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错误分析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错误分析

高晓刚(甘肃省庆阳市正宁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745300)

【中图分类号】R573.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9-0376-01

【摘要】慢性胃炎是最常见的临床多发病,几乎占日常门诊量是一半,目前的西医治疗,仅能缓解症状,患者处于发病——治疗——缓解——再发病的循环之中。中医经过几千年的实践,在辩证论治治疗方面取得很好的疗效,有效的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由于一些辩证及概念上的错误,导致了治疗的错误。

【关键词】慢性胃炎错误温补脾胃升清降浊

1病因病机的认识及治疗原则

慢性胃炎是指胃粘膜是慢性炎症性病变,属于中医“胃脘痛”“痞满”“嘈杂”“吐酸”的范围。现代医学根据胃镜检查,将其分为浅表性胃炎,肥厚性胃炎,萎缩性胃炎,特别是HP发现以来,治疗理念发生了质的突破,但是临床疗效仍不理想,仍需长期服药,再加长期服药的并发症,严重的挫伤了治疗的信心。祖国医学认为,素体脾胃虚弱是发病的基础,加之饮食不节,外感六淫,内伤七情,用药不当以及病后胃气不复等内外因素,相互关联,互为因果,造成脾胃阴阳失调,升降失常,形成寒凝,气滞,湿滞,食积,火郁,血瘀等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以不同程度存在于慢性胃炎的全过程,无论寒热虚实,内有郁滞是共同的,寒凝而不通,热壅而不降,伤阳者滞而不运,伤阴者涩而不行。故通补脾胃,升清降浊是根本的治疗大法,根据临床辨证配以不同的治法,分清标本缓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2临床治疗

脾胃虚弱是本病的根本原因及发病基础,故笔者选用四君子汤,黄芪建中汤以补气,用一贯煎合芍药甘草汤以养阴作为升清的基本方剂,降浊根据其是寒凝,气滞,湿滞,食积,火郁,血瘀分别选用。寒凝者用高良姜,香附子,吴芋;气滞者用佛手,香附,陈皮,青皮,郁金;湿滞者用藿香,苍术,砂仁;食积者用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火郁者用黄连,吴芋,元胡,枳壳,川楝子;血瘀者用没药,当归,丹参,三七等加减变化。

3错误原因

3.1辩证错误:慢性胃炎是本虚而标实的虚实夹杂病症,临床症状复杂多样,由于病程较长,患者的舌苔脉象也相对复杂,容易犯虚虚实实之戒,许多患者由于舌苔黄腻被认为是胃有实热,大量使用三黄导致治疗错误。

3.2概念错误:由于对炎症感念的认识不同,许多医者屡用苦寒的“消炎药”进行消炎,结果是脾胃更伤,病情复杂,缠绵难愈。故中药治疗要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辨证论治,切忌借用西医“消炎”的感念,指导中医临床用药,导致治疗错误,延误病情。

4病案举例

4.1病案1郭**,男,45岁。2013年1月19日就诊。门诊号2010000279主诉:胃脘胀痛3年余。三年前因嗜酒,饮食不节而致胃痛,屡次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效果,半年前经过胃镜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HP(+),经过多家医院中西医治疗,疼痛未见缓解,有时出现胃脘及下腹部剧痛,服用解痉药不能缓解,全身冷汗淋漓,烦躁欲绝。精神萎靡,面色黝黑,肢寒怕冷,气短懒言舌质暗淡,苔滑腻而黄,脉弦细无力,辩证:脾肾阳虚,寒气凝结。立法:温补脾肾,散寒除湿。处方:黄芪15党参15白术15茯苓20桂枝10白芍15干姜10元胡10没药10附片10肉桂10藿香10薏米仁15甘草10。1月28日二诊:服药后再未出现胃脘及下腹部剧痛,余无明显变化,舌质淡,舌苔白腻,脉沉细无力。守方加神曲,麦芽,附片加量。2月10日三诊:服药后疼痛基本消失,饮食显著改善,怕冷感减轻,精神状态好转,舌质淡,舌苔白腻,脉细弱无力。追问病史,以前多位医者认为其舌苔黄腻,为体内热甚,屡用三黄苦寒之品,故而服药无效,渐出现下腹部剧痛,冷汗淋漓,三伏天也厚衣夹身。此即典型的真寒假热之症,患者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加上嗜酒,湿邪化热故而出现舌苔黄腻,本虚而标实,医者见舌苔黄腻,即认为是热证,屡用三黄苦寒之品,导致错误。效不更方,守方治疗三月余,患者自感病情痊愈,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近期赴外出差。

4.2病案2魏**,女,40门诊号2010000576主诉:胃脘涨痞不适,咽部痛一年余。患者自述于一年前出现咽喉部肿痛,屡用各种高效抗生素及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丸,病情虽有缓解,但几天后又复发,以后渐出现胃脘部涨痞不适,恶心,不思饮食,味觉减退,头痛等症。三月前行胃镜检查:慢性浅表萎缩性胃炎。患者曾经多处求诊,治疗方法相似,疾病也未见明显进步。于2013年5月16日前来就诊。发育正常,营养一般,神志清醒,精神欠佳,面色萎黄,舌淡,舌苔白腻,脉沉细数。辩证:肝肾阴虚,虚火上冲,屡用寒凉,损伤脾胃。立法:滋补肝肾,引火归元,兼顾脾胃。处方:黄芪15太子参12白术10熟地20生地15山芋15山药15枸杞10菟丝子15鹿角胶15玄参10地骨皮15麦芽15山豆根10甘草10。5月22日二诊:患者自述服药后精神明显好转,食欲增加,胃脘及下腹部涨痞消失,咽部的症状无显著变化,舌淡,舌苔白腻,脉细弱无力。守方加牛膝20鳖甲15旱莲草15麦芽10。5月31日三诊:患者服药后精神继续好转,食欲增加,味觉基本恢复,咽部疼痛消失,仅有异物感,自觉手足心轻度发热,呼气有轻微发热感,余无不适。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舌根部苔白腻,脉细弱无力。效不更方,守方去山豆根,加肉桂3g。共计服药20剂,患者自觉恢复正常,遂服左归丸以巩固疗效。

5小结

胃为五脏六腑之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为后天之本,多种因素皆可导致其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久病多虚,故前贤李东垣,多以升阳益气为主治胃病,其创立了补中益气汤,清代叶天士,提倡养胃阴,共同奠定了治疗胃病的根本大法。清气升,浊气降,阴阳平衡,则疾病痊愈。在接诊的误治病例中,多数是应用了有“消炎”作用的苦寒之品,使用最多的是黄芩,黄连,蒲公英,败酱草,地丁,如病案1的既往处方中,黄芩,黄连,黄柏,三黄同用,且用量较大,导致疼痛加剧。病案2的既往治疗中,患者服用龙胆泻肝丸,黄连上清丸多达20余合,导致了胃部的病变。根据辩证分型,除非符合火郁之侯,方用左金丸,重用黄连以清火,稍佐吴茱萸以散郁,断无重用三黄之理,故在辩证论治时,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杜绝“消炎”之念,以免误诊。

标签:;  ;  ;  

中医治疗慢性胃炎的常见错误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