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青松(楚州区顺河教育总校,江苏淮安22320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堂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个性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因此,语文课堂不应局限于教材本身,而应追求更平等,更自由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学生应无拘束地与文本对话,与教师共同质疑,共同探究。
一、语文课堂应充满浓浓的“情意”
语文是人文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大多数的阅读文章都包含着浓厚的感情色彩。教学时,教师应重视引导学生挖掘课文中富有情感的内容,感染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让学生真正用心去感受、细心去体味文中的感情,与课文产生共鸣。即使是一字一词一句,也会窥一斑而知全豹,把握课文思想内容之精髓。
如教学《司马迁发愤写<史记>》这篇课文,为了挖掘课文中极富感情的内容,可指导学生抓住“18年”、“60岁”、“52万字”等具体数字及“整整”、“终于”、“前无古人”、“耗尽”等表示写作艰辛的词语,让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在理解品味这些词语中,深刻感受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崇高精神。再如教学《小音乐家扬科》一课时,教师这样问道:“你从文中读懂了什么?”一开始,学生的回答是那样的苍白无力。教师紧紧抓住了扬科那双眼睛,作为情感的切入点。在凄惨的音乐中,在老师激情地朗读声中,学生渐渐地走进了文本,开始与“扬科”进行对话,当再次问及从扬科的眼睛里读懂了什么的时候,学生的回答是那样精彩,那样催人泪下。课后,居然有不少学生的眼睛湿润了。为什么?因为他们是真的走进了文本,真的带着情感在阅读,因此整个理解过程充满了情味。可见,教学中的“情”犹如教与学的双边活动的“催化剂”,有了它,学生才会在教师的点拨下进入佳境。
二、语文课堂应充满缠缠的“诗意”
诗意的课堂,要使学生如入其境,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辅之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可以营造出诗的意境,让孩子们在诗意般的境界中,慢慢地感悟美,细细地品味真,从而唤起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的感激。课文《春笋》,语言简洁,寓意深刻,针对低年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课一开始,出示《春笋》课件后,教师可以作这样的语言描述:“小朋友们,春天到了!小草绿了,柳树发芽了,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布谷鸟也在催促农民伯伯该播种了。可是,春笋还在大地妈妈的怀抱里睡大觉呢!小朋友,你们谁去叫醒春笋啊?”同时,屏幕上及时显示相关动画并伴有燕子、布谷鸟的叫声。低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回答“你们谁去叫醒春笋?”这样的问题,让他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家里的人叫醒自己晨起的情景。于是,学生一个个都像模像样地当起了“小大人”,表演了一幕幕“催人早起图”。在教师创设的视听情境中,在教师富有诗意的描述中,学生产生了好奇心和求知欲,在跃跃欲试的状态下进入了阅读,在不知不觉中融入了课文。教师语言所营造的意境,教师运用含蓄、情感、丰富的诗性语言对学生的心灵产生撞击,使学生跟随语言进入意境,那就是对灵魂的唤醒、心灵的充实、精神的重塑,思想的升华和美化。
曾听一位教师上《天鹅的故事》一课,教师让学生读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老天鹅是怎样破冰的?这一过程中,教师让学生一遍遍地诵读,随即通过演示和填空这两个看似非常简单的形式,唤醒学生对老天鹅的悲悯情怀,学生的回答精彩各异:“老天鹅真勇敢啊,你看他不顾自己的疼痛用力扑打着厚厚的冰面。”“老天鹅真有牺牲精神啊,你看他为了大家,心甘情愿忍受剧痛奋力破冰”……诗一样的语言一旦嵌入学生的心灵,就会唤起他们对美好感情的向往,迸发出思维的火花,产生新的体验。
三、语文课堂应充满闪闪的“创意”
课堂教学中,教师教学内容的处理、导语的设计、板书的技术、提问的时机等都是教师展示“创意”的对象。特级教师孙双金在教学《只拣儿童多行处》一课时,孙老师带着孩子品读课文,大家被冰心的童心与爱心所震撼,课堂被推向一个又一个情感与智慧的高潮。课堂教学似乎到此可以圆满地画上句号了。但是,孙老师没有停下来,又牵着学生的手走近冰心,与学生一起品味美文,感悟人生。从《雨后》到《纸船》,从《纸船》到《繁星》,让学生感受冰心爱孩子、爱母亲、爱大海、爱星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老师和学生的灵魂在教室的上空飘荡,在字里行间徜徉。孙老师就用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让学生真正进入作品当中去,对作品进行多元的开放性解读,使他们与作品之间产生心灵的交流与碰撞,让学生通过读书穿越时空,叩问这些伟大的心灵和智慧。
“创意”课堂,应向自然拓展,往社会延伸,与生活连接,让他们接触自然、社会,在广阔的知识天地中学会运用,学会创新。例如开展“环境调查”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去学校附近观察、拍摄照片,采访、录音、收集环保资料,小组讨论,写观察日记等。在鲜活的生活实践中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学生围绕主题对材料审视、判别、筛选,学会了如何整理和处理资料。课堂实践活动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兴趣,点燃了学生的智慧之火。