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肘后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肘后方,水肿,文献
肘后方论文文献综述
赵珊,严季澜[1](2016)在《《肘后方》治疗水肿特色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肘后方》是现存最早的中医急症专着,其中论治水肿十分有特色。本文从叁方面浅析其治水肿特色,病证方面,其详实平易,又能紧抓主症;病机方面,因是方书涉及较少,但明确指出大腹水病为因虚致病;治疗方面,方法多样,内治外治均有,治则为以治标为先,攻邪有度,病中病后又注意饮食调养。(本文来源于《中医文献杂志》期刊2016年02期)
肖红艳,周蕾[2](2015)在《早期道教医书《肘后方》的医学成就》一文中研究指出道教医书《肘后方》是现存古代较早的急救手册,其书经历2个重要道教人物葛洪和陶弘景之手,在早期道教医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肘后方》作为我国现存较早的急救手册,有以下特点:救急措施简单易行、快速有效;救治手法丰富多样、快捷方便;症状鉴别指标明确、描述客观;选方用药多用单方、简便廉验;选穴取穴但言分寸、简单易学;治疗效果多经验证、立竿见影;流行疾病记录准确、多开先河。(本文来源于《现代中医临床》期刊2015年02期)
老膺荣,唐泽彦,古求知,黄英,梅全喜[3](2013)在《岭南名医葛洪《肘后方》治疗产后及虚劳失眠学术思想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肘后救卒方》(又称《肘后方》、《肘后备急方》~([1,2])),是葛洪从其编辑的《玉函方》(已亡佚)中采用简便易服、疗效显着的方子汇辑而成,既有他自己创制的验方,也录有其他名医的良方,其中葛洪创制的验方标注有"葛氏治……方"字样。书中所载之方,以救治急病危症为主,也收录了少部分慢性病的效方,内容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疫病、骨伤各科及虫伤药毒等范畴。本文对于《肘后救卒方》治疗产后失眠及虚劳失眠的方药及相关论述进行分析疏理,探求其学术思想对当今失眠辨治的指导意义,以求斧正于同道。(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3-08-09)
肖红艳[4](2013)在《从序言考察唐人增订过《肘后方》》一文中研究指出《肘后方》是现存古代最早的急救手册,所载急救单方在魏晋南北朝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方剂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肘后方》一书从产生到定型的过程十分复杂,共经过四个阶段。在葛洪、陶弘景和杨用道之外,还有唐代医家对此书的整理增订。本文通过书中的一篇"鹿鸣山续古序"序(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3-07-01)
王林生[5](2012)在《《肘后方》纠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肘后方》旧传本和两个辑本及一个修订本中的讹误(如药名非是、文字衍讹、句读不当等)提出管见,并据相关资料给予纠正。(本文来源于《中医文献杂志》期刊2012年03期)
陈仁寿[6](2012)在《《证类本草》转引《肘后方》文献考略》一文中研究指出宋代唐慎微《证类本草》收录了晋代葛洪《肘后方》中的部分内容,其着录方式大致有"肘后方"、"葛洪"、"百一方"、"葛氏方"、"葛氏"等,大多是文字简练的单验方和简便方,主要收录于"附方"之中,所涉药物有200多味。(本文来源于《中医文献杂志》期刊2012年01期)
肖红艳[7](2011)在《《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肘后方》是现存最早的古代急救手册,所载方药治法在魏晋南北朝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方剂史上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肘后方》一书从成书到定型的过程十分复杂,共经过四个阶段。论文首次探讨在四个阶段中每位作者及整理者的工作,以及他们对此书的定型与传承所发挥的影响与作用,填补以往研究的空白;从避讳字、人物、年号、职官、药物剂量、词汇用语等角度充分考察,证明唐代增订过《肘后方》;重点考察最后一位整理者杨用道的生平籍贯及官职的考证,填补研究空白;在此基础上,重新梳理《肘后方》在历史上的版本流传情况并绘制流传图,对前人的研究进行了一些修正和补充。1.详细考察《肘后方》从成书到定型经过的四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选要创作期”,葛洪节选《玉函方》为《肘后救卒方》葛洪的家庭背景与道教背景促使葛洪精治五经,兼修道教与医学。其隐居罗浮山至返回句容期间搜集“百家杂方”达五百多卷,撰成《玉函方》百卷。后葛洪鉴于备急类医书缺点太多,在《玉函方》的基础上,以方简效佳为原则,精选单验方及简便疗法,撰成《肘后救卒方》叁卷。书中选编历代医家的经验效方并记载其妻鲍姑的灸法和民间土俗疗法并兼采道家丹药及禁咒之法。第二个阶段是“补阙分类期”,陶弘景增补《救卒方》为《肘后百一方》梁陶弘景是道教思想家、医药学家,其祖父和父亲均精通医术。陶弘景隐居茅山后,撰写了《本草经集注》、《效验方》等医书。因见当时流传的《肘后救卒方》多有缺漏,决定补阙此书。在当时《肘后救卒方》所存八十六首的基础上补充为一百零一首,分上中下叁卷,称补阙《肘后百一方》。并以朱墨二色将自己增加内容与葛洪原书作了区别。其增修内容只要有六个方面。公元500年完成修订工作并作序,移居积金东涧之后又对此书增补了部分材料。第叁个阶段是“增补校订期”,唐代医家增隋唐间经验效方入《肘后方》中。从避讳字、人物、年号、职官、药物剂量、词汇用语等角度充分考察,证明唐高宗与武则天皇后年代,政府应该组织过医家修订《肘后方》一书,并将隋唐间经验效方补入《肘后方》。书中多处避唐太宗李世民和唐高宗李治之讳。书中出现永徽年号为唐高宗年号。书中出现的人物如席辩刺史,黄花公若干则均为唐代高祖与太宗时期官员。“鹿鸣山续古序”为唐代医家所写,序中“二铢四絫”的计量单位行于唐高祖开元通宝钱发行之后至高宗乾封泉宝发行之前。考书中的词汇,晋代的词语多改成唐代通行用语。唐代进行过多次图书搜集工作,并有数次大规模整理四部图书及医书的记录。高宗时曾命苏敬等二十四人修订《本草》,武则天时曾派御医张文仲等人参与整理过医书,并命令麟台监王方庆监其修撰。张文仲撰《随身备急方》叁卷,王方庆撰《岭南备急方》,这与葛洪的《肘后救卒方》与陶弘景的《肘后百一方》内容的增订,有密切关系。第四个阶段是“附广定型期”,杨用道附广《肘后方》为八卷形制。金代皇统4年,汴京国子监博士杨用道利用国子监的便利条件,博览精品,校书读书,找到辽乾统年间所刊《肘后方》善本。在此基础上,摘录唐慎微《证类本草》之方,以附方形式附于相关各篇之后,辑为《附广肘后备急方》八卷,遂成今制。杨用道是继陶弘景《补阙肘后百一方》之后整理刊行《肘后方》的功臣。从某种意义上看,正因为有了杨氏的《附广肘后备急方》,才使《肘后方》的传承不致中绝。论文详尽考察杨氏里籍、生平、仕途,进而理出《肘后备急方》在宋金时期的流传脉络。考杨用道为山东长山县人(邹平县长山镇)。生于1118年左右,卒于金泰和(1205年)以后,年龄约90岁。杨用道于天会11年中进士,先后担任四个官职:天眷3年任阳谷县知县,皇统4年前后任国子监博士,大定10年前后任宁海刺史,大定中(1175-1178年)仕至中奉大夫。2.重新梳理《肘后方》版本流传状况按照《肘后救卒方》、《肘后百一方》、《附广肘后方》叁大版本系统,重新梳理《肘后方》版本流传状况。《肘后救卒方》一书先后出现过叁卷本、四卷本和六卷本等不同卷次。叁卷本即葛洪自序所说卷数,多种文献可以证明此说。四卷本的载于《晋书》本传及《旧唐书·经籍志》中,南北朝至隋代当有四卷本传世。六卷本出现在陶弘景补阙《肘后方》之后,新旧《唐书》、《通志》等书中将陶弘景的补阙本与葛洪的《肘后救卒方》并记为六卷本,可见此两书在唐宋之际并行于世。《肘后救卒方》今不存,但考唐代孙思邈《千金方》所引《肘后》底本当为葛洪《肘后救卒方》。《外台秘要》引用《肘后方》之文甚多,其中当包括葛洪之《肘后救卒方》《肘后百一方》的版本流传较为复杂。从卷数上看,有叁卷本、六卷本、九卷本、十六卷本的不同记载。其叁卷本即陶弘景自序中所称“叁卷”;六卷本、九卷本,有可能是经唐人增订之后内容增加,故抄为六卷或九卷本,各种史志目录均有记载。十六卷本的提法仅见于《外台秘要》。从年代上看,《肘后百一方》唐初传本基本保持了陶弘景叁卷本的初貌。《外台秘要》引用《肘后方》,既有葛洪方,又有陶弘景补阙方,还包括经唐人整理的版本。唐中后期方书中其内容具有明显增订特点,当为唐高宗、武则天时期所增补之本。宋代大型方书,基本将《肘后方》全部引用,仅出于编书体例及避讳的需要,在文字上略作改动,未作大的改动。《证类本草》所引陶隐居《百一方》、葛稚川《百一方》均指陶弘景补阙本。而泛称《肘后方》者,多为唐人增补本。日本《医心方》所引《葛氏方》版本时代要早于今本《肘后方》,而且文中亦出现了姚大夫方,可见《医心方》所引《葛氏方》底本亦为唐人增补本。高丽“新雕”本有七十叁板,所用底本为嘉佑以前之本。辽乾统本为杨用道附广时所用底本,当以宋本为依据。《附广肘后方》版本流传情况亦复杂。杨用道所刊八卷本在流传过程中亦有缺失。段成已序本以杨本为底本。“段成已”非“段成式”。段氏卒于1279年,故段氏序言当成于前至元十叁年丙子(公元1276年),非1336年。段成已序本底本为河南北道按察使乌侯得自于平乡郭氏,郭氏之岳父得自于金朝汴都宫廷。此书当为金代宫廷藏本,即杨用道所刊本。段序本基础上衍生出明正统《道藏》本。陈继儒误认为洪武间赵原阳将《肘后方》收入《道藏》,并增加赵原阳《外科方》内容。实际正统《道藏》刊刻年代并非洪武年间,而是英宗正统九年至十年(1444)。此时赵原阳已经辞世20多年。明清目录书中所载《葛仙翁肘后备急方》八卷及《全国中医图书联合目录》所载目前在中国大陆及台湾地区各地图书馆所藏版本达20多种,均以《道藏》本为祖本。在明《道藏》本基础上刊刻的还有明嘉靖中襄阳知府吕颙本、明万历2年李拭本(即岳州知府刘自化奉李栻之命校勘本)。吕颙,多种书籍误称“吕容”,或“李容”。《四库全书》本底本为吕颙本。李栻本由于刘自化校勘后错误较少,故据此本重校翻刻者数量最多。李栻本基础上衍生出明万历3年陈霁岩本及清光绪乙酉湖州王文光斋本。王文光斋本即吴念椿本,施继常本,吴兴本。陈霁岩本衍生出明末清初胡孟晋本及六醴斋医书本。日本刊本有延享叁年刊本及宝历七年重订本。宝历七年重订本即以胡孟晋本为依据重修。近代以《道藏》本为底本加以影印的有上海涵芬楼本。涵芬楼本基础上又产生出台湾中华道教会重印本、台湾新文丰出版社重印本、台湾艺文印书馆重印本、日本中文出版社重印精装本、北京文物出版社与上海书店及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重印本。华夏出版社出版张继禹主编的《中华道藏》,为《正统道藏》之标点本。2010年,出版《中华道藏》线装版。《道藏》本的另一分支是《道藏辑要》本系统。包括康熙彭定求《道藏辑要》本、嘉庆蒋元庭增补本、清光绪32年成都二仙庵《重刊道藏辑要》本、巴蜀书社重印二仙庵本(名为《道藏辑要》)、商务印书馆辑《道藏举要》本。现代刊本主要有195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底本为上海涵芬楼本。1956年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底本为李栻本。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铅印本重印商务本。1983年安徽科技出版社铅印本《补辑肘后方》,参照1963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本。3结论《肘后方》从成书到定型,经历了葛洪编撰、陶弘景补阙、唐人增补、杨用道附广四个阶段。其中每人所作的贡献前人基本未研究,而唐人增补的工作鲜为人知,杨用道的籍贯及生平亦罕有论及。本文均对上述问题进行考证,填补研究空白。《肘后方》版本按照年代分大略有唐本、金元本、明本。今本多以明本系统翻刻或补辑。以往对其具体的流传状况研究中多有疏漏及不确之处。今按照《肘后救卒方》、《肘后百一方》、《附广肘后方》叁大版本系统,重新详细梳理其流传过程。基于本文的研究,《肘后方》的辑复校勘工作,今后仍大有可为之处。(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1-05-01)
肖红艳,严季澜,钱超尘[8](2011)在《《附广肘后方》作者杨用道官职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肘后备急方》是东晋葛洪撰写的一部医书。现存本《肘后备急方》已非葛氏之书原貌,而是历经3人之手而成。葛洪先编写了《玉函》一书,从书中选取其要,成《肘后救卒》叁卷,共八十六首。梁代(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炎继明[9](2008)在《针获枕中秘 医传肘后方》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来源于《中医药文化》期刊2008年02期)
刘智斌[10](2002)在《《肘后方》推拿疗法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肘后方》推拿疗法进行了探讨 ,指出《肘后方》开创了推拿治疗急症的先河 ,丰富了推拿疗法的内容 ,对推拿疗法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来源于《陕西中医》期刊2002年05期)
肘后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道教医书《肘后方》是现存古代较早的急救手册,其书经历2个重要道教人物葛洪和陶弘景之手,在早期道教医籍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肘后方》作为我国现存较早的急救手册,有以下特点:救急措施简单易行、快速有效;救治手法丰富多样、快捷方便;症状鉴别指标明确、描述客观;选方用药多用单方、简便廉验;选穴取穴但言分寸、简单易学;治疗效果多经验证、立竿见影;流行疾病记录准确、多开先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肘后方论文参考文献
[1].赵珊,严季澜.《肘后方》治疗水肿特色浅析[J].中医文献杂志.2016
[2].肖红艳,周蕾.早期道教医书《肘后方》的医学成就[J].现代中医临床.2015
[3].老膺荣,唐泽彦,古求知,黄英,梅全喜.岭南名医葛洪《肘后方》治疗产后及虚劳失眠学术思想初探[C].中华中医药学会名医学术思想研究分会年会论文集.2013
[4].肖红艳.从序言考察唐人增订过《肘后方》[C].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二十二届医古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
[5].王林生.《肘后方》纠讹[J].中医文献杂志.2012
[6].陈仁寿.《证类本草》转引《肘后方》文献考略[J].中医文献杂志.2012
[7].肖红艳.《肘后方》版本定型化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1
[8].肖红艳,严季澜,钱超尘.《附广肘后方》作者杨用道官职初考[J].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
[9].炎继明.针获枕中秘医传肘后方[J].中医药文化.2008
[10].刘智斌.《肘后方》推拿疗法初探[J].陕西中医.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