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述距离论文-费云枫

叙述距离论文-费云枫

导读:本文包含了叙述距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洛丽塔》,不可靠叙述,人物关系,情节形式

叙述距离论文文献综述

费云枫[1](2018)在《人物关系和情节形式的双重性对《洛丽塔》中叙述距离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洛丽塔》的不可靠性一直存在争议。不可靠叙述概念的提出者布思认为,由于《洛丽塔》作者赋予不可靠叙述者充分而不受限制的叙述手段,导致作者的道德判断被遮掩。费伦根据不可靠叙述对作者的读者造成的影响提出了联结型不可靠性,认为由于作者巧妙地混合使用了疏远型和联结型不可靠性策略导致了《洛丽塔》的伦理之争。事实上,小说中人物关系和情节形式具有明显的双重性,使《洛丽塔》的不可靠叙述者和读者之间的情感和道德距离产生了出乎意料的变化。(本文来源于《外国语言与文化》期刊2018年01期)

余君[2](2017)在《叙述自由与欲望彰显》一文中研究指出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到“在阅读过程中,总存在着作家、叙述者、其他人物以及读者之间的隐含对话。四者中的任何一者,与其他一者的关系,从认同到完全的反对都可能出现,而且可能在道德地、智力的、关系的、甚至肉体的层面发生。”[1]在此,布斯把小说看作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修辞行为。在这个行为过程中,作者通过对叙述者与人物以及受述者之间的距离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使时空分离的作者与读者达到认知、道德和审美的认同,最终确保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审美体验。网络言情小说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越演越烈,它的出现和逐步壮大,开辟了一种新的内容与形式,相对传统言情小说而言,其呈现出来的面貌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在这股浪潮中,以四小言情天后和六小言情公主为代表的网络作家们在内容上不再拘泥于传统言情小说中才子佳人和大团圆模式,在形式上,他们刻意制造出或远或近的叙述距离,为读者带来丰富而新颖的叙事体验。小说中所体现的外在的叙事自由和内在的欲望彰显也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固有的价值体系,丰富了小说的种类和内涵。本课题以布斯《小说修辞学》中的叙述距离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深入分析网络言情小说中网络作家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如何进行叙述距离调控以达到其修辞效果。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由及价值,而后从作品的美学特征、小说的叙述模式、女性主义批评、穿越言情小说中的穿越叙述以及小说的读者接受这五个部分对已有的网络言情小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最后对本文所使用的布斯“叙述距离”理论和方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网络言情小说的两大特征,通过对小说的创作目的、创作方式和叙述技巧的外在自由性的综合分析和对小说所体现的对追求爱情、权力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观念提取,总结出网络言情小说中外在形式的自由和内在欲望的彰显两大修辞特征。第叁部分在布斯叙述距离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网络言情小说外在形式的自由使得古代、穿越类言情小说时空距离的扩大而现代言情类小说时空距离的缩小,而对小说中外在叙述距离的多样调控也正体现出网络言情小说自由之精神。第四部分从认知距离、道德距离和审美距离叁个方面,综合分析作者对网络言情小说内在叙述距离调控的目的,即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满足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抒发和内心的欲望的表达,从而达到欲望共振。最后,在文章的结语部分总结出作者通过对网络言情小说的叙述距离调控使其能够在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同时,又获得读者的认同,在自由叙述的外在形式下达到内在的欲望共振,以及如何借用布斯叙述距离理论进行距离重构,从而促使网络言情小说更好的发展。网络言情小说作为大众文学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文学现象,对网络言情小说叙述距离调控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深化对“叙述距离”理论的理解,同时可以深化对网络言情小说及作家的认知,丰富现有关于网络言情小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7-04-07)

胡晓萍[3](2015)在《从叙述距离理论角度分析茨威格短篇小说》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国文学批评家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叙述距离理论为理论框架,分析茨威格如何在小说文本中采取多种距离调控手段以达到和读者的默契交流,帮助读者进一步把握作家的叙事意图。(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5年10期)

薛良琦[4](2015)在《先锋小说叙述距离调控及其修辞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文学批评家布斯认为,在任何阅读体验中都存在作者、叙述者、其他人物、读者之间的含蓄对话,而这四者相互之间存在着时间、空间、道德、认知、情感等多方面的差异,而这些都归之于距离。在布斯看来,小说文本从其本质上来说,就是作者对作为叙述主体的叙述者、人物和受述者进行距离控制的系统,作家只有做到对这些距离进行有效调控,才能确保读者始终与小说文本保持审美距离,最终实现理想有效的阅读审美体验。20世纪80年代国内先锋小说的出现,将小说形式从内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颠覆了传统的文学秩序,使其呈现出的面貌与以往的小说文本截然不同。在这场形式试验中,先锋作家不仅执着于各种对未来文学发展可能性的积极试验,努力创新,大量借鉴西方现代小说技法,如元小说、意识流等;同时坚持自己独有的价值观念与真实标准,注重刻画描绘他们所相信的现实生活,他们笔下的叙述者不论是从时间还是空间,亦或者在大众认知、普世道德观念、主流审美角度都刻意与接受者和现实生活保持着较远的距离,虽然颠覆了传统固有的表现手法和内容,却为小说带来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内涵。本课题主要以布斯《小说修辞学》中的叙述距离为理论支撑,探讨国内80年代的先锋作家在小说创作中进行距离调控的具体体现及其所产生的修辞效果,从“距离”的角度来分析研究先锋小说,对先锋小说中的距离调控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与阐述,对其修辞技巧和手段进行认真、细致的分析,对产生的修辞效果进行合理的概括与更深层次的挖掘。论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交代本课题的选题缘由及研究价值,其次对美学史上有关“距离”的论说进行一个简单的梳理归纳,介绍“叙述距离”理论及其与修辞效果的联系,最后对我国八十年代出现的先锋文学叙事做出研究综述。第二部分主要分析先锋小说中叙述主体间存在的距离,主要通过外在的时间、空间距离和内在的认知、道德、心理距离这几个层次的分析来论述先锋作家具体的距离调控方式及其所达到的艺术陌生化、从虚伪的现实到主观真实等的修辞效果。最后一部分以叙述距离所造成的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之间关系的重构为主要内容。首先介绍隐含作者、隐含读者的概念,随后指出先锋作家对传统价值判断和审美情趣发起挑战,对叙述叙述主体所进行的调控,其根本指向的是隐含作者与隐含读者之间的关系。先锋作家颠覆人们惯常的接受思维和心理定式,以不一样的面貌出现,目的在于召唤理想的隐含读者,对其进行启蒙与改造,从而深化小说的意义内涵,完成有效的阅读体验。对先锋小说叙述距离的有效调控及其修辞效果的分析,不仅是对“叙述距离”理论理解研究的深化,同时也是对先锋小说及先锋作作家的深入了解认知,丰富现有先锋小说的研究,具有创新意义。(本文来源于《湖北大学》期刊2015-04-30)

孙宁宁,李高佳[5](2012)在《叙述距离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汉译:《王子与贫儿》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美国着名文学批评家韦恩·布斯在其文学批评代表作《小说修辞学》中提出的叙述距离理论为理论框架,结合儿童读者的特殊性,分析了儿童文学翻译中译者采取的距离调控的目的和手段,并对马克·吐温的《王子与贫儿》两个中译本进行比较研究,探索这一理论在指导和评价儿童文学翻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4期)

邹德媛[6](2012)在《《远大前程》中叙述距离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狄更斯在《远大前程》中不但向读者展示了一个结构完美、扣人心弦的故事,还体现了高超成熟的叙述技巧。狄更斯的道德观通过他的叙述技巧在作品中得到充分的展现,当少年皮普犯错误、迷失自我时,便与他保持相当的距离,同时也给读者留有充足的空间去思索;当成年皮普真心忏悔时,又对少年皮普产生同情;少年皮普与成年皮普合二为一时,他们与隐含作者狄更斯及读者的距离降为零,体现狄更斯在颂扬真与善的道德观及相信。狄更斯是一位温和的人道主义者,他抨击资产阶级的罪恶及由此造成的人性沦丧,却始终相信失去的人性是可以回归的,是可以得到救赎的。(本文来源于《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2年08期)

刘雪[7](2012)在《契约型不可靠叙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距离呈现方式》一文中研究指出费伦提出契约型不可靠叙述理论,即"契约型不可靠性"(bonding unreliability)。含义为叙述者的报道、阐释或判断与"作者的读者"对这些因素的推断之间的差异,会产生一种悖论式的效果,即这些差异会减少叙述者与"作者的读者"在阐释、感情或伦理上的距离。而契约型不可靠性可表现为叙述者的自我贬低、天真的陌生化等。本文通过对叙述者霍尔顿的自我贬低、天真的陌生化、有限靠近规范叁方面,分析叙述者与读者距离,同时探讨反讽的修辞效果。(本文来源于《北京印刷学院学报》期刊2012年03期)

刘欣磊[8](2011)在《从叙述距离角度论小说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再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小说是通过塑造人物形象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翻译的最大特点之一就是人物形象的保持和重塑。因此,人物形象的传译成为小说翻译的关键。人物形象是否丰满,取决于人物个性化的语言以及变幻莫测的内心世界。本文将以《恋恋笔记本》中译本为例,从叙述距离角度出发探讨小说中人物语言和心理的传译,通过叙述距离的调节来实现人物形象的审美再现,避免由于译者介入而造成艺术价值的损失。(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1-05-01)

白春香[9](2010)在《叙述距离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距离"自英国学者布斯1956年提出以来已经得到学术界的普遍认可,同时也得到学者们的普遍应用。但不是所有的学者都认识到了叙述距离的审美本质,他们往往把距离与视点、声音、时空、人称和节奏等小说的一般叙事技巧平行看待。而实质上,叙述距离并非一般的叙述技巧,它是小说叙事在修辞上追求的美学目标,视点、声音、时空、人称和节奏等一般叙事技巧都是作为叙事工具直接为小说的距离控制服务的。叙述距离与一般叙事技巧之间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期刊2010年03期)

白春香[10](2010)在《小说叙述距离的审美本质及艺术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叙述距离是美学和文艺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是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出来的。叙述距离是小说叙述主体(隐含作者、叙述者和人物)之间的距离,是作者在小说创作中运用各种叙事技巧精心创造出来的,它的有效控制是读者审美距离形成的必要前提,所以,距离控制是小说最根本的修辞目的;而陌生化是小说叙述距离的修辞本质。(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0年01期)

叙述距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布斯在《小说修辞学》中提到“在阅读过程中,总存在着作家、叙述者、其他人物以及读者之间的隐含对话。四者中的任何一者,与其他一者的关系,从认同到完全的反对都可能出现,而且可能在道德地、智力的、关系的、甚至肉体的层面发生。”[1]在此,布斯把小说看作一种作者与读者之间的对话交流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修辞行为。在这个行为过程中,作者通过对叙述者与人物以及受述者之间的距离进行有效调控,从而使时空分离的作者与读者达到认知、道德和审美的认同,最终确保读者能够在阅读过程中实现有效的审美体验。网络言情小说在当今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越演越烈,它的出现和逐步壮大,开辟了一种新的内容与形式,相对传统言情小说而言,其呈现出来的面貌具有独特性和创新性。在这股浪潮中,以四小言情天后和六小言情公主为代表的网络作家们在内容上不再拘泥于传统言情小说中才子佳人和大团圆模式,在形式上,他们刻意制造出或远或近的叙述距离,为读者带来丰富而新颖的叙事体验。小说中所体现的外在的叙事自由和内在的欲望彰显也颠覆了传统文学中固有的价值体系,丰富了小说的种类和内涵。本课题以布斯《小说修辞学》中的叙述距离理论作为理论指导,深入分析网络言情小说中网络作家们在文学创作过程中如何进行叙述距离调控以达到其修辞效果。论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部分,首先介绍本课题的选题缘由及价值,而后从作品的美学特征、小说的叙述模式、女性主义批评、穿越言情小说中的穿越叙述以及小说的读者接受这五个部分对已有的网络言情小说的研究成果进行分类综述,最后对本文所使用的布斯“叙述距离”理论和方法作一个简单的介绍。第二部分主要分析网络言情小说的两大特征,通过对小说的创作目的、创作方式和叙述技巧的外在自由性的综合分析和对小说所体现的对追求爱情、权力和自我价值实现的内在观念提取,总结出网络言情小说中外在形式的自由和内在欲望的彰显两大修辞特征。第叁部分在布斯叙述距离理论的基础之上分析网络言情小说外在形式的自由使得古代、穿越类言情小说时空距离的扩大而现代言情类小说时空距离的缩小,而对小说中外在叙述距离的多样调控也正体现出网络言情小说自由之精神。第四部分从认知距离、道德距离和审美距离叁个方面,综合分析作者对网络言情小说内在叙述距离调控的目的,即在虚拟的网络环境中满足作者与读者情感的抒发和内心的欲望的表达,从而达到欲望共振。最后,在文章的结语部分总结出作者通过对网络言情小说的叙述距离调控使其能够在满足读者猎奇心理的同时,又获得读者的认同,在自由叙述的外在形式下达到内在的欲望共振,以及如何借用布斯叙述距离理论进行距离重构,从而促使网络言情小说更好的发展。网络言情小说作为大众文学的一部分,已经成为一种不能忽视的文学现象,对网络言情小说叙述距离调控进行深入分析,不仅可以深化对“叙述距离”理论的理解,同时可以深化对网络言情小说及作家的认知,丰富现有关于网络言情小说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创新意义。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叙述距离论文参考文献

[1].费云枫.人物关系和情节形式的双重性对《洛丽塔》中叙述距离的控制[J].外国语言与文化.2018

[2].余君.叙述自由与欲望彰显[D].湖北大学.2017

[3].胡晓萍.从叙述距离理论角度分析茨威格短篇小说[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

[4].薛良琦.先锋小说叙述距离调控及其修辞效果[D].湖北大学.2015

[5].孙宁宁,李高佳.叙述距离理论观照下的儿童文学汉译:《王子与贫儿》个案研究[J].河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6].邹德媛.《远大前程》中叙述距离的控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7].刘雪.契约型不可靠叙述:《麦田里的守望者》的叙述距离呈现方式[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2012

[8].刘欣磊.从叙述距离角度论小说翻译中人物形象的审美再现[D].湖南师范大学.2011

[9].白春香.叙述距离辨[J].外国文学.2010

[10].白春香.小说叙述距离的审美本质及艺术生成[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

标签:;  ;  ;  ;  

叙述距离论文-费云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