)。而两组游离血红蛋白浓度则无明显差异。不论是总的吞噬量还是中性粒细胞的吞噬量,在术后2、3天时,I组都明显高与C组(p<0.05)。结论:血液回收在术中能较好地发挥血液保护的作用,减少异体血需要量:但回收红细胞可能在术后2-3天内迅速死亡;回收红细胞的死亡不是血管内破裂而是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本文来源于《遵义医学院》期刊2015-05-01)
李波,蓝文陆,李天深,黎明民[10](2015)在《球形棕囊藻赤潮消亡过程环境因子变化及其消亡原因》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2014年2月北部湾近岸海域的2次球形棕囊藻赤潮,分析了球形棕囊藻赤潮消亡过程的环境变化,探讨了球形棕囊藻赤潮消亡的原因。结果表明:棕囊藻赤潮发生期各站点球形棕囊藻的胶质囊泡密度为200~3000个·m-3,细胞密度为1.8×107~1.5×108cells·L-1,而赤潮消亡期各站点球形棕囊藻的胶质囊泡密度为1~200个·m-3,细胞密度为1.0×106~8.3×107cells·L-1,监测期间胶质囊泡和细胞密度呈下降趋势,赤潮逐步消亡;赤潮消亡时主要环境因子变化特征显着,水温、p H值、DO及COD含量呈下降趋势,活性磷酸盐及部分站点无机氮浓度较低,氮磷比呈上升趋势;温度降低、盐度升高和磷酸盐的限制影响球形棕囊藻的生长繁殖,很可能是直接导致球形棕囊藻赤潮消亡的主要原因。本研究为今后球形棕囊藻赤潮的预警和治理提供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5年05期)
消亡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武周新字虽然历史存留时间并不长,但它们在中国文字史上有不小的影响。武周新字一共十八字,本文分析了武周新字通行和消亡的原因,除政治原因外,武周新字逐渐淡出人们视野的主要原因,在于其自身违背了汉字的发展规律,违背了社会"约定俗成"的原则。将武周新字与现代简化字进行对比,由此启示我们要尊重汉字发展的规律和社会约定原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消亡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郑臣坤,徐建刚,裘行洁.瑞金池塘“消亡”过程中引发的名城保护思考[J].城市建筑.2019
[2].阙慧琳.武周新字通行和消亡过程中的几个问题[J].文教资料.2018
[3].王雪琦.碧利斯台风在登陆消亡过程中的天气变化[J].南方农机.2018
[4].吉云平,王贵玲.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J].地球学报.2017
[5].吉云平.泥河湾盆地第四纪古湖最终消亡过程研究[D].中国地质科学院.2016
[6].单丽卿.“强制撤并”抑或“自然消亡”——中西部农村“撤点并校”的政策过程分析[J].社会科学文摘.2016
[7].单丽卿.“强制撤并”抑或“自然消亡”?——中西部农村“撤点并校”的政策过程分析[J].河北学刊.2016
[8].毛丹,江晓原.希腊化科学衰落过程中的学术共同体及其消亡[J].自然辩证法通讯.2015
[9].左珊珊.回收红细胞在体内消亡过程的研究[D].遵义医学院.2015
[10].李波,蓝文陆,李天深,黎明民.球形棕囊藻赤潮消亡过程环境因子变化及其消亡原因[J].生态学杂志.2015
标签:瑞金; 池塘; 价值认知;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