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代大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建筑风格,人工神经网络,图像分类,大连
近代大连论文文献综述
张梦迪,鞠伟,刘曦东[1](2019)在《人工神经网络在建筑风格判定中的应用——以大连近代历史建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卷积人工神经网络可用于图片分类研究,根据这一手段建立了基于建筑图片的建筑风格判别方法,其结果可量化不同建筑风格在同一幢建筑表皮上的表现程度。近代建筑通常在一栋建筑中混杂不同的建筑风格,通过量化其不同风格的表现程度可以为其历史走向定位提供辅助手段。以大连地区近代历史建筑为例,简要介绍了卷积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与Inception-v3模型,说明了八种建筑风格图像数据集的搜集、整理方法以及建筑风格判定模型建立过程,并结合实际历史建筑案例,分析了该模型作为辅助工具区分量化建筑风格的使用方法,比较了两栋近代建筑中不同建筑风格的分析结果,简述了该方法在近代建筑风格判别中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9年09期)
杨蕾[2](2019)在《近代日本东亚海运扩张与大连青岛航路的开通》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代日本崛起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对外侵略和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偏于一隅的岛国日本而言,海运的发展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日本海运业经过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取得了飞速发展,1913年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规模,对于日本推进"大陆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初,大连和青岛相继被日本占领。自1915年开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阪商船会社、大连汽船会等日本轮船公司纷纷开通了青岛和大连间的海运航线。这些航线的建立是日本建立东亚海运体系的重要一环,既是两港在各自区域内快速发展后加强区域和区域间联络的客观要求,也是日本政府统一布局、增强殖民地间联系的必然结果。(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王秋明[3](2019)在《近代大连城市交通发展特点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交通因素既是大连城市兴起、发展与繁荣的前提,又是城市发展繁荣的必然结果。本文以俄日殖民统治时期,大连城市交通发展状况为切入点,从自然地理基础与城市历史发展过程两个维度,探讨近代城市阶段规划方案指导下交通发展状况,得出近代大连城市交通发展的特点。全文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通过对近代大连城市交通研究状况的回顾与分析,阐明本选题的意义,界定研究内容并制作研究技术路线图,为论文的写作做好基础工作。从第二部分开始到第五部分为论文的主体部分,从自然地理条件与俄日殖民统治的历史进程两个维度入手,探究城市内部交通与外部交通两个方面的交通发展状况,具体从大连港口海运、铁路、公路、航空及城市内部交通几个方面,以及城市交通工具的变迁,得出近代大连交通最大的特点海陆联运的特征。俄殖民者看中大连联接欧亚两洲的海陆交通优势和港口不淤不冻的条件,强迫清政府与其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件,侵占大连作为其远东的出海口。出于主观掠夺的目的,选定大连湾西南岸东青泥洼海域,修建国际化商港,向全世界宣布其为自由港,并且将中东铁路的终点与出海口连接起来,通过港区铁路的建设,初步建立起海陆联运体系。总之俄占大连七年间,港口、铁路主要处于建设时期,直到1902年底海运交通初步开辟,城市规模也比较小。内部虽在巴洛克理念的指导下建立了蛛网式的城市道路,但仍以马车为主要交通工具。日本侵占大连后,在主观掠夺的目的下,城市内部和对外交通在继承俄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近代大连交通体系初步形成。海运方面,大连港再次对外开放,投入巨资进行扩张建设,海运航线不断开辟,海运进一步拓展:随着城市的扩张,城区内西部建设了棋盘式的路网;1927年建成周水子军用机场,作为侵占中国的航空基地;铁路公路交通网络进一步完善,1937年建设了新的城市火车站作为城市的交通枢纽;在短时间内建立与周边地区的公路网络。但随着侵华战争的扩大,与太平洋战争的爆发,强制征用车辆和船舶从事军事运输,大连市内各项交通事业迅速崩溃。第六部分总结俄日殖民统治时期贯穿交通发展的被动特征,分别从人口、工业、城市规划建设等方面,探究交通发展对近代大连城市的决定性作用,在短时间内迅速由渤海沿岸小渔村崛起发展成为港口商贸城市与工业城市,得出城市与港口的表面繁荣实则是掠夺腹地资源为牺牲代价的本质属性,并进一步通过表格对俄日殖民统治时期大连交通与城市发展作对比。(本文来源于《辽宁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刘新朔[4](2019)在《《泰东日报》与近代大连的市民文化变迁(1911-1928)》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连是经历俄、日两国殖民统治而建立发展起来的沿海开放城市。受到殖民文化、移民群体和中国传统文化多重因素的影响,市民文化呈现着兼收并蓄、广泛吸收的开放性的特点。为了增强与本土文化的联系、减少殖民文化的负面影响以及传递准确的商业信息,1908年11月3日,由大连华商公议会筹资创立了《泰东日报》,这也是大连地区的第一份完整独立的中文报刊,对于大连的报业有着划时代的意义。聘请日本汉学家金子平吉主持报社业务。1913年,金子平吉聘请爱国志士傅立鱼担任编辑长。1911—1928年(1)间,在二人及全体爱国报人的努力下,报纸基本实现了立论公允、不偏不倚的宗旨。既使得大连市民获得更多的信息知情权和更公正的发表言论的平台,又较为客观准确地反映了大连市民生活与文化发展的历程。本文采用文本分析和分类归纳的方法,从两个方面出发,探究《泰东日报》与市民文化之间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报纸反映了市民的审美情趣、价值观念、行为方式和维权诉求等内容。另一方面,报纸针对市民文化的现状,发动舆论的力量对市民进行组织和动员,进而推动市民文化的发展。报纸不仅能反映市民阶层的生活习惯、娱乐游艺等物质的生活方式,同时对市民的思想观念、消费心理和价值心态也有引导作用。具体表现在叁个层面:市民的生活观念与消费心理、对市民人权意识的启蒙、对新文化的传播与传统文化的加固。首先,从刊登的广告分析,报纸反映并引导了市民休闲娱乐的西方化和物质化的倾向及崇洋化、求新化的消费心理。其次,以新闻和社论为研究中心,报纸密切关注以无业游民、苦力和妓女为代表的下层民众的疾苦,反映社会民生问题。在殖民当局推行民族歧视政策的环境下,勇敢地站出来为中国人谋求平等的权益。在日本资本家侵占中国农民的田地事件中,傅立鱼在实地考察之后坚定地站在中国人的一方。在工人阶层为谋求合理权益掀起罢工运动后,报纸及时进行声援和跟踪报道。对于境外华侨遭受教育不公和生命财产受到威胁等艰难境遇也进行如实报道。最后,从社论和副刊的内容出发,可见报纸促进了马克思主义思想、女性解放和农业新知识的传播,同时在加固传统文化、增强市民的文化认同和政治认同层面也起到积极的作用。结语部分评价《泰东日报》对市民文化发展的影响,总体是积极正面的。(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韩笑[5](2019)在《近代大连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连日本商业会议所是日本殖民统治大连时期由在大连的日本商工业者组成的经济团体,以图谋大连商工业的进步与发展、维护在大连日商的商权及其发展为宗旨。日俄战争后,大连成为日本的殖民地,大量日本商工业者来到大连参与经济掠夺,随着人数的增多和商工业的发展,社会法人组织大连商业会议所成立。四十年间大连日本商业会所不断演变,先后经历了大连日本实业会、大连日本商业会议所、大连日本商工会议所叁个时期,本文以整个40年为研究范围,行文中不特指每一阶段时为方便以大连日本商业会议所指代。最初形态为1906年设立的大连日本实业会。组织结构方面开始为干事制,后改为议员制。会员经营企业种类多为物品贩卖业、和满铁与关东都督府相关的土木建筑请负业、运输业、贸易业、大豆叁品等特产相关业。另外贷家业·不动产业发达。1915年发展为大连日本商业会议所。组织结构方面依然实行议员制,设正副会头和常议员,平时会议包括总会和役员会,另外设有职员书记长和书记。管理层为相生由太郎领衔的政商企业家,为政商企业家主导体制。但经营零售业的中小企业会员数量不断增加且地位有所提高,显现出大连日本商业会议所内部的新特点。1928年步入大连日本商工会议所时期。伪满州国建立后,会员数量显着增加,商工会议所飞跃发展。1937年改组为公法人组织,重新规定会员资格条件,符合条件的企业强制加入。大连商业会议所的主要活动是向行政官厅提供咨询阐明意见和情报调查与收集。前者以日鲜满叁线联络运费问题为例;后者以日货排斥运动和对满洲人口的统计为例说明情报收集的细致与广泛。(本文来源于《东北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唐湘景,沈真波[6](2019)在《大连近代历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连市是一座旅游城市,其旅游产品以海洋观光产品为主,旅游文创产品较少,设计制作也并不尽如人意。本文重在研究大连市的近代历史发展,挖掘其文化内涵,以其能够形成具有大连文化特色的文创产品,为大连市文创产品设计发展提出一点建议。(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9年02期)
刘杨庆,王丹,张艾欣[7](2019)在《大连近代历史建筑色彩特征浅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色彩景观是建筑文化的要素之一,对建筑色彩的研究以及保护利用的分析是十分必要的。大连市作为我国着名的海滨城市,是拥有众多历史街区和保护建筑的文化名城,"山—海—城"的城市格局,历史文化的沉淀造就了其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文章从建筑色彩景观这一维度来分析大连近代历史建筑的色彩特征,基于大连地区的地域文化特色和其历史建筑的设计思想、景观构图手法等来探讨其建筑的色彩表现,对其历史建筑色彩设计的理念传承和保护作出一些探索。(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3期)
江红春[8](2018)在《近代大连民间的十王信仰——以大连金州博物馆藏十王水陆道场画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连金州博物馆藏地狱十王水陆道场画是大连地区年代最早、数量最多的水陆画遗存。这批水陆道场画是清末民国时期大连地区的宗教艺术遗物,具有浓厚的地方艺术特色,代表着大连地区乃至辽南水陆绘画的水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研究大连地方宗教思想与地方历史、经济、文化、民俗生活之间联系的重要实物资料,体现了大连地区"叁教合一"的宗教信仰和浓郁的地方民俗特色。(本文来源于《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陈亮,李昀[9](2018)在《大连近代水源地建设历史及现状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连的气候、地理条件决定了大连是个严重缺水的城市,水源地是大连建港和城市选址的重要条件。大连在近代史上又是一个极为特殊的城市,是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的战场,先后经历了晚清北洋水师(海军)基地建设、沙俄强租、日本占领、中苏共管几个阶段,最终回到祖国怀抱。大连水源地建设与大连历史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大连现存的水库、水井、水厂、泵站等,是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应加以重视和保护。(本文来源于《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研究》期刊2018年00期)
战胜男[10](2018)在《近代哈尔滨与大连城市公园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东铁路的修筑与运行,促使作为其南支线两端点的哈尔滨与大连,在特殊的历史背景驱动下,逐渐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近代城市。其不仅反映在多元文化的相继作用与大量移民的不断迁入,还包含一系列城市规划活动的兴起及繁荣。其中,大量城市公园的发展折射了该时期先进的西方理念、多样的民族风格,以及丰富的公共活动等,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与意义。论文首先从宏观角度入手,对哈尔滨与大连的城市绿地规划进行梳理,即各自划分为四段不同时期,依据规划建设背景、城市规划、绿地规划与绿地建设的逻辑展开讨论,并针对二者演变过程中的相同点与差异之处,进行基址选择、布局形态、规模演进与绿地类型四方面的归纳,以及政治、经济、意识形态与自然环境四方面驱动因素的深究。不仅勾勒出近代时期哈尔滨与大连的历史沿革轨迹,还为后文城市公园的宏观发展背景提供基础认知。论文的第二部分以查阅大量文献与访谈相关人员为基础,展开近代哈尔滨与大连城市公园逐个案例历史信息的探究工作。并从规划标准、造园理念与社会需求叁个层面归纳二者的社会属性,试图还原其在发展历程中的历史旧貌与驱动机制。论文最终的探讨落实在城市公园的规划与设计上,除综合了既有资源、周边业态、服务范围与轨道交通的选址考量以外,还包括对空间结构、造园要素与园林建筑及构筑物进行分析。研究方法还引入了田野调查法,即进行现场测绘、拍摄,以及观看取景于该时期的纪录片、电影等以提供数据。综上,论文选取近代时期的哈尔滨与大连两座城市入手,对其城市绿地的规划进行梳理、城市公园的发展进行探究、规划及设计进行分析。以期丰富近代中东铁路沿线城市规划的理论成果、填补园林史与建筑学科尚存在的研究缺失,为日后的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提供助益。(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期刊2018-12-01)
近代大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近代日本崛起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的对外侵略和扩张。在这个过程中,对于偏于一隅的岛国日本而言,海运的发展无疑是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日本海运业经过明治维新、甲午战争、日俄战争取得了飞速发展,1913年达到亚洲第一、世界第七的规模,对于日本推进"大陆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20世纪初,大连和青岛相继被日本占领。自1915年开始,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大阪商船会社、大连汽船会等日本轮船公司纷纷开通了青岛和大连间的海运航线。这些航线的建立是日本建立东亚海运体系的重要一环,既是两港在各自区域内快速发展后加强区域和区域间联络的客观要求,也是日本政府统一布局、增强殖民地间联系的必然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代大连论文参考文献
[1].张梦迪,鞠伟,刘曦东.人工神经网络在建筑风格判定中的应用——以大连近代历史建筑为例[J].华中建筑.2019
[2].杨蕾.近代日本东亚海运扩张与大连青岛航路的开通[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王秋明.近代大连城市交通发展特点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9
[4].刘新朔.《泰东日报》与近代大连的市民文化变迁(1911-1928)[D].东北师范大学.2019
[5].韩笑.近代大连日本商业会议所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9
[6].唐湘景,沈真波.大连近代历史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研究[J].现代交际.2019
[7].刘杨庆,王丹,张艾欣.大连近代历史建筑色彩特征浅析[J].城市建筑.2019
[8].江红春.近代大连民间的十王信仰——以大连金州博物馆藏十王水陆道场画为例[J].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研究.2018
[9].陈亮,李昀.大连近代水源地建设历史及现状调查[J].大连城市历史文化研究.2018
[10].战胜男.近代哈尔滨与大连城市公园特征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