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朝造像论文-邓新航,龙红

南朝造像论文-邓新航,龙红

导读:本文包含了南朝造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巴蜀,长安,南朝,观音信仰

南朝造像论文文献综述

邓新航,龙红[1](2019)在《巴蜀地区南朝观音造像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巴蜀地区的观音信仰至迟始于东晋时期,至南梁时期普遍流行。目前在该地区共发现12例南朝观音造像,其类型和组合形式丰富,甚至还有2例"观音成佛"的特殊造像。巴蜀南朝观音信仰的流行与《观音经》的传诵,入蜀高僧的弘传,以及观音应验故事的流传有较大关系。从艺术风格及渊源看,巴蜀南齐观音与其他胁侍菩萨的形象相似,为"秀骨清像"风格,躯体直立,装饰简洁,受建康造像的影响较大;南梁观音造像受江南张僧繇画风的影响,形体渐趋丰满,身躯曲线明显,璎珞等装饰增多;西魏、北周占领益州之后,蜀地北周观音造像在南梁样式上继续创新,同时还受到长安样式的一定影响。(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2019年03期)

吴晓铃[2](2019)在《“秀骨清像”的南朝造像为何大量在四川出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这一千古名句,记录了1000多年以前南朝寺院林立的盛景。然而,南北朝作为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与北朝造像丰富的遗存相比,南朝造像实物资料却极为稀少。鲜为人知的是,最近几十年来,四川境内出土不少南(本文来源于《四川日报》期刊2019-04-19)

霍巍[3](2018)在《齐梁之变:成都南朝纪年造像风格与范式源流》一文中研究指出目次一引言二凉州影响:成都南齐纪年造像叁范式转换:成都梁代纪年造像四重心南移:齐梁之变的历史背景一引言在中国古代佛教艺术的长河之中,南北朝时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承前启后的发展阶段,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南朝的佛教艺术作品流传于世者远较北朝罕见。目前主要的考古实物资料(本文来源于《考古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费泳[4](2018)在《南京德基广场出土南朝金铜佛造像的新发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南京德基广场出土的南朝金铜佛教造像及残件,可初步考定其发生时间,并具体分析这批造像所呈现的新特点及其源流,包括背屏叁尊像,佛、菩萨立莲花高坛,主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下伸两指,菩萨作叁髻、四髻或头戴叁珠冠,X型帔帛和璎珞于身体两侧呈外展式下垂,胁侍菩萨、弟子及化佛作双手合掌,飞天插件中出现托塔力士及阿育王塔等诸多造像特征。(本文来源于《艺术探索》期刊2018年01期)

温玉成[5](2016)在《东汉至南朝时代的四川佛教造像》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佛教,发端于东汉,旋被天师道所掩。东晋初,高僧始相继入川。南朝时,各学派传入。小乘、大乘并传,终以大乘为上;佛教、道教交叉影响,终以佛教为尊。义解偏少,时尚感通;译经有限,禅定实繁;持律不严,毗尼迂诞;作世俗像,遍于剑南。迨至隋代,亦蔚成一大佛学中心。(本文来源于《大足学刊(第一辑)》期刊2016-11-01)

高金玉[6](2016)在《成都西安路出土南朝维摩诘造像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1995年成都西安路出土一批窖藏南朝石刻造像,简报整理者将其中的H1:11造像认定为道教造像。本文认为此尊造像仍然是佛教造像,主尊为汉装坐榻维摩诘像。笔者试从文献记载中查找创作维摩诘像依据、从H1:11造像所具有的南方维摩诘像特点以及中古时期维摩诘的民间信仰等方面加以论证,认为此尊造像是民间艺匠或他的赞助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创造而成的维摩诘形象,目的是祀祠祈福。(本文来源于《中国美术研究》期刊2016年03期)

金建荣[7](2015)在《南朝佛教造像背光中说法图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成都及周边地区遗存的南朝佛教造像背光中说法图像,表现群山环绕、山峦迭障、树木林立、众僧听法等画面,犹如一幅人物山水画,使造像背光更直观形象地阐释经典。这种样式不见北朝佛教造像背光,为南朝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与四川地区汉画像砖、石绘刻风格,以及东晋南朝时期山水画理论与绘画创作有紧密关系。(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5年S2期)

易立,张雪芬,江滔[8](2016)在《成都市下同仁路遗址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一文中研究指出下同仁路遗址位于成都市青羊区下同仁路126号,该地原为成都市水表厂厂区,北邻实业街,东南距宽窄巷子街区约200米(图一)。遗址东部地表现保存一段城墙,南北长约45.5、最大宽约23.5、最高约6.7米,2012年我们曾对其开展了考古勘探工作,确认属于唐代晚期以来修筑的成都罗城西墙之局部。2014年9~12月,为配合成都(本文来源于《考古》期刊2016年06期)

刘勋[9](2016)在《上海博物馆藏南朝梁中大同元年释慧影造像碑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现藏上海博物馆的南朝梁中大同元年释慧影造像碑(以下简称“释慧影造像碑”)为例,结合同时期南北朝造像,分析其造像风格来源,对后朝造像造成的影响。第一章绪论总结国内外学者对释慧影造像碑和南北朝佛教造像的研究现状,通过资料发现对释慧影造像碑的真伪及造像风格还未得到清晰的认识。第二章对释慧影造像碑分析,得出释慧影造像碑特征。第叁章和第四章与释慧影造像碑同时期南北朝造像、南北朝早期造像进行对比,得出释慧影造像碑的源流。第五章得出本文结论,释慧影造像碑是南朝梁中大同元年(546)造像,融合了南北朝佛教造像风格。本文选取与释慧影造像碑纪年相近、特征相似的南北朝造像,以纪年造像为标尺,图像志的方法仔细分析。本文创新之处首先是肯定释慧影造像碑为真品,其次是释慧影造像碑是一尊融合南北朝佛教造像特征的“混血儿”。背屏宽于台座,这与四川南朝早期造像背屏相同,背屏装饰与四川成都商业街出土的3号和4号造像背屏相似,布局与东魏造像相似,佛双手在四川南朝造像上可找到原型,左手与齐建武二年释法明造像、南齐永明元年释玄嵩造像碑的佛左手相同,右手与成考所商业街3号造像右手相似,“裳悬座”与西魏佛碑像相似,都为紧贴佛腿和台座。台座部分在北朝同时期已确定位置,博山炉和双狮位于台座正面。由于南北朝晚期战争频繁,人口南迁,其中不乏高僧,因此,释慧影造像碑既有南朝早期造像风格,又有同时期北朝造像风格。(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6-03-01)

包艳,汪小洋[10](2015)在《南朝长江流域的宫观碑记与道教造像——南朝十叁通宫观碑记的梳理与讨论》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流域是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重要地区,但宫观造像方面却遗存难考、史料不足。从现有考古成果和文献看,目前只能收集到十叁通南朝宫观碑记。这些碑记记载了宫观中的神祗与造像,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宫观造像的形制材料。这些材料反映出当时道教造像的存在形态,即:南朝时期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道教神仙的供奉仪式,但南朝宫观中普遍不设置神像。(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5年06期)

南朝造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代诗人杜牧的这一千古名句,记录了1000多年以前南朝寺院林立的盛景。然而,南北朝作为佛教艺术在中国发展的一个高峰期,与北朝造像丰富的遗存相比,南朝造像实物资料却极为稀少。鲜为人知的是,最近几十年来,四川境内出土不少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朝造像论文参考文献

[1].邓新航,龙红.巴蜀地区南朝观音造像初探[J].四川文物.2019

[2].吴晓铃.“秀骨清像”的南朝造像为何大量在四川出现?[N].四川日报.2019

[3].霍巍.齐梁之变:成都南朝纪年造像风格与范式源流[J].考古学报.2018

[4].费泳.南京德基广场出土南朝金铜佛造像的新发现[J].艺术探索.2018

[5].温玉成.东汉至南朝时代的四川佛教造像[C].大足学刊(第一辑).2016

[6].高金玉.成都西安路出土南朝维摩诘造像辨识[J].中国美术研究.2016

[7].金建荣.南朝佛教造像背光中说法图像研究[J].艺术百家.2015

[8].易立,张雪芬,江滔.成都市下同仁路遗址南朝至唐代佛教造像坑[J].考古.2016

[9].刘勋.上海博物馆藏南朝梁中大同元年释慧影造像碑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6

[10].包艳,汪小洋.南朝长江流域的宫观碑记与道教造像——南朝十叁通宫观碑记的梳理与讨论[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

标签:;  ;  ;  ;  

南朝造像论文-邓新航,龙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