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孙双金《二泉映月》教学赏析
王庆奋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方城中心小学276000
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把对话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有效对话。如何优化语文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与文本进行入情入境的对话呢?笔者以特级教师孙双金教学《二泉映月》一文为例,阐述引导学生探寻文本之心、演绎灵动课堂的有效策略。
一、创设情境,引起共鸣
(播放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全场屏息静气悉心聆听。)
师:告诉老师,这悠扬的琴声,让你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听到了阿炳一生的苦难。
师:你听到了苦难(板书:苦难)。你听到了什么?
生:这首曲子非常凄凉、坎坷、悲哀。
师(板书:抗争):还听到了什么?
生:对亲人的怀念。
师:还听到了对亲人的怀念(板书:怀念)。同学们,一首名曲我们用心去感受的时候,我们听到了苦难、凄凉、抗争和怀念。阿炳这位民间艺人为什么能够创作出这样动人的音乐呢?带着这样的问题去读课文。
学生动情入境地轻读课文。
教学《二泉映月》时,要让学生更多地了解阿炳的身世,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学习第二段时,孙老师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以音乐作为桥梁,利用音乐把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悠扬美妙、跌宕起伏的音乐给学生插上了想象的翅膀,学生在想象的过程中不仅走进了课文的情境,也走进了音乐的情境,甚至走进了阿炳的心境。学生与音乐、与阿炳产生了情感共鸣,就能酣畅淋漓地表述心中的愿望,叙述心中真实的感受和真切的情感。
二、激情朗读,水乳交融
(师生引读课文第五节“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
师:《二泉映月》起初委婉连绵,随着乐曲的步步升高,进入了高潮,表达了阿炳对命运的抗争。在尾声中舒缓起伏,恬静激荡。谁来读?
生(伴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学生读得全情投入,回肠荡气,字字掷地有声,读毕礼堂内教师热烈鼓掌。)
师:你哪里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啊!你分明就是阿炳,是阿炳的知音!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二泉优美的月夜景色。
生:我听到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师:随着乐曲的步步高升、升腾跌宕,你听到了什么?
生:阿炳在和困难作斗争。
生:阿炳遇到了挫折,他在不断努力。
师(播放音乐):我们一起来读这段课文,把感情投放进去。
(生齐读后)
师:多么动人心弦的琴声,多么优美感人的文字啊。孙老师也想通过心去读一读这段文字。(深情地诵读起来)听着听着……(全场学生热烈鼓掌)
孙老师在教学中采用了想象引读的教法,在看似无痕的引导中,一遍又一遍读阿炳孑然一身独坐二泉池畔时复杂的内心情怀,在反复的递进的朗读训练中学生真正走进了阿炳的生活,走进了阿炳的情感世界中,成为盲人阿炳的知音。
三、入情入境,品味语言
师:这些词语中,有不理解的吗?不理解的提出来。有不理解的很正常,我还要感谢提出问题的同学。
生:我不理解“静影沉璧”是什么意思?
师:猜猜看,猜对了表扬,猜错了也要表扬,表扬你的勇气。
生:我估计“静影沉璧”是水很平静的意思,就像墙壁一样的一幅画面,月亮倒映在水里。
师:这里的“璧”是什么意思?墙壁的壁是土字底,这里的“璧”什么意思?
生:月亮倒映在水里像一块碧玉。
师:像一块碧玉,这是一块怎样的玉?
生:十分明亮的,我猜想“沉”这里也有“沉鱼落雁”的意思。(现场笑声)
师:月亮的影子倒映在平静的水面里,看上去像一块光洁圆润的月亮,这景色美吗?我们来读。
这节课,充分做好引导学生感悟语言的准备,给学生营造了一个舒适的语言学习的平台。教师首先让学生走近乐曲,然后让学生通过朗读和交流走到文字背后,让学生以邻家少年的身份走进了阿炳的内心世界。学生入情入境,贴切的解读,使其对文本的挖掘、感悟更深入了。
课堂中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作为引导者、组织者的教师还要注意用心解读文本,充分钻研教材,自己需走进文本,打好有效对话的基础,使自己真正具备与学生对话的“底气”。正如叶圣陶先生曾说的:“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教材要以文本为蓝本,在细读中有所发现、有所感悟,方可探寻到“文本之美”,演绎灵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